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北方昆曲
“北方昆曲”概念之生成与建构
昆曲史的建构及写作诸问题——以《昆剧演出史稿》《昆剧发展史》中的“北方昆曲”为例
北京与昆曲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李淑君的人生与艺术
《千里送京娘》创演始末
“非遗”后的北京民间昆曲活动之一瞥
花开阑珊到汝——《京都昆曲往事》后记
第二辑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与文人、商人、官人
“非遗”十年昆曲观念考察之一:青春版《牡丹亭》模式之生成与弥散
“非遗”十年的昆曲观念分析之二:“全球化”与“昆曲的深层生存”
昆曲如何进校园?——从“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说起
青春版《牡丹亭》如何走出国门?——以《青春版牡丹亭美西巡回演出2006》剪报册为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牡丹情缘——白先勇的昆曲之旅》手记
第三辑 “非遗”与昆曲
“男旦”“女同”与“昆曲”:近年来的中国大陆戏曲文化生态剖析
昆曲、社会文化空间与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对“非遗”以来的昆曲生存状况之分析
“非遗”变形记——从“百年昆曲史”与“非遗十二年”两个空间来看昆曲之变迁
“非遗”“空城计”与“废墟”——关于昆曲“非遗”十二年
昆曲作为一种“文人艺术”——张紫东、补园与晚清民国苏州的昆曲世界
张看,看张——谈张庚的“张继青批评”
民国文人与民国昆曲——拟《民国昆曲随笔集》(一集)出版说明
弦歌应知有雅意
昆曲为何能“久衰而未绝”?
第四辑 戏曲与文化
《春柳》杂志与民初之戏剧改良
“文化长城”or“借体还魂”?——“京剧进课堂”之争议
“百年”之后的越剧发展态势与未来想象
电视戏曲的困境与可能
“纪录片”,抑或“文艺片”?——由纪录片《京剧》之争议谈起
《京剧》为何代表不了“京剧”?——再议纪录片《京剧》
《国剧画报》:宫廷戏曲研究的起点
穆儒丐的戏曲撰述
古艳风流身——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观后
附录
昆曲是明清中国的礼乐风景——答《醒狮国学》记者问
昆曲与《牡丹亭》——答《人民日报》记者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