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淳锷编著的《在合法与违法之间(国内法领域法律规避现象的实证研究)》着力于对既非典型合法行为,又非典型违法行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灰色地带的国内法领域法律规避行为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作者敏锐捕捉到在探讨中国法治建设“漏洞”和“问题”时,不能将眼光仅聚焦于传统意义上的典型违法行为与典型合法行为,还应重视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介于两者之间有较大解释空间的法律规避行为,这种思路为我们研究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过程中带有本土特点的问题开启一扇新的窗口。
法律规避(Evasion 0f Law)原是国际私法的一个概念。它本意是指在国际民商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故意制造或者改变冲突规范的联结点,从而回避本来应当适用但又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强制性准据法,并使得其他国家或地区另一项符合自己利益的准据法得以适用的一种行为。本质上,国际私法领域的法律规避也可理解为当事人基于私人利益而做出的一种带有欺诈性的“法律选择”行为(Choice of Law)。
在国内法意义上,与法律规避含义相近的概念是传统民法理论所称的“脱法行为”。它是指当事人为了谋取私人利益,通过外观合法的迂回措施回避国家强制法约束的行为。但在后期的研究当中,为了便于表述和沟通,研究者在阐述相关问题的时候,大多用法律规避概念来代替传统国内法语境下的脱法行为概念。董淳锷编著的《在合法与违法之间(国内法领域法律规避现象的实证研究)》将国内法意义上法律规避的概念界定为:在私法领域,行为人通过借助本不应适用的另一项法律规范,构建形式合法的行为方式来掩盖其真实行为目的,进而绕开某一项强制性法律规范的规制,从事法律本应禁止的行为,或者逃避本应承担的法律义务或责任,或者取得法律本不予授予的资格或利益的行为。
序言
内容摘要
第一章 为什么研究国内法领域的法律规避问题?
一、法律规避概念的界定:从国际法到国内法
(一)从“钻法律空子”的现象谈起
(二)“法律规避”概念的界定
二、法律规避效力的判定:从违法性到合法性
(一)立法的一般规定及司法裁判的基本规则
(二)法律规避行为对法律实效的影响
三、法律规避成因的分析:从主观层面到客观层面
(一)为什么规避法律?
(二)法律为何被规避?
四、研究法律规避的意义: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
(一)国内有关法律规避问题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法律规避问题的理论意义
(三)研究法律规避问题的实践意义
五、研究法律规避的方法:从规范分析到实证分析
(一)分析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法律规避情形下契约设计与契约治理探微:以建筑工程市场违法分包现象为例
一、法律规避情形下的契约设计
(一)立法的强制性规定
(二)违法分包契约的设计
二、法律规避情形下的契约治理
(一)行为人面临的风险与契约治理机制的选择
(二)契约治理机制的运作基础
三、契约治理中当事人的合作策略
(一)当事人的合作策略
(二)当事人选择行动策略的约束条件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规避行为效力的判定:以非金融类企业之间的借贷现象为例
一、“双轨制”立法导致的法律规避现象
(一)立法对民间借贷的“双轨制”立法
(二)采用“双轨制”立法模式的原因
二、法院判定法律规避行为效力的难点
(一)非法合同目的为何需要合法形式掩盖
(二)认定合同具有非法目的的难点
三、解决法律规避纠纷的司法对策
(一)法律规避行为的查明和认定
(二)当事人利益关系的界定与调整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度变迁视野中法律规避行为效力的判定:以证券市场的“法人股个人持有”现象为例
一、法律规避现象及相关诉讼纠纷
(一)从“合作牟利”到“利益纷争”
(二)不同的司法判决结果
二、法院宽容对待法律规避现象的原因
(一)法律适用的切入点
(二)政治导向与社会效果
三、法律规避现象促成的制度变迁
(一)制度变迁的背后
(二)国家的立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避型”法制创新与立法改革的内在驱动:以公司法领域的法律规避现象为例
一、公司法实践中的法律规避现象及其影响
(一)中国公司法改革历程中的特殊现象
(二)法律规避现象对立法改革的影响
二、以公司“自治——管制”关系为基础的规范分析
(一)立法机关与商人的关系
(二)立法机关对法律规避行为的治理对策
三、公司法制改革的路径检讨与前景展望
(一)商事法律制度变迁的一般原理
(二)公司法改革的检讨与展望
四、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