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了19世纪美国一个小镇的生活情景,也是当时美国生活的缩影。汤姆是个充满幻想的孩子,他像其他孩子一样非常调皮,喜欢恶作剧,却又有好多优点,他善良、可爱、乐于助人。他讨厌教堂里老师毫无趣味的说教,也不喜欢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他喜欢海盗,喜欢过新鲜刺激的生活。他总在危险时刻,做出其他孩子无法做出的正义行为,以此来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魅力。贝琪·撒切尔,她是撒切尔法官的女儿,汤姆一见到她就对她展开了爱情攻势。镇上还有一个孩子叫哈克贝利·费恩,是汤姆的好朋友……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了19世纪美国一个小镇的生活情景,也是当时美国生活的缩影。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汤姆·索亚生性顽皮,经常惹姑妈生气伤心。他厌恶教会学校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和其他玩伴一起搞了很多恶作剧,甚至离家出走,结伴逃到荒岛上,幻想着能过上传说中的海盗生活。然而,一起谋杀案与一次寻宝之旅,让汤姆·索亚的人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他不仅成为了孩子们钦佩的对象,也成为了小镇的英雄。作者通过描写汤姆·索亚及其他人物的言行,对当时的美国社会和宗教进行了讽刺。
“汤姆!”
没人答应。
“汤姆!”
没人答应。
“这孩子跑什么鬼地方去了?嗨,汤姆!”
还是没人答应。
这位老妇人把眼镜往下拉了拉,两眼从镜框上面扫视屋子,接着又把眼镜推上额头,从眼镜下面望出去。她从不透过镜片看孩子,孩子属于微不足道的小东西。这副眼镜是她的装饰,是她的骄傲,戴了它才有气派,至于用途倒在其次。她就是两眼罩上两个炉栅也照样看得一清二楚。她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然后又开口了, 这次倒并不声嘶力竭,不过声音大得足能让所有地方都能听到:
“我发誓,抓住你非得……”
她的后半句话没说出来,因为她正弯下腰,憋足了劲,用笤帚盲目地横扫床下,一时喘不上气来,结果把床底一只猫打跑了。
“这孩子向来让人捉摸不透!”
她走向敞开的门,站在门口,望着园子里的西红柿蔓和杂草。汤姆不在那儿。
她抬高嗓门,朝远处嚷道:“嗨!汤姆!”
身后有个轻微的声响,她转过身,刚好看见一个小男孩溜进屋里的背影。
“嘿!我该想到你躲在柜子里。你在那里干吗?”
“没干吗。”
“没干吗?看看你那双手,瞧瞧你的嘴巴,那是什么?”
“我不知道,姨妈。”
“可我知道。是果酱……没错。我告诉过你四十遍了,
要是你敢碰果酱,我就剥你的皮。把鞭子拿来。”
鞭子已经举起,形势万分危急。
“天哪!姨妈,看那是谁来了!”
老妇人连忙提着裙摆转身——危险消逝了。男孩拔脚逃走,爬上高高的木篱笆墙,消失得无影无踪。
他的波利姨妈惊诧了片刻,接着轻声笑起来。
“该死的孩子。他的鬼把戏玩了一套又一套,我怎么总是上当?唉,老傻瓜都是大傻瓜,老狗学不会新本事,这谚语没错。可是,这孩子两天来玩的花招就没个重样,谁知道他下一步又要耍什么把戏?看来他懂得我的忍耐性有多大,刚好不让我发作。他还会逗得我忍俊不禁,这就把他的罪过一笔勾销了,我怎么也不会下手打他。说句大实话,老天在上,我没有对这孩子尽到责任。《圣经》上说,棍棒之下出英才。我是既有罪又遭罪,这我心里明白。他满脑袋鬼点子,可我拿他有什么办法!我亲妹妹死后,留下这孩子,可怜的娃娃,我哪能铁起心肠打他呢?我每次放过他,就觉得良心受谴责;可我每次打他,又觉得这颗老心脏要碎了。唉,就像《圣经》上说的,男人是女人生的,没几天日子好过,却总是找麻烦。我打赌,这话没错。今天下午他要逃学,我有义务教他改错,明天惩罚他。星期六,别的孩子都在休假,逼他干活真够他受的。可他最讨厌的就是干活。我得对他尽点义务,要不这孩子就毁了。”
汤姆当然逃学了。他玩得非常开心,几乎没按时回来帮黑人孩子吉姆干活。晚饭前,吉姆正在劈第二天要用的柴,汤姆总算及时回来把自己当天的冒险经历讲给吉姆听,结果,吉姆只干了四分之三的活计。汤姆同母异父的弟弟锡德是个性情平静的孩子,他已经干完自己捡木片的活儿了。他既不冒险,也不讨人厌。
吃晚饭的时候,汤姆一有机会就偷糖吃,波利姨妈问了他许多深奥又巧妙的问题,想让他露出马脚。她就像许多心地单纯的人一样,自以为具有圆滑的社交天才,并以此感到自豪。她喜爱设计出可怜的诡计,其实一下子就让人猜透了。
她开口道:“汤姆,学校挺热的,是不是?”
“没错。”
“热极了,对不对?”
“没错。”
“你没想过出去游泳吗,汤姆?”
汤姆浑身一惊,心里狐疑。他朝波利姨妈脸上扫了一眼,可是姨妈脸上没有什么表情。
他就说:“没想过。嗯,不太想。”
老妇人伸手摸了摸汤姆的衬衫,说:“那是因为你现在不觉得太热。”她心里沾沾自喜,因为既发现衬衫是干的,又没有让人看出自己的心思。不过,汤姆看出了她的心思,先走了一着棋。P1-5
这本书中的故事大部分是真实的。其中一部分是我本人的经历,其余事情发生在我的同学们中间。哈克贝利·费恩是有人物原型的;汤姆·索亚也有生活原型,不过并不是取自一个人。他是根据我认识的三个孩子塑造的,可以说他是个像盖房子一样堆砌而成的人物。
故事中的一些奇怪的做法,在当时西部的孩子们和奴隶们中间颇为流行,当然啦,是在三四十年之前。
虽然这本书主要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不过,我希望成人们看了它,也能勾起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想起当初自己的感觉和行为,为自己昔日偶然产生的怪诞念头和滑稽言谈会心一笑。
作者
1876年于哈特福德
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
——海伦·凯勒
(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
——威廉·福克纳
这本书里所描绘的冒险故事大多都实有其事,其中的一两件是我的亲身经历,其余的是我儿时伙伴们的故事……我写此书的主要目的,是想为少年儿童提供一个娱乐天地,但我希望成年人不要嫌弃。我衷心希望,成人读到此书也能唤起童年的美好回忆,想起自己儿时~的感受和言行,以及当初偶尔有过的怪念头和做过的荒唐事。
——马克·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