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对根的怀念》共分七部分,既有对现代文明冲击下渐去渐远的精神家园的追忆和哀叹,又有对历史的追根溯源和深层反思;既有自我心灵在泉溪旁的映照,又有对古今星辰的膜拜和评说。古朴乡村的母亲河、辘轳井、石碾、向日葵、柿子树在作者瑞娴笔下都有了鲜活的人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绿叶对根的怀念/中国当代名家精品必读散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瑞娴 |
出版社 | 知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绿叶对根的怀念》共分七部分,既有对现代文明冲击下渐去渐远的精神家园的追忆和哀叹,又有对历史的追根溯源和深层反思;既有自我心灵在泉溪旁的映照,又有对古今星辰的膜拜和评说。古朴乡村的母亲河、辘轳井、石碾、向日葵、柿子树在作者瑞娴笔下都有了鲜活的人性。 内容推荐 人与自然,物我无问:那古朴乡村的母亲河、辘轳井、石碾、向日葵、柿子树……都负载着绿叶对根的情意;蹲在主家门前目露悲光忠心耿耿的老狗,脾气倔强穷途末路的老驴,丑陋温驯自惭形秽的癞蛤蟆……在《绿叶对根的怀念》中,作者瑞娴笔下的事物都有着鲜活的人性。 目录 序 绿叶对根的怀念 老驴 谒郑玄墓祠 最后的古城墙 心惊肉跳读莫言 遭遇莫言 为爱重生——评电影《双城记》 品子苦的诗 宋糖的辫子 古琴,让我带你回家 琅玡台与长生之梦 华丽的凄凉 潍水之洲 在沼泽 生命中的一天 无名山放风记 写睡者自述 秋山闻笛 宗夫与诗歌的宿命 命如昙花,诗若星辰——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和他的诗 沼泽之花 少年 七步诗 做一只蜻蜓飞过莒南 地震 温泉小镇 多多和吴老四 湖边碎景 丢失的味道 流浪的蒺藜 狗的悲喜剧 与一只老鼠的默契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不顾众人的劝告,死也不肯再坐老驴拉的车,一瘸一拐地牵着它往家里走。回到家,我母亲挽起我的裤腿,看到半条腿都青了,心痛得伏在石磨上放声大哭。父亲摸起一把笤帚要去揍老驴,才发现它的屁股血肉模糊,一群苍蝇围着嗡嗡乱飞,怪不得它路上要“掉蛋”呢!而罪魁祸首竟然是我,因为套车的时候没摆弄好,让后袢生生地将它的屁股给磨烂了。那两天里,老驴怎么也不肯吃东西,眼泪包着眼珠,有气无力的样子。 老驴虽倔,却的确有“一手”好活儿,也许它只是瞧不上我文文弱弱的小样儿,要故意别扭我一下。到了真正的车把式手里,它才“顺手”呢,俯首帖耳的,那条鞭子根本就用不着,人只管恣悠悠地荡着双腿坐在车上.再远的路它也不会走错,该躲车的时候躲车,该跑路的时候跑路,啥事儿它不心知肚明啊,人一点儿也不用操心。 渐渐地我也就对老驴放了心(或者说相互信任),能够“和平共处”了。有时我在屋里乌烟瘴气地烙饼,它就在门口探头探脑,好像对我们“人”的饭食很关心似的。我把我们爱吃的好饭倒给它一点点,它闻一闻,兴趣不大,就全拱到一边去了。在野外干活歇息时,我常常解开缰绳让它撒撒野,这时候它就很得意,先摇头晃脑地小跑几步,再昂起头来鬼哭狼嚎地朝天“呱”几声,那声音跟哭似的,它一叫我就赶紧捂起耳朵逃窜,起一身的鸡皮疙瘩,而附近几只正在觅食的母鸡也好像受不了这个刺激,纷纷跩着屁股跑得飞快。怪不得人家说“猫叫猫,老驴嚎,戗锅铲子挫锯条”哩,还有什么声音比这些声音更刺耳更难听的呢? 老驴撒完了野,就好在地上打滚儿,直到打出一个软塌塌的坑儿来,沾一身的草屑灰尘。它从不在庄稼地里打滚儿,在地头闲着时也不会糟蹋一棵庄稼。据说,牲畜打滚儿是一种最好的休息,打完后舒服得骨头都酥了。那时累得半死不活的我常常恨不得也变作一头小毛驴儿,打一个滚儿后就可以不累了,就可以把满坡的活儿一口气干完了。 不知是不是那个滚儿的作用,老驴一上路就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大多时候,它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乡路上曾经留下它英姿飒爽的青春模样,似水流年里,它就是这样从“少年”一直走到了“白头”。它认得自家的每一块地:河崖的、西沟的、沙窝头的……一闻到那熟悉的农作物的清香,它的双眼就亮了,耳朵支棱着,头一摆一摆地真是带劲儿。割麦子时,套在垄上的嫩嫩的玉米已长得一柞高了,老驴蹄上磨得薄薄的铁掌将坚硬的麦茬儿踩得“嚓嚓”作响,让人暗暗担心,但是它很会躲避,轻易不会踩倒一棵玉米。春去秋来,它与我们一同耕种收获,日久生情,“人性”越来越浓,俨然是人中的一分子了。 深秋的一天,我们去北河套的白杨林送粪,走的是没有路的沙地,寸步难行。车轮陷得很深,只得一步步往前挪。站着歇了一会儿后,身上攒了一点儿劲儿,父亲在前面拽,我在后面推,盼着这一次能够走出沙地去。老驴弓着后腿刚一用力,突然猝不及防地跌倒了,头垂着,咻咻地喘着粗气,眼睛蒙在一层雾里,无论父亲怎样抽它也站不起来了……最后不记得是怎样走出沙地来的,只记得走着走着,深秋苍凉的风就吹掉了父亲头上的帽子,露出他斑白的头发。油渍麻花的帽子被车轮深深地碾过去了,就像父亲卑微无奈的一生。在我们相依为命走过的道路上,留下了两道深深的车辙,和我们与老驴同甘共苦的那一串散乱的脚印…… 尽管土地如此需要老驴,老驴如此眷恋土地,它还是不得不继续老下去。它灰扑扑的老态和明媚生动的春天是那样不协调,它的明眸也日见混沌。在暴晒的烈日下,它仍然遏制不住地卧地打盹,回回都得用鞭子来提神。皮鞭敲在它的瘦脊梁上,像敲在木头上那样“邦邦”作响,至今想起,仍有十二分的不忍和伤感。 P10-11 序言 在江南晚春的雨夜里读瑞娴,眼前的昏灯、书影,与文字间的隐秘火焰相映照,加上窗外淅沥的雨声,使房间里的一切顿时有了一种非现实的色彩。这位早慧的诗歌女子,以前只知道她才情婉约,在当地文坛有不薄的名声,没想到笔下非韵体文字写出来也是如此好看。简洁、利索的叙述中,尽显北方女性温文尔雅的大气,如同她家乡出了名的风筝那样,之所以能在春风中舞动得这么自在逍遥,是因为薄薄的表层下,自有植物的甚至金属的骨子给撑着。大至江山社稷、人文地理,小至柴米油盐、儿女私事,可以说,笔下所涉及的一切,皆是我们熟悉的和亲切的,至少是不陌生的,但经她以那么质朴、漫不经心的方式讲出来,好像被赋予了特别的意义。时而笔锋突然一转,一阵即兴的吁叹和感慨或许又会喷薄而出。因此,在她的文字面前,你想心有旁骛或驻足沉思几乎是不可能的,无奈之下只好跟着一起走,和她一同呼吸、一同分享生活的苦涩和思想的芳香。以前读龚自珍的名作《梦中作四截句之二》,对结尾“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这两句,心里总觉得好,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次读她这些散文新作,好像开始有了一些较为切实的体会。 一上来就说了作者这么多好话,自己想想也有些意外,但愿对读者的阅读没有产生误导,好在这方面自有文本在,相信应该是经得起检验的,.瑞娴的文章好在哪里?如果一定要我说,我的回答很简单,一是因为有丰富的内容,二是因为有真情实感。这些中学语文课上所传授的写作知识,不管当初如何为年轻气傲的我们所瞧不起,实际上说出的正是散文的真谛。 宋人所著《唐子西语录》里讲过一个故事:“东坡赴定武,过京师馆于城外一园子中。余时年十八,谒之。问余:‘观甚书?’余云:‘方读《晋书》。’卒问:‘其中有甚好亭子名?’余茫然失对,始悟前辈观书用意盖如此。”在我的想象中,这一出典,瑞娴想必是听说过的,因此她的笔总是围绕着世道人心这四个字做文章,全无当下时尚流行的小女人散文的小资习气,也不同于文人圈中的某些嗜古趣味和倾向,更无外国人说中国话或中国人说外国话那样的文风。她的文字是朴素的,平和的,而字里行问透出的淡淡韵味,又无时不在验证她曾经的诗人身份。这个意思,如果用布罗茨基评论茨维塔耶娃的话来说,应该称作“诗歌的血液在散文脉管里的流动”。 多年来,由于一直从事文字工作,在有关写作方面,也曾经有过一个观点,喜欢将所有进入阅读视线的作品,分为“讲梦话”、“讲鬼话”、“讲人话”三种类型。其中以讲人话为最难,也最为自己所看重。为什么,因为在我的理解中,这种说话方式,既是对作家态度立场的逼问,又是对才情技艺的考验。庞德说:“陈述的准确性是写作的唯一道德。”王阳明说:“人之诗文,先取真意;譬如童子垂髫肃揖,自有佳致。若带假面伛偻,而装须髯,便令人生憎。”说的应该都是同样的意思。因此,能真正做到在作品里讲人话,不弄虚作假,言谈又能不落俗套,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事。瑞娴的散文,大致可归入这后面一种。情感的倾注不但成了她文章的活水源头,也是向思想纵深处顽强延伸的生命根须。无论是怀念追溯乡下老家度过的光阴,还是记录身边日常生活的凡庸和琐碎,那样子都像在一面真实的镜子前省察自己,始终将个人与现实,与人生,与世俗红尘密密交织一起,难分彼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她的散文,实际上也相当于面对生活本身的一部分。 这面镜子有时也被她用来对准逝者和古人,比如说,两千多年前的一位风流人物项羽。我非常愿意相信,两万字长文《相遇乌江》里那些精彩的大段大段的心灵对话,楚霸王的英魂在滚滚长江东流水下一定也听到了。昔李清照有诗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今瑞娴有文称“适者生存,死去的总是项羽,而留下的尽是刘邦。在没有英雄的时代里,我们实在太寂寞!”这位令人扼腕长叹的一代枭雄,总的说来一生还是幸运的,除了他的虞姬,在这世上起码还有着另外两位红粉知音,一位是易安居士,另一位就是我们的瑞娴女士。 此外,都说谈论作家作品以知人论世为最难,不知道著名作家莫言先生又会做何感想?因书中有两篇力作《心惊肉跳读莫言》、《遭遇莫言》讨论的就是他的小说,也完全是听其弦懂其音、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种。由于作者在文章里能如此用心,那些历史与现实的风景,自然与人生的音符,被她悉心纳入视野时,才能纤悉无遗地展示出最美好最真实的本色,以致不论在宏大构架中,或是微小细节里,都可以找到命运最逼真的色调,唤醒读者心底沉睡的颤动和共鸣。 前面已说到了知人论世,关于自身的人生历程,作者文字里似未过多涉及,只知道她是山东某地人,在家乡度过少女时代,结婚成家,目前的工作地是在北京。一般而论,艺术才情高的女人,大多与现实的幸福生活好像都没什么缘分,用古代的话来说,就叫作红颜薄命。作者的情况怎么样,不得而知,但通过书中的只言片语,或多或少可品出几分人生的艰辛与苦涩,看出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在试图融人世俗生活时,既相亲又相搏的那种尴尬状态。这一点,其实她在后记里自己也提到了——“命运终于将我逼成了一个作家”。一个逼字,可谓道尽个中消息。 正因为宿命意识的强烈,使得瑞娴笔下这些饱含情感的文字,看上去更像是个造路工程,一米一米将脚下道路艰巨地铺向理想的远方。在那里,故乡成了梦中的青山一角,可望而不可即,可亲却不可近。 “失去家园的人,将在何处安身?”这积于岁月,发于无端的感慨,与荷尔德林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意中构成了精神意义上的一问一答。尽管一个是文学界公认的大师,一个是身边的普通朋友,但有条秘密通道,似乎一直在中间沟通着这些共同漂泊的灵魂。或许,正是这种不懈的求索,唤醒了我们血液里骨髓里的故乡情结。因此,当我于夜深人静时分读着书中《华丽的凄凉》、《沧桑之台》、《秋山闻笛》、《命若县花,诗若星辰》、《绿叶对根的怀念》等篇章,感觉头顶有个声音在缭绕,在发问。而这个声音,既是写作者瑞娴面对现实与人生的尖声抗诉,也是命运在我自身内心发出的冗长回响。 2010年5月19日 后记 命运终于将我逼成了一个作家。 虽然我还不大够格,但我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努力,不是吗? 感谢上苍,在我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在我们靠地瓜、饼子为生的岁月里,就为我准备了一些我似懂非懂的奇异书籍(国内的,国外的,甚至《世界史》那样大部头的著作),就让我知道了恐龙、猛犸等已经消失的史前生物……我是在煤油灯下,甚至是在盛放杂粮和杂物的小屋里偷偷读它们的。那些书籍,我至今不知它们从何而来,也许,只能永远是一个谜了……它们出现在一个贫困农家的杂货屋内,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们开拓了一个孤僻女孩的视野,并影响和决定了她的一生。 “故乡的每一只苍蝇都曾经是蜇人的。”在没有星光的暗夜里,我曾经点燃篝火,靠回忆取暖;在每一个异乡,我曾经轻舔着伤口的血,痛苦地明白了什么是血缘;在快乐像月光一样遥远的迷惘岁月,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我曾经百感交集,轻唱着一首歌,我不知这个世上,是否还有人能够听懂它? 我知道上苍给予我这条命,绝不是用来浪费的!我一直深信,并且一直在努力着…… 父亲、母亲、哥哥们……我挚爱的亲人啊,我痛恨我不能逾越时空,去挽留你们沧桑凄凉的生命,但我一定要用啼血之笔,为你们一一抒写永恒的墓碑。 我寥寥可数的朋友们,感谢你们,你们是我今世唯一的温暖和烛光,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我人生的每一个路口上。 已经不必更多地说些什么。命运在我心里留下的轨迹,就藏在那一行行文字里,有缘的人终会看到,有心的人终会读懂…… 瑞娴/2010年1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