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钢丝的木偶人
对于我们这次的见面,她比较排斥。
她愤愤地说:“你们大人真的太好玩了。我不认真读书吧,你们就觉得我不求上进。我认真读书了吧,你们又认为我现在的状态不对。我都不知道我究竟要认真读书好,还是不认真读书好。”她的腿交叠地放在一起,轻轻抖动着。
我轻轻地敲了一下桌子,问道:“那么,你喜欢不认真读书的自己,还是喜欢认真读书的自己?”
她没想到我这样问,眼里一片迷茫,过了一会才说:“我有选择的权利吗?”
我没有说话。
以前的她并不是太爱学习,刚入初中的时候,她还延续着小学时的习惯,迷恋着柯南,线上不停地追剧,线下追漫画。每逢听到一件什么事情,她都会摸着下巴高深莫测地说:“这件事表面看是这样的,但是实质就不好说了,很可能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样……”然后哇啦哇啦地一通分析。到最后,真相什么的反而都不要了,重要的是她的笑容很真,看上去很开心。
一度,爸爸妈妈也是很喜欢她这个样子的。可是几次考试下来,爸爸妈妈就觉得再这样发展下去就不行了。
“别人家的孩子都在那些教育机构补课,自己家的孩子老是追剧,心思不在这学习上,怎么想怎么不踏实。”所以,初一开学一个月后,她就被爸爸妈妈塞进了补习机构的大教室。
一开始,她还在那向往补课回来就可以看《柯南》了,慢慢她就明白,这完全就是做梦。
她看《柯南》的时间,被妈妈拉去补课了;她看漫画的时间,被爸爸拉去做奥数了。她追问:“什么时候可以看《柯南》?”妈妈说:“你的学习已经很好,不需要复习了吗?”爸爸说:“人家李叔的孩子咋就没这么多不必要的想法,一天到晚不是背书就是做题?”
她恳求道:“那如果我这次数学考了90分以上就让我看一集,好不好?”妈妈边摇头边说:“等到什么时候考满分我就答应你。”
她最接近满分的一次是99。5分,但是半分之差并没有得到爸妈的额外开恩。那之后,她就放弃了为柯南而努力。
她现在做爸爸妈妈的好女儿,他们说去补课就去补课,他们说参加什么训练就去参加什么训练,他们说好好学习就好好学习……她再也不提柯南,爸爸妈妈羡慕的李叔的孩子的模式被她借鉴了过来,她没有不必要的想法,一天到晚不是背书就是做题。
“爸爸妈妈不是一直向往我做这样的孩子吗?我当真变成这样的孩子了,他们却又怀念我之前活泼可爱、调皮捣蛋的样子了。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有鱼和熊掌兼得的事呢?”她望着窗外匆匆行走的路人,喃喃地说,“有的时候,我就想,路上行人这么急促的步伐,并不是他们自己习惯的节奏,只是被人为地牵引着,就像木偶人,被看不见的线拉扯着。线的那一头,或者是责任,或者是希望,或者是野心……或者如我一样,是父母的爱。现在想来,自己最初的想法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坚持下去。”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木偶人走在钢丝上,面无表情地走了一步,又走了一步。
醒来之后,我就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在教导孩子方面,我们到底要给孩子们多大的自由?这个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最起码的一点是,我们不应该借着爱之名,用暴力去强迫孩子一味地按我们的方式走下去。孩子不是替我们圆梦的机器,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选择人生道路,却不能规划他们的人生。不要让孩子成为没有灵魂的木偶人。
P94-96
鸪衣,是一位在人群里会发光的女子。我对鸪衣的了解,大都源自她的文字。第一次读她的作品,我就有种感觉:仿佛是前世丢失的知音,到了今世,恰巧遇见,值得无比珍惜。
关于鸪衣,你不用看她的文字,看见她的人,你就能闻到浓浓的书香,这应该归功于家族环境的熏陶。鸪衣的祖母,写得一手好字,弹得一手好琴,说一口流利的英文,是新中国的第一代英语老师。祖母的父亲,清末秀才,后留洋日本,给女儿灌输的第一个思想就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思想贯穿了祖母一生。小时候,鸪衣偶有做错事,祖母不会过多地责怪批评,只淡淡地拿出一本书,说:“看书去。”
鸪衣的父亲是位语文老师,颇得学生喜爱。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很多年,父亲最大的心得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唯一相同的地方是不要扼杀孩子的兴趣,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鸪衣理所当然地成了受益者。父亲激发了鸪衣对文字的热爱。即便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父亲也没有在鸪衣买书的问题上苛刻过。在父亲看来,书是精神食粮,比米饭更可贵,人可以少吃一顿饭,却不能少读一本书。而且,父亲从不以学习成绩要挟,只要鸪衣愿意可以随时抱着书看,从而保证了鸪衣读高中的时候还有闲心读闲书,写文章。
对于鸪衣的教育,父亲有自己的想法。比如鸪衣对文字的热爱,是自己坚持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从没有刻意挖掘或者干涉。父亲觉得,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由着孩子自己滋长自己的喜好,更应该在孩子对某项事物好奇的时候,第一时间做到肯定和鼓励。因为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很重要。
再比如,父亲认为,家长可以对孩子放养,却不能没有学习目标。我们的目标不是一定要考取清华北大,不是一定要上“211”高校,但是,有一点必须让孩子明白,每个阶段的任务是不一样的,学习的时候学习是最重要的,绝不能避重就轻,全凭自己的喜好做事。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生存法则,不能全无目标。
教育世家出身的鸪衣,对于教育的理解尤为深刻,她觉得教育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业。她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地研究国内外教育大师的各种案例,比较赞赏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Montessori),并致力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家教新模式。
《说说青春那些事儿》倾注了鸪衣大量的心血。在书中,鸪衣以孩子在成长的轨迹中可能发生的事件为例,用最朴实而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警醒天下父母,该如何善待孩子,提高爱的质量。
鸪衣的文字里,透着智慧!
韦秀英
2015年深秋于北京
作者鸪衣历经三年时间,采访了身边数百位老师和学生,并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与大家一起分享。《说说青春那些事儿(女生篇)》摒弃一般家庭教育类图书中枯燥的理论和模棱两可的说教,将作者对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独特理解融入到书中每一个真实鲜活的案例中。
青春期的孩子阅读本书,能从书中主人公的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同学的影子;家长和老师阅读本书,也能看到自己孩子或学生的形象跃然于纸上。通过阅读,增进青春期孩子与父母、老师间的相互理解,对彼此的世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孩子的青春不再单调、不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
青春期是一个特定的阶段,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绚丽多姿的阶段,青春期的迷茫不可避免,青春期的遗憾每个人都会留下。《说说青春那些事儿(女生篇)》并不是教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也不是告诉孩子怎样度过青春期,作者鸪衣就一些成长中的问题和许多身处青春期的孩子进行了交流。本书是站在孩子和家长双方的角度,告诉身为父母的大人,当你们执拗于某个问题质疑孩子的时候,或许读了孩子的心声就会转变一个角度;也告诉孩子,很多事情不是你眼睛看到的那样,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父母这样做的出发点和他们的用心。
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将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娓娓道来,读来引人入胜,又让人受益良多。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们对亲子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对孩子的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