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卓主编的《经世济民(智者成思危的一生)(精)》讲述了思危同志用他的一生书写了自己爱国报国的誓言:“从政和治学都是为了报国,都是为了振兴中华,为了使中国人民过更好的日子。”而他的一生也充分证明:只有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也只有在奉献国家、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斯人已去,唯有精神永志。对其精神的传承,是对思危同志最好的纪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砥砺前行,推进民建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我们无上光荣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对思危同志最真挚的怀念与告慰。
成思危是我国著名经济学者,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成卓主编的《经世济民(智者成思危的一生)(精)》为成思危子女携女婿约成思危先生生前的学生、挚友共同撰写纪念文章集结而成,从友人的侧面勾勒出了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公共事业活动者的豪迈人生。
序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第1章 勇者:敢于谏言的政治家和杰出的党派领导者
李岚清——亲切的怀念
陈昌智——学习思危同志崇高风范 推进民建事业创新发展
马培华——主席留下的精神财富
张榕明——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
张少琴——深切怀念良师与楷模成思危先生
宋 海——鞠躬尽瘁促发展 太平盛世思危言
周汉民——与天壤而同久 共三光而永光
——深切缅怀成思危主席
朱元成——沉痛悼念成思危同志
陈明德——怀念成思危主席
李世杰——敢于创新的时代潮流引领者
——深切缅怀成思危主席的两大功绩
张维迎——直言纵论天下事,只为理想不图名
宋晓梧——我的名字是思危
崔文良——成思危引领政坛学者风范
张宁锐——与先生对话小时 有句话年后变成国策
第2章 智者:卓越的经济学家与创新者
崔惠玲——缅怀成先生——虚拟商务的理论先驱
狄增如——成思危先生与复杂性科学
丁玉章——追思我心中的您
高尚全——学习成思危先生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
辜胜阻——成思危先生的学术成就与精神遗产
胡怀邦——功成名就应无憾 含笑扬眉对苍天
金 李——追忆和成思危先生交往的二三事
赖小民——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李沛熹——回忆成思危先生指导我们研究的几件事
李 平——先生与虚拟经济研究
李维安——精神和思想永存
李自然——跟随成先生研究资本市场的十年
刘骏民——成思危的虚拟经济理论
刘曼红——我们不会放弃
马 力——成主席的创新与前瞻
沈 立——思所以危则成安,人于是学而无咎
——关于学习问题的再思考
孙 洁——思危主席对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
田 歆——十年:虚拟商务之路
汪寿阳——成先生在印度
王惠文——永远怀念,永生铭记,永世追寻
王拴红——天失砥柱,我哭先生
吴晓求——成思危先生与中国资本市场论坛
杨友麒——我国过程系统工程学会创始人成思危先生
张秋利——治学报国风范永垂
钟 瑛——成思危经济思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创新贡献
周炜星——盛德鉴日月 厚仁昭河山
第3章 师者:千秋师表 为人楷模
宾 融——思念随着太阳飞去
蔡 强——我与成老师的故事
常 飞——做人、做事、做学问
陈红梅——我与成老师
陈锐刚——不经意的美丽邂逅
崔凌霄——我记忆中的成老师
董慧妍——从师五年,一生怀念
傅振邦——恩师千古,勋业永垂
高 莹——他是我们的成老师
郭 琨——这九年这九天
郝 臣——我的导师成思危
何慎远——三次转折皆为国 万言陈词无愧心
何小明——心存感恩 肩负责任
黄石松——我们仨
李爱华——怀念敬爱的成老师
刘义成——回忆成思危老师
龙 文——师者典范
鲁晓琳——他所做的是路标,他未做的是方向
——追忆恩师成思危先生
吕兆友——追忆教诲 师恩难忘
罗 群——感念恩师 乘愿再来
马光远——师者成思危
齐晓楠——我眼中的成先生
邱昭良——为人师表 治学报国
沈江建——点滴小事,尽显大师风范
石 勇——成思危的本色
孙国富——贤者成师——追忆成思危先生
王 轩——我的恩师成思危
闫 妍——感恩一生
张亚双——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追忆先师与我二三事
周 舟——忆恩师
朱晓武——成老师与我的人生关键点
第4章 仁者:博爱天下 助人为乐
范敬宜——流光何曾把人抛
高云龙——勤学致智以明德
谷娅丽——拳拳报国心 谆谆教诲情
李 兰——思危而不惧难
李 雷——深切怀念三十年的导师
李晓林——忆思危主席扶贫往事
钱旭红——不见来者,遥念先生
汪 延——忆成思危先生
王慧仙——思念无限 哀痛难言
王艳娟——在思危主席的感召下
吴良顺 路华卫——七律·悼成思危先生
杨沛霆——成思危,我们永远思念的亲人
于 刚——我的恩师良友成思危
张红力——成大事者必思危在前
张 闽——有一种不朽,叫作精神
赵 朝——他的爱永远温暖着我们
第5章 亲友的怀恋:舍小我而成大我
舒允宜——相濡以沫六十载
成幼殊——怀念——给思危弟
成嘉玲——再见了,哥仔
成 朋——慈父、良师、益友、榜样
成 卓——我的英雄
杨晓谕——纪念我的公公成思危先生
曹文炼——高山仰止 精神永存
——纪念成思危先生逝世一周年
陈红十——我和思危舅舅有个美好记忆
卢 娟——忆思危舅舅在汉堡的点滴片段
柳 红——敢持庭训报先亲
母校香岛中学唁电
第6章 社会活动家:中国形象代言人
金德安——永远的怀念
李玉光——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使者
李大西——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
姜建清——继承发扬成思危主席遗志
IFF秘书处——缅怀成主席
克劳斯·施瓦布——世界经济论坛悼念成思危先生
中拉友协秘书处——成思危会长与中国拉美民间友好事业
沈伟——追忆成思危教授
第7章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附录B 成老获奖作品与著作介绍
附录C 成老媒体专访
附录D 成思危于1956年在大学团员大会上的发言摘要
附录E 成老的两天
附录F “成思危基金”介绍
后记
亲切的怀念
李岚清
成思危同志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的主席。我与思危同志是“老朋友”。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指我们是老年时代的朋友。过去由于他长期在化工部门工作,那时与思危同志接触不多。虽然我和他交往较晚,但算得上是知音诤友。
我对思危同志的了解,是从他在全国政协的一个提案开始的。记得那是1998年,他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天津工作时,由于我国探测海上石油的技术和投资都有困难,便邀请外国企业分区块勘探。谁找到可采油田就与谁合作开发,如找不到,一切勘探投资自负。我们当时把这种模式叫作“风险投资”。然而这种方式只在少数领域用过一段,故知道的人很少。当时我在国务院分管科技教育,深感科研院所和高校有许多创新科技成果,由于难以获得进一步的开发资金支持,结果变成论文而束之高阁,十分可惜。思危同志的提案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时我要求有关部门结合科技体制的改革认真研究这一新的融资方式,助推创新成果进入市场。不过我也好奇,他是化工专家,在大家对“风险投资”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为何他对经济和金融有如此前卫的见解?从此我对他的背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后,他在许多会议上的发言,以及有关教育、科技、经济、金融方面的论著,我都很关注,感到他是一位具有理工背景的经济学家,既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位难得的见解独到的人才。
我与思危同志直接交往更多是我退休以后。那时我写了两本书,将获得的稿酬捐赠给复旦大学,成立了一个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对全国管理学有特殊建树的学者和有突出贡献的实践家进行奖励。由于他在管理学界的学术成就和威望,理事会一致推荐聘请思危同志担任基金会的领导,并主持评选工作。他不负众望,从2005年至他2015年病逝前近十年间,无论多么忙碌,还是疾病缠身,他都亲自仔细审阅申请者提交的每一篇学术研究成果,并提出客观、公正、有见地的意见。在他和评委会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奖者都获得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对推动管理学的研究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思危同志毕生坚持学习、研究、著书、讲学,近年撰写了《美国危机的分析与启示》《中国股市回顾与展望》和《虚拟经济概览》等多部专著,在经济管理学界的研究成果卓著,为推动我国管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经过评委会的推荐,基金会授予思危同志“复旦管理学终身成就奖”,虽然他一再推辞,但是基金会一致认为他当之无愧,坚持授予了他这一荣誉。
思危同志作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要领导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参政议政和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做出了许多贡献。(P2-3)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陈昌智
2015年7月12日凌晨,成思危同志安详地走完了他八十载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但他毕生爱国为民、不懈奋斗的风范与业绩却在一次次衷心的怀念中越发闪耀。
回顾他的一生,首先他是位高瞻远瞩、学者型领袖。
1935年,成思危出生在北平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成舍我是杰出的一代报人,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父亲为他取名“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第一个重要的选择: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怀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瞒着父母只身从香港回到内地。此后,他始终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脚踏实地地去实践自己爱国、报国的理想。即使在“文化大革命”受冤枉和排挤的逆境中,他也从来没有动摇过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毕生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1981年,46岁的他已成为我国化工战线的知名专家,并在化工部担任领导职务。这时,他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去美国攻读MBA学位。学业有成时,他推辞了美国公司和研究机构的邀约,也婉谢了父亲希望他回台湾继承家业的建议,选择回国效力。
1996年他当选为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央主席,这个选择的背后是他始终未变的信念:将利国利民的意见、建议达至高层,亲身参与时代变革,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他勤于学,敏于思,充满激情、率先垂范,为民建的老传统注入新思维。他曾经谆谆告诫民建的同志:“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做到在坚持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和理论建设;另一方面要从长期合作的战略要求出发,加强参政党的自身建设。”这些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是留给民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他的领导下,民建还创办了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扶贫济困和支援抗灾救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优秀的领导才能、渊博而精深的学识、高尚的道德情操、鲜明的人格魅力,使得思危同志在民建全会树立了崇高威望,也赢得了民建会员的由衷敬佩和爱戴。
其次,思危同志是位勤奋治学的学术大师。
他用渊博的学识、理性的思维、缜密的研究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中碰到的发展难题,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他在管理科学、复杂科学、金融、房地产、廉租房、风险投资、虚拟经济、虚拟商务等方面的很多研究,都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1998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简称“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思危同志代表民建中央提交的《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全国政协列为“一号提案”,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掀起了中国风险投资大发展的序幕,推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之后他又推动中国创业板及相关法律的建立,这些都为今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完善的金融、法律支持体系。
思危同志用他的一生书写了自己爱国报国的誓言:“从政和治学都是为了报国,都是为了振兴中华,为了使中国人民过更好的日子。”而他的一生也充分证明:只有把自己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事业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也只有在奉献国家、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斯人已去,唯有精神永志。对其精神的传承,是对思危同志最好的纪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砥砺前行,推进民建事业不断创新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我们无上光荣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对思危同志最真挚的怀念与告慰。
陈昌智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民建中央主席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
自我的父亲去年病逝后,我们不断收到来自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唁电及大批的纪念文章,使我们能够结集成书,使世人得以了解父亲传奇的一生。
我的父亲首先是位勇者。16岁的他,离开父母及在香港的富有家庭,投奔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近三十年的默默奉献,爱国之心丝毫未改,本着他“逆境中不沉沦、顺境中不懈怠”的座右铭,在担任民建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期间,为国为民奉献自己的全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其次,他是位智者,高瞻远瞩。他本是化工专家,但在改革开放之初看到国家急需管理人才就毅然出国,啃着方便面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美国UCLA大学的MBA学位。之后,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复杂科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复杂管理、风险投资、金融改革、房地产、廉租房、虚拟经济、虚拟商务、资本市场运行规律等方面,出版专著20余部,另有18部是作为主编或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文章400多篇,他总是站在理论结合实际的最前沿,开拓创新。
他还是位师者。他从2001年开始兼任中科院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他总是亲自给博士生授课和答疑,指导他们的论文与研究,自己出钱让学生们去做社会实践,即使8年前患了癌症,经常是打了点滴,再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在病榻上还指导着他们的研究。
他更是位仁者。他与我的母亲相濡以沫五十余年,是我与哥哥的慈父良友。每到节日,他与母亲都会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大院里站岗的战士们表示感谢,嘘寒问暖,还给他们购买了电脑。他为帮助天下人,还创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探索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管理扶贫等新理念。即使在他去世前的住院期间,还不顾路途遥远与颠簸,亲自到东北的贫困县,用自己的积蓄买了救护车捐助给当地医院。
父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借本书的出版,可以传承父亲的报国思想、治学态度、智慧与仁爱的精神,我想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在此,我代表家人衷心感谢所有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民建会员、社会各界的专家、中科院的师生、父亲的弟子们、亲友们、国际政要和学者所写的情真意切的文章,并对因篇幅限制不能收录的文章的作者表示抱歉。除第1章外,每章均按照作者姓氏的字母顺序进行排序。本书的版税将全部捐赠给“成思危基金”,用于资助创新人才的教育与中国特色创新理论的研究。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周中华副社长和其编辑团队的大力支持。感谢摄影师张建设先生和封面设计师王广福先生的无私付出。感谢本书最初的策划赵朝、黄石松、闫妍、傅振邦、张红力、罗群、王拴红、龙大伟、王建平、刘俊文、李婧、李子民、王李铭。悲痛之中完成本书的主编工作,难免仍有疏漏,敬请大家谅解。
成卓鞠躬
2016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