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站在高原能看多远(王文泸散文随笔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文泸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文泸 (1945~)青海贵德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青海省海西自治州广播站采编,海西自治州人民政府秘书,青海日报社文艺部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站在高原能看多远(王文泸散文随笔选)》一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所写的散文作品,有《青杄为你洗礼》、《奶茶的想象》、《走过四季》、《露宿的感觉》、《挑山者》等。

内容推荐

我们需要一种高度。尽管我们常常离它很远,并且可能终生都难以抵达。有了它,我们的生活中才有了仰慕和感动;有了它,我们才能在某一种生活观念所向披靡之际,惊讶地看到不愿做奴隶的人;有了它,我们才能在碌碌乎不知所终的繁忙中,偶尔直起腰来,寻觅一眼灵魂的家园;有了它,我们才能在春风得意、顾盼自雄之际,忽有所悟,发现自己的平庸和渺小。《站在高原能看多远(王文泸散文随笔选)》精选了作者王文泸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散文43篇。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天籁中的微笑与沉思

 遥想柴达木

 青杄为你洗礼

 我的瞬间

 达兰穆的消失

 奶茶的想象

 在烛光园吃自助餐

 在《红楼梦》诞生的地方

 央依草原一日

 岗什卡山口之夜

 森林话语

 文明边缘地带

 露宿的感觉

 骏马话题

 走过四季

第二辑 同是众生同此情

 风流高原红

 默对雷振邦

 寸心江河知

 在记忆中沉淀的

 失去男根的亚当

 挑山者

 心灵的高度

 走近一张照片

 远去的一双手

 你在天堂平安否

 寒冬里的一个黄昏

 你为谁而感动

第三辑 作家的目光所能穿透的

 说起夏斐之死

 粮食的愤怒

 明明白白这颗心

 羞耻

 谁来记住他们

 守望者心语

 富饶的贫困

 邻居

 没有赞美诗,也没有马头琴

 现象的蓬勃与本质的萎缩

 城市与乡村

第四辑 灵犀灵犀,照我心兮

 被远风所掀动的

 流淌在季节河里的乡思与爱意

 《贵德县志》序

 站在历史的断层上

 吟唱在高天厚土

 西陲炼石人

 答《西海都市报》记者问

试读章节

遥想柴达木

思想的可恶之处,在于它常常愚弄我们的感觉和感情,尤其在我们拿起笔的时候。遥想柴达木,那么多鲜活的、本真的印象、感觉、判断和疑惑曾鼓荡在心头,但经过思想的过滤,流泻到笔下时,终于只剩下适合某些需要的结论。譬如,说到那里的自然,必然是广袤、雄浑、富饶和壮美;说到那里的人,顺理成章地也当然是豪放、粗犷、勤劳、勇敢云云。

感觉的丰富性和认识的差异性被理智排斥了,我们的咏叹中有了约定俗成。

然而,只要是曾经闯进记忆里的东西,无论是青稞还是燕麦,都会扎根。你企图记住一部分,忘记另一部分,那是徒劳的。

在柴达木,我常常感到一种空虚的压迫。不是由于思想和精神的格外贫乏,而是由于生存环境的过于空旷。初识柴达木的惊喜和感动在空旷里渐渐消弥,悄悄蒸发,空虚感便不动声色地占据了心灵。只要离开居住地,离开德令哈、大柴旦、格尔木、希里沟或察汗乌苏这些烟火之地,立刻就能感觉到空虚的压迫。更确切地说,空虚是寥若晨星般洒落在34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几个城镇;空虚是漫漫茶茫公路上汽车引擎的单调轰响;空虚是苍老地站立在乌兰草原上的大跃进时期的土高炉;空虚是迟至五月才畏畏缩缩地绽开在街头杨树上的几星嫩芽;空虚是初来者的好奇、久住者的无奈和终于拿到调令,准备离开者的欣喜。

空虚还来自更深的精神层次——这里缺少可以认同、可以依托并可以融入其中的文化根脉。除了那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进入柴达木的蒙古族人、藏族人和哈萨克人各自保留着从本土带来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习俗之外,从本世纪中叶才开始进入柴达木的汉族开拓者,走一批,来一批,五湖四海的文化碎块在这里交汇碰撞和互相抵消,始终不能长成一棵独具形态和气韵的大树。

你如果问一个在柴达木工作的人:“什么叫柴达木精神?”他也许会想起报纸社论中的定义;但你如果问他:“柴达木人有什么风俗习惯?”他一定会瞠目。

没有像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那样牢固地根植于情感天地的艺术形式;没有与高山大河相映生辉的名胜古迹;没有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没有使用起来痛快淋漓,并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方言土语(柴达木的城镇也许是全国推广普通话最自觉的地方)。

这一切,都是看不见的存在,是无中之有。由于它的存在,使来这里谋生、创业、发财或履行使命的人都有一种以驿站为家的感觉。

面对柴达木的山山水水,我感觉到的不仅是崇高,而且是忧伤。

不止一次.我乘骑骆驼、马匹或乘坐越野车走过那无垠的戈壁、干旱的草原或积雪的山峦。我记得,即使加上离开柴达木之后更为广阔的游历和体验,也没有像置身于柴达木腹地那样使人意识到博大与渺小、强硬与脆弱、刹那与终古之间的强烈反差了。

从我第一次看见伊克柴达木湖畔一溜青山的倒影、当金山巅一洼积雪的寒光、野马滩一片不见尽头的坎巴、苏里草原上一条深广的沟壑、冷湖沙原上那一群战舰般排列的风蚀残丘时,我就深信,数千年、数万年以前,它们就是这个样子,对时间的挑战无动于衷。历史的锉刀早已在中原内地一切自然和被称为第二自然的文化古迹上重重地刻下了印记;长城坍圮又修复;莫高窟的壁画在褪色;雷峰塔悄悄地倒掉,岳阳楼的雕梁画栋变换着宋元明清的油彩……惟有伊克柴达木湖里的倒影、当金山的雪洼、冷湖的风蚀残丘,定格在时间里纹丝不动。走进它们,等于走进了历史。

时间在这些自然景观面前似乎停止了流动。

而骑在马背上或坐在越野车里的我们又是什么?是蠕动在沙漠里的甲虫,还是瞬生瞬灭于天地间的蜉蝣?思想立刻被空间吞没,感叹转眼被风沙吹尽,它们仍然是它们。

那么。能不忧伤吗?P3-5

序言

自序

自从十几年前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枪手》之后,我告别了小说这种文体,告别了这种为了使虚构的故事更具真实性而需要耗费大量心力的创作方式。但这不等于我告别了文学。文学丰富了我的人生,抚慰了我的灵魂,并在一定程度塑造了我的人格,使我成为今天的我,我岂能轻易舍弃它。

但我本是个靠传媒工作吃饭而不是靠文学吃饭的人。随着一种社会角色逐渐定型,我实际上已越来越没有可能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写作。因此,以短平快的方式写一点散文或思想随笔,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写作标准。还在我尝试着写小说的年龄,我对散文随笔这种更能直接地与客观世界对话的文体有着不亚于对小说的喜爱。

我的缺憾在于我远不是一个勤奋的作家。我是个沉于思而吝于行、富于幻想而疏于动笔的人,从来没有认真坚持过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生活方式,因此,产品一直很少。

但即使少,丝毫没有改变对于写作的一往情深。正如相交了几十年的老朋友,虽然有时一年半载未曾联系,但心里时不时地记挂着他。

写作使我经验过的一些东西在笔底下复苏了。这些东西可能是一个美丽的生活瞬间,可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也可能是一块被自己偶然间打磨出的思想碎片。它们曾经那样鲜活地存在于历史过程,却又了无痕迹地消逝了。但由于我这个人的存在和我的创作活动的存在,这些本来已经消逝的东西在我的作品中复苏了。复苏的时候由于经过了时间和思想的淘洗,原先杂芜平淡的东西显现出了接近本质的色泽。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也应该感谢我(虽然我一直在感谢生活)。因为我留住了生活中值得留住的一些东西。

我写作,还因为我经验过的东西读者未必经验过;或者也许经验过但未必获得与我相同的感受。因此,如果这种感受也算得一种精神资源的话,我乐于把它表达出来与读者共享。我所愧疚的是,由于我的懒惰,许多原本完全可以抓住的东西从我指缝中轻易地溜走了。以至在事过境迁的今天要想找回最初的感受已觉难以如愿。在这一点上,作家的遗憾与诗人的遗憾是相似的:“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苏东坡语)

在瓦釜雷鸣的大干世界里,我是个微不足道的发言者。在通常情况下,像我这样的普通人与外部世界对话的空间非常局限。写作为我提供了大大拓展这一空间的可能。我的作品走到了我从未去过的地方,碰响了我素不相识的人的心弦,和他们认识了。他们在阅读它的时候,也许会浮想联翩,同感深深;也许会蹙之以眉,嗤之以鼻。不管怎样,读者听见了我对世界发出的声音,和我有了思想交流。我由于这样的预期效果而觉得自己的话语权被强化了。  我一向厌恶把个人的梦呓打扮成文学公诸于世的做法,自己也很少去写个人的悲欢得失。因为我深知,写个人的情绪无论写得多么精致,终究摆脱不了渺小。阅读心理学证明,任何作者企图以一己的私情去感动读者的努力总是徒劳的。读者所能做出的反应永远是:“你痛苦你的,与我有什么相干!”(莱蒙托夫语)

我不敢以悲悯众生的姿态自居。但可以肯定地说,涌动在我的作品中的赞许或期待,焦灼或忧思,无奈或愤懑,绝不仅仅是属于我个人的。更大程度上是属于社会大众的;是不应被社会所忽视而恰恰被忽视了的。因此才值得我去认真思考,值得我为此度过不眠之夜。还因为促使我诉诸笔端的感受和发现,不是生活中偶然的惊鸿一瞥,而是源自于某些在我看来意味深长的生活逻辑,所以我相信我的作品的生命力比我更长久。我相信,在我这个人灰飞烟灭之后多少年,我的文字仍不会让读者觉得乏味,仍会有人款款走进我的作品流连片刻;仍会有人为作品中的某一段描述而微笑,或为某一种诉说而叹息。

我写作,还因为写作为我开辟了生存的第四空间(一般人则只拥有三重空间——现实世界、内心世界和梦的世界)。我在第四空间里实现了我的相对独立的、有别于我在现实生活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人格追求。不能想象,一个终生靠文字吃饭并掌握了文字技巧的人,怎么可以不用现成的技巧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怎么可以听任自己的技巧埋没在传递信息或书面交际等过于简单的用场之中?

我写作,还因为我痴迷于汉字的排列组合和汉语结构的无穷魅力。这差不多算得上一种癖了。我将我自己与所有我认识的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做过比较,发现很少有人像我一样易于被前代或当代语言大师们的智慧所倾倒;很少有人像我一样易于被名不见经传的后生晚辈们偶然得之的一句妙语所感染,从而会心一笑。我自己也把语言文字的高度准确作为毕生的追求目标。为了让手中的笔完全听话,让它能够随心所欲地准确表达任何一种难以表达的思想和难以言状的微妙感受,我始终都在磨砺,始终警惕着平庸;又为了避免显山露水和匠气过盛,我一直情愿在千回百转的寻觅中经受煎熬。

对于一个时时不忘提高文字驾驭能力的人而言,还有什么比游刃有余和举重若轻更感强大的呢?

写作还培养了我敏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习惯,因而常常获得通常情况下不可能获得的发现。

我因此而感谢写作,感谢生活所赋予我的写作态度。

写作使我这个平凡的人在生存方式上略微有别于其他同样平凡的人;使我在回首流水般逝去的平庸年华时有了一点虽不重大但也弥足珍贵的安慰。

生活如雾,真理似花;花非花,雾非雾。为了能看得更远一点,认识更深一些,我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立足的高度。但是,高度是相对的。我毕竟不是目光如炬的哲人。在受制于自身禀赋和素养的有限高度上,即使穷尽目力,又能看得了多远?

惟一值得自豪的是,我一生都在追求高度。

2003.7.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