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宏安、佘开潇编著的《名将杨大眼》讲述了,杨大眼是武都(今属甘肃省陇南市)的仇池首领杨难当之孙,擅长奔跑,勇猛善战,因眼睛大,而被称为“大眼”,敌人都非常怕他,南朝人传说其“眼如车轮”。杨大眼跟从孝文帝征战,军功显赫,被封为直阁将军,加辅国将军、游击将军等。
北魏孝文帝准备南伐,令尚书李冲负责选拔将官,杨大眼便前去自荐。由于杨大眼当时没有什么名气,李冲很是看不起他,并予以拒绝。杨大眼说:“尚书大人不了解我,让我为您献上一技。”便拿出三丈长的绳子系在发髻上面,快步奔走,绳子被扯得直如箭矢,奔驰的马匹都赶不上他的速度,在场的人无不惊叹。世宗初年,裴叔业以寿春归服朝廷,杨大眼与奚康生等率军马先入寿春接管,因此功被朝廷封为安成县开国子爵位,食邑三百户。升任直阁将军,很快又加辅国将军、游击将军。
杨大眼,北魏名将,中国上下五千年五百名人之一,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杨大眼造像记》是闻名于世的“龙门十二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北魏时期的杨大眼为了生存,练就了快速、灵活的身体素质,短跑速度惊人,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名将杨大眼》的作者佘宏安和佘开潇为了准确研究杨大眼的历史资料,多方走访,赴各地找材料、与学者交流、询问,使古代飞人杨大眼在今天得以“活过来”,把杨大眼一生中闪亮的一点——体育特长,以著述方式呈现给大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第一章 北魏名将杨大眼
第一节 名将材料来源
一、《杨大眼造像记》
二、《杨大眼传》
三、《魏书》
第二节 元魏名将杨大眼
杨大眼事略
第三节 史书典籍有关杨大眼记载
一、辞书
二、史书
三、志书
四、古碑、碑学十讲载
第四节 “跳走如飞”使杨大眼成为军中名将
第二章 古代飞人杨大眼
第一节 仇池杨大眼树碑
一、碑刻文章《杨大眼造像记》研究
二、《杨大眼造像记》的价值
三、《杨大眼造像记》与《杨大眼传》的关系
四、评论
第二节 武都氐杨大眼有《传》
一、《杨大眼传》试释
二、古代陇南“飞人”——杨大眼
三、说说杨大眼研究的启示、思考、行动、愿望和结论与建议
四、杨大眼何以能“飞”
五、议“少有胆气,跳走如飞”
六、杨大眼究竟是哪里人
七、为什么
八、“出一技”时所用长绳“三丈许”试验
九、氐人仇池杨大眼在武都期间年龄考证
第三节 拜谒探究杨大眼
一、真有其人
二、确有其事-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四节 有关“飞人”文章及书籍收藏证件
一、古代飞人如何“跑”进当代社会
二、跟着“飞人”奔跑
三、发挥余热宣传陇南历史文化
四、古代“飞人”杨大眼
第三章 探讨飞人杨大眼
第一节 杨大眼为“飞”而造像
第二节 鲜明的体育传统文化
第三节 绳直如矢马驰不及
第四节 山区传统文化与扶贫开发
第五节 启示、突破、开发
第六节 研究甘肃陇南需要的传统文化
第七节 文化遗产开发利用
第八节 研究古代飞人杨大眼的现实意义
第九节 古代飞人杨大眼是特色旅游项目的传统文化
一、具有知识性
二、具有趣味性
三、具有奇特性
四、杨大眼铸就人生辉煌有穿越时空的教育价值
五、杨大眼在北魏的影响
附录
一、关于申请研究陇南历史名人杨大眼开发文化旅游的可行性报告
二、调回本地以后
三、1987-1999年
四、读《陇南传统文化拾遗》感赠余宏安先生
后记
第二节元魏名将杨大眼
杨大眼事略
仇池国志
小 传
杨大眼,杨难当之孙。魏太和中(477-499)命李冲选将,杨大眼被选中,勇冠六军。魏世宗拓跋恪时,率兵首入寿春,被封安成县开国子。后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击败梁军萧衍部将王茂先,包围钟离城,因部下过桥后退,被罚营州为兵。魏永平中(508-512),魏以杨大眼为中山内史,又为东征别将,守淮、淝二水及荆山地区,两年后死。有三子:杨甑生、杨领军、杨征南,杀后母元氏,携大眼尸奔降衍。
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然侧出,不为宗亲顾待,颇有饥寒之切。太和中,起家奉朝请。时高祖自代将南伐,令尚书李冲典选征官,大眼往求焉。冲弗许,大眼曰:“尚书不见知,听下官出一技。”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见者莫不惊叹。冲曰:“自千载以来,未有逸材若此者也。”遂用为军主。大眼顾谓同僚曰:“吾之今日,所谓蛟龙得水之秋,自此一举,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矣。”未几,迁为统军。从高祖征宛、叶、穰、邓、九江、钟离之间,所经战阵,莫不勇冠六军。世宗初,裴叔业以寿春内附,大眼与奚康生等率众先入,以功封安成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除直阁将军,寻加辅国将军、游击将军。
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季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隶都督李崇,讨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至于攻阵游猎之际,大眼令妻潘戎装,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及至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言笑自得,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
萧衍遣其前江州刺史王茂先,率众数万次于樊、雍、招诱蛮夏,规立宛州。又令其所署宛州刺史雷豹狼、军主曹仲宗等领众二万偷据河南城。世宗以大眼为武卫将军、假平南将军、持节,都督统军曹敬、邴虬、樊鲁等诸军讨茂先等,大破之。斩衍辅国将军王花、龙骧将军申天化,俘馘七千有余。衍又遣其舅张惠绍总率众军,窃据宿豫。又假大眼平东将军为别将,与都督邢蛮讨破之。遂乘胜长驱,与中山王英同围钟离。大眼军城东,守淮桥东西二道。属水泛长,大眼所绾统军刘神符、公孙祉两军夜中争桥奔退,大眼不能禁,相寻而走,坐徙为营州兵。
永平中,世宗追其前勋,起为试守中山内史。时高肇征蜀,世宗虑萧衍侵轶徐扬,乃征大眼为太尉长史、持节、假平南将军、东征别将,隶都督元遥,遏御淮肥。
大眼至京师,时人思其雄勇,喜其更用,台省闾巷观者如市。大眼次谯南,世宗崩。时萧衍遣将康绚于浮山遏淮,规浸寿春,诏加大眼光禄大夫,率诸军镇荆山,复其封邑。后与萧宝夤俱征淮堰,不能克。遂于堰上流凿渠决水而还,加平东将军。
大眼善骑乘,装束雄竦,擐甲折旋,见称当世。抚巡士卒,呼为“儿子”,及见伤痍,为之流泣。自为将帅,恒身先兵士,冲突坚阵,出入不疑,当其锋者,莫不摧拉。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传言淮泗荆沔之间,有童儿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
王肃弟子秉之初归国也,谓大眼曰:“在南闻君之名,以为眼如车轮。及见,乃不异人。”大眼曰:“旗鼓相望,嗔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当世推其骁果,皆以为关、张弗之过也。然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捶挞过度,军士颇憾焉。识者以为性移所致。
又以本将军出为荆州刺史。常缚蒿为人,衣以青布而射之。召诸蛮渠指示之曰:“卿等若作贼,吾政如此相杀也。”又北淯郡尝有虎害,大眼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自是荆蛮相谓曰:“杨公恶人,常作我蛮形以射之。又深山之虎尚所不免。”遂不敢复为寇盗。在州二年而卒。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坐而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竞不多识字也。有三子,长甑生,次领军,次征南,皆潘氏所生,气干咸有父风。
初,大眼徙营州,潘在洛阳,颇有失行。及为中山,大眼侧生女夫赵延宝言之于大眼,大眼怒,幽潘而杀之。后娶继室元氏。大眼之死也,甑生等问印绶所在。时元始怀孕,自指其腹谓甑生等曰:“开国当我儿袭之,汝等婢子,勿有所望!”甑生深以为恨。及大眼丧将还京,出城东七里,营车而宿。夜二更,甑生等开大眼棺,延宝怪而问之,征南射杀之。元怖,走入水,征南又弯弓射之。甑生曰:“天下岂有害母之人。”乃止。遂取大眼尸,令人马上抱之,左右扶挟以叛。荆人畏甑生等骁勇,不敢苦追。奔于襄阳,遂归萧衍。(《魏书·杨大眼传》)[考异]桓按:《文献通考·封建十四》说,“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子”。有异于此传。(《仇池国志》)P9-12
序一
迟到的研究仍需要
崔乐泉
陇南师专退休教师佘宏安副教授,自1984年被吸收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会员以来,勤奋自勉,出版了很多书籍作品。曾参加了《成县体育志》、《武都县体育志》、《陇南市体育志》等志书的编纂工作。1996年以来,曾数次在女儿佘开潇陪同下,携其研究陇南历史名人——杨大眼的资料,与我切磋交流,其锲而不舍的精神,甚得我的钦佩。
杨大眼短跑速度惊人的事实,《体育词典》中的《古代人物卷》曾有专门记载。但要认真考究其来龙去脉,考究杨大眼何以能有如此惊人的奔跑速度,必须找出颇具说服力的证据。为此,佘老先生退休后倾其全力,以极大的热情搜寻资料,终于在对家乡史志资料的检考中,查找到了可信度极高的有关杨大眼的碑文资料——《杨大眼造像记》。
佘老先生退休后,为研究方便,住在兰州女儿佘开潇家。佘开潇工作之余,全力支持父亲的研究;找人,找材料、打印、装订整理。在明确了研究意图后,以自己所学新闻专业知识对碑文共同研究探讨,在原来的基础上构思出新,立意新颖,匠心独具。
一、将《杨大眼造像记》的碑文拓片放大后,逐字逐句研悟。对重要的字在不同词典的解释,进行了多方位的了解,然后再与《杨大眼传》的描述结合起来分析。
二、认真研读2003年5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经名帖集成——《北魏杨大眼造像》。
三、依据辞书、史书对《杨大眼造像记》原拓片行数、字数等研究的界定,用楷书书写并断句整理成文,以便于研究。
四、反复阅读《杨大眼传》、《碑学十讲》、《读史存稿》、《仇池国志》等资料,深刻研悟《杨大眼造像记》中的内容。以8句话、42个字串联写出《浅议杨大眼造像记》,与专家交流。
五、将《杨大眼造像记》原拓片中研究的8句话、42个字,与原碑文对照研究,便于辨识。
六、将以上主要研究确定为“体育造就杨大眼”等十个议题,组成了《北魏名将杨大眼》一书的主干。
《杨大眼造像记》、《杨大眼传》中的“出一技”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杨大眼以自己亲身实践,在“出一技”中显露出快跑素质,并在碑文中留下了形成这一成绩的过程,对当今的体育仍有参考价值。佘老先生和女儿佘开潇将这一研究奉献给大家十分可喜,也是极有价值的。
首先,这是从史料中专门研究体育运动重要项目——短跑的重要资料。它说明短跑佼佼者古代就已经大有人在了。
其次,《杨大眼造像记》反映了田径短跑项目在古代的青少年中已经流行了,这对了解我国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很大的价值。
北魏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权力的现象纵横交织。长期混乱的局面,使得士大夫们轻视习武,这对体育活动发展影响很大。但民间的习武活动仍然冲破北魏门阀制度的禁锢,在投军中以“出一技”的实践过程,以惊人的速度,完善的表演获得了成功,得到了认可,实现了个人投军的愿望,再现了体育在历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说明体育具有永恒的大众性。
在历史的长河中,体育的发展与人们生存的空间、时间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杨大眼为了生存,练就了快速、灵活的身体素质,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佘老先生在女儿的支持协助下研究,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迟到的研究仍是十分需要的。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大,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有史以来,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影响。文化又是人类求生存谋发展的经验总结。发掘体育史料、研究体育文化,是我们每位体育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如果我们都像佘老先生一样,发挥子女的优势、利用子女的特长,为完善自己的研究、挖掘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尽上一份力,将会更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与整理。
崔乐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博物馆)学术部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著作《奥林匹克运动简明百科》等专著30余部。
2009年10月,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古代飞人杨大眼》《陇南传统文化拾遗》,现又出版《名将杨大眼》。将尘封了1500多年的真实而有经世致用价值的历史事件,带着真诚冒风险搁笔了。但知道杨大眼的陇南人很少,还有责任说几句话。
历史上的陇南(武都、西和)杨大眼,树了碑,立了传,又是上下五千年五百名人之一,留下的世界文化遗产《杨大眼造像记》,是闻名于世的“龙门二十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学术界、书法界有广泛的影响,杨大眼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名人。
7000多年来陇南人在山大沟深、重峦叠嶂、沟壑纵横2.79万平方公里不可变的地域环境下生存发展,造就了山区人民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品质,杨大眼是古代的典型代表。
今天,280万陇南人民,以山的气质,山的品格,豪迈奋力庄重彰显山的潜力。在市委市政府“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总体思路框架下,科学规划,准确定位,扩大宣传,突出特色,多方联动,在建设陇上江南旅游文化名市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以无私奉献培育了多少为陇南建功立业的优秀儿女。1500多年前的杨大眼就是以山而造的古代“飞人”。杨大眼留给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但是今天需要,未来还要发展,因为“更快”是奥运精神之一。陇南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在我们身边就有如此珍贵而富有传统的文化遗产,但知道的人却很少。文化是一种创造的高度精神劳动。创意新颖,创造独特,对社会进步越有益,文化的价值就越高。看看我们的杨大眼,把三丈多长的麻绳系在头发上,这是何等有魅力而震撼启迪我们的心灵啊!我们陇南人应该守住我们的家园,呵护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杨大眼喝彩。让杨大眼穿上西装,打上领带,蹬上皮鞋,走出来,看看我们新建的家园。
陇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以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看传统文化,陇南文化并不落后,为陇南振兴,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保证,凝聚着民族的情感与陇南人民的不甘落后的气质。地域特点决定陇南人对山的畅想和追求是永久的,以山而拥有的文化是陇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个人认为:歪曲编造篡改颠倒历史是罪人,了解有价值的历史事件和人,不去挖掘整理,一而再再而三地贻误也会成历史罪人。没有继承,如何发扬光大?1500多年前杨大眼就给我们说“挥光也”。有这样的认识,才能下决心贯彻在研究的全过程,不怕皮肉苦,不惜数万元,不惧风险,不理流言飞语,在跌倒时爬起来,砸自己两拳挺起来,人老心不老嘛。
本着以史实为依据,尊重原著,按权威史书典籍的原意,提出根在仇池,成长在武都,发展在洛阳等地的杨大眼。向武都、西和提供研究依据,以期盼发展。 从研究表明,杨大眼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充分显示出山区的优势,杨大眼是山区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北魏名将杨大眼》成书前佘开翔、佘开潇整理了材料,胡宁晖给予支持,找到有关人写的评语,在报纸杂志看到有关联系杨大眼的都予以收集,其目的为后来研究学者提供资料,将杨大眼的研究开展起来。十分诚恳地向关心杨大眼的学者、专家、教授致谢,对拙著提出指导性意见的人欢迎。
余宏安
2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