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样和世界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精)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样和世界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精)》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对普通人而言最有生活价值的一本书,国内首次翻译引进

本书在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去世后出版,是其一生巅峰的、成熟的、极具实用价值的作品。全书蕴含阿德勒一生思想精髓:“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并强调人的“社会意识”,引导读者修正自己的生活风格,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世界。

内容推荐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这样和世界相处(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十五堂生活自修课)(精)》中生动细腻地阐述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各种形态、特质、行为习惯,进而剖析出适合自己的人生任务,修饰我们的生活风格,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社会兴趣,从而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

目录

第一章 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第二章 你的“生活风格”,决定你的困境

第三章 人生的任务

第四章 身体与灵魂

第五章 体形、运动、个性

第六章 自卑情结

第七章 优越情结

第八章 失败的形态

第九章 娇生惯养者的非真实世界

第十章 神经官能症的性质

第十一章 性变态

第十二章 童年的早期回忆

第十三章 妨碍社会兴趣发展的境况

第十四章 白日梦、夜梦

第十五章 人生的意义

附录一 咨询者与病人

附录二 阿德勒生平纪事

试读章节

事实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上述那些评量常常是不够充分的,因为我们的活动领域十分有限,即使我们只犯了小小的错误,也常在茫然和无助下,不敢面对这个错误。这也使得我们的生活模式一旦形成之后,内心就会牢牢地抓住它不放,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和风格。只有在我们犯下重大的错误时,现实才会逼我们去反省自己的生活模式和风格是否有问题。有时候,这种反省行为,甚至只有在那些愿意通过合作解决人生问题、不以个人优越为追求目标的人身上才会发生。

因此,我们得到了下面的结论每个人对自己或对人生的解释,都有一个“观念”,也就是一个生活模式或一个惯性律,会将他牢牢套住,虽然他并不了解这个观念,也不能去分析这个观念是好是坏,然而这样的观念却会影响他的一生。

而这个惯性律是在童年的狭小生活范围中所形成的,因为在没有分辨及选择的能力时,我们只好运用天生的本能,以及在有限的外在世界影响下,顺势发展成我们自己习惯且熟悉的生活规则。这个惯性律,是孩子的艺术品,是他用来达成人生目的,或指导与使用自己所有的“本能”与“冲动”的。它不能从“有的心理学”(Besitz)的角度去了解,必须从“用的心理学”(Gebrauch)的角度去了解。例如:某种、类似、差不多等这类字眼,常常是某人因为表达能力不足才会使用的。举例说,对于强烈自卑感的诊断,即使被诊断出来了有自卑情结,这时仍然对病人没有任何帮助,但这也不表示教育或社会环境有任何问题。因为,这些自卑感永远都以不停变化的形式,在个人对外在世界的态度上表现出来。再者,由于孩子创造力,以及对问题的解释不同,因而所谓的自卑感,在外在形式的表现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解释。有一个孩子,在消化器官上有遗传的缺陷,一生下来就有肠胃方面的问题,如果在饮食方面又没有得到妥善的照顾,最后这个孩子就会对食物以及和食物相关的一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此,他对人生和自己的看法,也会因此更加紧密地和食物或营养联结在一起。日后这种兴趣也可能扩展到金钱,因为他很快就会觉察到食物与金钱间的关系,不过这一点在不同案例中,多少会有些差异。

又例如,某个被惯坏了的孩子,母亲从小就什么都帮他做,等他长大了之后,必定不愿意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因为这个孩子会认为他所有的事情,本来就应该由他人代劳,他从小就活在那样的认识里,所以才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同理可证,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听从他的指使,等他长大后,他就会想去支配其他人,而且大多数案例显示,这种人在遭遇多次别人拒绝被他支配的经历后,就会对世界采取“怀疑的态度”,同时也会带着他所有的幻想,包括『生方面的幻想,退缩到自己的世界里去,而无法从社会群体的角度去调整自己的解释。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之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广义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种与拥有同等权力者合作的能力),如果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那么他就会根据自己正确的社会群体认知,去解决人生问题。P11-13

序言

前言 人类的困境,从儿童期就已经开始

在这世界上,每个人的独特性,实在无法用一个简短的公式,或用几句话来表达。心理学之中的普遍规则,包括我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所立下的规则,都应该只是研究“人类个体”这个学术领域的工具。

因此,我从不墨守成规,并且十分重视弹性和灵活性,其间更要有缜密的心思和辨别真伪的能力。由于我对“规则”有着这样的看法,我对“个体”在儿童时期就拥有自由的创造力,以及在日后人生中创造力会受到限制这个观点,越来越有信心。因为这个观点,孩子在追求完美、自我实现、学习技巧、自我成长等自由表现时,拥有很大的空间。根据这个观点,我们可

以把环境和后天教养的影响,当成为那些陶醉在游戏中的孩子们建造一座生活城堡的建材和资源。

此外,我也深深领悟到另外一个重要观念: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一旦孩子们要塑造自己的生活模式,就一定要朝向正确的方向,并且一定要用对方法,这样他们才能经得起人生的种种考验,并且不会因为受到一点挫折,就让那座象征自己生活模式的城堡,在一瞬间崩塌。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之中,必定会经常碰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这时不能只依靠后天训练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或者先天的反应能力来解决它。如果孩子们遇到的问题都只靠这两种能力来解决,是十分危险的。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世界总是不停地给予他们各种考验,生活中总是会有困难出现在面前,这时就需要孩子用创造力去解决。各家心理学派中的那些重要术语,其实背后都有着同样的重大意义,不论是本能、冲动、感觉、思想、行动,还是对快乐与痛苦的态度、对自我的爱、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等名词,都不例外。

我们心中去套用什么样的生活模式或风格,就决定了我们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因为“整体”决定“部分”的发展。

困境,可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指数

事实上,要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如何,可以从“当他面临无法逃避的困境时,会如何反应”来观察。人生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和困境,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包括我们对自己、对其他人,或对工作和爱情所采取的态度。通常在第一个问题还没解决时,就已经和其他三个不同的问题纠结在一起了。而这些问题都不是容易解决的,并且是在人生中无可避免的,却又没有人可以为我们解答,因为这些问题起源于个体和人类社会、地球及异性的关系。

这些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好坏。人是整体社会的一部分,而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则取决于他是否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可以看成是学生必须面对的数学习题,错得越多,他的生命受到威胁的程度也就越高。通常只有在人们对社会的信赖感没有崩溃时,这些问题和威胁才不存在。

不幸的是,某些外在因素(不可控制的环境变量),会影响你是否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某些需要你和别人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当你无法完成时,这些事通常就会导致你的心理出现一些病症,包括环境不适、神经官能症、企图自杀、犯罪、吸毒或性变态,等等。

如果一个人对社会生活越来越不能适应,我想知道的是──他对社会失去信赖和安全感的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不只是学术问题,对临床治疗也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意外地发觉在探索这个现象的过程中,这样的不信赖感可以从孩子幼年时的一些经验中找到答案。事实上,儿童在早期的生活里就已经产生和社会疏离的现象,但是当我们发现到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障碍时,通常也可以看到孩子对心理障碍的错误反应。在对这些现象做进一步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有的时候,合理的干扰会得到错误的响应;某些时候,错误的干扰得到不正确的响应;而某些时候,虽然是极为少见的错误干扰,却又得到正确的响应。所以,从这些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孩子在无法得到社会认同感或安全感时,就会朝错误的方向上采取错误的行为策略,例如,很多人深信,只有征服其他人,才能让社会认同自己。而且他们相当执着,不愿意让任何反对他们的人,用各种方式把他们带回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人生意义──让脱轨心灵改邪归正的一服药

因此,所谓的教育,不该只是鼓励正面影响力产生的效果,也要去关心孩子们从这些影响力中创造了什么,万一他们所创造出来的方向是错的,至少还有可改进的机会。我们发现,最好的改进办法就是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以及对其他人产生兴趣,这服药很有效,每一个案例都因此得到了改善。

孩子一旦建立了他的生活法则、习性和活动,就能和最重要的社会兴趣联结在一起,并且架构起自己生活的心理法则和游戏规则。这些现象可以追溯到五岁时的儿童时期,甚至在二岁时就可以发觉。

本书重点是在讨论人对于自己和外在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说,这本书要谈的是有关孩子以及日后沿着同一心理路线成长的成人,如何了解有关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对他们的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人生的整体性”,也就是所谓的“生活风格”(style of life),是在孩子还无法表达它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如果他在智力方面继续发展,就等于是在一个“生活风格”中发展起来的,这个风格是他从来没有用语言去诠释过的,因此他也无法去分辨对错,甚至不能接受他人的批评。

总结来说,关于“人”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关系,最好的检测方式,就是看他在两者间发现的意义,以及他赋予自己生命的意义。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发现: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不同的人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看法,是多么重要。因为唯有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才知道为何要度过人生困境,以及如何度过人生困境。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生意义”,也就是联结“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才是克服人生困境的一服心理学良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