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全译本)》是家巴尔扎克的优秀作品之一,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养育下一贯过着奢华的生活。她们一个高攀贵族,进入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托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夫人。她们出嫁时,每人得到了80万法郎的陪嫁,因此对父亲百般奉承体贴。但不久,这对宝贝女儿双双将父亲赶出大门,让他在破旧的伏盖公寓过着寒酸的生活。
巴尔扎克通过高老头的悲剧,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巴黎上流社会的卑鄙罪恶,抨击了物欲横流、人性丑恶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人格沦丧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人间喜剧》的基本主题在此得到体现,其艺术风格最能代表巴尔扎克的特点。富商高老头有两个女儿,他对她们一直百般娇惯。而当他的钱用光之后,女儿却抛弃了患重病的父亲。野心家追求名利的挣扎与高老头绝望的父爱交错之下,使小说内容更显得光怪陆离、动人心魄。
沃凯太太,姓贡佛朗,老妇人也。四十年来,她在巴黎开着家供平民百姓膳宿的公寓,公寓坐落于新圣日内维埃夫街。此街地处拉丁区与圣马尔索郊区之间。大家称之为沃凯公寓,男女老少都予以接待。她为人正派,受人尊敬,从未招致他人的闲言碎语。不过,最近三十年亦未见年轻女子投宿,小伙子则是家境贫寒的子弟,为节省开支而来。一八一九年,这幕惨剧开场的时候,却有一位可怜的姑娘住了进来。“惨剧”这个词儿已失去人们的信任,在这个文人以写苦情为荣的时代里,它被用得太滥,变了形。但我还需使用它,从词的本义上说,这故事并不富于戏剧色彩,然而京城内外的读者读了此书,兴许会洒几滴眼泪。它是否为远离巴黎的人所理解?尚属疑问。书中所述场面的地方色彩,作者对它的诸多评论,只有住在蒙马特高地与蒙鲁日高地之间的居民才能体会。在这块著名的盆地,屋墙上的石灰不时剥落,阳渠积着泥浆,脏得发黑。居民熬受着排遣不了的痛苦,安慰不了心灵的假快乐和怔忡不宁,不知要发生如何惊世骇俗的事件,才能感动他们,留下较久的印象。书中所述的诸般痛苦,夹杂着罪恶与德行,伟大与庄严。对着这类痛苦,利己者、唯利是图者,会暂且放下私人事务表示怜悯,但这种怜悯之心,虽是甘美的果子,却匆匆被咽下肚,瞬间就消失了。文明如同印度的神车,遇到一颗稍难破碎的心,迟疑片刻,便又隆隆隆地昂然前行了。读者诸君也会如同这辆战车,雪白的手儿托了这书,身子埋在软绵绵的舒适的沙发里,暗地私忖道:也许它能解解闷吧。读完高老头神秘不幸的故事,你的胃口不减,大嚼你的晚餐,不怪自己冷漠,反怪作者夸大其词,无病呻吟。哎呀呀,我请你们相信我的说法:这故事非杜撰,也非虚构,All is true——全是事实,每个读者都能从这故事中辨出自己身上的影子或心上的感应。
供客人住宿的这幢房子是沃凯太太的产业。它坐落在新圣日内维埃夫街的下段,这一地段向着亚尔巴列特街倾斜,形成相当陡峭的斜坡,来往的马匹不便在这儿上上下下。挤在慈谷军医院与先贤祠之间的几条街道,因此得天独厚,安享宁静。这两所纪念性建筑物在此处投下浑黄的色调,改变了环境的气氛。它们的尖顶。外形阴沉严肃,给这一带增添了消沉的气息。铺街的石板干燥,阳沟无积水,无污泥,沿墙根长着一溜儿的萋萋荒草,开朗乐观的行人路过这儿,也难免触景伤情。内街死一般沉寂,一辆路过的车子发出的声响也特别引人注意。房子死气沉沉,如牢狱的高墙,阴森恐怖。迷路的巴黎人只见到招客住宿的店铺、私宅,见到苦难、烦恼,见到行将就木的老人,不能玩耍、辛苦劳作的青年。这地区是巴黎最丑恶最偏僻的地方,新圣日内维埃夫街尤甚。我说它就如古铜镜框——只有这个比喻才能说明它的环境。总之,用再阴沉的色调,再沉闷的描写也不过分。我们还可以使用以下形象的比喻:参观初期基督徒的墓窟,你顺石阶逐级逐级往墓窟里面走,日色越来越惨淡,向导的声音也越来越阴森。我以为这个比喻实在贴切!谁能说出,骷髅与绝望的心灵,孰更可怕?
沃凯公寓的侧面靠街,正面对着小花园,这样,整幢房子与新圣日内维埃夫街成直角。房子正面与小花园之间留有一条微凹的石子路,宽约两米,石子路前辟一条铺沙子的小径,两边摆着蓝白两色的陶盆,盆内栽着风吕草、夹竹桃、石榴。在街上经一扇小门便可进入这条小径。小门上面钉一块牌子,上书“沃凯公寓”,下面有几行说明:
提供食宿,租金便宜,男女老幼,欢迎光顾。
白天,小门上堵着栅门,配备了门铃,铃声十分刺耳。从栅门的缝里可以张望里面。小径的尽头对面墙上,有一个本地艺术家绘的青色大理石的神龛,里面耸立着爱神像。像上斑斑点点的青漆,有象征派癖好的人该说是爱神患了花柳病,这斑点便是性病的标记。距这儿不远有家医院,可以治这种病。神像座下刻了一段铭文,字迹已经模糊难辨。这铭文令人想起一七七七年伏尔泰回巴黎受到欢迎的年代。铭文如下:
不管你是谁,她(指爱神)永远是你的师傅。
晚上,木门代替了栅门。小花园的宽度与房子正面的长度相等,把街墙与邻屋的墙夹在中间,常春藤像绿色的大衣罩着邻屋,在巴黎显得格外清幽,吸引行人的注目。街墙与隔墙爬满葡萄藤和攀墙果树的枝叶,瘦小的果实蒙着几层灰尘,累累垂垂。沃凯太太为此担惊受怕,常向房客唠叨。沿两堵墙开了一条窄窄的走道。走道尽头栽着婆娑的椴树,沃凯太太虽是贡佛朗家的女儿,却总念不准“椴”字,房客一再指正,她也改不了口。两条走道之间是一块正方形土地,种着朝鲜蓟,朝鲜蓟两旁是修整成纺锤形的果树,边上植些酸模、莴苣、香芹。椴树下安置着一张绿漆圆桌,四周几张椅子。逢三伏天的大暑季节,喝得起咖啡的房客,在热得可以孵小鸡的日子里,常来椴树下品啜咖啡。P2-4
《高老头》是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的一部著名作品,收入于《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生于法国中部图尔城一个中产者家庭,1816年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毅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但是第一部作品,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却完全失败。1829年,他发表长篇小说《朱安党人》,迈出了现实主义创作的第一步,1831年出版的《驴皮记》使他声名大震。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写出了9l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
本书中,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培养下,都过着奢华的生活。一个高攀贵族,跳进了上流社会,成了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她们出嫁的时候,每人能得到80万法郎的陪嫁,所以对高老头极尽奉承体贴之能事。但是不久后,高老头就被撵出了女儿的大门,在公寓里过着穷酸的生活。开始他还可以每星期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再后来他就连女儿的门都进不去了。直到故事的最后,高老头痛苦地死在阁楼上,孤独而无人理会,一位小青年埋葬了他,他亲眼目睹了“崇高的父爱”在金钱下的惨败。
巴尔扎克对金钱腐蚀人性的认知是如此深刻。繁华奢靡的生活是多么可怕,贪图金钱是多么可怕。作家用黑色幽默的口吻讲故事,讲述年轻人抛开所有道德和良心,充满野心地步入社会的大染缸,颠覆了供养父母这种起码的道德。作者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对青少年读者而言,是一种深切的警醒。
本译作已多次再版,是读者所认可的译本。此次出版,译者林珍妮重新修订,校正了一些知识上、语法上的错误,希望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属于头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的才智是惊人的,不同凡响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
——雨果
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年到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的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他描写了这个在他看来是模范社会的最后残余怎样在庸俗的、满身铜臭的暴发户逼攻下逐步灭亡,或者被一暴发户所腐化。
——恩格斯
他是他那个时代的社会的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从塑造形象和深度来说,没有人能比得上巴尔扎克。
——法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