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无障碍阅读)(精)》自一九八一年面世以来,至今已三十五年。三十五年间,市面上的名人家书刊行不绝,长销不衰的只有两种:《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这本家书系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间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选编。
家书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傅雷曾自信地告知傅聪:“你别忘了:你从小到现在的家庭背景,不但在中国独一无二,便是在世界上也很少很少。”傅敏先生了解自己的父母兄长,熟悉自己的家庭氛围,所选编《傅雷家书》更能展示傅家门风,再现自己的家庭背景,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先做人”。
《傅雷家书(无障碍阅读)(精)》中收录的书信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该书可以应该可以看做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子做人,傅雷夫妇已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细数了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教导傅聪如何做人。一部分是谈艺,这一部分展示了艺术大师们如何冲破束缚,成就好的自己。可以说,在家书里,傅雷夫妇对傅聪进行了全方面的教育,最终培养出了一个钢琴大师——傅聪。
三月一日 晨
你去南斯拉夫的日子,正是你足二十二岁生日。大可利用路上的时问,仔细想一想我每次信中所提的学习正规化、计划化、生活科学化,等等,你不妨反省一下,是否开始在实行了?还有什么缺点需要改正?过去有哪些成绩需要进一步巩固?总而言之,你该做个小小的总结。
我们社会的速度,已经赶上了原子能时代。谁都感觉到任务重大而急迫,时间与工作者是配合不起来。所以最主要的关键在于争取时间。我对你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生活琐事上面,你一向拖拖拉拉,浪费时间很多。希望你大力改善,下最大的决心扭转过来。爸爸的心老跟你在一块,为你的成功而高兴,为你的烦恼而烦恼,为你的缺点操心!在你二十二岁生日的时候,我对你尤其有厚望!勇敢些,孩子!再勇敢些,克服大大小小的毛病,努力前进!
三月二十六日 夜
……下午在《新民报》上看到一段消息,是新华社布拉格电,说你在Belgrade[贝尔格莱德]的首次演出,由人民军交响乐队伴奏,获得“异常的”成功,谢幕达十五次,加奏八次。我们真是高兴,不知怎么祝贺你才好。
这些时我正忙着誊稿子,服尔德的第二个短篇集子总算译完了(去年春天出的《老实人》是第一个集子)。去年四月译完的巴尔扎克(《于絮尔·弥罗埃》),在“人文”搁了十一个月,最近才来信说准备发排了。他们审查来审查去,提不出什么意见,倒耽误了这么久。除了翻译工作以外,主要得阅读解放后的文艺创作,也是“补课”性质,否则要落伍得不像话了。今年还想写些“书评”。另外是代公家动员一些美术及音乐方面的人做研究工作。上海正如别的大城市一样,成立了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筹备处”,内中有文艺组,主要由唐弢负责。他要我在美术及音乐两界想想有什么人才。这筹备处不久即取消,成为学术委员会;两年以后,学术委员会再分别成立各个研究所,如历史研究所,文艺研究所等等。这就仿佛是中国科学院在各地的分设机构。为了动员人,就得分别找他们谈,代他们设计。例如林伯伯的声乐研究,当然是最现成的了。沈伯伯在去年胡风运动中受了打击,精神萎靡,鼓动不起来。前天北京有电报找他去了,大概亦是这种研究性质的工作需要他。他一走,上海方面真正能研究音乐的人就没有了。但若中央需要,地方也不能以本位主义的眼光去争。我平时就是不能不分心管管这种闲事。上周上海市委宣传部召集二十多人讨论“出版”问题,我也被找去了;一个会直开了六小时之久。这倒是有实质的会,时间虽长,究竟是有意义的。大家发表很多意见,对于编辑工作、发行工作,以及国际书店的经营作风,都有批评。我一个人发言也占据了几十分钟。同时听到各方面反映的情况,很有意思。另外,政协不久要开第二次全体大会(二月初开的是常委扩大会议),先发通知,要我们当委员的推荐人,分二种,一是增补做“委员”的,一是列席的。我推了二人:裘劭恒(列席)和杨心德(委员)。通过与否,当然权不在我。推荐以前,我就得花费时间分别和他们谈话,了解他们近年来的工作及思想情况,还有过去的某几段我不详知的历史。杨心德,我还另向政协推荐要安排他做印刷制版的研究工作。这样,我一方面要和朋友们谈话,谈过又要动笔。还有零零星星向中央或地方提意见,都费了我不少时间。
四月十四日
……本星期一起接连开了五天上海市政协第二次全体大会。所有的会议,连小组讨论,我都参加了。原有委员275人,此次新聘87人,共362人。又邀请各界人士列席467人。会场在中苏大厦的“友谊电影院”。会议非常紧张热烈。报名发言的有181人之多,因限于时间,实际发言的仅69人,其余都改成了书面发言。我提了一项议案(大会总共收到的议案不过25件),一份书面发言。我原打算只提书面的;二月初的扩大会议上我已讲过两次话,这一回理当让别人登台。小组会上大家提的意见不少,大会发言更是有很多精彩的。一个旧国民党军人(军长阶级)樊崧甫说得声泪俱下;周碧珍报告参加我国民间艺术团今春访问澳门演出的情况,港澳两处的侨胞的热烈反应,真是太动人了。我禁不住在会场上流了泪。好像我自己就是流落在港澳的人,心情这样地激动,近几年来只在听某些音乐时才会有。当然也有许多八股,拉拉扯扯占了一二十分钟时间,全是自我检讨,左一个保证,右一个决心的空话。归国华侨、牧师、神甫,也都有发言。华侨的爱国情绪特别高,说话也很实在。有一个上海评弹(即说书)艺人,提的意见特别尖锐,他说:“我们要领导给我们干部,要强的干部;吃饭不管事的干部,我们不要,我们不是养老院……”这样的话,在这种场面的会上是破天荒的。主席台上的人都为之动容。……这样的民主精神是大可为国家庆贺的。可惜知识分子(此次邀请列席的以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没有这样的勇气。会上对于和平解放台湾的问题,也有不少精彩的言论。大会主要讨论的是“中共上海市委”所拟订的《1956~1957年知识分子工作纲要草案》,里面对于今后对上海知识分子的安排,有32条具体规划,大致分为三大类:
(一)改善党组织与现有知识分子的相互关系,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及生活条件,以利于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潜力;
(二)扩大和培养新生力量,开展学术研究和提高知识分子的业务能力;
(三)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马列主义学习加强领导与安排。P136-138
走近作者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江苏南汇(今属上海)人。20世纪30年代起从事文学翻译工作。一生译著宏富,主要译著有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等,传记作品《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等,并著有《贝多芬的作品及其精神》《傅雷家书》等。
内容梗概
《傅雷家书》中收录的书信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的书信。该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子做人,傅雷夫妇以长者的人生智慧和经验,细数了青少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教导傅聪如何做人;一部分是谈艺,展示了艺术大师们如何冲破束缚,成就最好的自己。
艺术特色
一、深深爱子之情。在家信中,傅雷夫妇对儿子的衣食住行,为人处世,乃至爱情,无一不关心,无一不进行嘱托,可以说封封家信渗透着傅雷夫妇对儿子的深切关怀,是父母感情的凝聚。
二、如叙家常的语言。这些书信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傅聪生活的嘱托和对日常生活的叙述,让人读之如话家常,如沐春风。
地位和影响
《傅雷家书》自从问世以来,就被当作最好的家庭教育读本,风行全国,发行量达数百万册。它曾获得过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