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姜光平、宋路霞著的《从穷留学生到美国ABC总裁(姜光平回忆录增订本)》于2013年6月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第1版,出版后收到很好的社会反响,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励志书,对年轻人树立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立志成才的人生观有很好的教育作用。3年过去了作者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了这3年里的精彩往事以及回乡报国的赤诚情怀,作为原书的增订本再版,以饲读者。《从穷留学生到美国ABC总裁(姜光平回忆录增订本)》记叙了著名美籍华人姜光平先生六十年来,从一个穷留学生到美国ABC(美国舞蹈公司)总裁的传奇经历,非常生动、典型地反映了一个中国青年闯荡美利坚的社会境遇、人生坎坷,以及凭高智商出奇制胜的奋斗历程。
由姜光平、宋路霞著的《从穷留学生到美国ABC总裁(姜光平回忆录增订本)》记叙了美籍华人姜光平先生六十年来,从一个穷留学生到美国ABC(美国舞蹈公司)总裁的传奇经历,非常生动、典型地反映了一个中国青年闯荡美利坚的社会境遇、人生坎坷,以及凭高智商出奇制胜的奋斗历程。
他原本清寒,靠打工和奖学金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结婚时存折上只有五元钱,但是命运很快发生了戏剧性的腾飞一一他在工作的同时继续进修,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从事飞机制造、雷达、导弹防护等尖端技术工作,屡次获奖,事业蒸蒸日上。但他不满足予此,竟在一种“奇怪”的理念指导下,涉足房地产业——创办了自己的姜氏企业公司,实践“用钱来赚钱”的宗旨,成为洛杉矶的房地产商,从而步入富商之林。在功成名就、万事不愁,经ABC邀出入白宫的时候,他又毅然转向了舞蹈艺术,荣任ABc总裁,期间与邪恶势力的斗智斗勇、绝地较量、大起大落,无不展现了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胆略的中国人的风骨。
年轻人可以从中获得奋斗、创业、励志方面的启迪,中年人可以从中看到爱情、婚姻、家庭在事业中的位置,老年人或许能获得‘而镜子,照照自己,回忆过去……
前言
第1章 背井离乡
战乱中的青少年时代/抗战中父亲在象山的救亡活动/祖孙三代先后来到台湾/艰难的求学之路/初到美国这片陌生的新大陆/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大学文凭
第2章 天作之合
在施教授家一见钟情/超简朴又超难忘的婚礼/一身戎装的少将把婴儿抱上飞机/突然车祸临头居然大难不死
第3章 锻其筋骨
进入“波音王国”/在佐治亚当临时工程顾问/纽约传奇:有了儿子没了积蓄/穿越十七个州奔向洛杉矶/三十五年后的超大婚庆派对
第4章 天道酬勤
来到一个更加传奇的世界/人们现在仍在使用我的《姜氏手册》一项发明获得了两项大奖/我们夫妇多次被邀出席白宫的活动/我的功勋章里有着张敬的一半/三十六年后第一次回中国大陆
第5章 姜氏企业
一种“奇怪”的投资理念的召唤/万事开头难——在纽约的甜酸苦辣/不可思议的“凶宅”之谜/与众不同的业绩源于与众不同的做法/觉醒之后的”华丽转身
第6章 总裁之路
沉睡的艺术细胞突然“醒来”/从“玩票”到“下海”/执掌ABC艰苦的开始-2005年/ABC公司在舞蹈界的重要性/英国的黑池舞蹈赛/艰苦岁月里的温馨庆典/迎来美国ABC的全新时代/荣获美国舞蹈大奖JOHN MONTE AWARD
第7章 黄钟大吕/273
故土孕育的京剧”细胞”/“妇唱夫随”又一回/登上上海兰心大戏院的舞台/在上海做“音配像”/在加州中国表演艺术学院演出/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的最后一次献演/十年唱歌也潇洒/张敬的旗袍缘
第8章 回报乡梓/321
少小离家老大回/编印、赠送《写心集》/设立“姜梅坞,陈婉荪奖学金”/出席世界“宁波帮”大会和经济发展论坛/应邀参加“中国梦想秀”节目拍摄/我们兄弟姐妹晚年相聚在美国/愉悦而温馨的晚年生活/十七口人的多彩大家庭/设立“张敬舞蹈奖学金”
附录一 象山望族/407
姜家始祖是三国名将姜维/姜氏迁居象山始祖晟公/一代鸿儒白岩公/白岩公与纪晓岚的友谊/二百年前的北川县县长/“进士第”的诗书传统
附录二 教育救国/425
我的外公:国学大师陈汉章/埋头学问 不屑为官的读书人/“弃教就学”的传世美名/一代宗师 著作等身/历久弥新的人格力量/父亲姜梅坞:从陈家教师到陈家女婿/当年象山三个大学生全是我们家族的/惊心动魄的库伦之行/艰苦的教育实践:创办华北大学和华北中学
当时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只有一百人左右,后来成为著名武打明星的李小龙(来自香港)当时也在华大读书。一般来说,当时美国人对于来自东方的亚洲人以及墨西哥人、黑人还是很歧视的。有个同学在美国南部乘公交车,因为他皮肤晒得黑一些,司机以为他是黑人,上车后就叫他坐到后面去,不许他坐在前面。他质问:“我为什么不可以坐在前面?”司机说:“噢,原来你是印度人,那你就坐前面吧……”当时美国加州地区比较上等的街区的房子只卖给白人,对中国人和黑人、墨西哥人都是不卖的。有些同学受不了这些气,加上功课又很繁重,觉得何必在此受苦,就回国去了。
好在我住的这两家人家都待我还不错,人格上不歧视我,Price的儿子还教我开车,有时还带我一起去看表演,我还乘过他开的小飞机。后来他们夫妇到台湾去旅游,我父母亲也热情地接待过他们。
一年以后,随着我的英语能力的提高,听课已经不大成问题了,成绩就好看多了。二年级以后,我获得学校颁发的学费奖学金,可以不要交学费了,这是我的第一个胜仗,起码减轻了经济上的压力。经济压力逐渐减轻了,我就可以不要住在人家家里了,住在人家家里毕竟不是自己家里,总是有些约束的,我就租学校的宿舍住了。尽管那些宿舍房子很小,是些等待拆除的已经废弃的旧军营,每人一小间,只有两个单人床那么大小,不带洗澡间,洗脸刷牙和洗澡都要到一间公共浴室,但是对我来说,毕竟是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顿时有了自由的感觉。
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大学文凭
在华盛顿大学就读期间,最令我不能忘怀的是那些非常无奈的打工岁月。我想假如不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打工的话,我的学业会更突出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这些打工经历也极大地磨炼了我的毅力。
那时的中国留学生大都需要打工,几乎没有不打工的,除非家里很有钱,足以供给所有的费用,或者身份起了变化。我另外一位好友吴修宏(吴国桢哥哥的儿子)跟我们一起来美国读书,大学期间娶了一位美国太太,他的身份变了,就可以正式找工作挣钱了,生活条件自然大为改善,买了电视机,买了汽车;但是生活好了,他就暂时不想念书了,不知他后来是否完成了学业。
我因为数学比较好,可以帮数学老师做点事,比如批改考卷和批改家庭作业,每个小时1.25美元工钱,对我来说适合。由于许多同学都想做这个事,平衡下来,我每周最多只能分到十个钟点,这样一个月下来只可以挣四五十美元,还是远远不敷支出。不得已,只得经常注意报纸上的广告,一旦有合适的打工机会就赶快联系。我刚到美国的时候连打工都很难,因为我英语不够好,许多需要与人有沟通的文化类和商业类工作就无法去做,只能干些体力活儿,比如割草、刷油漆、饭店里洗碗、旅馆里清扫等等。但是即便是这样,也常常遇到麻烦。
有一次我看到报上一个广告,说有项割草的工作需要人手,我与之电话联系了,对方同意我去做。可是等我到了那里,却又说已经有人干了,“给你一元钱,你回去吧!”我失望极了,他一句话说说容易,可是白白浪费了我宝贵的时间,因为路很远,而且我当时口袋里一元钱也没有,回去的路费也没有。好在他还是给了我一元钱,我可以乘车回去,否则再走回去,又要浪费更多的时间。那时候一元钱也是很要紧的事情。
中国留学生最常见的打工就是去饭店洗碗,我也干过。尽管不是一碗一碟地洗,而是把顾客用过的餐具收集来,把里面的杂物用刷子刷掉,然后放进洗碗机里清洗,但是洗完之后要在筐子里一层一层地码好,然后一筐一筐地搬到厨房固定的地方。装满了餐具的筐子,可想而知是非常沉重的,来回搬运,非常费劲。到周曰一千就是八到十个小时,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了,回到宿舍,浑身骨头就像散了架一样。
我们学校的一位美国教授也开过一家餐馆,那教授待我挺好,同意我去打工。我不喜欢当招待员,宁可去洗碗。这家餐馆开始生意很好,顾客多得天天要排队,但是一年以后渐渐不行了,生意越来越淡,以至于有一天晚上只有一个顾客来吃饭,不得已只好关门打烊了。
P24-25
2011这一年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我离开祖国,奔赴新大陆、闯荡美利坚合众国的六十周年纪念。
六十年,按照中国的说法是整整一个甲子。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程,异国他乡的生活体验,翻天覆地的世事沧桑……对于任何一个旅美华人来说,都不会是一段简单的时间延续,何况对我这样一个举目无亲的穷学生来说,绝对是一场出生入死、旷日持久的海外历险。这种历险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喜有悲,但都不是可以轻易化险为夷的。
2011年,我曾两次往返美国与中国上海,又有两次往返美国与英国,还与我的妻子张敬(字韻秋)一起,三次乘邮轮远赴欧洲旅游。第一次是在英国伦敦上船,乘坐最新的伊丽莎白号邮轮去挪威,到了欧洲最北的地方North Cap。第二次是,我们在西班牙上船,期间经过著名的苏伊士运河和死海(是全球水平线最低的地方,低于水平线三百八十九米),还在迪拜参观了全世界最高的建筑(八百二十八米)。第三次是我们从美国洛杉矶飞到意大利罗马,再乘巨型豪华邮轮Mariner of The Sea号,前往以色列、希腊、土耳其等国家,完成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世界宗教圣地的探访,先后到了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耶稣的诞生地),意大利的那不勒斯(音乐之乡,歌王Carus0的出生地,也是披萨饼的发明地),希腊的首都雅典、Rhodes和土耳其,眼界大开,获益匪浅。
我们乘坐的这艘邮轮载重十三万六千吨,可容纳三千乘客,还有一千二百名工作人员。我们住的房间是全船最大的套房,有宽敞的客厅、漂亮的餐厅、宽大的阳台、非常舒适的卧室,包括浴室在内的各种设施,一应齐全,令人感到神清气爽,无限畅快。我坐在典雅的客厅的沙发里,从舷窗中眺望大海,看见一层层绸缎般的绿波渐渐涌向天边时,我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很远。想当初我从中国赴美国留学,船期十八天,而这次从美国远游欧洲,船期也是十八天,不知为什么会这么巧!
我记得我第一次乘坐远洋客轮是在一个甲子之前。
我从台北到香港,再从香港去美国读书。那时我乘坐的船是美国克里夫兰总统号,只有两万吨,没有平衡器,住的是三等舱(统舱),与三十来个船客挤在一条长长的木板铺上,非常逼仄,大家合用一间共用浴室;而现在我坐在豪华邮轮中最大的套房內,享受着人间最舒适、美好的旅程和最周到的服务。那时我是一个穷高中生,孤身一人,一肩行李走天涯,在美国没有任何亲友,真的是孤苦伶仃、举目无亲;而现在,我的家庭已有祖孙三代人,而且是个拥有十七口人的幸福家庭。留学时代非常艰苦,周末和节假曰不得不去各地打工,有时是很危险的高空作业,有时则要去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之外找事做;现在我每天坐在宽敞而明亮的客厅里,或是自己的办公室电脑桌前,充分享受着键盘和鼠标所拓展的环球视野。我与妻子张敬结婚时,我的银行存款仅有五元钱;而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姜氏企业公司,而且毫不逊色地名列洛杉矶房地产业之林。新婚之时,我们租住在人家的一间没有暖气和热水的小房间里,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而现在我们在洛杉矶优美的住宅区,拥有一栋包括五间卧室和八个卫生间的大花园洋房。刚来美国时,除了读书,我还在人家家里做事,同时还要到大学里打工;而现在我拥有了四个工程学位,我的名字和业绩被写入多种名人录,如MarquiS的《who’s Who》系列:《美国西部名人录》《美国科学工程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美国工商管理名人录》以及《英国剑桥名人录》。
当年我没有任何社会地位,而现在担任了美国舞蹈公司总裁、董事长和总执行长官,是美国舞蹈界有史以来唯一的美籍华人总裁,也是USIS7D的全国荣誉终身董事,领导着美国最有权威的舞蹈公司,为主持和组织每年的全美舞蹈冠军锦标赛(这是美国政府唯一承认的美国舞蹈冠军赛)以及促进美国舞蹈事业的发展,而紧张地忙碌着……
现在世界舞蹈协会把全世界的舞蹈比赛同盟会分为三大区一一美洲、亚洲和欧洲。2011年春天,我非常荣幸地被选为世界舞蹈协会(WDC,共有六十个成员国)比赛团体同盟会的副主席,主管美洲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及所有南美国家)的舞蹈比赛的指导、联络及咨询;同时我还被聘为世界舞蹈协会总裁和主席团的荣誉顾问及无任所大使。
六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一切均今非昔比了,一切都恍如隔世;一切都似乎已经过去了,一切又都仿佛还在眼前……
从我在美国的经历来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初的十年是在艰苦奋斗中打工、求学、结婚、求生存的阶段;接下来三十年是在飞机制造业任高级工程师和顾问工程师,曾就职于著名的波音飞机制造公司、休斯飞机制造公司、葛莱蒙飞机制造公司和洛克希德飞机制造公司:另外二十来年主要是开拓和经营我们的家族企业一一姜氏企业公司,实际上在前四十年中我们已经起步并逐步开拓了;最近十多来年,则致力于管理和经营美国舞蹈公司(ABC),除了主持和组织每年一届的全美舞蹈锦标赛,还代表世界舞蹈协会(WDC),为推进世界舞蹈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我最大的努力。
自然,从来没有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切都是有缘由的,一切都是从付出代价开始的。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我走到了今天?身边这一切荣誉、成绩和变化都是怎么得来的?我相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本人与妻子张敬对于生活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于事业不屈不挠的追求和奋斗。当然,这与我们从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及亲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曲折、故事和经验教训,我想这是一笔很有意义的精神财富,也是一部非常现实的人生教科书,对于我的后代以及当代有理想、有抱负、立志成才的年轻人来说,理应有启示和鼓励作用。
于是,我决定把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如实写出来,不仅是过程,更在于客观的总结和理性的分析。这对于我本人是个心理历程的总结,对于前辈和后代,也是颇具使命意义的交代。
如果我能在书中把这一切都叙述清楚,并且对所有的读者都有益处的话,我将感到无限欣慰。
感谢所有关心我和我的全家的所有亲友,欢迎大家不吝指教。
最后,我还想对年轻的读者朋友们说几句话一一你们好幸福、好幸运,我好羡慕你们!你们没有遇上八年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遇到国内内战和十年“文革”,不必举目无亲地独自浪迹天涯……你们要珍惜这可贵的、来之不易的太平世界。希望你们珍惜和利用眼下的每一刻宝贵时间,持之以恒,不屈不挠,那么成功就会来到你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