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洪堡兄弟--时代的双星(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德)曼弗雷德·盖耶尔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曼弗雷德·盖耶尔著的《洪堡兄弟--时代的双星》介绍:洪堡兄弟,德国18—19世纪著名学者,同歌德、贝多芬、康德、席勒、黑格尔是同时代的人。一个是哲学家、语言学家、教育改革者和普鲁士政客,一个是自然科学家、自然地理学家、作家和周游世界的人。他们同为席勒和歌德终生的朋友;1810年创建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是哥哥威廉·冯·洪堡的杰作;德国最著名的洪堡基金会则以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名字命名,世界上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是洪堡学者。

兄弟两人彼此信任,却又彼此分隔,像两个相对的极,他们完全明白自己性格的迥异,表现得像两个互补的角色,终生相互尊重。两个天才,同为一母所生,人生道路为何如此殊异?

内容推荐

威廉·冯·洪堡(1767—1835)和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这对兄弟书写了历史。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里成绩斐然,出类拔萃。洪堡兄弟毕生彼此联系非常紧密,然而,他们在性格气质和兴趣爱好方面却迥然不同。

《洪堡兄弟--时代的双星》作者曼弗雷德·盖耶尔借助书信和作品节选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两兄弟会走上如此的殊途?在突出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站点——比如在魏玛与歌德和席勒的相遇,同时,也描绘出他们生活的光辉时代。

目录

第一章 悲哀的少年时代

 如此热爱自然的两个孩子,为什么总是感到备受折磨?

第二章 要有勇气驾驭你自己的理性

 这两个年轻人如何进入柏林启蒙思想家的圈子?他们向这些启蒙思想家学习到了什么?

第三章 迈入世界的第一步

 这两个大学生如何构成其精神?最初的交友如何?

第四章 关于对象本身

 亚历山大和威廉在莱茵河畔旅行中观察和了解到了什么?

第五章 奇怪的事实的目击证人

 洪堡兄弟如何经历法国大革命并寻求摆脱危机的出路?

第六章 每个人都必须为整体发挥作用

 为什么威廉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亚历山大追踪生命的足迹?

第七章 耶拿的各种社会状况

 洪堡兄弟如何与歌德和席勒交友,并且发展关于整体的古典思想?

第八章 怎样的一种享受啊!

 亚历山大如何最终到达美洲?他在美洲向他的哥哥威廉报道了什么?

第九章 人们必须在世人面前尊重祖国

 为什么威廉·冯·洪堡从政于德国,而亚历山大变得越来越法国化?

第十章 我对所做的事并不后悔

 洪堡兄弟如何能够在老年时享受幸福,共同生活在一个地方,并且撰写他们的毕生著作?

译者后记

附录

 简写书名

 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悲哀的少年时代

如此热爱自然的两个孩子,为什么总是感到备受折磨?

1823年夏天,当来自柏林的科尔劳什枢密顾问夫人和霍恩索伦封侯夫人在波西米亚的玛丽亚温泉镇结识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时,她们感到非常惊讶。这位74岁的老人看上去比老年肖像画上更英俊,更年轻。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歌德此时正焕发青春,他对19岁少女乌尔里克·冯·莱维佐夫产生了爱慕之情。这个姑娘正和她母亲在玛丽亚温泉镇逗留。当科尔劳什枢密顾问夫人和霍恩索伦封侯夫人想同歌德这位著名的诗人进行谈话时,她们对歌德人生的最后一次恋爱一无所知。歌德少言寡语,他大多时候仅是提醒她们注意,尽量使用变换的语调和充满魅力的语言,诸如:“够奇怪的!”等等。他们还谈及科尔劳什枢密顾问夫人的故乡。可是,当他们谈论共同的熟人威廉·冯·洪堡时,歌德突然想起来什么:“哦,是的,我们曾经一起度过愉快的一天。”这时的威廉·冯·洪堡已经于1820年离开国家公职岗位,退隐到柏林附近其家族的特格尔宫殿的寂寞中。歌德淡定地评价自己的回忆:“您看,我有时会说漏嘴。” 然后,他变得严肃起来,中断了谈话。她们发觉,他不愿意被她们提醒,去回忆他平生唯一的一次在柏林的逗留。抑或歌德在为自己的健忘感到恼火?

歌德并没有意识到,他曾经做了什么。他在日记中记录了这件事。那是1778年5月的事。 歌德自1776年起担任枢密公使馆参赞,他被卷入了魏玛宫廷的政治交易中。一次外交使命使他和当时尚年轻的萨克森-魏玛的卡尔·奥古斯特公爵一起来到普鲁士的首都。这位公爵化名阿勒菲尔德先生,由他青年时期的朋友、侍从官冯·维德尔和歌德陪同,前往柏林和波茨坦旅行。他们不得不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即“老弗里茨”就萨克森-魏玛在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中的政治和军事地位进行谈判,这场战争在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一触即发。5月15日,歌德一行人到达了波茨坦。在接下来的一周,柏林没有给歌德留下什么好印象。熙熙攘攘的人群、马匹、车辆和火炮组成的嘈杂喧闹使他感到不安。他坐在战争的源头,在“这源头面临溢出来的危险时刻”。

1778年5月20日的小规模日游活动得以稍微地放松,歌德写下这样的记录:“从柏林出发,10点钟经雪恩豪森到特格尔宫殿。经夏洛特堡到蔡伦多夫。夜里到达波茨坦。”歌德确实到过特格尔,而几十年后,对威廉·冯·洪堡这个名字的提及才使他想起在这里度过的愉快一天。这是那段小故事的诱因,这段小故事经常被传播,也在无数关于洪堡兄弟的传记中找到固定的位置:说歌德1778年在特格尔拜访过威廉,“然而,威廉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尚不属于贵族阶层。尤琉斯·略文贝格在其1872年出版的关于亚历山大·冯·洪堡的三卷本学术著作中进行了更详细的描述:“歌德也于1778年5月在柏林逗留期间作为客人拜访过特格尔。优秀的天才引领歌德徒步走出在勃兰登堡省的雅典的不爽,经雪恩豪森和特格尔前往波茨坦。在特格尔宫殿中,歌德进行午间休憩,他好像被这场所的精神魔力吸引,在这里,威廉和亚历山大当时不过是与他有亲缘关系的男孩儿, 分别是11岁和9岁。他们还在歌德的脚下玩耍。”人们可以看到,历史学家们偶尔也会“说漏嘴”并且任其想象天马行空地纵横驰骋。

老年歌德在其玛丽亚温泉镇的简短谈话中提起他前往柏林和特格尔的旅行时提到了洪堡这个名字,这并不足为奇。因为洪堡兄弟毕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从他们1794年在耶拿开始的那些相遇和谈话以来。歌德用神话的方式暗指洪堡兄弟像不朽的双胞胎卡斯托耳和波卢克斯,在歌德看来,洪堡兄弟作为“永不离散的一对朋友在我的人生道路上熠熠生辉”。 亚历山大的自然研究范围广泛,这些研究也经常推动歌德的自然科学研究著述的诞生,威廉进行美学和文学领域的反思,也对他有启迪。

然而,1778年5月没有任何关于歌德与洪堡兄弟愉快会面属实的报道,也没有令人信服的迹象存在。歌德本人让此事成为不确定:即他在对话里说的“我们”是指谁。他曾和魏玛公爵到过特格尔吗?而且,他为什么在5月23日进行了前往特格尔的郊游?对此人们并不知晓。或许歌德读过弗里德里希·尼考莱的通俗的读物《对皇家官邸城市柏林和波茨坦的描述》,从而得知,小村子特格尔也属于周边地区的名胜古迹。在一个狭长而不是很宽的哈维尔河支流的水系旁,这个小地方归雪恩豪森管辖,在这水系旁就有一座小宫殿,带一个“漂亮的花园和葡萄山,其地理位置是很诱人的。在森林覆盖的连绵起伏的山坡旁,人们可以散步,在许多地方掠过特格尔湖眺望施潘陶和相邻的地方”。特格尔森林以树木著称,在该森林中,林木顾问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布尔格斯多尔夫)不仅设计规划了本地植被的树木, 还尝试在勃兰登堡边境的沙地上培育主要来自北美的树木。对于歌德而言,这些可能是很有诱惑力的,歌德自从春天以来一直在忙于重新规划魏玛风景花园“施特恩”和提夫尔特公园,或许在处于激昂和动荡中的城门外。在特格尔这个弹丸之地还真有些可看的地方,有某种歌德可以利用的东西。但是,歌德也可能是看了尼考莱的书后被吸引到特格尔,人们可以在一家名为“新罐”的好酒馆美美地享受美酒佳肴,“因此,经常有人从柏林乘坐马车前往此处。餐食必须事先预订。”P1-5

后记

曼弗雷德·盖耶尔撰写的《洪堡兄弟:时代的双星》是传记文学的一部力作。全书以德国乃至欧洲1 8世纪和19世纪精神史、文化史、文学史和科学史以及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勾勒出作为洪堡兄弟成长背景的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强调康德和歌德对他们形成整体论思想的重要影响,重视万物内在联系的整体论影响了洪堡兄弟毕生学术著作的宏观架构,尽管他们的研究对象大多迥然不同。

洪堡兄弟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出的勇于探索、孜孜以求的精神令人赞叹和折服。尤其当我们想到如下这些不利因素时,我们就更对他们为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和发现油然而生敬意:在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德意志”还仅仅是个文化概念,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鄙陋,封建割据,拿破仑麾下的法军占领他们的祖国普鲁士,给他们带来屈辱感,等等。恩格斯早在《德国状况》中就精辟地指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方面却是伟大的”①,他提到歌德和席勒,当然,恩格斯也突出了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伟大,提及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精辟地总结了1 8世纪德国鄙陋的政治现实与文学和哲学高峰形成强烈的反差。洪堡兄弟也属于这个时期德国的知识精英和德国学者中的凤毛麟角,以至于普鲁士国王视之为国中瑰宝和骄傲,国王为哥哥威廉颁发了象征普鲁士最高荣誉的“黑鹰勋章”,以重金吸引弟弟亚历山大留在普鲁士。

洪堡兄弟堪称德意志精神史上的佼佼者,兄弟俩最后都成为柏林科学院的院士。他们熠熠生辉的名字成为德国人甚至全世界的共同记忆,至今仍伴随着德国人乃至世界各地科学精英的现实生活。1810年创建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是哥哥威廉·冯·洪堡的杰作。德国最著名的洪堡基金会则以弟弟亚历山大·冯·洪堡的名字命名,世界上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是洪堡学者,这成为洪堡基金会引以为傲的闪光点。

1794年,洪堡兄弟与魏玛古典文学巨擘歌德和席勒在耶拿的聚会即书中所说的“94社”成为德国文化史上的“幸福事件”。杰出人才彼此间的聚合效应不仅为洪堡兄弟未来的人生发展尤其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兄弟二人的思想也对歌德和席勒有所肩发。洪堡兄弟尤其哥哥威廉无疑为丰富德国古典文学时期的思想和德国理想主义做出了贡献。书中细致入微的描述使我们不禁感叹,当时的知识精英在启蒙思想指引下对科学的探索态度,这种探索往往是跨学科的:侧重人文学科的哥哥为了研究男女性别差异,非常认真地上了解剖课;侧重自然科学的弟弟亚历山大也研究康德哲学和美学以及歌德和席勒的文学作品,为席勒创办的《时序女神》撰写文学作品,表现出较高的人文造诣。我们由此不难看出,洪堡兄弟努力平衡自E19知识结构。

作者盖耶尔竭力表现洪堡兄弟在共性前提下的差异:哥哥强调德意志人的性格特征和本质,反对弟弟的“法国化”,因为亚历山大不愿意回到普鲁士,而宁愿留在法国巴黎,完成了其关于美洲考察的、用法语撰写的34卷专著。哥哥是内向型的,善于反思,走向内心;而弟弟明显是外向型的,不仅性格外露,看重外在形式,而目自幼就憧憬着到遥远的世界探险。作者还淋漓尽致地描写洪堡兄弟在性取向方面的差异。哥哥是异性恋者,在青春躁动时期曾对圈子里几位熟悉的少妇想入非非,甚至为满足自己的性欲背着恋人找过妓女,他还和当时的名人根茨一起寻花问柳,令人啼笑皆非。弟弟则表现出明显的同性恋倾向,结交过多个男友,终身未婚。但作者在这方面的描述都点到为止,没有过多渲染,而是以此强调兄弟二人的差异。

本书涉及哲学、语言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诸多学科,颇有难度和深度,但是,本书清晰的总体布局和不断设问的铺陈方式以及幽默诙谐的叙述风格总吸引读者进一步了解下文内容,充分展示了该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因此本书翻译起来虽然具有挑战性,但更具重要的人类学意义和文史价值,让喜欢翻译的我乐此不疲。作为该译著的第一读者,我觉得本书非常具有可读性,值得推荐。比如歌德对亚历山大的高度评价极富感染力,体现歌德对亚历山大才气和学识的赏识与钦佩,唯因这种赏识才使歌德在洪堡兄弟面临暂时的经济窘境时乐意解囊相助,使我认识到,歌德对青年才俊不仅仅会表现冷漠态度,他也有热情厚道的一面。亚历山大在南美洲考察时跋山涉水,历尽干辛万苦,他率领的考察团队有惊无险的经历带入感很强,这段文字描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我在此不过有感而发,采撷此刻我想到的几个重要方面,而全书的丰富内容远不止于此。开卷有益,只有读者捧卷细读,才能真正享受阅读的快乐,了解洪堡兄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彩的人生,完成这次非常值得的精神之旅。

由于机缘巧合,我有幸翻译了两对德国杰出兄弟的传记,我翻译的《格林兄弟传》2013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我又有幸翻译了《洪堡兄弟:时代的双星》。这两次翻译经历无疑丰富了我翻译人物传记的经验,更使我深刻领悟到,洪堡兄弟和格林兄弟一样,都是德意志精神史上高山仰止的人物。翻译他们的传记使我自己的精神也得到一次洗礼,增强了我对他们的敬佩之心,加深了我对那段特殊的德国精神史和文化史的了解,虽然我多年的教学和科研重点就围绕着18世纪和19世纪德国文学和文化,谙熟那段历史。

本书中除德语和英语外,还出现了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意大利语、希腊语、俄语的字词或者与之相关的常识,这给我的翻译带来一定的困难。有鉴于此,我请教了国内外学者朋友,请他们帮助我克服上述语言困难。他们都有求必应,以最快速度回复我的问题,并且详细解释和分析,令我非常感动。我在遇到拉丁语和希腊语问题时主要请教了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桑德拉·里希特教授(Sandra Richter)、德国柏林的赫尔墨斯·施皮格尔(Hermes Spiegel)教授(他曾多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外教);我在遇到西班牙语、法语、俄语和意大利语方面的问题时,分别请教了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专业的李彦博士④、法语专业的刘海清副教授(博士)、俄语专业的陈方副教授(博士)以及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欧局的孙丽慧女士(我的高中同学,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本科时的校友,她的专业是意大利语语言文学)。在此,我要衷心感谢上述中德学界朋友、同事和同学对我的热忱帮助!是他们帮助我克服语言障碍,使该译著得以扫清语言障碍甚至锦上添花。

最后,我想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北京中心主任、本书编审宋舒白女士表达我的由衷谢意!感谢宋老师在多年合作过程中对我的信任和认可!与宋老师的默契合作总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感谢宋老师对这本译著的认真校对和把关!

翻译工作责任重大,译者首先要对自己的声誉负责,更要对出版社和广大读者负责,因此,每次翻译时我都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怠慢。虽然译者主观上想竭力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以飨读者,但翻译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恳请广大读者提出中肯的批评和指正。

赵蕾莲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教授,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德国洪堡学者)

2015年1月30日于北京都市芳同

书评(媒体评论)

“撰写双人传记,这个出色的想法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后浪漫派时期一代人的命运。”

——海宁·里特尔(Henning Ritter),《法兰克福汇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9: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