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善;蒋庆北;全国耀;柯明泽;李锐;李安日;李鸿呜;李铁香;李照燕;林树森;马英良;门简成;彭育中;钱铁石……《大芬追梦人》作者罗永华利用近一年的业余时间对大芬村的35位艺术家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和深入了解,通过和他们交朋友,翻阅他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的心愿,记录他们的艺术人生和追梦之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芬追梦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罗永华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黄平善;蒋庆北;全国耀;柯明泽;李锐;李安日;李鸿呜;李铁香;李照燕;林树森;马英良;门简成;彭育中;钱铁石……《大芬追梦人》作者罗永华利用近一年的业余时间对大芬村的35位艺术家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和深入了解,通过和他们交朋友,翻阅他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的心愿,记录他们的艺术人生和追梦之路…… 内容推荐 《大芬追梦人》是国内第一部较为翔实地介绍“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芬油画村中的原创艺术家群体的纪实作品。《大芬追梦人》作者罗永华利用近一年的业余时间对大芬村的35位艺术家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和深入了解,通过和他们交朋友,翻阅他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的心愿,记录他们的艺术人生和追梦之路,力图通过35个不同的原创艺术家故事为读者展示一个正在转型升级的真实的大芬油画村。 走原创之路还是临摹之路?还是原创和临摹“两条腿”一起走?这是多年来在大芬村争论不休的话题。早期在画商黄江先生的带动下,大芬村以商品画起步。如今,30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大芬画家走上原创之路,并在国内不少高水平的画展中摘金夺银,彰显了原创画家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光的检验,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将会为大芬村做出一个客观、公正、中肯的评价…… 目录 陈求之 陈小村 邓钧仁 符史冠 何祯祥 黄平善 蒋庆北 全国耀 柯明泽 李锐 李安日 李鸿呜 李铁香 李照燕 林树森 马英良 门简成 彭育中 钱铁石 史飞 孙继宗 王明华 王同行 王应良 王勇强 王增春 谢非 燕敦俭 杨文 杨福徐 杨化喜 虞升 余命高 袁宜荣 周明慧 试读章节 在2013年大芬美术家协会年终总结会上,我见到了戴着眼镜,举止斯文,说话和气的符史冠。大家向我介绍,说他是20世纪70年代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大学毕业生,香港油画研究会会员,大芬村有名的人物画画家。我握着符史冠的手,祝贺他的油画作品《志愿者》荣获2013年广东省第十二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联展的铜奖。 符史冠1952年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文昌市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和书法之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文昌市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的家乡。2013年,符史冠创作的油画《母仪》应邀参加纪念宋庆龄诞生120周年画展并被永久收藏。据说,文昌人家家习书画,户户读诗书。符史冠就是在这样浓浓的书香中出生长大的。 符史冠的父亲从小爱画画,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专门负责帮助村民画画和写书法。符史冠从小耳濡目染,只要有空就拿着树枝在地板上涂鸦。他大多数画的是人物,见到谁就悄悄地画谁,无论工人、农民、学生和军人,都可以入画。有时候也画动物、植物和风景。 1965年,符史冠读中学的时候,遇上了他美术生涯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老师。那是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美术老师,热心的他在学校举办免费的美术兴趣班,每周上课两次。每次上课,符史冠都听得很认真,画得也很认真。随着学习的深入,符史冠越来越离不开画画了。符史冠笑着对我说:“那段时间,我觉得画画很美妙,画画的日子很幸福。” 在物质匮乏一切凭票供应的年代里,颜料、画笔和画纸都是很难买得到的。父亲为了支持孩子画画,专门到海口市去买颜料、画笔和纸张。往往两三盒水彩颜料,加上笔和纸张就要花10多元,再算上路费的话在当时是很重的家庭负担。父亲一踏进家门,符史冠比过年穿上新衣服还高兴。他飞快接过颜料盒,兴奋得不停地画,甚至通宵达旦。 经过多方打听,父亲知道万里之外的上海市有绘画的资料卖,全家省吃俭用,寄钱到上海买绘画的书籍。钱寄出去了,符史冠日日翘首等候,每天眼巴巴地等着邮递员的到来。约摸过了2个月,新书终于到了。符史冠爱不释手,全家人中第一个抢先看,一边看一边临摹。吃饭了,书本也拿在手上。睡觉了,书本放在床头,生怕半夜书不见了。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校学生都停课闹革命。1968年,符史冠结束了在学校的日子,回家务农。那段时间,“小画家”符史冠常常被当地的生产大队和公社选中参加各种墙报的绘画和宣传任务。特别是元旦、春节、国庆节期间,他往往要连续画一个星期。父母与哥哥特别照顾嗜画如命的符史冠,所有的家务都不用他承担。符史冠每天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以外,其他的时间大多数是画画。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1973年,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在海南招收2名学生。符史冠凭着坚实的绘画基础和文化课成绩,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美术学院的一名“天之骄子”。 符史冠回忆说:“当时大学本科只有3年时间,每年还要安排至少3个月的时间学军学农学工。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太短了。”他在部队、工厂和农村的日寸候,坚持利用工余时间画素描和人物速写,等到返校时,他的手上往往会有不少习作了。只要工友要求,符史冠都会乐此不疲,义务帮大伙画画。所以,虽然学校没安排上课,但符史冠依然没忘记画画。他的人物画也越画越逼真,越画越受欢迎。 1979年符史冠定居香港,依然是以画笔为伴与色彩共舞,以画画为生。光阴似箭,转眼之间,60多年过去了,符史冠也从一名青葱少年成长为油画家,他的满头青丝也随着油画技能的蒸蒸日上而逐渐熬成了苍苍白发。他的足迹从海南到广州求学,学成返回海南,又从海南前往香港,最终选择从香港回到大芬油画村定居。在大芬公共廉租房里,跟很多画家一样,他的家也是工作室,除了画架、画笔和他的作品以外,家具简朴。符史冠认为,作为一个年老的画家,他不需要太多的钱,衣食住行都要求不高。每每回首往事,符史冠感慨万千:“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P25-28 序言 儿时的记忆中,我爱书法,曾经获得书法培训班优秀学员的荣誉称号。我爱文学,曾经一遍又一遍地抄写名人名言和各种优美动人的文字。我爱英文,初中同学给我的毕业留言是:“当你将来面对各种肤色的人们时,请不要忘记自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我爱音乐,长大后的我还坚持去学习古筝,希望人生之路有美妙的音乐相伴。骨子里挥之不去的艺术情结让我这个理工科的大学毕业生同样爱上了大芬油画村。我总爱走进那片土地,我熟悉那片土地,熟悉那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画廊,甚至熟悉空气中那氤氲的油画味道。 从深圳市罗湖区出来往北沿着龙岗大道,很快就可以看到大芬油画村的指示路牌。然后往右拐来到布沙路,开始映入眼帘的是马路两旁的画廊。马路右边有卢浮宫原创油画城,那里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大芬画家和他们的精品。马路左边就是蜚声中外的大芬油画村。村口左边那只大手铜像拿着长长的画笔,画笔笔锋指向天空,那是大芬村的标志性雕塑。右边树立着一个巨大的白色画架,画架上面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亲笔题写的“大芬油画村”5个黑色大字。 一进村子,直接映入眼帘的是外墙上五颜六色的黄江油画艺术广场。黄江是一名香港的画商,20世纪80年代末在大芬招聘画工画画,被誉为“大芬第一人”。沿着广场的左边小路直走,可以走到太阳山艺术中心。广场的右手边是大芬村那棵古老的榕树,枝繁叶茂,婆娑多姿,默默记录着大芬油画村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一个片段。经过整齐划一的油画一条街,再往前走就是大芬美术馆。在那里,常年举办各种美术展览,开展美术讲座和举办油画拍卖等活动。 美术馆的前面有一条干净漂亮的咖啡街。街上弥漫着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除了各种艺术情调的画廊以外,还有一尊达芬奇的雕像和几个沉醉在音乐中的年轻人铜像。另外,大芬村两个主要姓氏——洪姓和邬姓的老式祠堂也特别引人注目。洪姓和邬姓原住村民是客家人,他们世代聚居在大芬村,就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勤劳勇敢,淳朴包容。人们往往会在这里停留,抚摸着百年历史的朱红木门和青砖白墙,仿佛也触摸到了历史的质感。大家会感叹,一个充满西方情调、西方味道的油画村,竟然可以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融洽相处,彼此并没有丝毫的冲突和不和谐。最后的目的地是太阳山艺术中心,从太阳山出来一直走就可以返回黄江艺术广场。那是大芬村的一条经典路线,走马观花的话,只需要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完。 那真的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可以成就梦想的土地。仅有的0.4平方公里的土地,却密集地汇聚了一批艺术追梦人。现在,大芬村汇集的原创画家有200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8000人,画廊有1200家。2004年,大芬村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同年,大芬成为第一届中国(深圳)文化国际博览会的唯一分会场。可以亳不夸张地说,当中少不了众多大芬画家的浓墨重彩。 本书收录了大芬村众多追梦人中的35人,其中大多数是油画家,还有少部分是水彩画家、国画家和书法家,当中还有2名女画家。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40后、50后、60后、70后,也有80后。来大芬村之前,他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规划设计师,有的是文化艺术馆的领导,也有的是商人,但现在,他们都是大芬村的职业画家或者书法家。或许,在很多人的眼里,他们还是“草根”画家、“平民”画家,但是,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不凡的,也是不俗的。本书如实地记录了他们追求艺术人生的酸甜苦辣和点点滴滴,尝试带领读者走进大芬油画村,走进大芬追梦人,从而走进他们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 “艺术家”,绝不是我们读到的三个字那么简单,那么容易,那么轻松,也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成为艺术家是每个大芬画家的梦想。他们勤奋,他们拼搏,他们奉献,大芬村里涌动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充满着他们散发的艺术气息,贯穿着他们永恒的艺术追求,他们组成了大芬村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画家们每天面对着无声的画笔和画布,孤独寂寞地在艺术世界中前行,却用巧手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七彩画卷。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多清高的画家都要食人间烟火,都是有血有肉需要解决温饱的正常人。书中的每个画家都有不同的人生,如何在市场需求和艺术追求中寻找到切入点和平衡点,是每个画家必须面对的问题,他们有些已经找到了答案,有些还在苦苦追寻中。 每当清晨我们还在梦乡中,他们中有的人已经起床,6点开始创作;每当我们在空调房舒适地闲谈的时候,他们在挥汗如雨争分夺秒地画画;每当夜深人静,人们和大地已经沉沉入睡,他们还在如痴如醉追寻自己的艺术梦。不论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们都是无怨无悔的大芬追梦人。我一次次被他们所感动,我决心为默默无闻的他们写点什么,决心用自己的笔描绘他们的勃发英姿,勾画他们的动人剪影,向世界介绍他们,宣传他们——那是我献给大芬画家和大芬油画村的最好礼物。2013年7月,在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和大芬美术家协会的帮助下,我开始了寻找大芬追梦人的旅程…… 孔子在河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任由时光流逝,在大芬的每一个角落,画家们都坚守心中永远的梦想,演绎着不同的追梦故事,诠释着或精彩或平凡的艺术人生。伴随着渐渐远去的时光,唯有在跋涉中执着,在执着中跋涉,才能进发生命中绚丽的色彩,才能绽放生命应有的风姿,那是大芬画家给予我的启示。 最后感谢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提供素材的各位大芬画家,他们审阅了关于自己的文章,并无偿提供了作品的照片和个人照片,另外部分作品照片由大芬管理办提供。感谢帮助过本书出版的每一个人。特别感谢一路默默支持我的丈夫和儿子。每当我深夜又累又饿回到家,丈夫已经把饭菜热了又热。在丈夫和儿子的酣睡中,闹钟滴滴答答永不停息地陪伴我,柔和的灯光下有我勤奋的身影。此时此刻,我的心中溢满了画家的感人故事。因为我知道,虽然夜已深,但大芬的画家还没休息。孜孜不倦的画家激励着我不能停下手中的笔,于是,我度过了一个个充实难忘的夜晚。平时,除了繁忙的工作,我的业余时间都花在写作上。我几乎从不参加各种娱乐应酬活动,深圳的很多景点也没去过。2014年马年春节,在阵阵震耳的鞭炮声和流光溢彩的烟花中,我依然在电脑前奋笔疾书,忙着写作。水仙花的清香在沉沉的夜色中暗香浮动,我相信,今晚,我会梦回大芬油画村,和画家们一起迎接新的一天,新的一年…… 作者罗永华 2014年4月于深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