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法官之路》系李国光同志撰写的自传体著作,记叙了李国光同志从一名法院书记员成长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大法官的不平凡人生历程。
李国光同志在人民法院工作四十二年,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人民法院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见证人。本书内容丰富、行文严谨,对培育法院干警健康人格,研究人民法院审判史具有较大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的大法官之路(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作者 | 李国光 |
出版社 | 人民法院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的大法官之路》系李国光同志撰写的自传体著作,记叙了李国光同志从一名法院书记员成长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大法官的不平凡人生历程。 李国光同志在人民法院工作四十二年,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人民法院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见证人。本书内容丰富、行文严谨,对培育法院干警健康人格,研究人民法院审判史具有较大意义。 内容推荐 李国光同志在法院辛苦工作42年,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是人民法院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见证人。《我的大法官之路》记录了李国光同志从一名法院书记员成长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大法官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法院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些重要史实。 目录 引子 一 李氏宗族脉络 二 魂牵梦萦的正在“消失”的故土 三 战乱中的祖辈、父辈和母辈 四 不安定的童年 五 初尝人世艰辛 六 未名湖畔的青春脚印 七 西藏岁月(一) 八 西藏岁月(二) 九 西藏岁月(三) 十 西藏岁月(四) 十一 黄浦江畔的崛起与我的机遇 十二 上海中院——一段充满激情的职业记忆 十三 东交民巷残阳如血 十四 回望首席大法官 十五 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十六 为化解金融风险“杀开一条血路”而尽力 十七 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汇报“执行难”问题 十八 “汉字五笔字型编码法”专利侵权之争 十九 网络环境下的权利博弈 二十 最后的司法解释 二十一 中国大法官之殇 二十二 海事审判情结 二十三 经历中国加入WTO的法律准备 二十四 回归夜无人人眠 二十五 出访途中寻踪记痕 附录 附录1.父亲的人生旅程 附录2.悼亲爱的姆妈 附录3.蒋凤弟同志生平 附录4.送妻远行 附录5.个人重要事件录 附录6.李氏宗族四代名录 结束语——寄语孙儿卓如 后记 试读章节 三 战乱中的祖辈、父辈和母辈 我的祖辈和父辈生活在20世纪。这是个战乱纷起、谋生艰难的特殊时代。他们的足迹自然带有普通中国人遇到的苦难、忍耐、彷徨、期望等时代烙印。 1911年农历十月初六,父亲李树庭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城市平民家庭里。祖籍无锡塘头镇严棣村,祖父李鸿祖和祖母夏杏英很早就离开了故土,移居无锡县交际路仓厅弄。祖父母们的家境已经无从考证了,只是我记得小时候曾和祖母在清明节去严棣乡下给祖父扫墓。那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春雨纷纷的日子,田野已是绿油油的_片,但恼人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使·人感到阴冷。上完坟后,祖母领我去探望了几家远亲,路过一块五六十平方米的空宅基地,四周依稀还可看到房屋的基石,空宅基地的两旁是村民砖瓦盖的平房,祖母说这是你爷爷的祖屋,被烧掉了,没钱盖,就搬到城里了。祖父搬到城里后,做过泥水匠,当过杀猪屠夫,积攒了一些钱开过一家手推馄饨店,后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歇业在家赋闲,53岁时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听祖母及父辈说,祖父待人非常宽厚诚恳,逆来顺受,安于现状。祖母则是家里的擎天柱,她倔强豪爽、聪慧能干、记忆力过人,口才和辩才均称上乘。她没上过一天学,却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三字经》,讲述《水浒》《三国演义》《珍珠塔》等故事,谙熟《红楼梦》里贾母及其他主要人物与情节。这些据说是她在私塾旁一边做女红,一边听师爷讲授,还有去书场听说书人说书记牢的。每当夏晚乘凉或冬夜休闲时,邻居们常常会不约而同地围坐在她的周围,怀着浓厚的兴趣,一边看她做针线活,一边听她绘声绘色地讲述那永远也听不厌的故事。祖母是个独立意识极强的女人,她生有三子一女,子女的名字都是她起的,三个儿子名树庭、禹庭和嘉蕊,女儿名瑞云,照现在的标准和习惯看,他们的名字是起得不俗的。祖父歇业在家后,她夜以继日地以为人做针线活、裁剪衣服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听父辈说,当时生活非常困难,平时饭菜很少有荤腥,只是过年时,祖父在帮人杀猪后带回些内脏或买个猪头,勉强炒几个菜就算年夜饭了。当时家境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 就在生活极端艰难的岁月里,祖母还是把父亲送进了太平巷私塾和颇有名气的连元街小学读书。祖母咬紧牙关,倾其所有供父亲读书的决策是对的,在祖父去世后,她只能集中供养长子上学求得生计,然后大帮小、一个帮一个地缓解家中的困难。父亲在小学四五年级时,进了汉昌路夜校读会计。17岁时只身去南京中华书局当店员。在南京期间,他勤奋好学,坚持每天上夜校学英语。书局经理对他颇为赏识,很快提拔他做书局内账(会计)。父亲20岁时考人江苏省邮政局邮务组,21岁时调无锡邮政局当乡邮特派员,负责巡视各乡镇邮政所。1939年至1940年升任无锡县邮政工会理事。邮政、银行、铁路、海关这四项职业在旧社会被称为“金饭碗”。父亲进了邮政局后,这不啻是给风雨飘摇、生计艰辛的家境打了一针强心剂。父亲每逢领薪后仅留下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费,便倾其所有地按月接济家用。这一点对我日后全力接济家用是极有影响的。 母亲戴舜美,1912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生于常熟县王市镇的公务人员家庭里。3岁时,她的生母去世,遂由其祖母抚养,8岁时随其祖母去无锡观前街父亲处。外祖父戴静山识文断字不多,但以稳健厚道、耿直公正、疾恶如仇闻名。早年曾在县警察局刑警队干过,身高体壮,颇有点擒拿格斗功夫。有天早晨,他在一茶馆二楼与朋友喝茶,抬头见一个被通缉的抢劫犯正从楼下经过,他即纵身从窗口跳下,当街将罪犯逮住,一时成为无锡城乡美谈。与父亲相比,母亲的生活环境要好多了。外祖父和太外祖母视母亲为掌上明珠,在那封建气息极为浓重的环境里,他们不仅不给她缠小脚,不给她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礼教,还供养她上私塾、教会小学和刺绣职校。母亲以祖辈自豪,在谈吐中,我知道了外祖父及太外祖母的铮铮傲骨和飙飙伟岸的形象。 1937年年初,父母经人撮合结婚。这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仅意味着新的生命即将来到这个世界上,同时也开始了他俩在人生艰难的旅程中共同拼搏的航程。在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漫长人生航程中,他俩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共同驾驶着生命的航船,绕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险滩与暗礁,直至抵达生命终结的彼岸。 P31-33 序言 国光老院长的《我的大法官之路》即将付梓,作为第一读者,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是一本从心灵中流淌出来的文字。读过之后,它已完完全全地流进了我的内心——似无边大海澎湃心潮,如一抹清泉滋润心田…… 国光老院长是我国首批评定的大法官之一。虽同操獬豸之业,但他用一生心血对“大法官”这三个字的诠释,仍给我以极大触动,令我感慨万千、启迪万千、镜鉴万千;让我再次思量一名大法官何以称“大”,如何司“法”,以何为“官”;让我更深地去领悟大法官之路究竟是怎样的一条路。 大法官之路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之路。国光大法官的人生旅途,经历了太多的世事沉浮,面对过无数的挑战困境,迈过了数不清的沟沟坎坎。生活可能是残酷的,但必定是公正的。儿时饱受战乱之苦,成就了他生命的顽强和对家国的至爱情怀;童年家道中落之苦,成就了他直面生活的果敢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大学时代物质匮乏与思想禁锢之苦,成就了他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西藏岁月的困难条件与内心孤独之苦,成就了他生命的厚重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黄浦江畔工作的转型之苦,成就了他人生的升华;东交民巷的工作繁重和生活清孤之苦,成就了他事业的辉煌和生命价值的升值。虽生时不忘地狱,虽逆境亦畅天怀,我想这是每一位大法官乃至每一位法官都应有的胸襟和情怀。 大法官之路是积沙成塔、厚积薄发之路。如果没有国光大法官24年西藏点点滴滴的磨砺,何来不惧大风大浪、大艰大险的从容?如果不是42载从办事员、书记员、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审判庭庭长、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到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日复一日的历练,如何在审判工作、领导岗位上演绎得心应手的法律技艺?如果不经过整整23个年头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主管经济、行政审判工作的积淀,何以塑造一位称职的、值得尊敬的共和国大法官?可见,大法官之路从来没有捷径,惟有置心于一处,积沙成塔,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方能有所成就。 大法官之路是无限忠诚、无私奉献之路。国光大法官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类最公平、最正义的法律事业。北大毕业后,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到条件异常艰苦的西藏工作,并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那里;在西藏法院工作期间,虽浮沉起落而不改初衷,虽屡遇险境而百折不挠,为西藏的审判事业、稳定局面全心付出;作为当时西藏高院唯一的汉族副院长,忍受思乡思亲之苦,默默承担重任,多次放弃休假和内调的机会,1985年从西藏内调时,已是老西藏内调最晚者之一;在上海高院和最高法院主管经济、行政审判工作期间,审批数千件案子,经手数千亿标的数额的金钱,但从不吃当事人的宴请,从不为亲友或熟人疏通案件,赢得了很好的“官声”。也许人们觉得,大法官不过是千千万万职业中的一个,但它却是一项特殊的神圣职业——它需要忠诚,拒绝见异思迁;需要奉献,拒绝沽名钓誉;需要勤奋,拒绝虚华浮躁;需要进取,拒绝墨守陈规;需要勇气,拒绝怯懦退缩。对宪法法律的无限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私奉献,这是共和国大法官的毕生追求;莫将私意入公门,不用公权换私利,这是共和国大法官的伦理底线。 大法官之路是刚正不阿、执法如山之路。作为李氏一脉,国光大法官常自检是否有世祖皋陶的贤明和修身,是否有理征为真理而献身的不屈,是否有祖先的宽厚和进取。对于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虽知道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以博得上层或有关方面赏识,换取丰厚的政治经济回报,却不肯用法官的良心和共产党员的党性做交易。我想,在中国社会里,法官也许注定是一个内心纠结的人。价值的抉择、利害的权衡、与同僚的关系、对个案的立场,一定会在不同阶段或多或少地困扰着你我。但是,作为一名大法官,要牢记笔下有善恶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进退荣辱、笔下有人命关天!为了实现正义,务必要酌理揆情度时事,务必要不宽不猛不因循。不求功名利禄,但愿民安若堵;不求人人理解,惟期寸心无愧。 大法官之路是挑战自我、开拓创新之路。国光大法官与法律结缘半个多世纪,从事法官生涯43年,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8年。在同时代法律人中应该说是事业成功者,但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与命运不倦抗争、付出巨大代价的搏击者。在他看来,人生拼搏,实际上是一个事在人为的动态过程;面对挑战,只有两种选择,不是知难而退,就是迎难而进!几十年来他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过,总是一如既往地拼到底。正是这种挑战自我的精神,使他战胜了一道又一道难题,开拓出一片又一片的天地。曾为当时全国30个高级法院中最年轻的副院长,亦曾为全国经济和行政审判工作的掌舵人。是啊,作为一名大法官,绝不应为了追求清廉的好名声而碌碌无为,绝不应为了少犯或不犯错误而尸餐素位,绝不能满足于没事就是本事而得过且过。惟有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建功业,才能对得起人民的托付。 大法官之路是真情大爱、忧国忧民之路。国光大法官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西藏高原上留下了他与次仁扎西的患难之情、与子成院长的兄弟之情乃至超越人际的与马儿的生死相依之情;家庭里满满地盛着他与妻子凤弟的连理相伴之爱、对儿孙绵绵不绝的舐犊之情;工作中则是他对人民福祉和国家发展的拳拳赤子之情以及对国运民生的关切、忧虑和期盼。我想,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产生出一名大法官应有的社稷忧患;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在工作中持久地进行灵魂拷问从而获得一名法官必备的正义感;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支撑审判活动中的科学理性;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在每一个判决中力图找到不让人民失望和委屈的理由;正因为有这样的真情大爱,才能对大法官这三个字做到情感上的皈依。 经过法官之路的这番穿行和洗礼,让我更加坚信,大法官之“大”,绝不是职位和级别之大,而是国家和人民托付之大;绝不在于有多大荣耀,而在于能有多大付出;绝不是看有多大能耐,而要看有多大担当。大法官之“法”,绝不意味着可以恣意弄法,而意味着必忠实于法;绝不意味着愚忠于法,而是要忠于良法;绝不只是在个案中宣示法律,而是要给当事人一个公道。大法官之“官”,绝不是法律之“官”,而是法律之“侍”;绝不可自以为“大官”,而要时刻铭记“大任”,绝不只是适用法律的“司法之官”,而更是守护正义的“法律之关”。愿以此与仍在大法官路上“赶路”之诸君共勉!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 江必新 癸巳年端午于地坛寓所 后记 这部自传体式回忆录,终于在2008年年底年届70岁时杀青。从动手构思至完稿竟用了5年。其间有3年因护理凤弟而无心落笔。2006年8月,凤弟驾鹤而去,因无法摆脱悲痛,而又未动笔。2007年年初,终于正式落笔,实际写作用了不到两年。写作过程,我是在回忆中渡过的,寻找已逝年华的足迹,重拾往昔时光的记痕,倒也过得充实又有意义。 回忆录中所引用的案例以及人和事,都来自我所保存的资料和记忆,全是我经历或处理的,真实而鲜活。有关李氏宗族脉络和无锡的人才史实,则参考了《无锡人杰》(郁家树主编,人民出版社出版)、《百年无锡名人谱》(赵永良、蔡增基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和有关“百家姓”资料。“西藏岁月(二)”,由我口述,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原民庭干部郑春基整理的。“回归夜无人入眠”“为化解金融危机‘杀开一条血路’而尽力”“最后的司法解释”等篇,已发表在《人民法院报》。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李成玉、刘洪礼同志,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出版社、人民法院报社、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文印部门同志的大力鼎助,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李国光 2009年春节写于上海家中 2012年12月改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