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为官有术做人有道)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志频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志频著的《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为官有术做人有道)》一书,选取左宗棠毕生9个关键面:“选择、交友、修身、创新、识才、用人、家风、曾左比较、国际左”,着眼于左宗棠“慎权、慎独、慎微、慎友”,“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等做人为官的独特理念,围绕左宗棠相关的人和事,通过突出的亮点、印象深刻的故事细节,不同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比较,逐层深入解剖,将人物的正面事迹与背后心迹同时呈现,深入探究他赖以成功背后的观念、方法,立体解密质感左宗棠,勾勒出“正面霸道,背面王道”的不凡品相,进而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与当今理念接轨的、可触可感可近的左宗棠。

内容推荐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左宗棠,总能让人得到精神激励、文化提升、方法启示。

左宗棠精神,是创新勇气,是民族骨气,是“中国精神”。它不是标签,不是图腾,是特定时代锻造出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

左宗棠文化,儒学为根,中西兼容,博大深沉。他做篆体书法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被众多领导人和企业家奉作座右铭。

左宗棠方法,毛泽东从他收复新疆的战略中得到过大启示;王震将楚军路线图当过活教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借鉴它来反击日军。

左宗棠半生置身战场、革新官场、开辟商场,风波叠起,总能化险为夷,智慧深不可测,留下太多待解谜团。

正面事迹,背面心迹,一个“看不见的左宗棠”,通过徐志频著的《左宗棠的正面与背面(为官有术做人有道)》逐渐无遮掩地显影出来……

目录

第一章 选择——兴趣指引,走上实学新路

 第一节 少年偶然兴趣,改变终生选择

 第二节 蓄积能量,恩师洞开新天地

 第三节 选择想选择的,放弃该放弃的

 第四节 底层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第二章 交友——不同的朋友,不同的帮助

 第一节 胡林翼七荐,左宗棠崭露才能

 第二节 为国为家,陶澍寄梦同路人

 第三节 别无其人,林则徐引以家国大义

 第四节 郭嵩焘挚情举荐,意气责怪

第三章 修身

 以儒学“正心”,化短为长

 第一节 修正缺点,用儒学陶冶性格

 第二节 善用其短,化缺点为优点

第四章 创新

 颠覆教条,冒险改革

 第一节 以修身方法,搞军事创新

 第二节 铁腕加冒险:实践统军治吏的必取手段

第五章 识才

 打破常规,辨才以“心术”

 第一节 治天下之乱,要害在救人心

 笫二节 察人颇严:独创用人“九验九术”

 第三节 用人颇缓,是非好坏寸心知

第六章 用人

 避短用长,人才归儒

 第一节 “霸道”治军,事功光环瑕瑜互见

 第二节 挑战传统人才观,利弊得失反思

 第三节 察吏、训吏、恤吏,公私义利要分清。

 第四节 着眼文化救世,以“儒学”安定天下。

第七章 家风

 心安即乐,积德累善

 第一节 立家根本,全在“心安”两字

 第二节 言传身教,为儿孙积德,为后世留榜样

第八章 “神人”与“圣人”

 左宗棠与曾国藩比较

 第一节 左宗棠与曾国藩交往纪事

 第二节 既生左,何生曾

 第三节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矛盾与分歧

第九章 国际左

 全球视野星的左宗棠

 第一节 左宗棠如此应对“西方人”

 第二节 西方人眼中的左宗棠

后记 历史、文化与人心

试读章节

两人亦师亦友,交谈日益深入,贺长龄对左宗棠的了解也日益深切。

一天,贺长龄像是有感而发,长叹一声道:季高,你要留心了,今天中国官场人才已经严重缺乏。我观察你,发现你是个办大事的好苗子。人生的路很长,你要立大志,将来一定不要被小官职、小事业诱惑,随便谋个职位,以免浪费了自己的才能,限制了自己的成就。

这是寄托,更是鼓励。左宗棠虽然才18岁,但已经历过苦难,遭遇过挫折,经受过歧视,从来没有人这样高看过自己,心里不免感到热乎乎的。他将这句话刻进了心里。以后的人生道路,每到选择关头,他都会想起贺长龄这个鼓励。

贺长龄以其学问、人品,对左宗棠在行不言之教。左宗棠记忆中的贺长龄,“学术之纯正,心地之光明,一时仅见”。

1831年,贺长龄守孝未满,但朝廷缺人办事,皇帝一纸诏书“夺情”,遂回任江苏布政使。也是碰巧,其弟贺熙龄刚卸去山东道监察御史的官职,回到长沙,城南书院聘他担任主讲。贺长龄及时将左宗棠介绍给贺熙龄,让他收左宗棠作学生。

这是关键的一步。贺长龄在志气上鼓励,在学问上引导,只能给到左宗棠启发。贺熙龄作为老师,则手把手将左宗棠带进别开生面的实学新天地。

贺熙龄具体如何指点左宗棠?

专攻“儒学加实学”,贺熙龄悉心引导

贺熙龄也是湖南一位推崇实学的急先锋。

左宗棠后来这样描述当年的贺熙龄老师:“君掌教城南,辨义利,正人心,谕多士,以立志穷经为有体有用之学。”

贺熙龄比左宗棠大24岁,虽然贺熙龄临终前约左宗棠做了儿女亲家,但此时还是师生关系,年龄差距摆在那里。贺熙龄爱才,也不摆老师架子,2人像“忘年交”,兄弟一样一起探讨学问。

对左宗棠有了一番了解后,贺熙龄确认他是个人才,断言说:“观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察其进退、言论,则循循然有规矩,而不敢有所放轶也。余已心异之。”在贺熙龄眼里,左宗棠是个标准的“读书范”,独立精神尤其让人刮目相看,他读书能举一反三,禁得起追问,说话、做事都有规有矩,大方得体。

贺熙龄接过贺长龄的教棒,引导左宗棠朝经世致用的实学路上继续勇往直前。他指点左宗棠只关注两方面的学问:义理之学、经世之学,即儒家经典与实学技术。至于科考必需的“制艺、括帖”,则放到一边去。

这一时期是左宗棠求学路上心情最为舒畅的快乐时光。不单可以为兴趣读书,而且身边有随时可以释疑解惑的师友。以前哪里有这种好事?父亲左观澜一介乡间秀才,一生没有出过湖南,除了授他千年不变的儒家经典教条,并不能用新知识帮他打开眼界,更无从让左宗棠获得多少自信。

贺长龄、贺熙龄就不同了。两人不但见过大世面,而且有为官办事的实践经验。他们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毫不吝啬的当面夸奖,让左宗棠的自信得到印证,“工为壮语”的特性,没有因为生活穷困而被压制,反而完好保留下来。

这是左宗棠毕生最关键的一步。毕竟,早年寒素的生活,少年连失双亲的打击,已经造成负能量郁积。此时的他,倔强、偏激,如果沉于乡村民间,很容易沦落为村野鄙夫。

随着接触日深,了解增多,贺熙龄也看出左宗棠的缺点。后面将专门谈到。

P22-23

序言

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关注左宗棠?

194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一边邀请张治中商谈和平解决新疆问题,一边邀集彭德怀、王震见面商量解决办法。毛泽东说:“我们那位老乡左文襄公(左宗棠)说:‘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这话是有道理的,新疆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王震在解决新疆问题后回忆:“我进军新疆的路线,就是当年左公西征走过的路线,在那条路上,我还看到当年种的左公柳,走那条路非常艰苦,可以想象,左公走那条路就更艰苦了。”

如今,左宗棠去世已过130年。历晚清、民国、新中国,经时光淘洗、岁月打磨,评价几经反复,定论越来越清晰。

中国人为何不分阶层、年龄,如此集中地关注左宗棠?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左宗棠,大约总能让人得到精神激励、文化提升、方法启示。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如水,不激则下惰,常激常新。人类隔4年就会热血沸腾地办一届“世界杯”,同时又看奥运会,体验挑战极限的运动与激情,原因即在于此。多少中国人此刻又在期盼2022年办在家门口的“北京-张家口冬奥会”!

左宗棠的精神,是创新勇气,是民族骨气,是“中国精神”。它不是标签,不是图腾,是特定时代锻造出来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里。

文化是绵延民族生命的源和流,是民族不死的灵魂。文化让我们清晰地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提升文化,内可以蓄养气度、外可以涵养风度。

左宗棠是喜欢文化的。他说,“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左宗棠又是嗜好读书的,他旨在“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腹有诗书,左宗棠胸怀文化大气度。平定大西北后,他欣然自述心境:“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这是早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志愿的兑现。

左宗棠的文化,还体现在他能写得一流书法。他作篆体书法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被很多领导人和企业家奉作座右铭。

如果时空可以穿越,我们还可以在1884年五月初九这天看到,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与左宗棠当面坐而论道,毕后在当天日记里落笔惊叹:“余服其(左宗棠)经术气!”

高端大气接地气。左宗棠不但完好地继承了儒学,他还精通实学。同时代大儒中,左氏文章最没有“故纸气”。细品他笔底落下的文字,总能掂出历史的沉淀。人性的温度、个性的体验,正直与深情,洋溢其中,人间正气跃然纸上。

读前人不是为了替古人担忧,也不只为纪念或消遣。读者更在意借鉴他的智慧、方法,让自己提高,从而避开人生路上可能的陷阱,取得稳稳的幸福。

左宗棠是能给到今人启发的。不仅毛泽东从他收复新疆的战略中得到过大启示、也不只王震将楚军路线图当过活教材,即使抗日战争时期,左宗棠的常胜战术,仍被国民革命军借鉴来反击日军。

军事智慧之外,本书剖析的左宗棠,能给到我们人生其他诸多方面的启发,事实更多。

但左宗棠一生却给我们留下许多待解谜团。以晚年入值军机为例,他负责“神机营”,直接领导皇家禁卫军,统领各路大内高手,保护大清朝廷的安危。他到底以何取信,凭何自稳?

1875年起,他占据3倍于法国面积的新疆,完全有能力独立建国,而朝廷始终如一信任,全无隔阂。这与曾国藩1864年打下南京后遭遇极度猜忌,被逼自剪羽翼,构成强烈反差。朝廷对两人态度判若云泥,背后原因难道不值得深探?

左宗棠智慧过人,胡林翼早就已看出:“横览九州,无人能出其右”。夸左宗棠智慧中国第一,大概不只是为了虚与委蛇。我们如果细想想,会惊讶地发现:无论身置官场,还是身处战场,左宗棠一生从没遭遇过明显的失败。解释为运气,未免有智力上的偷懒。

深入研读左宗棠,根据史料去领悟,去判断,会逐渐感觉到,他的智慧深不可测。

可惜左宗棠去世后这130年来,报章图书、街谈巷议、野史酷评,多用漫画方法,将他浅薄化了。

深入到历史幕后,开启这些私人故事,深入到左宗棠内心,一个“看不见的左宗棠”,将渐为清晰……

后记

这本书是我进入40岁后动笔的第一部书。

孔子说:四十不惑。我的体验,人过四十,不大容易被外界诱惑。

我记忆里很少有迷惑。不是说自己早熟,大概与从小偏爱哲学有关。

我的家乡祁东在湘南一个闭塞的山冲里,四周群山起立。据说,生活在山地中的人,偏好哲学思考,生活在平地上的人,喜爱艺术表达。有人据此推断,这是德国人与法国人的差别。

果真如此?2014年6月下旬,我第一次到访法国。会后漫游欧洲,发现德国果然多见屏蔽了坦地的密密匝匝的森林,大概它逼得人仰望星空,由此产生康德、尼采、黑格尔、叔本华;而法国多见一望无阻的清油草地,它引得人不由自主地放眼平视造物主的杰作,眼光扎进土地,由此产生巴尔扎克、雨果、梵高、毕加索。

西方“地理决定文化论”曾一度遭遇质疑。事实它对应了中国那句俗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欧洲回来,我扪心反观,自己还能立在这个世界,无非靠早年吸取土地的那点营养。

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找不到自己。

这是一种恐慌且糟糕的感觉。我并没有去想是文化的原因。祖辈、父辈都是粗人,“幼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我从来不认为自己身上打下过什么文化烙印。

我对西方文化的兴趣,20来岁时起,十分浓烈。但第一次走进欧洲,我脑海里冒出两个正反比照的词语:文化理性与文化本能。

文化理性大概就是,当你清醒时,用头脑可以将一件事分析得头头是道;文化本能却是,你半夜被人摇醒,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

如果“醒话”跟“梦话”完全不搭调,说明文化理性与文化本能完全错位。这像在巴黎圣母院吟故宫腔调一样。

沈从文先生说:“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文化是网,不但有点,而且有线,由无数点线织成面与体。照巴黎圣母院思索,我只能做“文化变性手术”。

文化本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理性却是后天习得的。有能力反看清自我并能领悟内心的人,可以发现,放进一个迥异的逻辑系统的价值体系内,自己不做文化变性手术,理性的观念走着走着就与本能冲突,自己跟自己打架。

毕竟,文化体验不同于文化思考。固然,文化思考可以加深文化体验。

从欧洲返回长沙,我再次将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闲话中国人》、《费城风云》翻看着,思考着。这三部著作,深入解剖中国传统文化弊端,并引以美国制度参考、比照,给到我不少启发。我又将南怀谨先生的《庄子请薛(喃哗)》、《南禅七日》找出来细读,体会他扎根传统文化、将宗教引向“生命科学”、“传统文化”背后的悲悯与命意。最后,我将曾仕强先生的《易经的奥秘》、《曾国藩的启示》、《胡雪岩的启示》买来,一口气通读。比较三位前辈学者,我有了一点粗浅发现:易中天先生站在国内,引导国人借鉴学习西方;曾仕强先生站在欧美,告诉国人,我们传统的精华是什么。

大方之作,自成体系,教会我的,是反思与比较。我开始意识到,文化只能寻根,不能拔根;只可嫁接,不能变性。

我早年崇拜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经梦想成为那样的作家。巴尔扎克这个跟左宗棠一样矮矮胖胖的乡下人,声称“拿破仑用宝剑未竟之事业,我将用笔来完成”,青年时代“喜为壮语惊众”,计划要写下1 50多部小说,集成《人间喜剧》。虽然活到5l岁便累死,满打满算只写了21年,但到底也写出96部小说,相当于普通作家10辈子的产量。

在我眼里,巴尔扎克相当于文坛的左宗棠。两人相似处,都倔强、自尊、出身平民,奋斗欲强,有虚荣心,口气奇大。区别是,在浪漫的法国,巴尔扎克为挤进法国上流社会,在名字前加上贵族姓氏“德”,名气大后,居然弄假成真。在实在的中国,左宗棠干脆自号“湘上农人”,但他晚年也用赌气的方法获得了一个“赐同进士出身”,这点与巴氏无异。

中国文坛产生不了巴尔扎克,诚如拿破仑不是欧洲的左宗棠。

在《左宗棠:帝国最后的“鹰派”》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左宗棠的过程,是一次深入探问中国传统文化、探寻做事做人奥秘、山先生借用理学“知行合一”方法论,发展为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这启发我们,每种学问都有价值,不存在全无用处的学问。

作为一名作家,我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世界,必须通过物质的手段,才可以认识与改变。如果读者据此认定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也不表示反对。但我尊重每个人的信仰自由。

牛顿晚年成了基督教徒,爱因斯坦成了“泛神论者”,霍金则是无神论者。霍金说:“天堂是为害怕黑暗的人编造的童话。”三个科学家,三种信仰,我都尊重。我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上帝与如来,因为多信仰等于无信仰,正如多中心等于无中心。但无神论者可以做到同时尊重三人。中国文化信仰祖宗与历史,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文化缺陷。如果我们今天依然能尊重祖宗与历史的话,这应该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包容与海纳的一大优势。

作家关注的重点,不在世界“有神”还是“无神”。正如基督教背后对应的西方民族的基本文化观念,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对应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价值观念。通过它,可以为我们打开古人心灵的密室,与古人神交。

禅宗直指人心,影响中国如此深远,以至今天要读懂中国传统的历史与文化,不能只靠逻辑与理性去读,更要靠心去感悟。佛教说的“正法眼藏”、“拈花一笑”、“以心传心”、“心心相印”,全是从心术着眼。一字不识的惠能,仅在湖北黄梅寺院里呆了8个月,每天砍柴烧饭,偶尔旁听五祖弘忍讲经,凭心就顿悟佛理,成为一代开山祖师,原因在此。而不懂人心的神秀等一帮教授级的佛门高足,跟着弘忍大师辛苦诵经几十年,最后还是不得要领地搞出个“渐教”,严格说来,神秀的北禅还没入门。

六祖惠能将佛教从天国拉进人间,他以强烈的入世精神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真正要读懂儒学创新者左宗棠,不妨参照禅宗的方法:人物在世间,不离文化觉,离心觅大道,恰如求兔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