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花落(张爱玲下半出)/克勒门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淳子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生如戏,淳子从未停歇过追逐张爱玲的足迹。淳子的这本《花落(张爱玲下半出)》记述了张爱玲在美国的情感人生。张爱玲是一朵海上花,她有过繁花盛开的爱情,有过朗月照人的青春;但她也像是一曲远离尘世的绝唱,有着一段如同英国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那样的“比烟花还寂寞”的余生。

内容推荐

由淳子所著的《花落(张爱玲下半出)》是一本寻访历史的书。作者寻着张爱玲在美国的足迹,再现了其漂泊不定的后半生,特别是张爱玲在美国四十年的写作、生活、感情以及日常交往。与一般的从故纸堆中发掘历史场景的工作方式不同,本书作者特别重视“亲历历史现场”,她曾耗时六十多天,自费走访了张爱玲在美国停留过的诸个住所,从东岸到西岸,与张爱玲有关系的当事人或旁观者对话,尽可能地发现张爱玲在美国的任何蛛丝马迹,并用这些点点滴滴的言说与纪实,辅之张爱玲回忆中对自己个人经历的描述以及多年前记者的采访,再现了一个生动的张爱玲。同《花开》相似,本书也重视用一连串的地址和门牌号串连张爱玲的人生故事,而其中尤其详述了张爱玲与丈夫的亲情、和夏志清等朋友的友情,由此勾勒出张爱玲独特的性格,这种性格也铸就了张爱玲独特的人生。

目录

序一 留住上海的万种风情

序二 旗袍,说张爱玲,彰显上海格调

暂借香港码头

闪电结婚,纽约堕胎

旧金山,静好岁月

哀乐中年,波士顿的怨女

学院里的夜蝉,词语事件

重回中文文坛,人虫大战,疯狂搬家

最后的渡口,遗嘱

侦破遗失的《海上花列传》英译本

千疮百孔,依赖陌生人的慈悲

《孤岛》——张爱玲美国四十年舞台剧

后记 关于张爱玲,关于此书

试读章节

踏上斜坡,黑洞洞的,不见人影子。青石板山道太陡,不通车,一片死寂。张爱玲暗忖:这香港也像美国了,一到了晚上,营业区就成了死城,行人绝迹,只有汽车风驰电掣来往。

到底是中环,没有灯光,连大楼的窗户里,也不见泄漏的星星点点。她有点心慌意乱,只顾得脚下,担心一不留神,摔下去。

悄无声息地走着,只听见自己的脚步。

这不是摆绸布摊的街吗?怎的,一点痕迹都不留?

距离1939年在港大读书已经二十多年,她完全迷失,没有方向了,只心里往事如潮。

一个戏院的背后,四周如喧闹的鬼市。摊子实在拥挤,小车柜上竖起高高的衣杆,挂满衣料,把沿街店面全都挡住了。

她在人群里挤着,目不暇接。她只看中了一种花布,有一种红封套的玫瑰红,鲜明得如烈日一般,亮瞎了眼,圆圆的单瓣浅粉色花朵,粉红密点代表阴影。两片并蒂的黄绿色小嫩叶子,碧绿底子,或深紫底子,那种配色只有中国民间有。她想起上海,虹口的布店,英国曼彻斯特的纺织厂仿制的康熙青花瓷布料,几可乱真。她的母亲曾经喜欢一种印白竹叶的青布,用来做旗袍,一身黑。中上等妇女穿唐装的,也是用黑香云纱料,或是用夏季洋服的浅色细碎小花布。

张爱玲喜欢这种土布,曾买来做裙子。在服装上,她最是别出心裁的。

尽管与港大有过不愉快的过节,张爱玲还是回母校怀旧。那是她的青春。

校园倒还没怎么改变,不过校园后面小山上的树长高了,中间一条砖砌小径通向旧时的半山女生宿舍,比例不同了,有点“面熟的陌生”。

张爱玲不敢细看,时间的重量压得她抬不起头来,只觉得那些拔高了的小杉树还有点未成年人的伶仃相,一个个都是暗绿的池中暗绿的喷泉向白色的天上射去,咝咝哗哗地上升,在一刹那问已经把她抛下很远,成为局外人。她赶紧转身走开了。

也是经济拮据,又因为《红楼梦》剧本几经修改不得结果,第三次来香港,张爱玲借住在宋淇夫妇家里。

半山上。

杜鹃花丛中,姜黄老洋房,门前阳台上刷了漆的木柱栏杆,掩映在嫣红的花海中,配着碧海蓝天的背景,也另有一番韵味,不会太像俗艳的风景明信片。

那时,宋淇家祖孙三代,连同保姆,一大家子人,住房并不宽敞。儿子宋以朗的小房间让给了才女,十三岁的宋以朗,夜夜睡在客厅的沙发上,心里好委屈。现在那间小房间已经改成卫生间,沙发依旧摆放在原先的位置上。

少年宋以朗的屋子里,张爱玲蜗居在那里,修改电影剧本《红楼梦》,吃着隔夜面包,无日无夜。  几十年后,在美国,她还想起,窗子面朝山林,常有迷失的杜鹃鸟来啄玻璃窗。

山道上,私家车里,派对回来的名媛绅士,带着微醺的步态,按了电梯铃,电梯咣当咣当地坠下去,又咣当咣当地奋勇上升,把人间的重量拖拽进一扇柚木的门里。旋即,天地间,重归混沌。

这样的情形,如此熟悉。是1944年上海爱丁顿公寓的移位,或者是复制,那些与姑姑、母亲在一起的日子。那些日子,如今都成了岁月,偶尔,如旧影断片,丝丝拉拉,搅动着心脏,一阵阵,慢刀子割肉似的痛楚。

一个大家庭,唯一可以独享的空间便是阳台了。晚饭后,宋淇的太太邝文美来到阳台,故意延宕着莳花弄草的时间,歇息疲惫的身子和需要自由呼吸的灵魂。

张爱玲借居此地,夜半,也悄然来此想心事。

命运自有定数。日后,张爱玲把遗产托付给了这里的主人宋淇和邝文美。

P(8-10)

序言

旗袍,说张爱玲,彰显上海格调

王岚

多年前,读到一本《白天睡觉的女人》,作者淳子就此在心中盘桓。彼时,她是红透半边天的电台女主播,在《相伴到黎明》等节目中,揣着一颗担当的心,尽洒才智。

认识淳子,是因为她的母亲。她母亲有着旗人的血统,也是1949年后第一代国安人员。一个冬日,我去采访她母亲,淳子戴着黑呢帽陪坐在旁,偶尔插一句,偶尔剥瓣橘子,轻轻吸吮。

因为都愿意亲近文字,所以时不时地约个咖啡,谈点小心得。偶尔也去听淳子的讲座,听她讲张爱玲,讲老房子,讲上海人的格调,讲上海的前世今生……她身着合体的旗袍,那些即将逝去或者已经逝去的美好,从她嘴里说出来,竟是那般的契合。许多人预约不到,竟会一早去排队,站在后面静静地听,感受着她对这座城的用心。

一次,在东方艺术中心,淳子主持一档评弹节目。开场前,阿姨爷叔一个个比分贝,剧场闹猛如市井。当淳子身着旗袍,在一晕灯光中缓缓出场、坐定,未开口,场子里瞬时静谧下来。待散场,许多人围在台前,欲近距离一睹她的真容。有人感叹:迪额人(上海话,这个人的意思)着旗袍蛮像样。当旗袍脱离了家常的范畴,变成淑女名媛的标志,对穿着者的要求,便是越加苛刻了。并不是有着一副好身材就能穿出好模样的,能驾驭者倒是不论高矮,无关年龄,但需得有内涵有韵味。在日常生活中,穿旗袍者不多,能穿好看的,更不多。旗袍。是淳子的标志。

从小在洋房里长大的淳子,爱上海的方式,也是独特的。追随张爱玲的足迹,淳子几近成了私家侦探。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她左手拿着地图,右手捧着照相机,寻着张爱玲从小到大的足迹,一一拍照记录。为核实相关资料,甚至托人去公安局查旧档案。

眼看着许多有故事的房子一夜间消失,淳子非常心痛。她常常坐在旧时爱丁顿公寓沿街的咖啡馆,这里是张爱玲用情最深的地方,她怕哪天,这里也没有了。她会一个人去梅陇镇酒家,一碟鳜鱼镶面、一盏茶,吃吃、想想、写写,张爱玲曾经在那条弄堂里短暂居住。所幸,眼前还有看得见的风景。

在温州,张爱玲放下身段去看逃亡中的胡兰成,看到深爱的男人和别的女人已然成了夫妻,她忍痛离开那间小屋,至此挥泪情断。淳子一路寻去,说通屋主进到小屋里,举目四望想象着张爱玲的痛。临走,拍下屋主挥手告别的身影。这个升斗小民大概不会想到,因为张爱玲,因为淳子,他也成了历史人物。

在香港的幽深山道上,淳子的背挺得笔直,捧着三四斤重的《小团圆》手稿复印件,喜悦弥漫全身,那是她从张爱玲遗嘱受益人宋以朗处得来的。

常年的深耕积累,淳子这班人把“张学”弄成“显学”,她的演讲遍及中国及东南亚,连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一些学术团体也邀请她去演讲,哈佛大学悉数收藏了她关于张爱玲的作品。那年在台湾诚品书店,想找淳子的《她的城——张爱玲地图》,被告知售空,甚觉惊讶。目前为止,该书销量已达十万册。近日,她的《花开——张爱玲上半出》面世,也没见她造何声势,却也卖断了。她道,索性等《花落——张爱玲下半出》出版,一起邮寄给你吧!

淳子在《上海格调》里写过:生活的品位与钱无关,与格调有关。淳子的格调,打动无数老少文青。在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上海滩,她坚持优雅精致的路数,绝不向粗鄙流俗俯首。不管是吃只本土生煎抑或芝士肉酱面,也要碟是碟,盅是盅,不肯马虎。

淳子不是明星,是作家,而且,她还把自己弄成坐冷板凳的作家,一味地往小众路上走。也正是这样,她以一己之力,一个人的激情和行动,为海派文化留下点点印痕。不计较名利的人,便是不着急的。她总是慢慢地,像在喝一杯咖啡,望望野眼,说说白话,忽地,就推出一篇美文,或者,一部著作。

后记

华人地区,张爱玲研究已然成为一门显学:张爱玲学。

即使去世,传奇依旧延续。哪怕是一封信,一张纸片,一件旗袍,都在文坛掀起波澜或涟漪。

张爱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围观张爱玲是常态,谈论张爱玲是一种时尚。

剑魂箫韵。

张爱玲的豪华家世背景和人生姿态,也很容易变成消费至上时代的心灵鸡汤。

我的文字也许可以为“围观”和“鸡汤”提供一些独特的佐料。

张爱玲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上海的张爱玲(1920一1952年)。

关键词:显赫家世,问题少女,背叛家族,香港求学,公寓女作家,瞬间繁华,乱世姻缘,最难将息《十八春》,黯然离场。

第二阶段为美国的张爱玲(1955一1995年)。

关键词:文艺营闪婚,纽约堕胎,重访边城,词语事件,锦瑟哀乐,十年一觉《红楼梦》,《海上花列传》译本遗失,重归中文文坛,垃圾事件,人虫大战,中秋辞世。

我追逐、研究、探访张爱玲二十多年,写有张爱玲的著述六个版本,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上海电视台、上海图书馆、全国部分高校,以及台湾的诚品书店、台湾多家电台、香港TVB等处做过两百多场有关张爱玲的演讲。

此番,我的这部作品分为两册,书名分别为:

《花开——张爱玲上半出》;

《花落——张爱玲下半出》。

取“花开莲现,花落莲成”之意。

在上海,张爱玲轻易不见人,在美国,张爱玲更是洞穴里的老鼠,对人严加防范,自我埋没。

她是忍者,她的人生亦如一部隐之书;又由于,每当人生发生变故,她必定空间挪移——搬家。故《花开》和《花落》的线索是一串串的地址和门牌号码。

我的研究态度和写作风格是: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屈不挠,刨根问底;只要有张爱玲蛛丝马迹的地方,我必定出现在现场。上海自不必说了,香港,张爱玲遗嘱受益人宋以朗的客厅,便造访了四次;美国,独自一人,历时六十多天,访问了张爱玲的学校、同事、邻居和街道,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力求向读者展示张爱玲最人性、最真实、最隐秘的一面。

这是一个写实的过程,考据的过程,痛苦与狂喜的过程,也是祛魅的过程。

张爱玲,不看也罢!看了,就再也放不下来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