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笋/乡贤文化小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罗维扬编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年来了

喻黎明

事后有人议论,这事儿从一开始就极其扯淡。省委在年根儿前召开三级干部会已经是老规矩了,每年都是这个格式,叫你只派一辆车你当真就只派一辆车,叫你不带秘书你当真就不带秘书,这不是砍倒树捉八哥吗?书记跟县长那点麻疙瘩哪个不清楚,一辆车坐得住两个头儿?那一山就可容二虎了。再说了,即使只派一辆车,即使不带秘书,师傅也要选个灵光人呀?这回可好,弄个余小林耍盘子,这娃子尿痂子都没干,懵里懵懂的,不出事才怪哩。

出车那天,余小林当然料不到日后会有这样的议论。清早起来。他没觉得懵懂,倒感到清爽。洗脸的时候,看见窗外飘了好几天的雪已经停了。远处高高矮矮的山墚都戴上了锯齿一样的白帽子,风景就像黑白照片,要么是黑的,要么就是白的.不掺一点杂色,他甚至隐隐有些兴奋。昨夜八点多钟吧,对,应该是八点一十三分,副主任蔡道玮打来传呼,说要回老家办点事,叫余小林今天替他值一天班。政府办公室值班那是干部的事,余小林一个小车班司机,工人身份,还是从基层借调来的,压根就不沾他的边儿。现在蔡主任亲自点将,不管咋说都是个好事,至少在蔡主任眼里,自己不光只会拨弄方向盘,还能搞点别的名堂。

出了门,余小林才发现今天特别冷,是个“清风冻”天气,雪倒是不下了,冷飕飕的北风还悄悄地吹着。余小林看见二楼邻居窗台上的一蔸吊兰正一坠一坠地晃荡,不是前后晃,也不是左右晃.是东一探西一探地晃,好像迎面远远近近地来了好多客人,它正一一作揖磕头。天色有些阴沉,要哭不得瘪嘴的样子,明明是清晨,倒有些像黄昏的光景。调过脸就是小年了,路上却没有几个行人,也不见车辆来往。头几天下的雪被风梭成冰棱子,花里花搭地僵在路上,雪本来是白色的,结成冰就变成灰壳子,像透明的玻璃。玻璃上有一些脚印和车辙,看起来像皮鞋、轮胎模子,走上去丁郭丁郭地响,踹一脚却纹丝不动,只留下米粉一样的痕迹。有个老奶奶挽着一篮子山药吃力地踩着碎步,山药上长满了细长的白须。老奶奶兜头缠着围巾,只留出眼睛和鼻子,每走一步鼻孔里都会弹出两坨白雾。余小林里头穿着秋衫.秋衫外套了加厚棉背心,棉背心外套了毛衣,毛衣外又套了鸭绒滑雪袄,脖子上还系了拉毛的围巾,感觉浑身上下都绳捆索绑着,嘴里仍然止不住倒抽冷气。

来到值班室,看一眼墙上的挂钟,七点还不到,余小林先把电壶插上烧水,再把火盆拖出来引火。县政府值班室没有空调,只能烧炭火。为取暖方便,头天晚上当值人员会用炭灰埋住火种,留待第二天用铁皮子喇叭抽火。可余小林看到的只有一堆炭灰,没有一点火星,伸手挖进去摸摸,炭灰腻腻的,滑滑的,手感不错,只是冰冰凉。昨夜是谁值班呢?好在劈柴现成的,劈刀也是现成的,余小林把火盆、劈柴、劈刀一并抱到办公楼外的露台上,乓乓乓几刀就划细了劈柴,再将细柴在火盆上筑起一个鸟巢,用篾片引了,不一刻大火便纵起半人高,把余小林的脸照得又红又亮。他从杂物室取来板炭,在火头上架成金字塔,听得金字塔发出几声哔剥的脆响,回头进值班室打扫卫生。

余小林先清理烟缸。有一只陶质起釉的三色烟缸,回头望月的造型,一只喜鹊栖在一个树桩上,正扭着头回望着天空,树桩上有一个洞,是弹烟灰的地方。这大约是值班人员专用的烟缸,如今树洞里已插满了七长八短、各色各样的烟头,好比戽斗里插满了包谷坨子。余小林用塑料袋蒙严了,倒过来重重地抖几抖,再取出烟缸清洗。有一只小磨盘模样的玻璃烟缸,余小林看着有些不解,这是什么人设计的呢,蠢头疤脑,实在难看,不过倒还实用,现在就堆尖码胯地装着一堆烟头,看堆头至少有两三斤的样子。也用塑料袋蒙了,重重地抖几抖,然后取出烟缸清洗。

接下来是收拾报纸杂志。值班室各类报纸杂志真不少,可大家翻过撂过,散马无笼头地摆得到处都是。余小林一一作了归类,报纸码成一摞,杂志码成一摞,杂七杂八的废纸统统倒人垃圾筒。

再接下来是擦洗桌椅。值班室摆着四张桌子,桌面都还光堂,但桌裙和桌腿上灰尘、鼻涕、墨迹等等乌七八糟什么都有。余小林记不清听谁说过,好像是文书科的秦传文说的吧,莫看电视播音员个个人五人六的,西装笔挺,领带光亮,其实镜头以下没穿裤子,只穿着裤衩。值班室的桌子就有点像只穿着裤衩的播音员,余小林现在一一清洗,算是为它们穿上了裤子。

擦洗完桌椅,余小林开始拖地板。他的拖法与别人略有不同,别人都是“兹”一趟过去,再“兹”一趟过来,像梭子织布,他则是一锉一锉地啃,先用湿拖把整个拖一遍,再用干拖把慢慢地啃。啃完值班室又去啃走廊,啃完走廊再去啃大楼前厅——大楼前厅本来是由专人打扫卫生的,可余小林觉得总归都是打扫,谁打扫都一样,顺手也就一并拖洗了,连带着把里里外外的墙裙也擦洗了一遍。这时候电壶呼呼发出了啸叫,余小林连忙倒入暖瓶再坐上一壶,这才感到身体开始发热了,背上好像还有毛渣渣的汗,他索性脱去滑雪袄擦起了玻璃窗。值班室的三扇窗户恐怕自入冬以来都没擦洗过,五花六道的就像是画满地图的尿片子,经余小林一擦顿时一屋的光亮。做完这一切,余小林叉腰站在门口扫视一遍值班室,看有没有遗漏下什么。猛然想起电话机也应该擦一擦,值班室电话这个拿那个摸的,肯定干净不了。这才发现值班电话竟然没有坐实,话筒虚压在坐机上,还隐隐听到一声紧似一声的忙音。他把电话擦了,坐实话筒,心里再次嘀咕,昨天是谁值班呢?打开值班日志,看见一行小字:一切正常,晚上没有电话。落款是秦传文。余小林忍不住笑了起来。P6-8

后记

服务人民观照时代

(代后记)

罗维扬

2014年,京城出版了三套文集,杨绛全集(9卷,人文版)、王蒙文集(45卷,人文版)、张承志文集(10卷,东方版),作为“外省人”,一个“常被忽略的人”(赵金禾语),我也出版了一套文集(9卷,武汉版)。我与三位大腕不沾边,没有“互联互通”过,却在深化改革初始之年碰上了。他们是“专业”,我是“业余”;他们是“高原”,我是小丘;只能用契诃夫的话“大狗小狗都要叫”来安慰自己。

虽说九卷本是我自己编排、请十位高人审阅鉴别的,但武汉出版社三审五校,严格把关,我是十分感谢的。为配合五个校次,我从上庸镇经竹山城,到十堰,回武汉,两年多五次三返,行程不少于一万里。退休十二年,出文集九卷,行万里路,虽是乘车,也还辛苦,但觉得值。

四校完毕,要补个后记。本来可以写得长些再长些,说说五十年来写作的经验和教训,倾诉一番个中酸甜苦辣,最后还得说感谢谁谁谁。千头万绪,无从说起,干脆做减法、做除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照抄如下:

文集付梓在即。通读拙著九卷。穿越时空,不悔少作;检点平生,感慨系之。依律填词二首,附于图片卷之末权当全书后记。

声声慢

披披阅阅,写写删删,投投寄寄接接。饥馑当年时节,最花心血。轮番批斗挤兑,怎奈何两三妖孽。背故里,去还来,边地陕川鄂北。沧浪蜗居陋室,谁识我,意气书生落魄。尽诅咒儿,吾辈出身印迹。雪风又来戏谑,影朦胧,栗栗瑟瑟。这次第,未想过从此遁歇。

点绛唇

舴艋兰舟,漩流引退幽篁处。拨云破雾,旗振征鼙鼓。

染青丝,盼得初阳曙。书无数,乱翻如许,谁解其中妒?

文集一俟出版,就像“出嫁的姑娘泼了的水”。已成了社会存在,成为“公器”,该由读者评头品足,由评论家“说三道四”才是,自己应知趣地“闭嘴”。“回家”。

去年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他在会上提出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我想他是从毛主席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我们的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化来的,而“文艺为人民大众”又是毛主席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革命文艺发展经验的系统的总结。

上个世纪60年代初读中文系,我上《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就开始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七八十年代多次纪念“延座讲话”,也是叮嘱解决“为什么人”和“怎样为”的问题。五十年来的写作,践行着“文艺为人民大众”的路线,但改革开放前,受时势的局限,理解有些偏颇,认为既然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就不能写知识分子,更不能写自己,直到邓小平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又说“写什么”和“怎样写”由作家自己决定,我才敢写知识分子,才敢写自己;才从“四人帮”搞的“三突出”和“高大全”桎梏中挣脱出来,才从“用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看待一切分析一切检验一切”的铁律中解放出来,才相信胡风说的“到处都有生活”并不错,才敢于表现共通的人性。

八十年代初中期的思想解放运动,盘活了我的思想,也解放了我的艺术生产力,激活了我的创造力,写作和发表的作品多了起来,诗歌、小说、散文、评论,什么都写;可惭惭地感到我的小说赶不上“潮流”了,不“时髦”了,难以发表了:九十年代便大量地写随笔,有感而发,不仅在文学报刊上发表,在时政报刊、青年刊物、妇女刊物、某些专业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随笔,至世纪末,一下子出版了四本随笔集《三观居札记》,产生了一点影响。我自觉地走上了大文学的路子,但我没忘记小说、散文和诗,仍守望着文学。

新世纪之初,借调到北京印刷学院出版系任教,我又从文学创作走上学术研究之路,不仅限于文学研究,还进入相关的编辑出版学、语文学、写作学和楹联学范畴的研究。写作的路子更宽了,在某些领域还有了些许深度。但在学术界,特别是经院派看来,我是“野路子”,写的不是有严格规范的“学位论文”。但我不在乎,只要不“过于执”、钻进死胡同,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就好。

五十年来,我共写作发表了上千万字的作品,其中三四百万字的编撰作品,是我从事学术研究的收获;原创作品有五六百万字,我的文集从中选取了三分之二,将近四百万字。大腕们出的是全集,或几近全集,我只敢出选集。在配合出版社校对的过程中,我通读了两遍,有的篇章还读过第三遍。重读中。我觉得这些东西经受了编辑、读者的检验,经受了时间的考验,现在看来,仍站得住脚,对得起读者,对得起我读过的中文系,也对得起我自己。有的作品跟名家无法比,但有些作品,名家也未必写得出来。选编文集,没让我泄气,掉气,反增强了我务文的信心,七十三岁了,似乎还可以为人民做点什么。

检点平生,我的创作方向是对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作品为人民服务;我的创作也观照着时代,“太伟大的变动”,我“无力表现”,总可以像鲁迅说的作“一木一石”、“一雕阑”、“一画础”吧。

走上文学这条路,读了不少名家名著,牢记着以下三句话。  一是屈原沉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二是鲁迅告诫的“弄文学的人,只要一坚忍,二认真,三韧长,就可以了”;三是老舍长长的一句话“凡是有名的小说或剧本,其中的语言都是原原本本的,像清鲜的流水似的,一句连着一句,一节跟着一节,没有随便乱扯的地方。这就告诉了我:文艺作品的结构是穿插的有机的,像一个美好的生物体似的;思想借着语言的表达力量。贯穿到这活东西的全体。”我把它简化成两个短句:“语言要清顺”,“作品像有机体”。

2005年1月12日于上庸镇南坝村五组

(原载《湖北日报》2015年1月16日《东湖》)

目录

上卷

 编者的话

罔闻网文

 让文学走近新农民

 读书会让人感到幸福

 还是读纸本书合算

非传奇小说

 年来了(短篇)

 提着走的自行车(中篇)

美文·质文

 系念

 君有奇才未酬天

 张挑匠

新诗新作

 堵河龙——观上庸镇龙灯有感

 城墙外面的堵河(五首)

 新诗三首

民间艺人

 堂戏艺人王宏轩访谈录

 画马的人

草木虫鱼

 黄公鸡白公鸡

 田家坝萝卜(外一篇)

诗词曲赋

 庸风集粹

 碧野旧体诗《觅知音》

 碧野老照片三帧

 诗文六章

旧作新刊

 拉纤的人(短篇小说)

 文到之日(小小说)

乡邦文献

 庆祝第一个人民新春

口述史

 艰难的岁月(上)

时光隧道

 我与《堵河文艺》

 我在《今古传奇》十五年(外一篇)

蓝色回响

 良宵

 二泉映月

 江河水

追本溯源

 从庸字看庸国

下卷

非传奇小说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旧作新刊

 海外关系

 心中有数

美文·质文

 大哥,走好——怀念:“一江清水”

 春林兄弟

 菊花黄——想起的的父亲

 怀念我的四姐叶燕

 “老革命”

新诗新作

 春天的诗(四首)

 城市的封面(外一首)

民间艺人

 皮影戏

 爱唱歌的神农架人

 娶亲

诗词曲赋

 那可儿诗词六首

 诗五首

 集句二首

乡邦文献

 《王三盛家谱》五则

 随县唐镇张泰顺张氏族谱序

20世纪口述史

 平生略记(七则)

 艰难的岁月(下)

追本溯源

 朴素之素

 错将边墙作楚城

 胡适与一个未能问世的刊物

 古建筑专家发现《武当豪侠传》

服务人民观照时代(代后记)

序言

《笋子出土节节青》,是徒有其名的“竹山人民出版社”印行之唯一小册子。那“大跃进”折腾出来的早产儿,一落地就夭折了。

斗转星移。半个多世纪过去,“十八大”春风拂煦,《笋》破土而出。有党的阳光普照、人民的雨露滋润,《笋》将茁壮成长。

《笋》是人文读物,以文史为主。既推出“新创作”,又重刊“老文章”。推陈出新,温故知新。但今日之“新”,何赏不会成为明日之“故”?而昨日之“故”,又何赏不能培育今日之“新”。如此义举,唯求社会人文之进步。

我们是一群无用之人,竭尽绵薄支撑这个小读物。凭借赞助,艰难运营,想为读者提供一种有趣有益、健康清新的读物。

为读者办的读物,其内容必须抵达读者大脑,得让读者乐于购买它,阅读之,把玩之,收藏之。

亲爱的读者,你就是天,你就是地!我们烧三炷高香,叩拜天地,叩拜苍生,叩拜仓颉。

文人宜散不宜聚。我们这群体脑并用的劳工,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各自为生计奔波,为发展劳累。在闲暇有心情的时候,弄一点出自内心的文字,最好是让读者有兴趣被感动的文字,借网络以集结,假印刷以传布,求高明以指教。

在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大行其道,声像传播铺天盖地的当下,我们顽强地做固态文化,悲怆地弄纸阅读,是冒傻气,是不识时务,还是逆潮流而动?关山重重,风雪漫漫!我们坚信,纸阅读是不会消亡的,除非人类灭绝。

作为连续出版物的读物,也像人一样,有出生和成长,有困难和克服,有成功或不成功。心怀目标,充足动力,把握方向,贵在坚持。

笋的理想是萌发,向上,挺拔,成材;

竹的风格是自持,睦邻,虚心,劲节。

笋子出土节节青,十年树竹林成荫。

周有光为读者题词:“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致年轻的读者。周有光2012年11月7日,时年107岁。”

内容推荐

这本罗维扬著的《笋/乡贤文化小丛书》为地方文学和史料结集,主要反映鄂西北民间创作与地方文献,也有民间工艺、乡土风俗、家谱族谱、口述历史、古地溯源等内容,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作品以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至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为主,充满忆旧的情调。文字通顺流畅,兼具地方文学与史料价值。

编辑推荐

斗转星移。半个多世纪过去,“十八大”春风拂煦,《笋》破土而出。有党的阳光普照、人民的雨露滋润,《笋》将茁壮成长。

由罗维扬著的《笋/乡贤文化小丛书》是人文读物,以文史为主。以反映新中国建国前后至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为主,充满忆旧的情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5: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