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西伯里所著的《找回你自己》初版于1937年,而后多次再版,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
《找回你自己》的观点并不是弘扬恶意的自私,而是劝诫人们面对他人非依你本性地要求你付出时间、精力和情感时,如何说“不”。而同时对于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让你的自我展现并完成的要求说“是”。
《找回你自己》不是简单的说教推理,而是通过生活中婚姻、家庭、工作、教育、投资等一系列50个真实的心理学案例,向读者传达在他人给你添加额外的“负担”时,本书将帮助你减轻这些负担。教你如何抵制压力、避免出于礼貌或者过分负责的心态而受到他人无端的利用。
大卫·西伯里所著的《找回你自己》将告诉你,在他人给你添加额外的“负担”时,如何抵制压力、避免出于过分的礼貌或责任感而受到他人无端的利用。同时,它会告诉你面对无理的或者你不喜欢的要求时,如何说“不”,以免你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精力和感情。
通过阅读本书的50个真实案例,你就能更加智慧地生活,掌握一些巧妙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捷径,比如:
6个以退为进的建议;
12条需避免的过错;
7步思考法;
7种有效地应对争吵方法;
8种虚假前提及其如何产生作用;
8种保证睡眠的方法;
5种避免大脑疲劳的方法;
以及其他数百个为人处世之道。
《找回你自己》是一本实用性操作手册,它强有力的主题是:如何有效地应对他人自私地强加给你的压力和制造的问题。本书初版于1937年,而后多次再版,成为现代的经典著作。已帮助成千上万个内心充满“罪恶感”或者深受朋友或者亲人的“好意”困惑的人摆脱困境、找回自我,相信你也能从中受益!
1 生活之重
当我们度过了一如既往麻烦缠身的一天,再回首时该做何感想?生活的这种千篇一律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吧!
到了七月下旬,天气依IH闷热而潮湿。墙缘将河面一分为二,暗红的墙砖,斑痕累累而满是煤灰,这就是哈尔·德弗眼中的部分世界。左侧,阳光撒落在水面,照耀着远山;而右侧,煤尘贴在墙面上,一片昏暗。
“这不就像我的生活吗!”哈尔想着,“只不过生活更加单调罢了”。他随意地瞟了瞟左边,几棵树,一小片天空;余下的满是单调的水泥。
令人心悸的并非背负责任的忧伤。虽然工作很无趣,但至少他能忍受。需要承担的事情还有另一桩,那就是养家糊口,这份压力从未减轻过。数年如一日,他耐心地坚持着,这份负担却日益沉重。
每当蕾莉(他的女儿)和妈妈吵完架,都会到前门口等着他,以便获得他的支持,继续与妈妈做斗争;每当杰克(他的儿子)在学校遇到了困难,作为父亲,他都需要对儿子进行教育;他的哥哥总是开车上班,并第一个到达办公室;然而,他想得最多的是他的妈妈。毕竟妈妈生养了他,无论如何,他必须将她放在心上。
那景色再看也没什么意思,该回家了。他整理下领带,关上办公桌。加班了这么久,家人还等着他回去呢!他拿上文件——香肠宣传材料、专利药品的材料、香皂的设计图以及他的香烟账单。多年来,他一直都做着这些。
眼泪跑了出来,哈尔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快步迈向了电梯。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他就觉得生活不太对劲儿。他总是为别人付出,人们却并不感到满足。他就像他们的长工,很少被当成他们的朋友,更别提享受到平等的对待。
当他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哈尔就梦想成为一名艺术家,描画出无垠的天空,还有深沉的大树。他努力地给刷子蘸上色彩鲜明的颜料,他的想法始终充满了活力。他觉得画板是他吸引他人的工具,帮助他驱走生活中的枯燥与乏味。
数年之后,小女孩已经学会了微笑,也接受了人们的祝福。艺术的梦想消失在他的沿街叫卖声中,带着残缺的艺术,他整天为支付房租、饮食、洋葱、新的帽子和每个新生孩子的费用而挣扎。背负着压力,犯愁着生计,为生活中出现的不计其数的意外麻烦而焦头烂额。
曾经,他的思路直接而清晰,如今却变得迂回而曲折。有时候,他躺在床上,脑子不停打转,想象着那些他还没有遇到的问题。他与自身的关系,与事业的关系,与婚姻的关系,所有的事情都相互纠缠在一起,如同一团乱麻。但这些并不是他最恐惧的,最让他感到惊恐的,是那种病态的垂死的痛苦,这种痛苦禁锢着他的大脑,使他变得麻木,生活过得毫无意义。他对此感到愤怒,他觉得也许到了八十岁,他还得承受着同样的负担。
P7-8
译者序
活出你自己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自私”并不是一个好词。的确,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因为自私而走向自我毁灭,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这样的自私,实在是一种为满足个人欲望的疯狂行为。本书中所说的是另一种自私,这种“自私”是,按照你自己的方式,朝着你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生而为人,我们无法抹杀自己的独特性,无法对自己说对不起。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则也不能称之为“艺术”。
西伯里博士以丰富的事例,说明人在自己的环境中如何受到他人的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控制,沦为他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从而被他人所囚禁。事实上,即使那些真正爱我们的人,也可能无意地为我们设下牢笼,在他们的各种训导和指教下,以他们的看法和感受为看法和感受,以他们的方式为方式,失去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也就失去了自己,失去了生而为人的独特性,可以说,这是人的另一种异化。在生活中,所谓叛逆,事实上正是激烈反抗异化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找回自己、活出自己的努力,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当然,叛逆的方式太过简单粗暴,容易引起激烈的冲突。本书则说明该如何恰当地“自私”,艺术地“自私”。既活出自己的内心,拒绝他人对自己的各种控制,又温和地对待他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本书是以故事的形式展开,通俗易懂。但由于写作年代较早。一些表达在现在看来有些难度,在翻译中虽力求周全,但错误也在所难免,请读者海涵。
杨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