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芦江入海流/北仑作家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嘉翔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北仑作家文丛·第三辑》由区文联征集编辑而成,包括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形式,汇集了北仑区15位作家的作品,记录了大时代的变迁、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

胡嘉翔所著的《芦江入海流》为该文丛之一,讲述了芦江沿岸的地理风貌、社会民俗、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往事等。

内容推荐

胡嘉翔所著的《芦江入海流》围绕故乡的母亲河芦江讲述了沿岸的地理风貌、社会民俗、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往事等。本书语言优美,深情满满,分山水胜揽、芦江风物、乡史追溯、瑞岩佛幻、浮生印记五个部分,点滴回忆无不寄托着作者无限的乡思。

目录

总序/袁侠

前言

山水胜揽

 芦江入海流

 柴桥的遐想

 碧波红莲说王公

 正笔观澜文脉远

 穿山雄关杨梅红

 古刹瑞岩秀浙东

 九峰落霞映芦水

 瑞岩探梦

 游九峰山

 三山的记忆

芦江风物

 中秋月饼

 粽子青青

 家乡茶事

 桃子琐记

 杨梅逸事

 西瓜宴

乡史追溯

 胡榘——泽被庆元功载史册

 芦江河边的两座胡家祠堂

 姚燮与芦江胡氏

 黄以周与芦江胡氏

 李家祠堂风云

 前郑觅遗踪

 河头村探古

 芦江明珠熠神州——记我国最早倡导计划生育的北

 仑人——郑友揆

 “洋翰林”和复旦校长

 长留光明在人间——记中国发明第一只电灯泡的

 “电光源之父”柴桥人胡西园先生

 沃御史与邹太监的传说

 家训

瑞岩佛幻

 悠远的瑞岩梵音

 九猪一钵

 白莲殊胜

 虎护佛地

 弥勒演法

 龙潭精灵

 吴刚剪月

 扁担接水

 王公悟经

 绿筠迎圣

 白云题碑

 九峰玉叶

 紫石金弹

浮生印记

 心中的柴小

 柴中忆游

 初中劳动锻炼记

 为了那本书,书中的那句话

 四十五年书画缘

 今天我离开了工作岗位

 访舅舅

 晚霞生辉老年梦

 我的父亲怀民先生

 母亲

 我的初中老师

 忆圣国

后记

试读章节

芦江入海流

芦江,是我的母亲河。她逶迤而来,穿越古镇柴桥,又逶迤而去,流入东海,像母亲一样用甘甜的乳汁滋润着柴桥周边的山野,哺养着众生,所以,芦江也是柴桥的别称。家乡的先辈还用芦江十景“芦江晴漪”“风塘雨霁”“双石朝云”“五峰夕照”“正阳孤梵”“紫石回澜”“枫桥晚霞”“瑞岩残雪”“正笔卓天”“荆堤障水”来描绘她的旖旎风光。

记得幼时,曾对着家门口的芦江河,问母亲河水流向哪里,母亲告诉我,流向姐姐读书的柴小。当我进入柴小读书,知道了芦江继续向前流,汇入东海,就与小伙伴一起沿着芦江步行,看到芦江入海的穿山碘,看到大海。后来进入柴中,老师告诉我芦江的源头在瑞岩,于是又溯流去瑞岩山芝水溪寻源。十六岁,我去龙泉画毛主席像和代课,到了发源于福泉山的芦江支流龙泉甘溪。十九岁支农,就住在发源于九峰山的另一条支流洪溪畔。所以我到过芦江发源的三座山脉,喝过芦江和其三条支流的甘甜清水,是芦江使我知道了河的源远流长、海的博大宽阔,以及山的深邃峻险,也就是说,是芦江河像母亲一样让我知道了人生的道路和应有的胸襟。

翻阅史书,我们的母亲河芦江,原来叫作芦花浦。近千年前,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在此穿山凿石,建起了穿山碘,围起了王公塘,芦花浦变成了芦江,唐涂宋滩变成了可垦土地。随着岁月的推移,新成的陆域在芦江的孕育和移居江畔海滨的胡、曹、沃、郑等氏族先人的开发下,成为山清水秀的膏腴良田。而芦江又以其主流总长35.16千米、总水量470.83万立方米的蛛网似的河网,给乡民带来舟楫之利,用欸乃的橹声,送来山林特产、咸淡水鲜、柴米油盐,使芦江的“三江口”成为集市,为柴桥赢得“小宁波”的美名。歙乃的橹声,从柴桥头的脚划小航船,传到育王岭脚,飘到甬江之滨,家乡的茶叶、泥螺进入了城市,城市的布匹、洋火流进了柴桥,走向村落。

芦江入海流,使芦江连接起周围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进入这里的不仅是海风和海鲜,还有国学大儒黄氏父子,在芦江边治《易》,治《春秋》,研究名物、训诂,撰成了《礼书通故》百卷和《尚书讲义》等等著作;在芦江的入海口坐过一位郑姓乡贤,他在这里看船来帆往,走出去在燕京大学提出我国最早的节制生育理论,写成了《我国海关贸易统计编制方法及其内容之沿革考》等,并以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为课题的对外贸易经济理论研究文章,成为经济学家。芦江入海口的火轮驶向上海,芦江边的胡姓子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只电灯泡,与钟姓、曹姓一起办起了科学仪器馆,发明了国产薄荷脑,成为早期的上海“宁波帮”成员。

芦江源头的芝水溪,水色与山色相互辉映,山光水色构成的“瑞岩十景”更是令人向往,宋朝词人舒亶等历代文人墨客时有诗作赞美。瑞岩寺因宋高僧长翁如净的驻锡成为曹洞宗别庭,曰僧寒岩义尹等多人到寺求偈、求法语、请作序或承法统,而清光绪钦赐龙藏经,更使寺院名声大振。而北仑当地的晚清文学家、画家姚燮,乐与“一门三进士,文武五举人”的芦江胡氏后裔,进士胡维炳、翰林胡浞、南澳总兵胡于鋐一家数代交好,与诗画好友胡石泉同游瑞岩。

但芦江养育更多的是在两岸生活的平凡百姓,以水滋养一方土地,使之成为桃花源似的宜居之地,以水哺育万物,愿乡民们享受丰衣足食的生活。芦江也陪伴着两岸生活的平凡百姓,走过战乱和灾荒,使人们在千百年常流的江水中,激励起生生不息的精神,克服艰难,像江水一样平和地向前行进,瓜瓞绵绵,岸边的宗祠就是最好的史证。

芦江入海流,母亲河芦江蕴藏着许多故事;芦江入海流,母亲河芦江正在流淌出新的华章。

柴桥的遐想

因为家乡有条名字叫柴桥的桥,故此我所居住的小镇也被叫作柴桥镇,自然柴桥也就成为家乡的象征。其实,它只是一座不起眼的水泥桥,桥两边是相对而立、参差不齐的街面房子,有楼房,有平房。但就在这一片房子里,挤着百货、副食、五金、医药、饮食等民生所需的店铺,向南北方向发展,形成了柴桥街。

至于柴桥为什么叫“柴桥”,我没有很好地考证过。只是从老人的嘴里知道,当初的柴桥绝不是现在这个模样。父亲告诉我,柴桥是一座高高的石桥,桥上石板大小不一,仔细一数,两边的步阶数也不一样,据说这是因为造桥的石板是靠人们你一块他一块捐献集拢来的。而我所看到的水泥桥比我的年龄大不了多少,约是40年前所改建的。

我还听过一个更古老的传说,柴桥最初是一座木桥,但那时它的名字叫“卖柴桥”,当时桥下流淌的还是芦江水,芦江边长着一片密密麻麻的芦苇。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把芦苇打下来,挑到桥畔作烧柴卖,樵夫们又捐集卖柴得来的钱修建了一座木桥,并把它叫作“卖柴桥”。卖柴桥沟通了南北两岸的交通,使这里成为交易的市场,吸引了周边的人们。但因为卖柴桥叫起来拗口,日子一久就简化成了柴桥。

P3-5

序言

总有一股力量让我们如沐暖阳

三人为众,众,意味着多。北仑作家,结集出版文丛,已到第三辑了。

2009年,我们组织出版了北仑作家文丛第一辑,一套9种;2013年,出版第二辑,一套15种。今年,2015年,哉们又筹划作家文丛第三辑。在一个户籍人口数不到40万的行政区域内,如此频繁地出版文学丛书,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是文学?

从大的方面来说,作家协会的政治待遇历来就高,在文联系统内,各种艺术门类的协会如要排序,从上到下到最基层,作协大多排在第一。为什么是这样?简要说,大约跟作家写作只凭一支笔一张纸就可直抵心灵有关。这个跟田径是“运动之母”的道理是一样的。

言为心声,文学快递心尖上的灵动,集聚的能量总让我们如沐暖阳;心心相通,写作,不仅仅是作家的事,也是读者的事。阅读,不管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不管是纸质阅读还是数字阅读,对如今的人们来说,通过眼睛进入心灵的精神产品,文字还是极大的一块。从传播的范围和效果来看,我们如此倾向文学、支持作家文丛的出版,也是自然的。

“书藏古今”,宁波悠久的藏书文化,熠熠生辉。对当下而言,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的文学成果,是阿拉不断弘扬藏书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文化是需要不断累积的。为什么是文学?这是第三条理由。

有地位,出效果,承接文脉,面向未来,因此,我们重视文学,支持文学,一如既往。这次集结出版的作家文丛第三辑,一共8种,按作者年龄排序,依次是:黄梦燕的散文集《为霞尚满天》,韩朝阳的文史随笔集《海濡拾遗》,屠明华的散文集《车兑车米兑米》,俞南道的戏剧专论《戏道漫悟——戏剧创作基本要领反刍》,胡嘉翔的散文集《芦江入海流》,张晓红的散文集《因为心中有梦》,姚思远的音乐作品集《江南海边——姚思远音乐文学选》,吴秀琴的散文集《春天会来花会开》。

处大港之畔,居开放前哨,筑强国基,圆中国梦,在全国一千六百多个县级行政区划中,1984年立区的北仑,如今已迈入全国县(市、区)综合实力“第一方阵”。阅兵观礼,豪迈的行进中,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涵养和精神的力量。其中,如繁星,作家队伍是灿烂夺目的存在。

八本书排列成行,“北仑作家文丛”第三辑,如同一条穿越时光直抵心灵的队列。如果加上第一辑、第二辑,戬们的队列更加五彩缤纷!

是为序。

袁侠

2015年10月

后记

写作对我来说纯粹是业余爱好,大多因为应约和征文,于是信马由缰地写一些家乡的事。多年以后,也累计成几十篇,本想在花甲时编本书出来,做个总结,但最后还是感到文力不足而作罢。今年三、四月间见作家朋友在整理书稿,问询之下,知这次文联出书不限是否作家身份。于是斗胆整理了一些旧稿和新近写的文章,合起来拿到文联韩光智老师处,韩老师对我进行了指导,并为我思考书名。、五月文联第三批作家文丛选定,我幸得其中。按要求要写前言、后记,我在后记中只想表达“感恩”之心,首先感谢文联给了我出书的机会,并感谢为我策划的韩光智老师;还要感谢自我在二十几岁与家乡的文艺刊物《芦花》《芦江文艺》结缘以来,给过我教正的林圣国、黄梦燕、乐胜龙诸老师;也要感谢在北仑区编《北仑景观》《九峰揽胜》等书籍时,张嘉棵主席等领导对我的信任,感谢《北仑新区时刊》《北仑文博》《北仑地方志》的戴忠平、陈定荣、韩朝阳先生对我的支持,是他们的指正、支持和鼓励使我对写作有了信心,有了一些长进。

《芦江入海流》这本书中的文章,虽不能全面反映家乡风土人情和变化发展,但表达了一个离乡游子对家乡的挚爱。因文章是历年来写成的,不同文章中难免有重述之处,或存在在记叙历史人物时考证不够严谨、文字使用错误等问题,请大家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愿我的故乡柴桥繁荣昌盛,家乡人民美满幸福。

胡嘉翔

2015年5月18日于新碶寓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