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唯余笔墨情犹在(赵孟頫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梅影
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梅影著的这本《唯余笔墨情犹在(赵孟頫传)》是一部传记体小说。小说将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一生置于宋亡元兴的大历史背景下,揭露表现他从王孙到落魄再到仕元的复杂心态。小说客观地对待赵孟頫入元这一被后人诟病的事实,从艺术成就和人性关怀的角度重新审视赵孟頫的人生选择,体现了一种宽容而且充满人性温暖的视角。

内容推荐

吴梅影著的这本《唯余笔墨情犹在(赵孟頫传)》是一部以宋元书画大家赵孟頫为主人公的传记小说。

这部作品新见迭出,予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作者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屹立潮头的艺术巨擘的鲜明形象,同时也通过大量与赵孟頫相关的重要的文学、艺术、文化活动的追述,解读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与文化史上鲜为人知的关键细节,值得关注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读者细细品味研读,从中得到启示。

目录

第一部 宋亡往事:浪花淘尽英雄

 一、四无人声 声在树间

 二、千山万水 逐退群星

 三、青山依旧 几度夕阳

 四、草灰蛇线 寒香雪深

 五、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

 六、云破月来 假作真时

 七、江山如此 英雄折腰

 八、雀踏花枝 渔隐苕溪

 九、朝无宰相 湖有平章

 十、月升瀚海 日出扶桑

 十一、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十二、一代天骄 弯弓大雕

 十三、今看摇落 凄怆江潭

 十四、此天之祥 乃宋之瑞

 十五、把酒凌虚 英雄谁在

 十六、银鞍白马 吴钩霜雪

 十七、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十八、乐毅黄庭 快雪时晴

 十九、断蝎残碑 苍烟落照

 二十、元亨利贞 大哉乾元

 二十一、苍藓盈阶 落华满径

 二十二、铁血丹心 精忠报国

 二十三、百十万阵 三五千场

 二十四、见说李陵 不如张巡

 二十五、马家一角 夏家半边

 二十六、木秀于林 堆出于岸

 二十七、山河破碎 干戈寥落

 二十八、两行秋雁 几杵疏钟

 二十九、半江渔火 一枕清霜

 三十、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

 三十一、原本汉人 不是胡儿

 三十二、辛苦遭逢 身世沉浮

 三十三、旧时王谢 飞入寻常

 三十四、惶恐滩头 零丁洋里

 三十五、惊涛拍岸 多少豪杰

 三十六、缺月疏桐 寂寞沙洲

 三十七、人谁无死 丹心汗青

第二部 元兴鸿爪:此身虽在堪惊

 三十八、烟浮草屋 水绕柴扉

 三十九、北曲南戏 各领风骚

 四十、载将春去 空留明月

 四十一、四棱俱塌 尽教针锥

 四十二、乾坤事了 音书寂寥

 四十三、秋菊佳色 寒雁书空

 四十四、贞懿昭圣 敬授人时

 四十五、翩翩晨风 青青蕙兰

 四十六、川淳岳峙 星斗明灿

 四十七、千峰紫翠 清都异尘

 四十八、珠帘绣柱 万里风烟

 四十九、兮甲之盘 鼎彝之学

 五十、高山流水 玉树芝兰

 五十一、松雪梅影 清名雅言

 五十二、青衫少日 相逢难草

 五十三、春潮带雨 野渡无人

 五十四、金殿寒鸦 玉阶春色

 五十五、误落尘网 池鱼故渊

 五十六、登临目送 故国晚秋

 五十七、你侬我侬 忒煞情多

 五十八、炉烟方袅 草木自馨

 五十九、万古纲常 世上荣枯

 六十、秋深书帖 八花图卷

 六十一、误入尘网 四度京华

 六十二、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六十三、浓荫深院 斜月幽窗

 六十四、舻舳蔽水 绿柳低垂

 六十五、漱玉集中 金石录里

 六十六、赫赫桓拨 仰如日星

第三部 笔墨余情:都付苍烟落照

 六十七、鹊华秋色 苕溪春卷

 六十八、明月别枝 清风半夜

 六十九、惟孝惟友 日读日耕

 七十、纸帐清夜 梦到梅花

 七十一、柳絮风中 水晶宫里

 七十二、老树春深 苍龙日暮

 七十三、计筹山中 紫芝亭旁

 七十四、屏翳收风 川后静波

 七十五、吴兴清远 井路凄凉

 七十六、重江叠嶂 万顷茫然

 七十七、炎天梅蕊 雪里芭蕉

 七十八、引水穿廊 呼猿绕涧

 七十九、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八十、绿杨台榭 梨花院宇

 八十一、长松高岭 草木华兹

 八十二、霞明川静 水绿山青

 八十三、清风出袖 明月入怀

 八十四、老病孤舟 凭轩涕流

 八十五、秋塘戏鱼 秋郊饮马

 八十六、江山信美 飘泊栖迟

 八十七、旧时明月 草草山窗

 八十八、春意草场 秋兴八首

 八十九、教泽及远 润物无声

 九十、道德经卷 胆巴书碑

 九十一、云山苍苍 江水泱泱

 九十二、春夜喜雨 随风入夜

 九十三、文采风流 英姿飒爽

 九十四、风定云收 满天明月

 九十五、夜阑风静 倚杖听江

 九十六、水色清涟 梨花淡白

 九十七、渐觉星星 惊见嫩竹

 九十八、独立无言 青山相对

 九十九、人谁无 死如空华然

鹊华秋色,永驻人间

试读章节

房子不大,仿汴梁的旧制,两层,小小的庭院:一棵高大的石榴树,红艳艳的果实已压满枝头,几株绿芭蕉张开手臂,为院落打伞,阴凉而饶有情味。

三十八岁上,赵与訔正妻李氏亡,续弦的丘夫人,在他四十二岁这年怀孕即将生产。

赵与訔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后,其四世祖秀安僖王子翱,即宋孝宗父。其三世祖为孝宗之兄崇宪靖王赵伯圭,孝宗赐宅第于吴兴(今湖州),故赵与訔为湖州人,也就是吴兴人。

走入内堂,见夫人静卧于床上,赵与訔问:“今日觉得如何?可有何不适?”

夫人答道:“甚好。只是腹部隐隐作痛,恐怕不日就要生产。”

丘夫人接下说:“子固正从诸暨经临安过来看望呢。刚才下人传见,知你不在,感觉不便,暂避外出。”

这子固是赵与訔的同宗侄儿,名叫赵孟坚,现为诸暨县令。属于赵匡胤嫡系的以“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为字派排行命名,因此,到这“孟”字辈,就是太祖的嫡亲十一世孙了。

赵孟坚工诗善文,家富收藏,雅好水墨,擅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淡墨微染,风格秀雅。一向和这同宗的年龄相近的“叔叔”辈赵与訔投缘,两个都是血统纯正、遗传因子优良的痴迷书画的赵家子孙。

说话间,赵孟坚到了。

赵与岩走入客厅陪坐,饮茶,闲聊。

赵与訔感叹:“而今的时事真是秋风惨淡,一年更不如一年。蒙古人拿下大理,步步紧逼,皇上不以国事为念,独尊理学,纵情声色。眼看着太祖百年基业即将毁于一旦,我等小吏实是无能为力。”

当时朝中几近大权独揽之人,正是权臣贾似道。

正月里春寒料峭的这日,是理宗朝寻常一日,将散朝时,理宗皇帝一时兴来,召群臣饮酒赏雪。

大宋临安府,经过高宗皇帝绍兴年间至今一百多年的悉心经营,已远非当年东坡始营苏堤柳未成行的清冷了。而今这临安内城方圆近十里,环绕着凤凰山,北是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望海潮。皇城之内,遍布殿、堂、楼、阁,鳞次栉比,堂皇非凡。行宫及御花园更比比皆是——江南人雅好园林,一水一小桥,一花一亭台,把这温柔富丽的江南,建成了天上少有,地下无双的所在。

今日的御宴,就设在皇城这团团锦绣的御花园里。

理宗皇帝说道:“今日好大雪花,梅花也开得甚好,你等试写几句,聊助酒兴。”

话音才落,一个面白唇红、身材高挑、俊朗豪雄的青年官员起身拜倒作答:“小的新得两句,斗胆吟于此,望圣上示下,座中众兄教我。”  他远望山峦,近对梅色,朗声吟道:“收回疏影月初坠,约住寒香雪正深。”

稍作停顿,又吟:“春风过处人行少,一树疏花傍小桥。”

一个官员大声叫好,长揖而言:“圣上,贾公两句,可谓大手笔啊,东坡再世,不过如此。”

众臣七嘴八舌,有说:“前句寥廓深沉,后句清空疏朗。”有说:“‘收回’‘约住’构思奇巧不凡;‘疏影’‘寒香’写梅花的神态气味、风骨冷艳;‘月初坠’‘雪正深’,颇具画意,梅香时刻此情此景无语可及。”有说:“一树疏花傍小桥,可媲美‘踏花归来马蹄香’,入我徽宗皇帝画院取才的画题了。白描梅花写尽丰神。”

理宗皇帝亦点头称是,眼神中流露出对臣下贾似道的欣赏宠爱。

且说大宋,自太祖开基以来,偃武修文,以文取士,以文治国,开创了一个太平繁华的文化盛世——“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干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世陈寅恪此语,可谓诚不我欺。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历来都是不易的治世之道。文盛了,武弱了,自然受尽欺凌:先有辽人抢夺地盘,又有金人灭国肆虐,而今是蒙古人驰马纵横,书生误国,有宋一朝,莫此为甚。

P12-13

序言

经历了9个多月的辛勤写作与苦心打磨,吴梅影女士的这部25万余字的著作终于完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节,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是这部作品最早的几位读者之一,我的内心深为高兴,愿意与读者诸君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说不尽的赵孟頫!赵孟頫的一生,荣际五朝,官居一品,以杰出的艺术才华赢得了元世祖的恩宠和朝野上下的溢美。他在书法上推崇二王,倡导复古,他的书法创作以道劲秀逸为基调,开启了一代新风。在元代,赵孟頫的为人与艺术成就受到了众人的青睐。而明代嘉靖以后,在以董其昌、王世贞等为首的士人中,对赵孟頫的负面评价不绝于耳。

撇开后人那么多的争议,潘伯鹰先生的话说得十分中肯,他在《中国书法简论》里说:“我们看清楚了赵孟頫方能领会元朝这一时代的书法;如若对他缺少真知灼见,不但不能了解书法的传统归结到他的趋势,也不能了解他以后书法传统的流变。所以,我们必须对他用心研究。”说不尽的宋元文明史,说不尽的中华艺术史,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赵孟頫的存在,才显得格外丰富多彩!赵孟頫,是我们索解中国中古以来诸多文化密码的一个重要人物。知人论世,方能对我们关注的对象作出尽可能客观而符合情理的评判。一直以来,我关注着每一部涉及赵孟頫的书稿,关注着当代学术界和艺术界对赵孟頫的评价、阐析与描述。在我的阅读视野内,吴梅影女士这一部新著是一部有史料、有见解、有文采的新作,值得一读。

吴梅影女士的可贵处在于,她对赵孟頫生活的时代与历史文献作了尽可能细致的收集与研究,始终如一地坚守在赵孟頫研究园地里,真可谓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板凳甘坐十年冷。吴梅影女士也说:“辛勤写作,往小了说,是不负我心;往大了说,是为了完成上天交付的一份使命。”她对数千年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传统有清醒的洞察,对于中国书画艺术史的曲折历程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因此,对于像赵孟頫这样集毁誉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别有所感,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倾尽心血的赵孟頫自有一番体认与理解。凭借这些积累,她在赵孟頫研究上常能从他人所忽略的地方提出独到的见解。我认为,这是她超越其他研究者的一大原因。在这部新著中,每当描写到赵孟頫历史关头的人生抉择时,笔墨中都寄寓着她深深的同情之心。

吴梅影女士善于运用各类史料,巧于取舍,长于剪裁,对于赵孟頫的形象刻画曲尽其妙,一个活生生的元代文士的人生际遇被写得细致详实。数年前,我承担了另一部《赵孟頫传》的终审,限于当时对篇幅的要求,作者未能充分展开对于传主艺术创作活动的描述。而在这一部作品中,我看到了更为从容的文笔,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吴梅影女士已经将笔触伸及赵孟頫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里去。

这部新作新见迭出,予人以多方面的启迪。作者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一位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屹立潮头的艺术巨擘的鲜明形象,同时也通过大量与赵孟頫相关的重要的文学、艺术、文化活动的追述,解读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与文化史上鲜为人知的关键细节,值得关注艺术思想发展历程的读者细细品味研读,从中得到启示。

对于这部以赵孟頫为主人公的作品,作者始终抱持虔敬的态度,数易其稿,反复补充,精心打磨,光是书名,就反复推敲斟酌,作了数次更易。作品在《书法报》连载时,取名为《赵松雪:旧时王谢堂前燕》。现在,她将书名定为《唯余笔墨情犹在:赵孟頫传》,似更契合题旨。

吴梅影女士勤学苦读,苦心孤诣,花费数年光阴撰就这部专著,正可为我们深入研讨赵孟頫的艺术助一臂之力。我很高兴把它推荐给读者,我衷心祝愿吴梅影在赵孟頫研究上更上层楼,取得更大的成就。谨以数语缀于篇前,以申贺意!

寿勤泽

2016年4月

后记

鹊华秋色,永驻人间

陈寅咯先生言:“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旨哉斯言。

千百年来,人们理直气壮地认为,忠臣烈臣的书法一定远甚奸臣劣臣。所以,他们砸了蔡京碑,摘下严嵩匾,毁掉秦桧书,可是,始终没有胆量对赵孟頫的书画痛下狠手、赶尽杀绝。一是没法下手。他确实高,高到琴棋书画诗文样样超群出众,就连相貌,用忽必烈的话来说,也是相当不一般:“神采焕发”“神仙中入”。高到你面对他的书画,心生惭愧:怎么可以写得(画得)这么好?怎么可以有这般的富丽温柔?这是一个有着怎样内心的男人?在他面前,傅青主最后认了输,董香光乖乖收起了小聪明。那么,请问,你拿得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攻击他?二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已然论断、且为大多数人确信无疑:宋代乃中华文化巅峰。它那淡的、水墨的、韵味悠长的审美;它的瓷器、织绣、漆器、香道、书画等,看似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无法超越。那么,对于一个站在山巅之上的文化巨擘,除了仰望,你如何下手呢?

曾一遍遍地“读你干遍也不厌倦”,翻看二十多年来,一本本购回的不同版本的他的那些美得不忍直视的题跋、尺牍、书画,感叹又感叹,赞叹复赞叹。

如果可以,请让我回到大宋,在青春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一个男子。

在书的结尾部分,我写下了这样一段:

“他去往他热爱的书画世界里了。在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屈辱,没有疼痛,没有伤害;没有抑扬臧否,没有高贵卑贱,没有道德指责,没有进退两难。只有黄庭乐毅,孝女曹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既清朗又凝重,既谦卑又执拗,既阔大又寂寞。在那里,不是大唐‘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绚烂跋扈,而是简洁、轻柔、含蓄、隽永、留白……古典的、天真的、素以为绚的。不算长久的几十年岁月中,手握纸绢笔墨,他认真对待一点一画、一撇一捺,一提一按,认真对待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人、每一匹马、每一截枯木、每一片残雪、每一朵白云、每一丛花儿、每一个渔人、每一段羁旅,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他于真草隶篆、山川小景、人物花鸟、鞍马虫鱼中,叩问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宇宙永叵的秘密。轻轻地,轻轻地。”

气节?铁骨?脊梁?有时这些,不过是虚弱无能之人攻击别人的借口罢了、一个伪命题。作为人,我更看重的是,在国家、民族、道义、生死存亡面前,他如何选择?他背叛过自己的祖国、背弃了自己的父母了么?他有无猥琐的小奸小坏?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处,他怎么对待他的朋友和女人。常常听到有人拿胡兰成说事,拿他和子山、松雪、梅村相比,可那终究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家,竖起兰花指、点盏鸦片灯、娶几房姨太太的对民国生活的意淫吧。无论小节、手头活计、文化背景,还是始乱终弃的卑鄙残忍,他又怎能与子山、松雪、梅村相提并论?

松雪之后,再无松雪。他生活的宋代那种尊重文化、重视士人、以内修外美评价一个人高下的环境,以后再也没能见到。魏晋之后,更无风度;唐宋以后,诗词甚罕。

说到松雪,想起了李敬泽说浩然——他不曾作恶。

是的,这就够了,够得上称为一个人。

九个多月,三干多个小时的辛苦写作,有时都感到自己快撑不住了。不知不觉中,身心穿越到大宋,和松雪融为一体,理解他,亲近他,痛着他的痛,无奈着他的无奈。也曾痛哭,也曾伤到自己,也曾安慰,也曾幸福。只想把最好的中华书画、中国文化分享给大家。由此而知,中华民族,从来不需要自卑,从来都有自己非同凡响的审美。

写完松雪的一生,我想说:人生都是难的。他是,我是,大家是。多一份理解,多一点设身处地,世界会更美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