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本书为其中的“粟裕传”专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粟裕传/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粟裕传编写组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本书为其中的“粟裕传”专著。 内容推荐 《粟裕传》由中共中央军委批准立项,成立编写组撰写。历时十六年,数十次赴粟裕家乡、青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以及战争年代的主要作战指挥地域和工作过的单位作调研,采访了数百位和粟裕一起战斗、工作过的同志,并多次深入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等有关部门收集资料,实事求是地展示了一个屡建奇功的杰出军事家,一个胸怀大局的战略家,一个坚持真理、品格坚毅的共产党人的形象。书稿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审阅,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审定。张震为本书题写书名。 目录 第一章 湘西育英才 一、毛泽东笑问粟裕:你是少数民族的? 二、地主家的少爷偏偏和长工结成要好的朋友,立志做为民除害的剑侠。 三、十几岁的高小学生智斗欺压百姓的“痞子兵”。萌生“拉一支保护老百姓的好队伍”念头。 四、半个多月的沅江水路,湖湘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生动一课。 五、在革命洪流和“人才摇篮”中成长,在革命实践中建立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坚定信念。 六、在白色恐怖中投笔从戎。粟裕说:“不拿起枪杆子,打倒新老军阀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章 南昌起义前后 一、投军二十四师教导队,完成由青年学生到革命军人的转变。 二、参加南昌起义。头部中弹昏迷,醒来首先想到的是:“绝对不能离开革命。” 三、激流归大海。军事生涯展开新的一页。 第三章 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 一、跟着毛泽东、朱德学打仗,学到了指挥作战的精髓。 二、红军基层部队的党代表。毛泽东的建军主张和根据地建设思想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三、进军赣南、闽西。在新的作战中学习战略决策和指挥。 四、“左”倾领导一再指示主力红军夺取大城市。第二次打长沙,从实践中接受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五、20多岁的红军师长反“围剿”屡建战功。毛泽东填词称赞:“前头捉了张辉瓒。” 六、坚持正确路线,反被“左”倾领导内定为“反对政治委员制度的危险人物”。 第四章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一、中革军委紧急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遣队领导却不知道中共中央的真正意图。 二、孤军深入白区步步艰险。参谋长纵有妙策,惜乎无权实施。 三、两千多公里征战,以周密的运筹使困境中的部队尽量减少损失,争取胜利。 四、危急关头更显出军事家胆识。 第五章 浙南三年游击战 一、再次奉命挺进浙江。出奇兵,过灵山,渡信江。 二、在闽浙边辗转游击,创造挺进浙江建立根据地的战机。 三、斋郎战斗。胜利完成打开进入浙西南通道的任务。 四、借鉴井冈山斗争经验,吸取先遣队失败教训,把工作重点放到“两个转变”。 五、面对蒋介石40个团的“围剿”,第一次提出并运 用“敌进我进”作战方针。 六、开创又一个大发展的局面。适应新情况调整新政策,游击根据地建设有许多新创造。 七、抗击敌人43个团的第二次大“围剿”,创造一系列游击战的新战法。 八、根据全局形势发展变化,主动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与国民党当局达成停战协议。周子昆报告毛泽东:“粟裕还在。” 九、整训扩编部队,迎接抗日高潮。率部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序列。 第六章 威震江南 一、毛泽东指示派有军事知识之人去江南侦察。再次受命抗日先遣。 二、韦岗处女战。陈毅赋诗称赞:“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来嘉奖电:所属粟部,殊堪嘉尚。 三、小丹阳反“扫荡”。奇袭官陡门。国民党军专请传授游击战经验。日军惊呼:“新四军是个神。” 四、具有战略远见的举措——创办教导队,以先进的军事思想培养教育干部。 五、积极思考江南新四军战略发展方向。任江南指挥部副指挥。坚定贯彻“向北发展”。 第七章 黄桥决战 一、领导部队树立打大歼灭战思想。东进攻取黄桥。. 二、从攻占黄桥到退出姜堰。政治仗与军事仗巧妙结合。积极准备“独立作战”解决韩德勤。 三、以五千人劣势迎击韩顽三万余人进攻,战略上战役上都要以少胜多。排兵布阵奇中见奇。 四、坐镇黄桥指挥。一举解决苏北问题。中共中央书记处评价黄桥决战胜利“对全国有绝大意义”。 第八章 创建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 一、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和苏中战略区领导人。确立苏中抗日斗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二、组织指挥讨李战役和春季反“扫荡”。适时主动地实行由城镇到农村、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性转变。 三、粉碎日伪军秋冬季大“扫荡”。敌进我进与要点争夺。为把苏中建成基本根据地奠定基础。 四、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坚持立足当前着眼发展的治军思想。 五、在抗日烽火中结成终身伴侣。陈毅对粟裕说:“我看你的恋爱观念和你指挥打仗一样,认准了目标是不会改变的。” 六、在反“扫荡”、反“清剿”中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创造平原水网地带游击战新战法。 七、建议并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改善三结合武装力量体制。邹韬奋说:我在苏中看到了新中国的光明! 八、领导和指挥艰苦卓绝的反“清乡”斗争。“人民斗争的胜利”。 第九章 对日局部反攻 一、组织发起车桥战役。将苏中军区适时地推进到局部战略反攻。 二、车桥大捷。华中抗日战争由相持阶段向反攻阶段发展。日军俘虏敬畏地说:“粟裕埃拉伊!” 三、南坎战役。对日连续局部反攻。苏中抗日根据地成为“汉高祖的关中”。 第十章 进军苏浙皖 一、中共中央决定:“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第三次先遣,跨江南下,发展东南。 二、新四军向日寇收复失地,首先遇到的对手却是国民党正规军——天目山第一次反顽大捷。 三、任凭几路来,我只打一路——天目山反顽第二次大捷。 四、“如果手中有三个纵队,就能成建制歼灭敌人。”坚主后续梯队及早南下。 五、驾驭变化,能动示形,诱敌深入。顾祝同、李觉终于上当了。 六、天目山第三次反顽大捷。中共中央高度评价粟裕。{ 第十一章 战和交织的岁月 一、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激烈搏斗中,开始谱写他军事生涯中大放异彩的新篇章 。 二、参与组建华中战略区领导机构。传为美谈的“一计司今”。 三、组建强有力的华中野战军。从大兵团作战需要出发组训部队。 四、探索解放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力主举行高邮邵伯战役和陇海路东段战役,开辟自卫作战战场。 五、当和平烟雾弥漫的时候,粟裕指出:这场内战可能一直打下去,直到打出一个新中国。 六、及时完成对付全面内战的各项准备,造成“蒋不攻李,粟不攻蒋,蒋若攻李,粟必攻蒋”的战略态势。 第十二章 苏中七战七捷 一、面对全面内战即将爆发的严峻形势,探索战争初期指导规律,作出华中作战部署。 二、提出战争初期内线歼敌建议。中共中央对外线出击的战略方针作重要调整。 三、出奇制胜首战宣泰,声西击东再胜如南。面对四倍于我的敌军,粟裕说“还他一个6打1”。. 四、智撤海安,奇袭李堡。为夺取战争主动权创造战机。为坚持内线作战方针“斗胆直陈”。 五、奇兵险棋顿收奇效,攻黄救邵打援一举三得。苏中民谣:粟司令打仗仗仗胜。 六、苏中战役经验的科学总结。歼敌数字以外的意义。.. 第十三章 艰难和胜利的转折 一、华中野战军挥师北上奋战淮海。粟裕预言:撤出两淮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 二、华中分局建议山野和华野集中行动改变战局。中共中央指示:“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三、涟水城畔铁拳痛击张灵甫。利用矛盾妙算智斗“猴子军”。 四、一手抓打仗,一手抓建军。总结战争初期的实践经验。 五、宿北战役。华东战局第一个转折的标志。在解放战争的战役指挥中最感紧张的第一次。 六、鲁南大捷。胜利实现华东战局的第一个转折。独创性的战争转折理论。 第十四章 沂蒙连战连胜 一、适应两军合编、战争发展的新形势,增强全军团结凝聚力,统一作战指导思想,特别关注技术兵种建设。 二、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沂蒙山区首创莱芜大捷。陈毅说: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三、打乱蒋介石的重点进攻部署,用“耍龙灯”的办法创造战机。泰山脚下再歼蒋军第七十二师。 四、以中央突破对中央突破,“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孟良崮上全歼蒋军“王牌”整编第七十四师。 第十五章 从“七月分兵”到经略中原 一、自觉服从战略全局利益的决策。“七月分兵”后的几个消耗仗。 二、为华野几仗未打好引咎自责,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探索战争发展规律。 三、毛泽东说:“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华东战局第二个转折的标志——沙土集战役。 四、纵横驰骋于“四战之地”,胜利完成三军配合经略中原的战略任务。 第十六章 从子养电到豫东之战 一、在“中原逐鹿”的关键时刻,“斗胆直陈”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建议。 二、在中共中央作出分兵南进的战略决策的时候,再次“斗胆直陈”集中兵力打大仗的意见,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缓渡江南进。 三、城南庄会议决定华野三个纵队暂缓过江,粟裕觉得是向中央立了军令状。有口皆碑的“二让司令”。 四、扭转中原战局的豫东之战。驾驭战局转折的指挥艺术。第二个作战指挥上最紧张的战役。 五、实践证明在中原地区集中兵力打大仗是正确的,中共中央再次调整战略部署,决定解放军第三年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作战。 第十七章 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一、逐步形成南线决战的战略构想。建议集中华野全军攻济打援。 二、攻济打援并举的作战方针。用兵布阵的辩证运筹。. 三、中共中央军委指令“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周恩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四、当济南巷战尚在激烈进行的时候,提出下一步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 第十八章 南线决战建奇功 一、在“小淮海”演变为“大淮海”的关键时节,提出三个关键性建议。 二、提前两天发起战役的果断决策。中共中央军委授权“机断专行”。 三、选择关羽打过败仗的土山作指挥所,要在这里打一个全歼黄百韬兵团的大胜仗。 四、战役关键阶段一肩勇挑三担,度过他战役指挥中第三个最紧张时刻。 五、再献解决百万人吃饭问题良策。总前委第一次全体会议策划即将到来的渡江作战。 六、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齐显神威。杜聿明集团SO万大军土崩瓦解。 七、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第十九章 军政全胜过大江 一、稳操胜券的京沪杭战役部署。周密组织渡江作战各项准备。 二、白马庙运筹帷幄,扬子江雄师扬威。争取军政全胜的战役指导思想。 三、机断专行一着神算,乘胜追歼十万逃敌。 四、精心设计解放上海的两全之策。粟裕说:“对上海采取完整接收,宁可让敌逃窜。” 第二十章 在历史转折关头 一、自觉实行由战争到建国的战略转变。组织指挥进军浙闽和解放华东沿海岛屿之战。 二、精心组织指导两航起义和上海防空。深谋远虑的华东空军建设方针。 三、毛泽东主席两次点将,要粟裕担负解放台湾和抗美卫国之战指挥重任。 四、以沧海一粟自况,以普通一兵自律。 第二十一章 进入统帅部任翻总参谋长 一、毛主席亲自点将。周恩来、朱德登门传达中共中央命令。就任副总参谋长。 二、以主要力量抓大事、抓战略性问题。毛泽东说:粟裕能比较好地看出问题。 三、建设一支诸军兵种合成的现代化军队。从解决建设方针、建设重点抓起。“ 四、建军先建校。整编整顿已有军校,筹划建设新院校。 五、力主利用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战争锻炼部队。提高海军出海作战能力。” 第二十二章 就任总参谋长 一、受命担任总参谋长。毛泽东亲自谈话,传达中共中央命令。毛泽东说:“根据我的了解,你可以胜任!” 二、对未来战争类型和模式的科学预测。“我们并不怕原子战争,但应积极准备有备无患。” 三、提出重新划分全国军区方案。协助军委确定战略方针。主持制订作战计划。 四、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建议,围绕一个目标:努力建成积极防御体系。 五、指导华东沿海对敌斗争。踏勘边防海岛。 六、代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完成的一项特殊使命。 七、坚持原则,不卑不亢——总参谋长的国格、人格。 第二十三章 一九五八年蒙冤 一、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突然受到历时50多天的批判。 二、这场悲剧的主因。 三、历经坎坷,长达36年的冤案最终得到公正了结。 第二十四章 战斗在军事科研战线上 一、协助叶剑英创建军事科学院。在逆境中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军事科学。 二、以毛泽东思想和唯物辩证法指导军事科研。协助叶帅做好“军委训委”工作。 三、“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一个老兵的高尚情操。 四、叶剑英说:“不要换小班,要准备接大班。”“你是战将,要准备打仗。” 第二十五章 名将不减当年勇——“十年动乱”中 一、逆流中奋击。被江青、康生列入黑名单。林彪集团说他有“特嫌”,对他进行秘密审查。 二、“主席说过,你过去有战功。现时打不倒,你去支撑这个局面吧!”临危受命,负责国防工业军管。 三、“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重上前线!”七千公里边境行。实地考察诺曼底登陆场。 四、整顿交通口。“为革命工作就要大胆好好干。要打倒,我们一起打倒!” 五、动乱中争来的水运工业“黄金时代”和港口建设高潮。 六、身在地方工作,心系国家安危,两次上书中共中央,提出现代条件下卫国建军方略。 七、与“四人帮”最后一搏——再任军委常委后的特殊任务。 第二十六章 鞠躬尽瘁 一、全身心地投入拨乱反正的斗争。叶剑英说:“你这第一政委这一关把得好!”力主开展军事外交。 二、首要问题是“统一全军作战指导思想”。提出在新形势下军事改革设想。 三、一篇报告引起强烈反响。系统提出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的战略、战术构想。 四、重病中的特殊奉献和最后的金玉良言。 粟裕生平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粟裕的少年时代,是在急剧变动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度过的。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社会动荡,革命风起云涌。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于翌年建立中华民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趁机侵占中国领土,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1915年,以蔡锷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讨袁护国战争,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封建帝制的阴谋。护国军打到会同的时候,会同人民用捐款等方式积极支援。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创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势如烈火燎原,迅速蔓延全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会同也举行了支持北京学生运动的游行示威活动。 1920年,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华大地爆发了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会同县,特别是境内的洪江镇一度成为激烈争夺的地区。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合作,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大革命。革命军的势力迅速发展到湘西会同一带。 革命与反革命、侵略与反侵略、革新与守旧的激烈搏斗,强烈震撼着祖国大地,震撼着粟裕的家乡,震撼着粟裕的家庭,对成长中的粟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粟裕的出生地伏龙乡枫木树脚村,坐落在会同县中部四面环山的丘陵地带,是一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村寨。侗族喜欢依山傍水结寨。枫木树脚村,前临双溪河,后靠大泽嵊。从双溪河北望,金龙山余脉银匠界状若卧龙,有人说伏龙乡由此得名。大泽嵊北麓枫树成林,村寨因而名为枫木树脚。粟裕一家居于村寨南隅,有东西两个院落。东院是正房,是家人居住的地方,粟裕就出生在这里。西院是花厅和其他附属建筑,是接待宾朋和雇工居住的地方,粟裕幼年读书的私塾就设在花厅,还有他练习武术的晒谷场。两院建筑,融侗汉两族风格于一体。两院之间,有山涧小溪潺潺流过。夏日水涨,粟裕常在这里嬉水纳凉。宅后有古枫、古檀、古樟,树干高大挺拔,枝叶郁郁葱葱,像几把绿色大伞撑在上空,浓荫覆盖粟家房屋。村前双溪河畔有粟家稻田,村民称之为“跑马长丘”,是粟裕幼年练习骑马的地方。 粟裕的父辈兄弟姊妹四人。粟裕的父亲粟周亨,字嘉会,是一个落第秀才,为人忠厚老实,写得一手好字,平日深居简出,不事劳动,除了练字、作诗以外,常常帮助别人书写对联一类文字。粟裕的二叔粟周贞青年时代在长沙读书,接受了民主革新思想,毕业回乡以后创办新式学堂,积极传播新学。粟裕兄弟姊妹五人,他排行第三。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童年的粟裕就感觉到,在会同这个偏僻的山区外面,还有广阔的天地。 1916年,粟裕9岁的时候,祖父去世,父辈兄弟三人分家,家境开始衰落。粟裕一家八口,分得100多担谷田(约合30亩),人多地少,常常入不敷出。后来,为了躲避匪患,举家迁入会同城内,修建新居欠了100多银元的债,生活更加拮据,常常以酸辣子、渍干菜佐饭,妈妈还不时提醒孩子们:“看菜吃饭。” 粟裕自幼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心灵手巧,深得家人喜爱。夏日天气炎热,他把竹席漂浮在小溪水面,平躺在上面纳凉。秋天橙子成熟,他爬上橙树,背靠树权,用竹竿捅下橙子,悠然自得地品尝。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会什么。看到别人下象棋,他就捡起打破的碗底作模具,用泥土制作象棋棋子。他还学会了理发、缝纫、做木工活,时常帮助雇工理发、补衣服,给妈妈做袜底,用小竹筒锯成圆梳给家人梳头,用竹片做成“孝子”给父母搔痒。看到妈妈缠足,行动不便,就做了一个恭凳给妈妈用。这个恭凳,妈妈一直使用了30多年。 父母亲把希望寄托在粟裕身上,为他起名“继业”,亲昵地称他为“继业朋”(“朋”为侗语,对男孩的爱称),一心要把他培养成封建地主家庭的接班人。 然而,与父辈的愿望相反,粟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粟裕从小就愿意和雇工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粟家雇有两个长工,一个叫阿陀,20岁左右;另一个是“■毛儿”,本名粟永忠,是粟裕的同族兄弟。农忙季节还雇一些临时工,当地称为“做阳春”。粟裕与他们相处得很好,经常跟他们一起上山捡桐籽、茶籽,给他们理发、补衣服。粟裕的祖母有时责骂阿陀。粟裕劝她和气待人,说:“阿陀哥人老实,又勤劳,您不要骂他。”粟裕的妹妹喊粟永忠为“■毛儿”。粟裕对她说:“不要这样喊他,要叫他■毛大哥。”1984年11月20日,粟裕逝世不久,在粟裕家做过临时工的粟永连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说:“我帮他家做了十多年阳春,常在他家吃饭。粟裕和我们同桌吃饭,对我们很好。他是个忠厚人,不欺负人,冒起(没有)一点财主架势。” 长工阿陀是粟裕最要好的朋友。阿陀比粟裕大十来岁,没有读过书,讲话口吃,但是很会讲故事。粟裕特别喜欢听他讲除暴安良、杀富济贫的剑侠故事。 阿陀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他给粟裕讲“草上飞”的故事:有一个绰号“草上飞”的剑侠,身轻如燕,专爱抱打不平。他又给粟裕讲“一枝梅”的故事:有一个绰号“一枝梅”的剑侠,做了除霸惩奸的好事,就在墙上画一枝梅花作标记,然后远走高飞。官府对他毫无办法,老百姓拍手称快。 粟裕听阿陀讲故事,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感情随着故事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而变化起伏,对受苦受难的人们同情极了,对为非作歹的恶霸痛恨极了,对为民除害的剑侠崇拜极了。粟裕幼小的心灵里渐渐萌生一种遐想:长大以后,也要做一个为民除害的剑侠。P2-4 后记 《粟裕传》从编写筹措、资料准备到最后完成,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粟裕同志逝世后,在继续整理完成他的战争回忆录和选编他的军事文集的同时,朱楹就着手对粟裕有关资料的全面收集、采访工作,历经7年,为传记的编写作了必要的基础准备。这期间熊铮彦参与了部分资料的收集、采访和研究工作。1991年下半年起,温镜湖参加了传记的编写工作,与朱楹一起有计划地赴粟裕同志家乡、青少年时期活动的地方以及战争年代的主要作战指挥地域和工作过的单位作调研,采访了上百位和粟裕同志一起战斗、工作过的同志,并再次深入有关档案部门收集资料。 1994年3月,《粟裕传》编写组正式成立,成员有:朱楹、温镜湖、熊铮彦、徐充4人,制订了《粟裕传》编写大纲及编写计划。经两年的重点补充采访、收集资料,1996年转入正式撰稿。当年,徐充因身体原因,其承担的任务逐步转出。传记组于当年先后吸收董保存、杜魁元参加编写工作。1997年下半年董保存因故不再参加传记组工作。最后承担撰稿直至完成的为朱楹、温镜湖、熊铮彦、杜魁元4人。朱楹撰写了第21—26章,温镜湖撰写了第1、8及11—20章,熊铮彦撰写了第2—5章,杜魁元撰写了第6、7、9、10章;最后由朱楹、熊铮彦负责统稿。 徐充在前期资料的收集、采访中做了大量工作,并且作了许多资料的研究和传稿的试写。董保存在参加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也作了许多资料研究和试写工作。 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央军委领导的关心,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为《粟裕传》的编写作了批示,并题写了书名。本书还得到了军事科学院几届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得到了粟裕同志的夫人和战友楚青同志自始至终的支持与帮助,得到了中央档案馆、军委档案馆、军事博物馆、有关军区、部队和粟裕同志老战友、老部下提供的珍贵资料和具体帮助。其中孙克骥、严振衡、姚旭和秦叔瑾、张剑等同志,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特别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衷心感谢!在这里还要提到的是朱楹的夫人曾庆云同志,她不仅对朱楹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而且在本传资料的整理、文稿的抄录和校对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如今她已不幸去世,我们谨以深深怀念之情,感激她对本传所作的贡献。 《粟裕传》的编写和成书,不仅是我们传记组的愿望,而且是史学界特别是军事史学界和我军将士、粟裕研究者,粟裕的战友、部下多年的诚挚愿望。将这位把一生献给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并且创造了战争史上奇迹的军事家、战略家实事求是地向大家作一个介绍是我们的责任。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忠于史实,客观公正,对传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写足写够,对他的坎坷经历也不回避,按照历史本来面目秉笔直书,写出信史。由于我们所掌握的素材和本书的篇幅有限,本传记叙的仅是传主军事、政治生活的主要方面。本书可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粟裕传》编写组 2000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