孩子重要还是配偶重要
和美国大学的同事们聊天,曾经问过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孩子重要还是配偶重要?我的好几个同事立马回答:都重要啊。但是,当我坚持要他们给出一个优先重要的人选时,他们最后都选择了配偶。在中国也和朋友聊起过这个问题,有趣的是,大多数人会说:我们的精力、时间和金钱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大概是孩子更重要一些吧。
孩子重要还是配偶重要,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在婚姻生活中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关系到我们一辈子的幸福。
孩子的出生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标志着家庭从两人世界进入了三人世界。但是,正因为进入了三人世界,婚姻中的排序问题随之也出现了。有一位新爸爸在孩子出生以后这样描述自己的地位变化:从二把手降为三把手我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我的妻子也不能关注孩子的大便胜过关注我的升迁啊——这次竞聘,我没有成功,我希望跟她谈一谈我的感受,没想到她根本充耳不闻,她感兴趣的只有宝宝的一颦一笑。这位新爸爸还不错,早早地对自己家庭地位的下降做了思想准备,可惜的是,他还是不免产生了被忽视的感觉。如果说,这种情况只是在新生儿刚刚出世的一段时间出现,那还可以算是正常的,因为新生儿毕竟需要母亲的全力关注。问题是,在一些中国的家庭中,即使孩子长大了,这种排序也不见得会变化。更糟的是,很多父亲也会加入母亲们的行列,把孩子放在最优先的位置,造成了孩子不但比配偶重要,甚至比自己都重要的局面。
家长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归根到底,是因为很多中国家长有两个情结:光宗耀祖的情结和养儿防老的情结。在家庭的范围已经缩小到三至四人的今天,光宗耀祖当然不再是指光大门楣,给祖上增光了,如果孩子做出的成绩会给父母长脸,父母就会感到很满足。我认识这样一位母亲,每每人们谈到她那在北大念书的孩子,她的脸上就会不由自主地漾起自豪的笑容。如果说光宗耀祖还是一个虚的面子问题,那么养儿防老则是一个实打实的现实问题。一些家长相信,只要我们现在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孩子长大以后,也会愿意为我们付出一切,等到我们年老以后,就可以安享孩子们的奉养了。由于有了这两个想法,有些家长们就把全部的家庭资源都向孩子倾斜,孩子需要什么,就尽一切力量去满足,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孩子得到最好的待遇。
可惜的是,良好的愿望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我就知道有这样一个家庭,家长把希望大部分都寄托在长子身上,家庭的资源全部向长子倾斜,只给长子零用钱,只给长子请辅导课程的家庭教师,只培养长子弹钢琴,每餐吃饭只给长子烹调他专属的菜肴,其他子女一筷子都不能夹。而结果是,父母年老生病时侍奉在病床前的却是其他子女,长子除了每年逢春节打一个电话问安,看一次父母,从不承担任何一项子女应尽的责任。
事实上,即便孩子不想忘恩负义,孩子也很可能达不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首先,孩子念书不是为父母念的,即使他们做出了一些成绩,也是他们自己的成绩,所谓光宗耀祖不是孩子的目的,只是父母心中的一个执念而已。其次,现在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是只包括夫妻和孩子的核心家庭,如果算上夫妻双方各自的父母,就形成了421的延伸家庭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一对夫妻的下面是一个独生子女,而在这对夫妻的上面却有四个老人。现在的小夫妻双方都有自己的工作,下班以后还要照料自己的孩子,时间和精力都有限,能有多少力量来照料四个老人呢?
4-2-1的家庭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养儿很难防老。这个模式中一共包括了七个人,而七个人中有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如果其中一个老人和孩子同时生病,小夫妻是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父母身上还是孩子身上呢?这个答案我们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因此,尽管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付出了我们的一切,在我们年老的时候,孩子是不可能为我们付出一切的。到了老人需要照料的时候,光宗耀祖不能拿来当饭吃,养儿防老只是老人一厢情愿的想法,难以付诸实行,唯一能够依靠的就只有自己的配偶了。
即使从婚姻的实质来看,配偶的重要性也应该超过孩子。婚姻组成的不但是一个感情的联合体,还是一个利益的集合体。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以后,孩子就组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合体,从此,孩子和家长分别隶属于各自的利益集合体。一旦有了牵涉到各自利益的事情发生,孩子很自然地会首先考虑自己集合体的利益。儿子是属于媳妇的,女儿是属于女婿的,这是任何一个家长都应该牢记的事实。所幸的是,配偶和我们所组成的利益集合体还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配偶也应该比孩子重要。
所以,作为家长,虽然说我们应该尽全力地去养育我们的孩子,但是,在婚姻的任何阶段我们都不能因为把全部注意力和资源都放到了孩子的身上而忽视了我们的配偶。毕竟,我们不可能和孩子生活一辈子,但是我们却将和我们的配偶生活一辈子。P176-179
念社会学博士的时候,曾经修过一门叫“家庭与婚姻”的课,修课之前,很有些不以为然:每个人都有家庭,到了一定的年龄,婚姻自然来了,家庭与婚姻应该是一件无师自通的事吧。再说了,我念社会学是想对社会的大势有所把握,对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所掌握,家庭和婚姻无非是讲些家长里短的事,修这门课也就是混几个学分罢了。
修完这门课,我对家庭与婚姻产生了不同的认识。不错,家庭与婚姻讲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但是,我没想到的是,这些家长里短的事居然包括了这么丰富的内容:婚前的爱情和约会、伴侣的选择和沟通,婚后的家庭角色和两性关系、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和家庭角色的平衡,家庭的各种可能形式和家庭的社会功能,家庭内可能发生的婚姻破裂,单亲家庭和再婚问题,等等,林林总总,不下几十个方面,说它牵涉的内容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也不为过。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细想了一下,我们阅读过的很多文学名著实际上也和婚姻与家庭密不可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如此,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如此,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如此,这份名著的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更何况,家庭与婚姻还总是处于动态之中,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家庭有它的分合离聚;
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家庭有它的演变历史。别的不说,从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到一对夫妻带着孩子的核心家庭、从单一形式的婚姻到同居的兴起、从以单次婚姻家庭为主流到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共存,家庭的形式和结构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
由此,我决定专门写一本书讨论一下婚姻与家庭的问题。我在美国大学里当了20多年的教书匠,在美国专业期刊上发表了一些婚姻与家庭的研究性文章,也常常给各类专业期刊担任审稿人,目前是美国《家庭问题杂志》(JournalofFamilyIssues)的副主编,我想,从我的专业背景来写这样一本书应该还是合适的。本书共60篇文章,分4个章节。从书的整体编排来说,这60篇文章是互有关联的,而从每篇文章本身来说,这60篇文章又是独立成篇的。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不管读者是从书的第一篇开始读起,还是随意参照目录翻到某一篇感兴趣的文章,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始。
这本书和传统的关于婚姻和家庭的学术著作在内容方面颇有不同。第一,学术性书籍把婚姻与家庭看作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侧重点往往在于婚姻与家庭的社会性和社会功能,读者很难把自身的婚姻与家庭的情况和书上所介绍的情况相联系,而这本书在兼顾婚姻与家庭的社会性和社会功能的同时,把重点放到了婚姻与家庭和读者的直接关联上面。比如《我们怎样择偶》《我能找到什么样的配偶》《怎样才能找好另一半》《找懂我的人还是我懂的人》《选林黛玉还是薛宝钗》《父母的择偶观有道理吗》,这些文章都与择偶有关。在介绍相关择偶理论的同时,我把重点放到了择偶的实际操作性上,读者可以把自己的择偶标准和方法与这些文章直接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与传统的学术书籍相比很接地气。第二,学术书籍是对婚姻与家庭的相关问题做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而这本书在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后,主要侧重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比如《外遇为什么会发生》《性解放导致了婚外情吗》《配偶出轨怎么办》《红颜知己离情人有多远》《婚姻的杀手潜伏在哪里》《我会加入离婚队伍吗》,这些文章都和外遇现象有关。在这些文章中,我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从而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这本书和市面上其他关于婚姻和家庭的通俗读物也颇有不同。我见过或读过的一些婚姻与家庭的书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书中不乏大量的例证,但是,在理论和研究成果方面介绍不多。理论能够提供给我们高屋建瓴所需的高度,而相关的研究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把握婚姻与家庭方面的趋势。因而,在这本书中,我尽可能地着重介绍一些国内外的经典理论和研究。比如《我的婚姻属于哪一类》《为什么完美的婚姻不多见》《我走到了婚姻的哪一站》,这类文章就是基于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展开讨论的。
在绝大多数国家里,通过婚姻而建立的家庭占据了家庭的大多数。在我国,90%以上的人一辈子会有一次婚姻经历,他们一生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和父母、婚姻伴侣或子女一起度过的。因此,婚姻与家庭是一个和我们大多数人都息息相关的现实存在。不管读者是单身,是在择偶求偶的过程中,还是业已成家立业,相信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感兴趣的文章,接触到一些自己原先不熟悉的知识,为自己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增加一些新的角度。这也正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所在。
《翻开婚姻这本书》在兼顾婚姻与家庭的社会性和社会功能的同时,把重点放到了婚姻与家庭和读者的直接关联上面。作者唐盛明着重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婚姻和家庭的一些经典理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侧重于对婚姻和家庭问题的讨论。本书稿采用每篇只讨论一个问题的小论文结构,共60篇,从书的整个编排来说,这60篇文章是互有关联的,而从每篇文章本身来说,这60篇文章又是独立成篇的。不管读者正在择偶求偶的过程中,还是业已成家立业,都能从本书中找到一些感兴趣的文章,接触到一些自己原先不熟悉的知识,为自己对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增加一些新的角度。
《翻开婚姻这本书》作者唐盛明在社会学领域有多年的研究、教学经验,本书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婚姻与家庭问题,着重介绍了国内外的经典理论和研究。在兼顾婚姻与家庭的社会性和社会功能的同时,作者把重点放到了婚姻与家庭和读者的直接关联上面,因此与传统的学术书籍相比,本书很接地气。在介绍了一些婚姻与家庭问题的背景知识以后,作者侧重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从而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可以为处于爱情与婚姻的各个阶段的读者提供非常实用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