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获美国文学普利策奖,被《纽约时报》誉为“影响全球的成长小说杰作”!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名,安徒生奖获得者、作家曹文轩倾情推荐。
弗兰克·迈考特所著的《安琪拉的灰烬》与《床边的小豆豆》并称“巴学园”书系两大杰作!是所有读者都应该拥有的精神财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安琪拉的灰烬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美)弗兰克·迈考特 |
出版社 | 南海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荣获美国文学普利策奖,被《纽约时报》誉为“影响全球的成长小说杰作”!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名,安徒生奖获得者、作家曹文轩倾情推荐。 弗兰克·迈考特所著的《安琪拉的灰烬》与《床边的小豆豆》并称“巴学园”书系两大杰作!是所有读者都应该拥有的精神财富。 内容推荐 《安琪拉的灰烬》是美国作家弗兰克·迈考特的自传体小说。作者生动再现了自己在位于爱尔兰利默里克的贫民窟中度过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记叙了迈考特一家人的艰难岁月——父亲是个酒鬼,没有正式工作,让全家只能靠救济金过活,并在弗兰克十岁时抛弃了他们;母亲竭尽所能地养育几个幼小的孩子,甚至不得不去乞讨;弟妹们一个个出生,在饥饿与死亡的阴影中挣扎,最后七个孩子中只有四个活了下来。在苦难面前,小弗兰克没有放弃心中的希望,他努力生活,终于攒够了去美国寻梦的路费,踏上了新的征程。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我的父亲和母亲本该待在纽约,他们在那里相遇,在那里成婚,我也在那里出生。然而,我四岁的时候,他们却返回了爱尔兰。那时,我的弟弟小马拉奇三岁,双胞胎奥里弗和尤金只有一岁,妹妹玛格丽特已经夭亡。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当然,那是一个悲惨的童年,幸福的童年是不值得在这儿浪费口水的。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 人们总爱吹嘘或抱怨他们早年所遭受的苦难,但那根本没法和爱尔兰人的苦难相提并论:家庭贫困潦倒;父亲一无所长、醉话连篇;母亲虔诚而沮丧,坐在火炉旁哀叹个不停;神父自以为是;教师恃强凌弱;还有那些英国人和他们八百年来对我们所造的孽。 尤其糟糕的是—我们那儿总是湿漉漉的。 在遥远的大西洋上空,大片聚结的雨云缓缓流向香农河,然后永远停留在了利默里克①。从割礼节②到新年前夜,雨水一直浇灌着这座城市。它造就了刺耳的干咳声,支气管炎的“呼噜”声,哮喘病“咻咻”的喘气声,还有肺病那“吭吭”的咳嗽声。它把人们的鼻子变成喷泉,把人们的肺变成细菌的温床。于是,它又引出了大量的治疗土方:为了治疗黏膜炎,得吃用加了胡椒粉的牛奶煮过的洋葱;为了使呼吸道畅通,得把面粉和荨麻熬成糊糊,裹在布里,然后把这滚烫的东西拍在胸膛上,烫得人“嘶嘶”地倒抽凉气。 从十月到次年四月,利默里克的墙壁上一直闪烁着湿漉漉的光。衣服从来没干过,花呢衣服和羊毛外套成了许多生灵的乐园,有时还会钻出一些神秘的植物。在小酒馆里,水汽从潮湿的身体和衣服上蒸发出来,又随着烟卷和烟斗被吸进去,伴着溅洒出的黑啤酒和威士忌散发出霉味,还稍微混合着从户外厕所飘进来的尿臊味—许多人就是在那里将他们一周的收入呕吐得一干二净的。 雨水把我们赶进了教堂—那是我们的避难所,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唯一干燥的地方。在做弥撒、祈祷和九日祷时,我们湿淋淋地挤作一大堆,在神父单调沉闷的布道声中恹恹欲睡,而水汽又混合着焚香、鲜花和蜡烛的味道,从我们的衣服上蒸发出来。 利默里克一向以虔诚闻名,但我们仅仅熟悉它的雨水。 我的父亲马拉奇·迈考特出生在安特里姆郡图姆镇的一个农场里。和他父亲年轻时一样,他生性粗野,爱找英国人或爱尔兰人的麻烦,有时还同时找这两伙人的麻烦。他曾为爱尔兰共和军作战,最终在一次亡命行动中成了被悬赏的逃兵。 我小时候常常盯着父亲看,他那日益稀疏的头发、东倒西歪的牙齿让我感到纳闷,为什么有人愿意出钱买这样一个脑袋呢?在我十三岁的时候,祖母告诉我一个秘密:还是婴儿的时候,你那可怜的父亲摔过倒栽葱。那是个意外,此后他就跟原来不一样了。你一定要牢记,摔过倒栽葱的人可能会有点不大正常。 因为他那个被摔过的脑袋有了价码,他只好从戈尔韦港乘货船偷偷逃离爱尔兰。到了纽约,正赶上大禁酒,他认为自己简直掉进了地狱。但他随即发现了地下酒吧,就又眉开眼笑了。 在美国和英国游荡和痛饮过后,江河日下的光景令他开始渴望安宁。他回到了贝尔法斯特市,因为他的出现,那里炸开了锅,他却说:去他们的吧。他常和安德森镇的女士们闲聊,她们用美色诱惑他,可他却把她们打发了,继续喝自己的茶。他已经烟酒不沾,美色又有什么用?不久,他死在皇家维多利亚医院。 我的母亲叫安琪拉·西恩,是和她的母亲、两个哥哥托马斯和帕特里克,以及一个姐姐阿格尼斯在利默里克的贫民窟长大的。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原因是在她出生几周前,他就溜到了澳大利亚。 P1-P3 序言 我愿意将《安琪拉的灰烬》看成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小说。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开始了叙述,描写了一个叫弗兰基的男孩的成长过程。他的成长似乎很不顺利,充满艰辛。从他出生之日开始,他就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父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醉鬼(据祖母说,他的父亲还是一个婴儿时,曾摔过倒栽葱,“此后他就跟原来不一样了”)。他的母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家庭妇女,她的任务就是不停地繁衍后代,然后千方百计地支撑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还有就是一群肮脏的弟弟妹妹。这是一个浑浑噩噩的家庭。那时正值战争,社会环境也十分恶劣。 “当我回首童年,我总奇怪自己竟然活了下来。”这是一个悲惨的童年。也正是因为这个悲惨的童年,我们才有幸看到了这本非常优秀的书。在作者看来,一个幸福的童年,是无话可说的,能说的,有得说的正是那个悲惨的童年。 “比一般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比爱尔兰人的悲惨童年更不幸的,是爱尔兰天主教徒的童年。”作者说,人们总爱吹嘘或抱怨他们早年所遭受的苦难,但那些苦难与弗兰基的苦难怎能相提并论呢?这是彻头彻尾的苦难,是大苦难。 战争、失业、饥饿、疾病、死亡、局促而阴暗的居住环境、没完没了的争吵……小说的画面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灰色的。在一种沉重的压抑状态中,我们读完了这部小说。回头一望,苦海茫茫,令人不寒而栗。据我的阅读经验,这样的情景,似乎是巴尔扎克、狄更斯时代的小说家们笔下的情景,到了二十世纪的小说家这里,这样的情景似乎已经不存在了。虽然苦难还在,但这种物质性的苦难,已不多见了。《安琪拉的灰烬》又将我们拉进了十九世纪,但它显然是二十世纪欧洲生活的一部分。 那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心理复杂多变、以顽强的生命挣扎着一路向前的少年,犹如一叶扁舟,在浑茫的苦海上漂泊着。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亮光在远方的天空向他闪耀。小说从这个孩子的父亲带着全家回到欧洲开始,到这个少年带着向往、梦想重返美国结束。这里的美国,似乎不是一个国度,而是一种象征,岸的象征,明天的象征,可以用青春做赌注的赌场的象征,具有各种可能性的天堂的象征。也许,他的命运将会重蹈父亲的旧辙,但他还是意气风发地出发了,就像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那个风风火火的小子。 我们看到,那个历经磨难的生命,非但没有枯萎、失去光泽,反而更加熠熠生辉。磨难犹如磨刀石,将生命之刀打磨得闪闪发亮。现在展现在他面前的也许是荒原,也许是充满希望的田野,但无论是荒原还是田野,都会因这刀的锋利,而成为可收获的土地。 在宣扬享乐主义的当下,读这样一本苦涩的书,真好比是在昏昏欲睡的熏风中,突然感觉到从远方吹来了一股沁人肌肤的凄风,使人振奋,使人清醒。作品的悲剧性,使我们对自己的实际处境忽然有了一种必要的警觉。事实上,苦难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人类社会只要存在一天,苦难也就会存在一天。如果没有苦难的意识,我们必将在苦难到达时失去应有的风度。 人的成长,人类的成长,都离不开苦难。 但我在读这部小说时,又觉得它是很诗化的。这一阅读效果,可能来自小说中不时出现的诗歌与民谣。这部小说其实一直在进行着两种叙事,一是散文化的叙事,一是诗化的叙事。前者叙述的是庸常的生活,而后者叙述的是一种充满浪漫情调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有着梦想,有着眺望,有着前方,有着境界,有着生机,有着美感与情调。正是由于它的存在,那些在苦难中的人,才避免了彻底的堕落,才从容不迫地走向前方。这种将散文叙述与诗歌叙述杂和在一起的叙述,使阅读变得有节奏,有变化。那些有趣的诗歌与民谣的出现,犹如漫漫长旅中的驿站,又像是漠漠荒野中的一道道忽然而至的风景,使阅读不时地获得一种小憩,获得一种轻松和欢快。我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否是作者的一个清醒的安排?阅读时,我在想:如果没有这些诗歌与民谣,阅读这样一个叙述苦难的文本,会是一种怎样的阅读?如此安排,我以为还不仅仅只有文本上的意义,其实也是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切理解。它直接来自作者的切身感受。 这是一本好书,在到处弥漫着庸俗享乐主义的中国当下语境中,它就更是一本好书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