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到底有没有打过海战?打过哪些海战?在哪里打的海战?海战是怎样一个经过?至今为全世界所关注的中国大陆和与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为偶然事件所致?
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到今天,中国所有的海战几乎都发生在1965年之前,而这些战斗的百分之九十又都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海军资深作家、评论家崔京生以他多年来的积累与探索,客观诚实的态度,另辟蹊径的笔锋,别具一格的幽默语言,用了洋洋二十余万言,加上近百幅珍贵历史图片,见证了1949至1965年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战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新中国海战档案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崔京生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海军到底有没有打过海战?打过哪些海战?在哪里打的海战?海战是怎样一个经过?至今为全世界所关注的中国大陆和与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还是为偶然事件所致? 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到今天,中国所有的海战几乎都发生在1965年之前,而这些战斗的百分之九十又都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海军资深作家、评论家崔京生以他多年来的积累与探索,客观诚实的态度,另辟蹊径的笔锋,别具一格的幽默语言,用了洋洋二十余万言,加上近百幅珍贵历史图片,见证了1949至1965年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战事。 内容推荐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诞生第一支海军舰队——华东军区海军。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在中国东南沿海,舰队经历了数以百计的战斗,包括迄今为止我军惟一的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一江山岛登陆战”,鲜为人知的“反封锁长江口扫雷战”,脍炙人日、被改为电影《海鹰》的“击沉洞庭号”、“8.24海战”、“9.l海战”,大陆与台湾海军之间驱逐舰、护卫舰编队的正面较量“东矶列岛海空大战”,催人泪下的“瑞金舰沉没”,以及至今仍然谜一般的“琅矶山海战”、“解放大陈岛”,长期避讳不谈的“金门登陆战”、“登步岛战斗”……如今,这支舰队已经成长为中国海军三大舰队之一——东海舰队。本书作者笔锋另辟,首次对外揭秘中国海军早期军舰装备、海战战术;参插的近百幅历史照片多为第一次面世,图文互鉴;行程万里,采访数十位当年参战者,从多方位多角度求证,钩沉确凿,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冲击力。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关于华东军区海军 第二章 长江口扫雷战 第三章 攻占苏南沿海诸岛 第四章 护卫舰初战嵊泗 第五章 奔袭披山 第六章 头门山海上伏击战 第七章 四岛争夺战 第八章 攻陷积谷山 第九章 打击日本海上侵渔 第十章 东矶列岛海空大战 第十一章 击沉“太平”号护卫舰 第十二章 单艇独雷葬“洞庭” 第十三章 一江山岛之战 第十四章 重创“宝应”号炮舰 第十五章 东山对空防御战 第十六章 “8·24”海战 第十七章 “9·1”海战 第十八章 海上“反小股” 第十九章 崇武以东海战 后记 试读章节 第十七章 “9·1"海战 “8·23”炮击金门、“8·24”海战,打乱了台湾当局对金门的运输补给计划,使两地之间海上运输陷入瘫痪。慑于炮击,台湾运输舰船往来更加畏缩谨慎—— 8月28日午后,两艘“永”字号扫雷舰护送一艘“美”字号登陆舰抵达金门海面,金门防卫部未准其进入料罗湾卸载; 8月29日2时,“美”字号登陆舰、“阳”字号驱逐舰、“江”字号猎潜舰各一艘在外海徘徊,始终未敢进入料罗湾; 8月29日19时,“美”字号登陆舰、“阳”字号驱逐舰、“太”字号护卫舰各一艘,从马公至金门,半途突然返航。后分析原因,该编队发现了定台湾待机的鱼雷快艇群。 皆因台湾方面运输舰船多疑徘徊,致使东海舰队所属舰艇数度霞出击均未果—— 8月27日夜,“江”字号两艘进入料罗湾,岸炮160连发射炮弹206发,未击中目标,后3艘护卫艇追击仍未斩获; 8月29日20时05分、21时20分,鱼雷快艇两次出击,均因敌舰未进入12海里领海线内无功而返。 双方展开“猫捉老鼠”的游戏,台湾方面想出了一系列反封锁措施—— 停止派遣舰体大、动作缓、易遭受炮击的“中’’字号坦克登陆舰担任运输任务,改派吨位小、吃水浅、相对灵活的“美”字号登陆舰前往; 白天运输遭炮击,夜间运输遭鱼雷,于是改为以夜间运补为主,加强护航兵力和防备措施。运输编队一般配备一至两艘“美”字号,外加3至4艘“永”字号或“江”字号小型舰艇作为护航力量。这类舰只吨位小、吃水浅、舰身短,尤其在夜间,鱼雷攻击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类舰火力配备较强,小口径、近距离速射炮门数多,是鱼雷快艇行动的“煞星”。 当时正处于一年中的台风多发季节,福建沿海气象恶劣多变—— 根据东海舰队气象科8月29日预报,8月28日生成的海风中心最大风力达10级,以时速8公里速度从西北方向运动,29日下午从温州以南抵达厦门。 8月31日,根据上海气象预报中心23时通报,第二次强台风最大风力8级,风向偏北,预计9月1日晚从厦门至三都区一带登陆。 这一段时间出现的种种情况给敌、我双方投入作战都提出了难题。特别是东海舰队鱼雷快艇,虽然连续取得胜利,但也丧失继续赢得胜利的重要条件:隐蔽作战的突然性和易于攻击的大目标。面对已经有所准备、机动性能好的中小型舰艇,获胜难度再度增大。另外,恶劣气象带来诸多不可知因素,对作战预案的可行性、舰艇航渡的安全性、武器装备的可靠性、攻击目标的准确性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 不过,必须提到的是,接下来的这场战斗发生在1958年9月1日。 1958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 这一年的8月,中共中央召开北戴河会议,再一次提出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各地纷纷响应党中央号召,拿出举措,“亩产万斤粮”,“日产万吨钢”,“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狂热的政治情绪达到顶峰。这种社会大环境,不可回避地影响到正在进行的炮击金门战斗。 炮击金门作战本身既是军事斗争,同时也是政治斗争。一切服从政治,在当时是一句时髦的口号,也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原则。“9·1”海战就是军事服从政治的典型案例。 1958年9月1日,台风移至厦门海域,海上风力7至8级。 18时后,增强到9级。 面对海面的狂风巨浪,台湾海军护航运输队推断在这样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鱼雷快艇不可能行动,于是宁可冒风险向金门补运物资。 16时30分,“美坚”号登陆舰在“维源”号护航炮舰(“江”字号系列,舷号42),“沱江”、“柳江”号猎潜舰(舷号分别为104、123)护航保驾下由马公驶往金门,运送物资及台湾、外国记者组成的37人战地采访团,另外还有休假返回金门的美军顾问团成员和一部分金门驻军。在他们看来,虽然一路上颠簸,但是能确保平安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的理性让他们忽略了一点,1958年不是1954年。 1954年,中国鱼雷快艇部队的作战和训练完全遵循苏联红军条令条例,甚至到了机械照搬的地步。当年快艇第三十一大队在浙东高岛设伏“太平”号,海面4级风浪,马冠三严格执行苏联海军条令规定,鱼雷快艇只能在3级风浪以内出击,坚决不同意顶风浪出海作战,屡屡坐失战机。 1958年9月1日,面对海上波涛汹涌,天翻地覆,上级仍要求艇队全速出击,至少击沉“美坚”号登陆舰,力争击沉两艘敌舰。当时思考问题的角度已经全方位政治化,只要能达到确保封锁金门,严惩台湾和美国,支援中东斗争的政治目标,其他的客观条件全不在考虑之内。 如是,厄运也就顺理成章地降临在波浪滔天的航线上,双方都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劫难。 20时52分,镇海观通站在距离27海里上发现护航运输编队呈单纵队向金门航行。编队顺序为,“江”字号、“永”字号、“江”字号、“美”字号。岸上指挥所决定立即出击,不让这支编队进入料罗湾。 执行这次海上作战任务的部队,包括鱼雷快艇第一大队6艘快艇(舷号为103、105、174、177、178、180),护卫艇三十一大队3艘75吨级护卫艇(舷号为556、557、558)和4艘50吨级护卫艇。镇海指挥所统一指挥,仍旧沿用岸上雷达引导鱼雷快艇实施海上突击,在护卫艇和岸炮掩护下,鱼雷快艇为主要打击力量,护卫艇作为保障兵力。 张逸民在率队出航前接到舰队作战处打来的电话,内容是:海上风浪很大,但这是中央军委的命令,一定要干掉“美坚”号。 19时10分,7艘护卫艇由厦门启航。21时20分,6艘鱼雷快艇由虎屿启航。225时03分,各艇群分别由待机点出发,计划在料罗湾以东5海里发起攻击。张逸民回忆,当时正是两次台风的间隙。8月31日台风刚刚在汕头登陆,下一个台风已经又到台湾,海上风浪七八级。他从来不晕船,打海南岛时都没有晕,但这一趟晕船了。 当时,鱼雷快艇编队顶着滔滔白浪一出厦门就被外面敌占岛上守军发现,炮弹纷纷落在两舷周围,航道被封锁。形势明明白白告诉张逸民,这一仗已经没有了“突袭”,只有强攻。编队一路突围到达梧屿,他用当地电话向支队领导报告了海上情况,请示风浪太大,能否不跑高速。对方迟疑片刻后,无奈地说:“没有办法呀,你还得按规定跑。”他电话没打完就离开,周围都是落下来的炮弹,打电话也是在冒着生命危险。 艰难地行驶3海里后,艇队到达镇海角。 众人停下来还没喘口气,命令下来,立刻出击。当时上级规定的航速为36节,用老艇员话讲,纯粹是“破坏性航行”。编队在风浪里跑了两分钟后,张逸民用艇载超短波电话请示能否降低航速,得到回答是:“执行命令!” 咬牙往前跑了10分钟后各艇实在坚持不住。他再次请示,明确说:“再用这个速度跑下去部队就拖垮。”得到的回答仍然是四个字:“执行命令。” 36节速度上又跑了40分钟。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实在是艰难呀!艰难到什么程度?我已经坐不住,必须用胳膊紧紧抱住桅杆,后来发现隔着出海服,呢子服,许多层衣服,抱住的地方皮都磨没了。屁股底下一颠一颠,颠得皮开肉绽。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像北方农村大车毛了(车惊了),在横垄地里狂跑能把人颠下车。眼看我们跑到地方,忽然又接到命令,让我们停止前进返航。我当时心里忽悠一下,心想:费这么大劲跑到这里又返航?反正这一仗肯定要打,是不是可以不返航原地待命。回答是:“不行,立刻回镇海角!”我在返回途中没再听它的,用航速24节。即使这样,还是很颠。 快艇编队一路颠簸返回镇海角,刚刚要憩,命令又到了:出击。航速还是36节。但是这次航向改变,上次航向90度,这次航向75度,说明敌舰更加靠近料罗湾,如果不及时赶到发起攻击就可能进港。 艇队再次出击。海面狂风大作,鱼雷快艇忽而举上数丈高浪峰,忽而埋入浪谷潜水航行,差不多溃不成军。张逸民只好再请示减速。得到回答加了两个字:“坚决执行命令!”他对身边的政委说:“完了,今天要砸锅了!”P242-246 序言 1989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确定“1949年4月23日华东海军成立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日”。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共两党之间武力较量由大陆战场转移到东南沿海,截止到国内“文化大革命”伊始,十余年问烽烟未断,有关记录除了经典战役,更多的刀兵篇简则随着岁月流逝,永远地化为礁石沉没大海。穿隙之间,当年参战者,年轻的水兵已届耄耋,叱咤风云的将帅也驾鹤西仙,逝者带走生命的同时也带走了历史的见证,留给后代的只剩下纸页薄脆的简要档案。 这十余年,社会上习惯地称之为:新中国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的海战多发生在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各海域,本书所遴选的只是东海战场的部分战例。 “抢救性地挖掘并保存历史遗产”是当代媒体频频见诸的关键词,它更像是一声呼唤,昭示了社会文明,也压下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经历了一次次政治变革的人们很少见像现在这样诚信“以史为鉴”。这点上,本书也算是众望所归吧。 当今的青年人有权利从未听说过“华东海军”这一称谓,怀疑海滨浴场外洒满阳光的碧波下溺沉了断桅累累,潮汐拍打沙滩是不散的幽灵在喋喋讲述,某些社会原因造成了传承上断层,他们是无辜的。因此,让后代知道真相,建立正确的国防意识,当属过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谢上级给了我这样一次尝试机会,得以打开这本尘封太久的大书,让那些鲜为人知的群体和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回归乾坤,同时也有幸填补了华东海战史上一块空白。 冥冥之中历史就站我眼前,默默地注视着今天的中国、民族的未来、我、我的笔端…… 夜深人静,衔管凝思,耳边鼓角争鸣,波涛汹涌,总不免看见海峡对岸也有人在做同一件事,记录下这场战争的另一面——我们所未知的部分。我衷心地祝愿自己的国家早日统一,那时候人们必定会看到一部完整的历 也会原谅我在撰写本书时所持的偏颇与无知。 崔京生 2007.5.8 后记 转眼,我当了35年兵。 蓦然回首,碌碌无为,开始琢磨怎么能尽自己强弩之末薄力,为海军事业做点事儿。结果,就写了这本书。 千年之前唐太宗有日:“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一代天骄,发此之言,我想肯定是几经兴衰,酿自肺腑,刻骨铭心。 坦率地讲,我接受任务用3个月时间,连采访带写作,完成这本带有史记性质的书是不现实的。好在此之前,我曾经涉足《华东海军史》创作,并有两年时间的拍摄纪录片《东海军魂》经历,积攒下数十万字的采访记录,所以拈来此事,可谓胸有成竹,水到渠成。 必须声明一点,它是一个群体的创作,我不过是用文字重新梳理,记录于纸上。 直到今天,只要我闭上眼睛,这些当年战争的亲历者、事件的知情人,就会跃然浮现,令人心怦。在北京什刹海田园式小院里,张爱萍将军像一座青山,叫人仰慕,可谓“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杭州翠竹环抱的干休所,魏垣武先生以娓娓道来,令聆听者惊心动魄;夕阳下,上海闹市的小洋楼里,黄胜天老人用诚实和风趣见证了一个个伟大的时刻,让你觉得历史并不神秘;同样是在这座城市,在市郊一座被雨水打湿的居民楼内,面对失去一条腿、平静生存的战斗英雄邹吉才,我几次潸然泪下,自问人生;而循着凤凰电视台播出的足迹,跨越山山水水,从宁波追踪到南京,又乘船越海,在舟山一个小村庄里找到最具争议的人物张逸民“张老”,让我终于获得了渴望已久的答案,从电影《海鹰》回归到现实,触底了海战的真实与残酷,同时也触摸到一颗把毕生奉献海疆、却壮志未酬的拳拳之心…… 历时数载,难计叩问,受益匪浅,恕不在此一一列举热心赐教前辈之名单,仅深深地鞠一恭,表示由衷地感谢。历史是由万众所书写,我说。 但愿我没有辜负历史的凝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