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峰、文轩编著的这本《曾国藩传》详细讲述着曾国藩靠着自身的拼搏和努力,几经周折,从书院到翰林院,从平民百姓到中兴名臣,节节擢升,从成立训练湘军到成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从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再到洋务运动的留学生先导,当中所经历的种种,书中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意与失宠。编者既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着手,也从治军行政、人生阅历下笔,尽可能全方位、多视角来看待这个人物,把那个时代一个文化传薪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到最后曲终人散,魂归故里,期间故事诠释得蜿蜒曲折,跌宕起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晓峰,文轩编 |
出版社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晓峰、文轩编著的这本《曾国藩传》详细讲述着曾国藩靠着自身的拼搏和努力,几经周折,从书院到翰林院,从平民百姓到中兴名臣,节节擢升,从成立训练湘军到成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从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再到洋务运动的留学生先导,当中所经历的种种,书中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意与失宠。编者既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着手,也从治军行政、人生阅历下笔,尽可能全方位、多视角来看待这个人物,把那个时代一个文化传薪者的负隅顽抗和心路历程描绘得淋漓尽致,到最后曲终人散,魂归故里,期间故事诠释得蜿蜒曲折,跌宕起伏。 内容推荐 曾国藩是近代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褒扬者称他为“中兴第一名臣”“千古第一完人”,毁誉者则骂他为“伪君子”“卖国贼”“刽子手”。从科考屡试不第到以文臣因军功封侯,从创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到领导洋务运动,在日暮西山的清朝末期,经历了数次大起大落,最终功成身退。他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既蕴含着传统文化精髓,又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保守和束缚,值得后人学习、反思。 刘晓峰、文轩编著的这本《曾国藩传》为我们讲述的就是他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寒门学子初立志 从祖辈说起 出生非凡品 求学生涯 未发迹时善交人 第二章 攻坚克难谋职位 翰林院时光 有靠山方可通行无阻 不能免俗的升迁之路 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第三章 独门秘籍畅行官场 一朝天子一朝臣 顶撞皇帝一夜成名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第四章 天下无湘不成军 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办团练革旧习 治乱世用重典 书生治军 购买洋炮建水师 第五章 出师未捷身“险”死 战败的历练 自杀不成反被救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总算是咸鱼翻身 第六章 生灵涂炭成屠户 惨败湖口 九江鏖战 绝境逢生 天国内讧 三河溃败 第七章 重出江湖黯然归 纳幕李鸿章 太湖一战成就“霆军” 祁门遇险 面对“勤王”的召唤 决战安庆的时刻来到 第八章 成功背后的隐忧 大战在即风云色变 攻陷天京血腥屠城 诛杀忠王李秀成 荣耀与失落 审时度势明哲保身 第九章 力不从心步履艰 打捻无功防河失败 举政已经力不从心 剿捻工作的交接 第十章 师夷长技以自强 求富求强举办洋务 训练充实直隶军队 整顿吏治再操劳 开启近代留学事业 第十一章 大起大落荣枯无常 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在夹缝中生存 判决“刺马”疑案 心灰意冷保名节 第十二章 后的岁月 病重 善终 遗嘱 对后世的影响 曾国藩家书精选 曾国藩智慧箴言录 曾国藩撰写的对联 曾国藩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早在青年时期的曾国藩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人不能只是努力读书、做学问、干事业,除了这些事情以外,还应该学会广泛交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人脉与关系在每个时代都是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正因为明白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他才会在没有发迹之时便开始拜访名师。后来的事实证明,曾国藩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得益于师友的影响,所以他平生对于访师寻友这一环节,也是非常在意。他一向认为:“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都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年少时在湖南家乡,尤其是在长沙,在岳麓书院,曾国藩交过很多朋友,这群朋友来往较亲密的后来都成为他事业上最得力的伙伴或助手。例如刘传莹、吴嘉宾、刘蓉、江忠源、罗泽南、郭嵩焘、郭昆焘、欧阳兆熊、胡林翼、王鑫等。有的人主要是为他出谋划策,有的则是被赏识提拔,还有的是选择在危难之时雪中送炭、两肋插刀,每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因此,曾国藩到晚年时期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到选择朋友的关键性。 现在大致介绍一下在曾国藩生命里这些重要的朋友。刘传莹,湖北汉阳人,既是学者也是一名藏书家,字淑云,喜欢研究古文经学,精通考据。曾国藩通过与刘传莹的认识交往,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古文学上的不足。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时,曾国藩的身体情况十分糟糕,由于体质虚弱,所以经常生病,得到朝廷的恩准以后,他选择在城南报国寺养病,在此期间曾多次与刘传莹就汉学、宋学进行深入研讨。他了解刘传莹的长处,经常向对方请教古文经学与考据,当然,作为交流,刘传莹也向曾国藩请教理学。于是,二人在学问上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互相进步,直到成为挚友。曾国藩通过结交刘传莹,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在学术领域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而吴嘉宾此人也是在治学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曾告诉曾国藩,用功如同挖井,与其浅挖许多井而不见水,倒不如专探一口深井而力求汲水。对于这种想法曾国藩表示非常欣赏,并且十分佩服吴有着这么深刻的见解。所以,后来曾国藩暗下决心:“读经要专守一经,读史则专熟一代。”也就是说,自己今后无论读什么书,都要从头至尾,直到铭记于心为止。如果一本书走马观花,不如不看;如果一本书看一半搁置遗忘,就不能再看别的书。这种思想理念同时也代表了曾国藩按部就班的个性。虽说这种个性不能完全说是受了吴嘉宾的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两人志趣相投。 另外,曾国藩还经常与吴廷栋、何桂珍等人讨论理学,向邵懿辰请教今文经学。这些朋友中有很多人在京城小有名气。同这些朋友交往的过程中,曾国藩学到了不少知识,也间接地提高了他在京城的个人声望,这同时也为他今后的飞黄腾达打下坚实的人际基础。 曾国藩来到京城以后,在结交新朋友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曾经的老朋友,他平时就十分注意联络旧时志向相投的朋友,例如刘蓉、郭嵩焘、江忠源、罗泽南、欧阳兆熊等,这些人不论在学术观点上还是在思想道德上都与自己非常的相近,所以保持联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刘蓉也是湖南湘乡人,有着巨大的学术抱负以及追求,是一名典型的学者,他将安身立命之地寄于学术事业,将“求道”作为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奋斗目标;而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秉性耿直,为人文人气十足。曾国藩在赴京科考途中在长沙认识了刘蓉,后又通过刘蓉认识了当时准备乡试的郭嵩焘,于是三人一拍即合,当即结拜为兄弟,此后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砥砺气节。令当时的郭嵩焘没有想到的是,与曾国藩的结交将影响到自己的命运,他可能更想不到,他们这批“湖湘子弟”即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就这样,曾国藩的交际圈逐渐扩大,他也影响着圈中人今后的社会地位。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出生于秀才家庭。他敦崇儒道,伉爽尚义,有一股封建士大夫的殉道精神。经过郭嵩焘的引见,江与曾国藩在京城相识。两人交谈过后,曾国藩对其印象深刻。曾国藩曾对郭嵩焘说:“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当时天下太平,毫无动乱之兆,此番话一出,便引起众人的诧异和惊疑。江忠源本人非常重视经世之学,这也与他在岳麓书院学习有关,他一直对嘉、道以来社会危机四伏、兵戈将动、天下临乱的形势有所预感,这种思想也对曾国藩造成了很大的震撼。日后江忠源成了湘军的主要干将。 P10-12 序言 对于曾国藩,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曾被誉为“湘军之父”“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也被人们称为“洋务运动先驱”,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他学识渊博,文武兼备,文章独具风姿,门生故吏遍布京城内外。 在官场上的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他在工作中不贪图享乐,不收受贿赂,严格要求自己,每日坚持三省吾身,既是青年才俊的榜样,也是为官者的楷模。他无论是做两江总督,还是做将帅统领都能处理得游刃有余。在京为官十二年,他始终秉持清廉、谦逊、谨慎、稳适的法则,这对今人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识人用人方面,他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培育出来的人才数不胜数。他多年识人用人的选才标准,对今天的企业招聘仍有着许多借鉴之处。 在家庭中的曾国藩,亦是持家教子的成功典范,他的家族长盛不衰,代代精英辈出;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这就是为什么毛泽东说“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其顶礼膜拜,梁启超说他是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的真正原因所在。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曾国藩从偏僻的山村里走出来,没有任何官场背景,靠着自身的拼搏和努力,几经周折,从书院到翰林院,从平民百姓到中兴名臣,节节擢升,从成立训练湘军到成为对抗太平天国的主力,从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再到洋务运动的留学生先导,几十年所经历的种种,既有困厄与成功,也有得意与失宠。笔者既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方面着手,也从治军行政、人生阅历下笔,尽可能全方位、多视角来诠释这个人物,把那个时代一个文化传薪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一一呈现。全书还收录了曾国藩一生重大事件与学问的精华,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这位历史人物几十年来的风风雨雨以及人生心得。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