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索尔·贝娄中后期五部小说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当代美国经典文学学术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籍晓红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贝娄对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不但反对人们对技术进步的盲目追求,以及对科学的崇拜,而且还关注文化的命运,希望恢复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应有的地位。贝娄的作品始终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以赫索格为代表的人物表现了贝娄的思考和彷徨。贝娄注意到了后工业社会里形而上学和道德观念的日趋式微。

籍晓红将贝娄的几部小说汇总到一起出版了《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索尔·贝娄中后期五部小说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一书,书中表达了贝娄对人类一些永恒的哲学命题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类的前途、命运、道德、精神状态,人生终极意义等重大问题的关注,比如自我认同、道德与真理、个体与群体等问题.贝娄对这些形而上问题的哲学思考是他对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作出的回应和反拨,也是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无深度”、“中心消解”和“情感消逝”现象的一种拯救。

贝娄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后工业的“荒原”社会,然而,面对满目疮痍的后工业文明,贝娄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具有一种“情感信念”,他的小说渗透着一种乌托邦情怀,表现了一种文学理想主义。

内容推荐

针对以往评论界未能将文化批评理论应用于索尔·贝娄小说批评的现状,籍晓红著作的《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索尔·贝娄中后期五部小说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视角切入,探讨贝娄中后期几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独特价值,揭示贝娄小说所反映的后工业社会的人类生存困境。

本论文结合这些小说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从贝娄作品对后工业时代社会问题的表现这一角度来切入,将其小说置于后工业、后现代语境下来考察,运用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鲍德里亚、齐美尔等人的消费社会理论和拉康的符号理论等,来分析贝娄作品中的消费主义和拜金现象的社会根源、小说所表现的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

同时,笔者试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入手,运用快乐原则和道德原则,深入分析贝娄的作品。

所有这些分析旨在表明,贝娄笔下的人物自我身份的丧失,象征着商品经济大潮下人文精神的失落。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二节 选题缘起

一、为什么选择贝娄作为研究对象?

二、为什么选择贝娄创作中后期的五部小说加以研究?

 第三节 本书尝试探讨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四节 理论框架

 第五节 概念界定

 第六节 本书的主要结构和内容

 第七节 本书创新点

一、批评视角

二、批评观点

第二章 消费语境下的审美超越——小说《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之分析

 第一节 消费的狂欢与爱情的缺席

一、“漂浮的能指”

二、“从自由之巅的沦落”

三、作为商品的婚姻和爱情

四、情感的消逝

 第二节 “两个世界”

一、“两个世界”的人

二、“两个世界”的表征

 第三节 审美超越

一、“即使在那儿,也不算太远”

二、用精神的力量抵制物化

三、“爱情和艺术”并没有被抛弃

四、拥抱大自然

第三章 异化时代的家园信心——小说《赫索格》之分析

 第一节 赫索格——一颗孤寂的灵魂

 第二节 异化——孤独背后的幽灵

一、异化的渊源

二、异化主题的演变

三、后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

四、《赫索格》中表现的异化种种

 第三节 疯癫与文明的悖论

 第四节 走出异化的困境——爱的呼唤和诉求

第四章 “成功”语境下的怀旧情结——小说《洪堡的礼物》之分析

 第一节 “成功”与“失败”的悖论

 第二节 “成功”语境

 第三节 现实主义者的“进步”神话

 第四节 诗人的梦在美国破碎了

 第五节 “被放逐的灵魂渴望着故国旧土”

 第六节 此岸与彼岸

第五章 文化沙漠中的心灵绿洲——小说《赛姆勒先生的行星》和《院长的十二月》之分析

 第一节 贫困时代的荒原景象

一、一切受人尊敬的东西“翻了个个儿”

二、艺术被边缘化了

 第二节 诗人之思

一、文明的忧思

二、灵魂的关注

三、道德的焦虑

 第三节 情感信念

一、关于“信念”的悖论

二、“诗人何为”

三、寻找家园,诗意栖居

第六章 流浪灵魂的乡愁意识

 第一节 哲学命题

一、自我的追问

二、个人与社群

 第二节 贝娄对时代的回应

一、对科技、文明和文化的反思

二、文化维度的观照

三、成功问题

四、真理与道德

五、生态危机

 第三节 家园信心

一、乌托邦情怀和文学理想主义

二、情感信念

三、贝娄的“药方”

 第四节 身份危机与父子关系

第七章 结语

引用文献

试读章节

贝娄强调艺术的重要性。他在诺贝尔奖授奖演说中提到,康拉德说得好,艺术应该努力探索宇宙与现实生活中最基本、最永恒和最重要的事物。他重新发现了文学的价值。他说:作家是非常受人尊敬的。有头脑的公众对他们是非常宽宏大量的,继续看他们自己的书,忍受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总是期待从艺术那里听到他们从神学、哲学、社会学那里听不到的和不可能从纯科学那里听到的信息。贝娄期待人文学科和艺术给人类的心灵带来宁静和秩序。

理论框架

相对国外索尔·贝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的现状,国内贝娄研究尚显不足,尤其是很少有人运用文化批评理论研究贝娄作品。涉及消费主义的批判这一主题,尽管国内外评论家们已经注意到贝娄作品的主题——对拜金主义、物化现象的深刻揭示,但是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尤其是没有能将这一现象与后工业社会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对他的小说进行研究。前文所述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只是分析了贝娄对物质主义的批判,而未能深入挖掘贝娄小说中表现的人的物化,拜金主义现象的本质,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没有将索尔·贝娄的作品放在后工业社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和审视。

首先,笔者认为,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尤其有必要从文化批评的角度重新审视贝娄对物质主义的批判。此外,要真正理解贝娄小说的批判物质主义主题,还须借鉴鲍德利亚、索绪尔、拉康等人的理论。运用鲍德利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和拉康等人的理论分析贝娄作品中的消费主义和物化现象的好处在于,这些理论对我们理解贝娄作品表现的西方当代社会或后工业、后现代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启迪和引导作用。它使我们认识到,贝娄笔下的西方消费社会正在日益变成一个由物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主体的个人总想在消费中获得一种虚假的满足,从而在追求个性化和自由的过程中丧失主体性,失去自我。这种认识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后工业消费社会的人们在毫无理性的消费过程中克制欲望,保持理性,摆脱消费和商品的主宰,使他们重新获得人的主体性,找回自我。这充分体现了贝娄深切的道德关怀和人文精神诉求。

鉴于上述原因,本书试图从文化批评角度人手,将贝娄小说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进行分析,从贝娄作品对后工业时代社会问题的揭示这一角度切入,将其小说置于后工业、后现代语境下加以考察。具体地说,本书运用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鲍德利亚、齐美尔等人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拉康的符号理论等分析贝娄作品中的消费主义和拜金现象的社会根源,小说表现的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例如,将鲍德利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索绪尔、拉康等人的符号理论结合起来对贝娄小说人物对金钱、商品的欲望和品牌消费、过度消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运用拉康的符号理论中关于能指与所指的分离的论说分析贝娄作品中的拜物教、物化现象,以及人类由于对物质、享乐的过度追求而导致的信念危机。(P13-14)

序言

针对以往评论界未能将文化批评理论应用于索尔·贝娄小说批评的现状,本书试图从文化批评的视角切入,探讨贝娄中后期几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独特价值,揭示贝娄小说所反映的后工业社会的人类生存困境。本书结合这些小说反映的时代背景,从贝娄作品对后工业时代社会问题的表现这一角度切入,将其小说置于后工业、后现代语境下加以考察,运用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鲍德里亚、齐美尔等人的消费社会理论,以及拉康的符号理论等,分析贝娄作品中的消费主义和拜金现象的社会根源,小说所表现的消费社会背景下人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导致的精神危机。同时,笔者试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人手,运用快乐原则和道德原则,深入分析贝娄的作品。所有这些分析旨在表明,贝娄笔下的人物自我身份的丧失,象征着商品经济大潮下人文精神的失落。

索尔·贝娄对后工业社会人类生存困境的揭示首先表现为人的“物化”。《更多的人死于心碎》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后工业社会的消费图景,表现了“以消费为灵魂”的后工业社会人们的生活,以及那些异化了的“单向度的人”,对享乐主义和消费道德观进行了鞭挞。贝娄将对消费主义的批判提升到了文化的维度和人文关怀的高度。

“物化”只是异化的一种。其他异化现象也在贝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揭示。例如,《赫索格》深刻地表现了后工业社会人的异化感,表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种种异化关系。贝娄以他自己的方式对这种关系做出了注解。在他的笔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一种消费关系,让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亲情与爱情。贝娄的作品是对这些不再和谐的关系的一种悲悼。

贝娄的小说表现了人们对成功(即名利、地位)的追逐,以及由此造成的悲剧。在《洪堡的礼物》中,后工业社会犹如一个名利场。该书揭示了现实主义者的“进步神话”和理想主义者的失败困境,以及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种价值观之间的裂变。小说整个结构呈现为一种悖论叙事。这使得小说具有了深度和复杂性。在这部小说里,贝娄解构了一个由享乐主义支配的社会。他不仅批判人们对成功的盲目追逐,而且对一个“由理性和进步确定的技术世界”表示深恶痛绝。

《院长的十二月》和《赛姆勒先生的行星》这两部小说展现了一个后工业“荒原”社会,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文明的忧思、对灵魂的关注、对道德的焦虑,以及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表现了贝娄具有的独特的“情感信念”。这两部小说体现了他对后工业消费社会的一种反拨。贝娄在对消费语境进行解构的同时也对道德和文化传统进行积极的重新建构。贝娄对现代技术和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反对一味地强调科技进步,反对忽略人的精神建设。他认为科技进步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贝娄对科技进步与专家制度的质疑,契合了当今物质丰裕的社会状况下人文精神的衰微,以及人类幸福感的缺失这一现象。

贝娄还对后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与文化的衰落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深刻的反思。在上述五部小说中,贝娄对人类价值观的变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不但反对人们对技术进步的盲目追求、对科学的盲目崇拜,而且还关注文化的命运,希望恢复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应有的地位。

贝娄的作品始终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以赫索格为代表的人物体现了贝娄的思考和彷徨。贝娄注意到了后工业社会里形而上学和道德观念的日趋式微。他的几部小说都表现了他对人类一些永恒的哲学命题的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类的前途、命运、道德、精神状态,以及人生终极意义等重大问题的关注,比如自我认同、道德与真理,以及个体与群体等问题。贝娄对这些形而上问题的哲学思考既是他对后工业社会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做出的回应和反拨,也是他对后工业社会的“无深度”“中心消解”和“情感消逝”现象的一种拯救。

贝娄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后工业的“荒原”社会。然而,面对满目疮痍的后工业文明,贝娄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具有一种“情感信念”。他的小说渗透着一种乌托邦情怀,表现了一种文学理想主义。索尔·贝娄拒绝虚无。他永远对绝望说“不”。他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他的作品在诊治后工业人类社会的疾病和挽救人类濒危的信仰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他的批评观点在当今世界的嘈杂之中敲响了清澈之音。他试图“避免滑向或跌入乌托邦的幻想之中”,为人类走出后现代困境找到一条道路。如何找到根治当代都市病症的灵丹妙药?如何使孤独的个体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如何拯救失去心灵家园的现代人?随着对这些问题的追问,记忆、精神和信念的重要性在贝娄的作品中凸显出来。

贝娄的作品充满了“外来人”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对家园的怀恋,充满了对“逝去的辉煌”的缅怀。贝娄笔下表现的不仅仅是人物在地理位置上的被“流放”,更是心理意义上的被放逐。贝娄表现了游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犹太移民的生存境遇。然而,他所表现的犹太人的身份危机问题是超越时代的、典型的,具有永恒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贝娄还为丧失了家园、在荒原中挣扎着的人类开出了医治后现代疾病的药方。他用审美的、历史的、传统的,以及人道主义的情感使处于失乐园中的当代人类获得精神救赎。贝娄用艺术与诗(文学)拯救人们的精神。大自然是其小说主人公获得审美救赎的另一个力量来源。他以亲近自然、厌恶城市来表达他对消费主义的抵制。他在“未受工业文明熏陶”的淳朴的小镇体验到了“精神的还乡”。贝娄通过回归犹太文化传统,坚持犹太人的优良品质和道德价值观,使处于后工业、后现代社会困境中的人类获得了历史和哲学意义上的救赎。他用人道主义的情感对抗“爱的缺席”。他笔下的人物在对他人的“敞开”之中获得了超越。他们通过建构或融人社群关系,走出异化,赋予人生以崭新的意义。他们通过学会博爱,将生命的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

带着理想和信念一路走来,索尔·贝娄经历了从失落到回归的心路历程。他的内心一直充满着寻找人类家园的渴望。他的身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矛盾和困惑。他塑造的主人公典型地体现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贝娄的小说表现了文学的超验意义,以及人文学科对人类精神的救赎,体现出一颗流浪灵魂的一种乡愁意识,表现出一种乌托邦情怀和文学理想主义、一个无处不在的“求索”主题,以及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诉求。

在一个消费至上、娱乐至死、道德滑坡的时代,索尔·贝娄对精神的关注、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敢于直面人类灵魂的精神,以及他开出的救赎方案,无不显示了一代文学大师的人道主义关怀。他一生都行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9: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