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生》是一部散文集,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王对生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一些老物件、老习俗、老故事,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浓的、酽酽的旧日子的味道,让我们切实感触到旧日子透出的种种美好滋味,以及那片故土上的人的淳朴勤劳、豁达智慧。作者文笔清新质朴、纯粹自然,书稿内多数作品已在各报刊发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烟火人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对生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烟火人生》是一部散文集,充满了生活气息。作者王对生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一些老物件、老习俗、老故事,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浓浓的、酽酽的旧日子的味道,让我们切实感触到旧日子透出的种种美好滋味,以及那片故土上的人的淳朴勤劳、豁达智慧。作者文笔清新质朴、纯粹自然,书稿内多数作品已在各报刊发表。 内容推荐 烟火,就是一个与人生相生相伴、若有若无的影子,伴随我们一生。火炕、火炉,袅袅升起的炊烟,烟熏火燎的老屋,田野上空弥漫的淡淡的烟雾,都曾那么的温暖,吸引和激励着我们同寒冷、饥饿和苦难抗争。不可否认的是,在人间烟火的熏染中,我们体味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渐悟人生真谛。也因为有它,我们得以取暖,得以饮食,得以生存;人类得以延续,生生不息。《烟火人生》作者王对生用深情的笔触记述了一些老物件、老习俗、老故事。 目录 孙家码头 逝去的年味 家乡的河流 梦回董府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一生的老师 母亲心 法门寺钟声 悠悠木鱼声 孝行在当下 洗礼了青春岁月的经典老电影 少女小鱼 二月二豆飘香 冬日火炕 村庄的早晨 湮没的麦草方格 初识海原 本色寺口子 乡村月亮 布谷声声催耕聃 梨花入梦 我的姐姐们 通湖草原上的风 守望瓜屋 医院里的花树 风杨麦场 行走的麦子 我的婶娘 知青一家人 钻石婚姻 秋叶无言 秋天的菜地 谁言寸草心 乡间匠人 那午高考 花穗青纱帐 农夫父亲 善小而为之 老理发师和她的店 树的形象 村庄印记 祖父与外公 赤脚医生 炉火灯光 繁华落尽看秋荷 又是一年蒲黄时 重温乡俗 干爹干娘 划排子的人 农家姑娘的草帽情 泉水雨声太白山 高梁的馈赠 踏着积雪看社火 人生中的等待 一心灵契约 四爷 活色生香 烟火人生 护生者护心也 姻火 校园铃声 白衣天使 乡村老秀才 村庄寺庙 后记:心中的桃花源 试读章节 逝去的年味 “三星晌午过年,三星后晌种田”。那些年,到了腊月,小孩子总是爱追着大人问:“多会儿才过年呢?”母亲就说:“三星晌午就过年了。”这句话一直印在我幼小的心里。到了晚上,找着天上七星的位置,看呀看,盼着三星快点移到天空的正中央,那时就过年了。兴奋、迫切的心情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的、看社火、无忧无虑地玩耍…… 逼近年关,过年的气息已处处弥散,母亲开始给我们做新衣服、纳新鞋子了,孩子们也不闲着,帮母亲裱鞋底剥麻皮、搓纳鞋的麻绳,姐姐则帮母亲扫尘、拆洗被褥等。在三星就要移到天空中央的时候,村庄里每个角落都能嗅到过年甜丝丝的味道了,扑面而来的喜庆洋溢在大人、孩子的脸上。条件好些的家户已开始请屠户杀猪宰羊,准备过年的肉食。这场面隆重得像是一场盛宴的开始,会引许多庄邻前来观看。晚上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时候,烙毛、洗下水,连夜煮出能飘半村子的杂碎香味来,第二天,一大锅酸菜芋头烩杂碎就被族人和庄邻们吃个锅底朝天。 过年阵势最大的莫过于做面食。家家把平时攒下、舍不得吃的白面用来捏枣面馍馍、炸馃子、做夹食,每每这个时候,全家老少齐上阵,揉面的、翻炸倮子的、烧火的,个个忙得不亦乐乎。面食活计完成后,人们陆续开始准备过年的食材。豆腐便是其中之一。磨豆腐颇费时间,先要选好黄豆并且泡上一天,摆好石磨,套上毛驴,人必须极有耐心地慢慢往磨眼里均匀地灌豆子和水,磨好一盘豆腐得几个时辰。流下的豆汁用卤水一点,立刻凝成了一盘软腾腾、白嫩嫩、冒着热气的豆腐。切上一块,浇上油泼辣子,就是一碟引人垂涎的美味。 生绿豆菜、黄豆芽菜是冬季里每个家庭主妇的拿手活。黄豆或绿豆在热炕上,经过五天左右温度适宜的捂、换水,一粒粒饱满、披着外衣、带着尾巴的豆芽菜就生成了。春节里豆芽菜焯了凉拌或热炒都是庄稼人待客必不可缺的。晚上,大队部院子里舞龙的小伙子,村小学排现代戏的姑娘、小媳妇们伴着悠扬的音乐声,翩翩起舞,吸引着村里的少年们不知疲倦地整晚观看,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对过年的期许中。 诗经云:“三星在天,今夕何夕?”“三星高照”的除夕之夜,大队部院里的戏台上早已灯火通明、锣鼓喧天,村里自己排的现代戏《兄妹开荒》、京剧《窦娥冤》已敲响了开场的锣鼓,院子里满是黑压压看戏的人。家里昏暗的灯光下只有母亲忙碌的身影还在闪动,而我们早已搬个小凳子看热闹去了。 大年初一,睁开眼睛便闻到了饺子的香味,母亲告诫我们说:“初一有习俗,为求来年平安,不能动刀拿剪子,不能登梯子上房。”家里的人都敬畏老祖宗传下的习俗,不敢越矩。 过年的几天里,我们撵着到邻村和公社去看秦腔戏、看社火。那时,多么厚的雪都阻挡不住我们顽皮的脚步,在浓得化不开的年里头,空气仿佛都散发着香喷喷、甜丝丝的味道。父母领着我们走亲串户,似乎要把平时积攒的亲情统统补回来,至今想来,一年到头,他们哪有片刻的歇息?而年少不识愁滋味的儿女却浑然不知。 从大年初二开始,耍龙的队伍沸腾了挨家挨户,大人孩子都要从龙身子底下钻个关才好像尽了兴、满了愿,都希图个来年消灾免难。大年初五吃饺子填穷坑,初七吃拉魂长面,这都是祖祖辈辈遗留下的习俗,一样也不能耽误。 过年,浓缩了村民们一年的开心和满足,在漫长的冬天里温暖着乡村人的心念。春节似乎一眨眼就过完了,大年初七、初八生产队队长已扯开嗓子喊着社员要准备春耕。正月十五年尾的鞭炮响过,一年一度的春节就此画上了句号。 过年虽然只有短短几天光景,但是村民们对过年盼望、期待的心情使他们忘却了无数个日子的艰辛。年里头,人们无忧,尽情享用着一年收获的果实,他们是知足的,又是快乐的。在如今衣食丰足的日子里,过年之于我们每个人已显得稀松平常了许多,那曾经浓浓的年味已渐渐离我们远去了。至今想起,逝去的年味令人回味。P4-6 序言 旧日子的味道 对生大姐也要出书了,书名定为《烟火人生》。我有幸作为这部文集的第一位读者,并被委以作序的重任。心下惶惶的,担心自己愧对朋友的信任。我用数月时间通读了全文,最直接的感受是,这是一部用来怀旧、铭记的文学作品集,内里有太多曾深深影响或感动过我们,同时也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或忽略的旧日子的味道。是以,我在思考了很久很久以后,才斗胆用这句话做这篇序言的题目。 文学是个落寞的事业,但心里装有文学的人一定有一颗火热的心。我们借这颗本真的、柔韧的、多思多情的心去感知生活的真味,并希图从中挖掘出人世的一些最美最本质最动人的情怀。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广大文学作者和爱好者,才会不舍昼夜地书写和阅读,才会通过这些具体入微的生活实践参悟生活,发现并创造美的生活,给生活以一丝甜腻的味道,和无穷尽的动力。 随手翻开对生大姐的这部文集,时刻都能通过她文字的引导深入到那些久已走远的旧日子的场景,也时刻能感受到作者着力记录和描述的旧日子的味道,心下也会随作者一起深情追忆、缅怀那往昔、那味道。因为,我们大都经历过那种日子的甘苦,也曾对这种味道有过深刻的体会。然而,那些日子碎片已经离开我们很久很久了,那种让我们心之向往的味道正逐渐被现代“快餐式”滋味所稀释所取代。相信作者和我都无意讨论两种味道孰优孰劣,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旧日子里曾装着我们对生活的全部渴望,也曾深深影响或感动过我们,有我们不该忘却不该舍弃的一些美好东西。因此,记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 对生大姐深情地记述了一些老物件、老习俗、老故事,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浓浓的、酽酽的旧日子的味道。这味道经由作者或许还略显急切和粗糙的打捞、整合、包装,已然成了一道文字盛宴。老码头摆渡人、同事、朋友、亲戚、姐妹,这些日日萦绕在记忆深处的旧识,和由他们生发的故事,都是作者浓墨重彩记述的对象,他们的故事里透着旧时光的种种引人深思的可爱可敬;积肥、看瓜、生火炉、编草帽,这些业已淡出现代人视线的劳动,犹似在作者脑海中生了根,发了芽,并通过作者客观真实的记录再度焕发出光芒;泥炉子、野菜、秋风落叶、旧婚俗、旧讲究、乡间老匠人、乡村的树木和月光,这些旧时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早已变了模样,再难觅迹,但作者用深情的笔触,再一次把它们拉回来,让我们切实感触到旧日子透出的种种美好滋味。 对生大姐是个一心向善的老好人,她勤勉多思,她试图通过文字传达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引人走向高远。但这引导又交付给文字,让文字“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作用,不做作,不张扬,不强加。这些,在《人生中的等待》《当下的孝行》《法门寺钟声》《善小而为之》等篇章尽显无疑。我十分欣赏这种做法,不管我们来自哪个群体,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尽可能地做个好人,做一个问心无愧、于社会和他人有利无害的好人,我们才可能感染和教化他人,焕发出更多的正能量。为文之道也亦然,很难想象一个口到行不到、口是心非的所谓文人能创作出什么好的“作品”。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对生大姐的真挚善良给这部原本略显拙朴、生涩的文集增了光、添了彩,让熟悉她的我们感觉到,她的一篇篇文字全部出于心声。 纵览全书,对生大姐所记述的,正是我们日渐忽略和遗忘的;对生大姐想要表达的,正是我们时常思慕却又未曾系统追思或书写过的。这些旧日子的味道,直率又坦然地跃然纸上,不由让人感到亲切可近。对生大姐所写的日子旧是旧了些,但她对旧日子和生活的态度是真诚无私的;对生大姐追忆的旧日子的味道老是老了些,但这味道于现代生活却是弥足珍贵的;对生大姐的笔法虽稍显稚嫩,但她的书写却是极为虔敬疏朗。 诚然,我们都是文学大军里的未名者,充其量是在文学这广阔天地里自由率性地汲取养分,并做着一些琐琐碎碎的文学梦的追梦人。我们无意于追名逐利,我们无意于靠文学获取什么,我们甚至无意于著书立说。但我们一直在写,一直在用心体味身边的一切。我们的作品,是我们留给这个世界,或者单单留给我们自己的幸福记忆;我们乐意让这“写”,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也可能,终其一生,我们永远是文学天地里的花花草草,成不了树苗,更成不了大树。但这又怎么样呢?文学是我们此生不悔的选择,我们愿意在她芬芳的味道里沉醉。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最终会从文学里汲取足够多的养分,然后无愧地在人世存活、奋斗。 这些拉拉杂杂的文字,被我滥竽充数地拿来做一本天然生成的文集的序,实在有愧。愿我们以此共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让我们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绚丽一些。 是为序。 后记 心中的桃花源 当写下第一篇散文且印成铅字见报的那一刻,我知道,储存在记忆里有关村庄的一切像打开闸门一样,如一道清泉,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流经我的心房,舒坦而惬意。它是一处风景,叫人百看不厌。家乡的码头,浓浓的年味,冬天在冰河上打陀螺的孩子,夏收河边饮水的黄牛……村庄里的人、事和物,都仿佛活了一般,徐徐向我走来。 原始的村落,淳朴的民风,感谢上苍的眷顾,我生就在这样一个傍河而依的小村庄——河沟。河边有学校,有水磨坊,有油坊,也有寺庙。村子里的孩子们就在村庄的怀抱中,在人们慈祥目光的注视下背着书包上学读书。父辈们勤劳耕作,收获后在水磨坊里磨米磨面,磨坊下的河水不舍昼夜地推动着水车哗哗作响,不远处黑乎乎香喷喷的油坊,里面高大笔直杵油的木杵在吱扭吱扭地转着,不等出油,熟胡麻的香味已飘出很远很远.油香诱人,令人迈不动脚步。 村子前方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日夜翻腾,黄河鲤鱼自在畅游,而食物匮乏的人们并不惦记着去捕捞,只遇夏季“淌鱼”的时候,才用背篼把呛晕的鱼儿捞上岸,或晒或烹,当成上天赐予的食物。 宽大的河面,日积月累淤就了一片延绵十几公里长宽的“世外桃源”.那是村里人的粮仓、驿站,也是孩童们的乐园、鸟儿的天堂。每到夏天,河滩绿草茵茵,连绵野生的沙枣树如密织的纱网,遍布河滩的每一寸土地。鸟儿和野鸭在半腿高的草丛中嗖嗖出没,绒绒的绿草中随处可见一窝窝雪白的鸭蛋,肉嘟嘟的蘑菇藏在树脚下乘凉,野鸭蛰伏嘎嘎出没,鸟儿栖息树梢欢叫。河滩上的土地湿而沙软,几铁锨挖下去,就有泉水淙淙渗出,人和牲畜饮总也饮不完似的。春天村里人要到对面的河滩去耕种,大队仅有的一排羊皮筏子便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负责运送种子和社员。夏天收获的时候,羊皮筏子日日载了麦子在汹涌的河面上摇摇晃晃地往返,看了叫人惊心,可是,从来也没有发生过人员伤亡和倾覆事故。后来,大队又造了一条木船,人畜和粮食的运送方便了许多,这之后,学校也开始组织学生到河滩上去育树苗、栽树,收青豆、割蒲子,每年沙枣成熟的季节,是学生们最繁忙的时候,老师组织各班的学生过河打沙枣。据说沙枣核卖到外面是用来串门帘的。每到那个时候,也是年少的我们最期盼最高兴的事情,数不清的沙枣树,密密的沙枣,打也打不完,拾也拾不尽。沙枣既沙又甜,是充饥的野果,我常猜想,孙悟空的花果山上肯定就长着沙枣树吧。打完沙枣回家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荷包和肚子里都填饱了满满的沙枣。 那些年,经常目睹姐姐数九寒天在河边筑防洪的工事。考上中专前一年的暑假,我也和队里一般大的孩子到河边防洪抗灾,往返几里之外拉车运土的苦和累,被中午大队集中供应的、香喷喷的油焖黏饭冲得烟消云散。 黄河孕育了村庄也孕育了我。数年后,当看到从黄河的一个拐弯处劈出的跃进渠、淤出一望无际的米粮川河滩,隔岸相望,河对岸的学校、村庄,田野里星罗棋布的瓜房、热火朝天的打麦场,还是那么熟悉和亲切。老院中的井台,生产队里的粮库和饲养棚,以及农家大院里逃荒而来的不同地方的人们,他们都是那么淳朴的乡民,是至亲至爱的亲人和乡邻。天不亮就上工,天黑到生产队开会,吃的是半饥半饱的萝卜干饭、腌酸菜,即便这样,也有断顿的时候。尽管如此,他们仍是那么乐观那么开朗,相信面包会有的,牛肉会有的,相信共产主义会实现的。晚饭后的井台边、杏树下、门槛上,她们怀抱吃奶的婴儿,纳着等穿的鞋子,面露满足的笑容,自信而从容,从他们脸上看不到苦和愁为何物。 那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不知少年愁滋味的孩子,在黑夜里我随母亲到碾坊里碾过米、磨过面,跟在姐姐屁股后面,在炎热夏夜里打过麦子,在冰冷的稻田里插过秧薅过苗,拾过麦穗摘过菟丝子,挖过野菜抄过芋头。在外公的瓜田旁踅摸过香瓜,爬上杏树摘过青杏。穿着打补丁的裤子羞答答地走在操场上,一遍又一遍地排练“六一”儿童节的节目,趟过小河打过蒲子植过树。在曾祖父留下的地主大院里捉迷藏,随姐姐们去镇上的供销社赶过集,到邻村串过亲戚吃过席,背着旧鞋去废品收购站卖钱换蜜枣吃,无论天多么黑都要撵着到邻村看电影;过年看社火,登倒台地听看似懂非懂的秦腔折子戏…… 许多年过去了,家乡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许多已无迹可寻。用土法医治疾病的朱奶奶、有着江湖义气的外公、被打成“右派”扫大队院子的大伯、笃信佛教的奶奶,以及小学里既能教语文也能教数学,还能脚踏风琴嘴唱歌的音乐老师,童叟无欺小卖部里买日用品的叔伯,邻家的大婶、大伯,奶奶爷爷,姐姐哥哥……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村庄,一个大院。同一个地方,一个屋檐下,吃一样的饭,干同样的活;他们相互帮助建房,外出搞副业相互依存生活……他们身上凝集了太多太多中国农民的优良品质。村庄里鲜见偷盗,无杀人越货,更无图财害命的事件发生。走夜路不怕劫财劫色,出门不怕屋里丢失粮食财物。庄稼不施农药,牛、羊、猪不喂“瘦肉精”,渠水、河水、井水清澈干净透明,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令人怀念。 村庄里的人和事,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人们不求回报,默默奉献,忍辱负重,不急功近利,本色犹如一块无字丰碑,镌刻在人的内心深处,任凭风吹雨打,无以撼动。我是在那个年代出生的一分子,我能做的,就是把他们写出来,像画匠一样,把他们的一言一行栩栩如生地画出来,如小人书一样能看图说话,让后来的人知道并记得他们——还有那么一个年代、一群人,心是忠诚的,做人是厚道友善的,民风是纯朴的,村庄是温暖的,土地是干净的,河水是清澈的,天空是蔚蓝的…… 这就是我写作乃至出这部书的初衷。写出这一篇篇文章的时候,我仿佛沿着小时候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目睹的、亲历的、耳听的都通过我的笔触跃然纸上,我相信,如果你经历过那个年代,你也一定会懂的。 最后,感谢文友石也、郝雪峰、李慧英、孟繁华、房继农、郝文娟以及文昌阁读书会的成员们对我文章的润色和修改,没有他们,我的文章充其量就是一片片没有串起来的,虽美丽却散乱的羽毛,是他们,让我的文章披上了这件织了又织,绣了又绣,并且能飞翔起来的外衣。当然,我更感谢我的父母、我已故的姑父以及我所在的村庄和祖祖辈辈在那里生活的人们,是他们打我一出生就让我看到和感触到了一个善的人性和美好的世界。 写到此,我内心已不能自制地涌动着一种深深的感恩和对先辈的敬仰,为能给他们绘出一幅较标准的肖像,同时也为自己终于画上了一个美丽的句号而倍感欣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