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俊主编的《秋风吹过的村庄--重庆晚报副刊优秀作品选(2015)》是一幅浓缩的春景图,一座小型的秘密花园。第一辑“深情地活着”,选录两则长篇节选,《蚁军》以虚构写历史,《深情地活着》以讲述写现实,呈现出的特定历史和人生百态,有一种纵向的厚重美感。第二辑“秋风吹过的村庄”,是35位诗人吟唱生活、咏叹世界的专辑,诗人的乡愁、哲思、寻觅、痛苦、快意,喷薄而来,在《秋风吹过的村庄》里感念光阴,跟随《黔东南行吟》赏景,与《蛰虫飞》温习日常。第三辑“飞过春天的声音”,收录散文随笔97篇,是花园中的小花园,百花齐放,姿态万千。《风中的祖母》《蛋花烩面》写亲情,感人至深;《童年的煤油灯》写过往,质朴可亲;《真正的桥》《旧书铺》写感怀,简单隽永。第四辑“精美的文字会唱歌”为文艺评论合辑,这一辑文章数量不多,却分量十足,可谓重头压轴。吕进、老谭、邓高如、余德庄、蒋登科、邓毅、邱正伦……名单涵盖重庆学界、评论界,创作谈、现象谈、作品谈均有涉猎。
胡万俊主编的《秋风吹过的村庄--重庆晚报副刊优秀作品选(2015)》选录《重庆晚报》副刊2015年优秀作品约110种,体裁上,散文、诗歌、小说占大多数,另有少量评论文章。全书共四部分:“深情地活着”,主要是长篇小说节选;“秋风吹过的村庄”,以诗歌为主;“飞过春天的声音”皆为散文、随笔,包括游记;“精美的文字会唱歌”主要收录评论文章、书序、读后感、影评、创作谈等。
*深情地活着
蚁军(连载节选)
深情地活着(连载节选)
*秋风吹过的村庄
濯水濯水
北上的水(二首)
诗意万盛(组诗)
蛰虫飞
去捡拾大地的歌
关于春天的诗行
陶家:遗落的时光
迎接阳光(外一首)
刀锋之上(组诗)
在渝北的花果中歌唱(二首)
七律·井冈行
小时候的“爱情”(组诗)
璧山葡萄
葡萄,葡萄
葡萄园小夜曲
我愿化作一朵荷花
无法完成的命运
黔东南行吟(组诗)
水上村庄(组诗)
统景温泉情
秋风吹
秋风吹过的村庄(组诗)
在海边,手执一枝红珊瑚
(组诗)
畅游书海细嗅花香
一州忠义九州魂(组诗)
并蒂莲(组诗)
撤退
生活散章(组诗)
追逐时光
夜鸟(外一首)
父亲的鼾声(外一首)
安静的河流(组诗)
最美好的生活(外一首)
二十四节气歌(节选)
听雪
*飞过春天的声音
叉回乌江
半城迷雾满城雪
红叶,温暖如花
故乡的雪
烟雨阆中
米花糖的记忆
难以忘怀的邻里亲情
黔江水记
一座叫照母的山
物质留存和精神安慰
——关于重庆发电厂烟囱的记事
夜吟的乐趣
父亲的温暖
一个人,也可以高朋满座
照母山的启迪
只有香如故
落叶的树
南山腊梅香满城
风中的祖母
杨三爷
笛声传情
寻踪卧牛滩
飞过春天的声音
麦考里夫人的椅子
羌寨踏歌
父亲的军号
怀念石匠
山径
怀念“老彭”先生
可爱的沙雕
两江山城颂
华蓥山的红杜鹃
叶舞,春天的落幕
快乐从哪里来
渝北水乡美
葡萄开花似飘雪
龙兴之城
胡豆花开
清廉之风是官德
何人不起故园情
——渝北龙兴古镇抒怀孙善齐
父亲的巧手
怀念抗战老英雄杨养正
小镇茶馆
我凭啥走进鲁院
——我的蹉跎文学梦
那个遥远的新西兰
漫步民国街
闻香识峨眉
父亲的墨盘
怀念何不相见
关于地名的乡愁
杏林之德隆
南川散记
千年之约
南川百草园
闲居四面山
南温泉记(外一篇)
核桃树
秋意浓
飞不出记忆的灰鸽子
忆重赓
无准备的美
童年的煤油灯
渝北有条御临河
黑山谷秋韵
空气的味道
清晨,我在璧南河跑步
彩墨人生总关情
——忆中学美术老师张我见
槐花有情
如诗似画张家界
大坪的七荤八素
宝顶山石窟猜想
万葵向阳
一相逢
桡胡子
乡下万年台
山城步道
重庆,一直等你
龙头寺公园之夜
秋天的味道
母亲
涞滩古镇的物象芳华
追梦不分早与迟
秋风沉醉的茶香
从秋到冬
放学
记着地名好回家
渝北赋
拜谒青杠坡
围炉旧事
山野的鸟鸣
蛋花烩面
故土
网上有佳人
空港之夜
真正的桥
旧书铺
*精美的文字会唱歌
一起有意义的集体书写
——《文化名人在渝中》序
精美的文字会唱歌
——张纯静散文集《飘散的落叶》序
历史视野中的包容姿态
——序《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1940—2015)》
只当一场好梦
美在哪里?
医者父母心
鲁迅和奥威尔
读王雨长篇小说《开埠》有感老谭
扎根本土抒写乡愁
——王雨新作《开埠》之我见
青年李白吟诗巫山
重庆:中国诗歌的半个灵魂
电影人的情怀
以笔墨静养吾心
——陈元虎先生原帧版《啸风堂小楷十二种》
赏评
从纪年绣说到魔幻现实主义
听南腔北调说重庆方言
《大后方》让我热血沸腾
生机勃勃的语言
川剧也是一种图腾
文学创作与创作风气
——序《踏歌万里写风情》
综合材料绘就的东方之美
士兵们有的取下背包、冲锋枪就地而坐休息;有的则干脆坐在就近的石头上打盹;也有的取下军用水壶喝水;还有的取出压缩饼干充饥;而更多的则是脱下手套,就地小解。
有一名靠近岛心古柏的军官,好奇地围着大树转了两圈,然后对准树干小解。当他解完手,正拉裤链的时候,猛然感到脱掉手套的那只手一阵剧痛,继而手臂、上身、下身乃至全身似有无数根钢针锥扎一般,他惨号一声,扑倒在地。临近的两名兵士嘴里叫着“少佐”,同时急忙蹲下身子去扶,可他们扶起的并非是少佐的上半个身子,而是几根骨头支起的皮衣。两人大惊,扔下“皮衣”,站起身来,拔腿就跑。可是晚了,他们刚迈出一只脚,身子就仰后倒下,全身火灼般剧痛,就地翻滚,大声惨叫,这一下就如炸弹爆炸般,古柏是爆心,同时向四周扩散开来。兵士们潮水般奔逃,继而纷纷扑倒,惨叫声、哭喊声,响成一片。
指挥官箭步冲出帐篷,挥动战刀,叫随从打开手电一照,天啊!一幅惨绝人寰的画面映入他的眼帘:成千上万只猩红色的蚂蚁从古柏四周涌来,疯狂追逐、撕咬他的士兵,士兵一跌倒,瞬间就成了“蚁人”,片刻,肉身全无,只剩下一堆冒着烟的头盔、衣裤、靴子和武器装备。指挥官急令:取消计划,向他靠拢。同时,叫随从推倒帐篷,平地摊开。他急忙跳入篷布正中,让随从及奔来的士兵们在他周围围成一团,打开所有手电,轻重机枪、手雷等一齐向蚁群开火。
蚂蚁们没有退缩,它们踏着同伴的尸体前赴后继,而且,越来越多。围着指挥宫的士兵阵营四周,不断有人伴着惨叫倒下。指挥宫心里很后悔没带火焰喷射器和汽油,不然也不会遇上这么大的麻烦。继而叉想,只要坚持到天亮,叫前线司令部派出直升机来接就行了。也许,猜出了指挥宫的心思,蚂蚁此时竟停止了进攻。片刻,全部入地般踪影全无。
黎明时分,正当指挥宫暗自得意,并叫无线电报员呼叫司令部时,从篷布四周地下石缝中一下子涌出数不清的蚂蚁,它们从外向内分工合作,各自选定目标,精准猛击。只一小会儿,围在指挥宫四周的几十名兵士全部丧命。
指挥官绝望地一屁股坐在地上。这种场面,令他毛骨悚然。这种结局,他万万没有想到,参战以来,他亲手杀害的中国人不下一千,可最终败在了一群蚂蚁手下!难道是中国人说的“报应”?“八嘎!”他摇摇晃晃地杵着战刀站起,他从不相信什么“报应”,人间永远是强者的人间,只有恶魔才能主宰世界,先入地狱者必是弱者。他挥舞战刀,双眼布满血丝,狞笑着。
这时,一只很小的蚂蚁拨开蚁群,走到他的战刀跟前,摇头晃脑,前须舞动,像是挑战,又似轻蔑。指挥宫大怒,挥动战刀猛劈。劈后一看,小蚂蚁不知何时已跳到他的战刀背上。他张口大骂,欲伸手去捏死小蚂蚁,哪知,他的这个动作竟成了永恒。小蚂蚁趁他张开口时一下子钻入他的喉咙,猛锥一下,令他神经麻痹,全身不能动弹。之后进入他的心脏,三下猛咬,五下狠撕。完成之后,小蚂蚁迅速撤出,回到原处。与此同时,指挥官的身躯轰然倒下。
P4-5
不忘初心得始终
9月13日,知名女作家阿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感叹:重庆晚报副刊能坚持办刊到今日,不能不说是一个活生生的奇迹。
或许这可能是一个奇迹。据保守估计,从1985年5月1日重庆晚报文艺副刊《夜雨》正式创刊至今,31年来,重庆晚报副刊刊发的各种体裁的文章,总量已超过10万篇。
或许这真的是一个奇迹。那么,这个奇迹的创造者,首先应归功于始终坚定不移支持重庆晚报副刊发展的成百上千名作者,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在砥砺中进取,在传承中延绵……
这本《秋风吹过的村庄》,便是2015年152名优秀作者才华的结晶。为了体现对作者和创造性劳动的尊重,本书所选作品按照体裁分类,每一类中则按照作品见报先后排序。个别篇章遵照出版规范,进行了文字上的调整。本书的出版,得力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米加德社长、蒋登科副社长的大力支持,也凝结了该社编辑的辛勤劳动,在此深表谢意。
我们先浏览一下目录。入选者虽然仅仅是我们庞大写作队伍里的一部分,但名单依然耀眼——黄济人、吕进、邓高如、王明凯、傅天琳、李钢、蒋登科、李元胜、吴景娅、吴佳骏……组成重庆文艺创作领域的豪华阵容。
合川、璧山、綦江、江津、大足、南川、万州、城口……这个名单涵括了重庆市大部分区县。繁荣基层文化,培养文学新人,强调群众性与包容性,等等,历来是重庆晚报副刊赖以生存的基础。
其中,《蚁军》《真正的桥》等25篇力作,荣获首届(2015)重庆晚报文学奖。设立重庆晚报文学奖,是重庆晚报狠抓内容建设、提升办报水平的一次尝试,得到广大作者、读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永才同志为此做出了肯定批示:我们的媒体要刊载真正的好内容,而不是被碎片化的信息掏空,并希望其能坚持办下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者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必须继续坚守“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坚守“团结作者、服务读者”的办刊思想,对不同渠道的所有来稿一视同仁,择优刊用,为党的文艺、新闻事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这是重庆晚报副刊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重庆报业市场唯一每日出版的重庆晚报副刊,一路走来,也的确殊为不易。
记得1985年重庆晚报创办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渝中区解放西路66号重庆日报社大院内,人们为便于口头上区分两报,将日报简称“本报”,晚报简称“小报”。
一代又一代晚报人,发奋图强,革故鼎新,终使重庆晚报健步进入中国十大晚报之列。
而如刘子茵、李天培、许可、周桂林、夏启荣、华万里、王华东、许大立、李西蜀、雷飞志、鲁纪岳、吴景娅、江波、张卫、贾昭衡、苏瑗、吴艺、林文、邓宇辉、汪旭、何国利、黄家骢、吴昊、朱一平等一代又一代晚报副刊编辑同仁,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用自己青春的热情与无私的奉献,谱写着重庆晚报副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进行曲。
前不久,我们向部分热心读者、作者征求对晚报副刊工作的意见。许多朋友异口同声地提到《杂花树》《寻常百姓》《一周笔会》《市井》《女人圈》和《名家》等当年影响广泛的栏目,他们虽对大环境下这些栏目的历次改版决策深表理解,但直呼丢了可惜。并对“中国著名作家重庆晚报笔会”等历次大型活动记忆犹新,如数家珍。其情其景,令人动容。
近年来,我们立足本土,脚踏实地,陆续新辟了《重庆创作》《老重庆》《悦读》和《作文》等定位明确、后力强劲的版面,并结合具体内容定位,推出了“美丽中国系列文艺宣传行动”等社会活动,与綦江、江津、渝北、合川及巫溪等区(县)委宣传部合作,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当地青山绿水之美、风土人情之美、历史地理之美、人文环境之美、社会和谐之美、时代风尚之美及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状况,取得了明显成效。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新形势有新要求。我们的中长期目标是:形成版内版外结合、线上线下联动,努力打造包括纸媒、期刊、出版、公众号、网站及APP等全面融合发展的《夜雨》副刊集群……
目前,网络技术、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比如,个人微信公众号等各种自媒体,泥沙俱下,铺天盖地,对传统报业形态形成剧烈)中击。我们在积极实现多媒体融合发展的同时,尤需广大读者继续与我们团结一心,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尤需广大作者继续与我们携手同行,用多姿多彩的生花妙笔,触动世界,打动人心。
像报春的燕子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31年前,重庆晚报《夜雨》副刊创刊时许下的诺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我们,始终在努力!
胡万俊
2016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