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即“满大人”的官话
我的汉名是唐石霞,字怡莹。我是满洲人,“满洲”是民国初年人们常用的叫法,现在,大家为了和伪满洲国区分开,常说我是满族人。以“满族”代“满洲”应当是更准确的说法吧。认真分析推敲一下,“满族”说法指的是出身的族群,而“满洲”的说法则指的是地域。较真一下,在满洲地区出生的人,可能是汉、满、蒙、回、藏……各个不同民族之人,因此,若说某人是“满洲人”,只标示了出生的地区,并未讲明什么民族,所以,说我是满族人,更恰当准确。
满族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以善于骑马射猎而闻名华夏。早年,满族的统领把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合一,以八旗制度组织民众。即黄、白、红、蓝四旗,加上镶了旗边的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每一个满族人,都必然分属于这八旗之中的某旗之下。顺便说一下,自民国初年开始,中文词语中有“旗人”一词,指的就是属于八旗之下的满族人。如果说某某人“在旗”,是指他“在八旗之下”的意思,同样也是指他是满族人。
至于“旗袍”一词,则流传更广人人皆知,大家都明白,那是指咱们中国女人非常漂亮的时髦长袍,其实,它也是来源于满族姑娘所穿的长袍——旗人之袍,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旗袍”了。现在,旗袍的演变更趋完美,连西方洋人也有追求穿旗袍的时髦风尚呢。不过,我仍然觉得,华人或东亚人穿旗袍才更美更合宜,这与东方女人的瘦削身形有关,西洋女人和东方女子比起来,大多体形较高较胖,她们很难穿出娇俏柔美的风格来。所以,咱们中国女人穿起旗袍独领风骚,堪称精彩绝妙!
旗袍算是满族人对东方时尚穿戴的一大贡献,至今,流行寰宇而不衰。满族语言对当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影响也不小,诸如人们熟知的萨其马、蜜供、胡同等词语都是来自满语,甚至有学者考证,普通话语音中的翘舌音是汉族语音中本来没有的,也是清朝进入北京时带进来的。
很有趣的是,西方人把我们汉语称作Mandarin,这是中文“满大人”的音译,很明显,洋人认为中国的普通话即“满大人”的官话呢。说起满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还有个必须提及的事,就是满族女人从来不缠足,这对汉族人的缠足陋习曾给予了不小的正面冲击。
我的满族姓氏,按发音译成汉语是“他他拉”,属于镶红旗。“他他拉”音节多,说起来麻烦,所以,又按照汉姓单字单音习惯,简译作“唐”,我姓唐来源于此。我家是八旗中的大族之一——扎库木氏族。关于扎库木氏族人什么时候入关成了北京人,这可能要追溯到17世纪了。到了我生活的年代,全家已成为地道的北京满族旗人,他他拉氏已经是扎根北京的“唐氏”家族,世代的书香门第。现在,知道我祖上这些渊源的亲友不多,人们多习惯称呼我唐女士,喜欢用我的汉名唐石霞了。
太远的祖上,连我自己也无从查考了。记得比较清楚的,可以从曾祖父裕泰公说起。说到这儿,我要先说一下满族人的姓名称谓习惯与汉族人不大一样的地方。通常满族旗人只说名字,略去姓氏,只在比较郑重或是正式的场合才说全名,比如我的曾祖父名叫“裕泰”,我的祖父名叫“长叙”,按汉人习惯好像并非一家,一个姓“裕”,另一个姓“长”,其实,这看法有失准确,我的曾祖父全名应当是“他他拉·裕泰”,祖父全名是“他他拉·长叙”,平时呼叫称谓时,都略去了家族姓氏“他他拉”。
再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是“溥仪”,其实,那只是他的名,没说出他的姓,他的全名应当是“爱新觉罗·溥仪”。现在,再回过头说我的曾祖父裕泰公吧,他曾经出任湖广总督十五年,在他任期届满,朝廷将其调任陕甘总督的时候,于赴任途中不幸病故。所以,从我所知道的家族历史来看,只从曾祖父算起,我的出身应是旗人中的官宦人家。P3-6
我的姨母是爱新觉罗·溥杰原配夫人
这些口述纪实文字,记述了清末民初一位奇女子的不凡经历。
当年,这位女中奇人的步履行踪,曾为斑驳陆离的社会图景添彩增色,也曾将普罗大众的视野引进皇室的后院深宫,还曾在对抗权门欲海和揭露日军侵华外侮中激荡起绮丽波澜。在这部口述作品中,她以独到的后宫中人的眼光,聚焦末代皇朝,进而扩展到皇天后土的方方面面.,令人大开眼界。
本纪实文字的这位口述者,就是民围初年曾闻名遐迩的,来自末代皇室的唐石霞女士。
唐石霞(1904年-1993年)字怡莹,出身满族贵胄。她的满姓是他他拉氏,她是光绪帝的爱妃珍妃及瑾妃的亲侄女,还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媳——溥杰的原配夫人。她是经历奇特的清末皇家名媛,地道正宗的皇亲国戚。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实际已被推翻,但是,清廷的帝后以及官员们得到民国政府允准,又在紫禁城内居停了约十三年,直至1924年冯玉祥逼宫,末代皇朝才算彻底灰飞烟灭。曾住在紫禁城皇宫多年的唐石霞,当时与其他皇室成员一道被赶出了皇室宫阙。从那时起,唐石霞以崭新而独特的面貌展现给世人:她没有其他皇亲国戚的失落悲凉情感,在政治上,她公开反对筹措建立“满洲国”的日伪暗涌,最后,与包括丈夫溥杰及皇兄溥仪在内的那些私下谋划复辟的皇室成员分道扬镳;在事业上,她潜心北宗中国画学创作的艺术钻研,多次举办个人画展,成绩堪称显赫;在生活上,她则主张高雅独立不受任何羁绊,我行我素坚持个人的自由追求。
20世纪30年代前后,唐石霞的名字掷地有声,红遍京、津、沪。
要厘清唐石霞的生活轨迹,须简略追溯一下有关他他拉氏在晚清的逸事。百年前,珍妃已被慈禧太后害死,光绪帝被禁锢瀛台也随后崩逝,慈禧太后同时薨然归天,末代皇帝溥仪即位。这时升为皇太妃的瑾妃已然夫死妹亡,独居宫中感到异常抑郁孤僻,遂将其疼爱有加的小侄女唐石霞接进紫禁城陪伴自己。于是,唐石霞自那时起,从市井迁入禁宫,有机会结识宫中的女眷和各色权贵,也体尝了帝王后妃的顶级福祉,知晓了皇室内宫的戒律秘闻。这造就了她见多识广的阅历和学养,不过,也同时滋生了落落大方之外的些许娇嗔任性,这一切谱写出她的奇特履历,铺垫了她不同寻常的人生路途。
她自幼有诗书礼仪的陶冶,受过繁文缛节的调教;她也亲历了封建王朝崩坍的变革,受到各种外来进步思潮的影响。这促使她在温文尔雅中同时具有自由反叛的性格。从她青年时代自由地结交异性来说,唐石霞可算作那个时代女子冲破藩篱的先驱;从她曾令人惊愕地于“满洲国”成立之前就正面介入反日斗争,疾呼“宁为华夏之孤魂,弗为伪帝之贵戚”来看,唐石霞身为皇族贵胄却有着游侠般的义胆。
唐石霞女士的见地和经历超凡,她的自述对研究距今百年左右的近代历史、皇室的宫廷生活、当年的名人逸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编排整理并将其口述内容公之于世是十分必要的。不过,坊间关于她的传闻褒贬不一,谬误常有。而我的家族与这位奇女子及其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公布她口述的真实历史以去伪存真,当属责无旁贷。
略述一下唐石霞女士与我家的多重亲戚关系:她的姐姐唐梅(我的前母)嫁给了先父惠孝同,所以,我的父亲成了唐石霞的亲姐夫。因此,我辈兄弟姐妹都称呼唐石霞“十姨”(先母唐梅排行第九,唐石霞排行第十);再有,我的爷爷耆龄与溥仪、溥杰的父亲载沣是连襟(即耆龄与载沣两个人的妻子是姐妹,都是瓜尔佳氏),因此,多年来我的父亲和末代皇帝溥仪及其皇弟溥杰,以姨表兄弟相称。当然,我遵父旨,称小于先父的溥仪、溥杰为叔叔。而溥杰叔与十姨唐石霞又是结发夫妻,因此,溥杰既是我的叔叔,又是我的姨父,唐石霞既是我的姨母,又是我的婶婶。唐惠两家的关系绝非一般,应属至亲。
1961年,我随先父散步时,曾在北京北海公园的濠濮间,巧遇过溥仪、溥杰两位叔叔。我当时十分激动,那是我首次见到昔日皇上和皇弟。是次邂逅,我特别注意观察了曾是十姨丈夫的溥杰叔,我觉得,溥杰是个典型的文弱书生,他举手投足都尽显温文尔雅。比对溥杰谦卑和蔼的表情,令我对十姨唐石霞做了截然不同的猜想(当时我只听说了不少十姨的故事,从没见过唐石霞本人),由于她敢于公开对抗日伪和挑战权贵,我想她肯定不同于溥杰,可能是一位剽悍倔强的女中豪杰。廿年之后,我移居香港并见到了十姨唐石霞,一下子推翻了我想当然的臆断!唐石霞竟然也是一位温婉文弱的知识老人,她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举止优雅中显露出贵族气派,与强悍毫不沾边。只是文弱中带有执着,执着中又蕴含通达高雅的灵活性,绝非激进剽悍类型的人物。
1982年移居香港时,唐石霞得知我是中文系导师兼作家,她吩咐道:“十姨已年迈体弱,你要帮助我写下昔日历史。一为记下宫廷琐事供学者参考、好者揣读、后人知悉;二为把亲历所见提供读者,略陈不同于野史传闻的一点资料。”我表示接受这项写作任务,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她讲我记的口述历史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每周我必按时去她家进行记写,持续了一年多。开始时当然是说多记少,常是她讲得异常激动,我听得兴奋不已。当年听其E1述,有时像聆听如泣如诉的小夜曲,有时似观赏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有时又犹如被带进了高雅的殿堂去沐浴知识的春风。她的娓娓倾诉,或引人遐思,或激人亢奋,或诱人嬉笑,或教人勤勉,使我感到获取颇丰,于日后研读历史及教学工作之时大有裨益。约五百日的口述记写工作已入正轨,我不仅做了大量笔录,她还将她以前写过的和发表过的文章数据送给我做参考。所以,我掌握了不少她极珍贵的第一手数据,本计划20世纪末即可脱稿成书。但是后来,却因她陡然遇到了某些意想不到的事端纠缠,口述被迫停顿下来。清官难断家务事!我当时只好退下,冀望过些时日,她的问题妥善解决之后,再继续她的口述记写。不过十分遗憾,事与愿违,她的老境陷入无法摆脱的烦恼之中,最后竟然卧病不起,无法再对我做任何讲述,直至她抱恨撒手人寰。
十姨唐石霞想说的话虽未全部讲完,但也已经叙述了绝大部分。我在退休之后有了较多时间,遂反复思忖,决定撇开我不知道的,把已知的人和事分章节加小标题架构,出版这部极其珍贵的口述纪实。好在这不是写她的完整传记,欠缺些许内容应无伤大雅。于是,我在查证核实了犹如年份、人名、事件等历史资料后,整理完成了她的这部口述稿,交托出版社出书了。
回首往事,这部作品所提及的唐石霞的姑母瑾太妃、十姨的亲密朋友皇后婉容、皇妃文绣……一大批金枝玉叶都早已玉殒香消;她的夫家兄长末代皇帝溥仪以及前夫溥杰也相继故去;现在,连十姨唐石霞也以“最后一片玉叶”之身仙逝了。
唐石霞未能亲眼见到这部《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出版是个遗憾。但是,这份宝贵的口述历史终能面世,毕竟于她于我,甚至对于她所讲的那些喜于揣读的学者、专家或爱好历史的大众,均是好事一桩。
谨将这部《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献给令我钦敬的十姨唐石霞!我相信,她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有感知,而且肯定倍感欣慰!
伊深2016年7月于香港
惠伊深编著《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精)》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口述历史佳作。
口述者唐石霞女士是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的原配夫人,是著名的珍妃及瑾妃的亲侄女,是末代皇后婉容和末代皇妃文绣的亲密朋友。她是清皇朝寿终正寝之时最后一批离开紫禁城皇宫的皇族成员。
这部口述历史详述了唐石霞和珍、瑾二妃的他塔拉氏家族的兴衰历史,介绍了清宫内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特别揭示了日本军政上层在操办建立伪满洲国之际,迫使溥杰与她离婚并续娶日本贵族后裔嵯峨浩的阴谋,是为了将来在没有子嗣的溥仪下台后,伪满洲国的下任皇帝有日本血统,从而全面掌控中国。
此外,这部口述史还叙述了唐石霞在绘画、诗歌方面的较高成就及造诣,对其晚年在香港大学的任教生活进行了详细说明。书中所陈述的史实和独特经历,可为后人研究往昔历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惠伊深编著《我眼中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杰夫人口述史)(精)》亲历者实录!有图!有真相!溥仪看上了我,为何瑾太妃却让我嫁了溥杰?北京饭店的舞会上,我因何机缘初识了张学良?溥杰为何要帮我逃离土肥原贤二的追杀?日本军界阻止溥杰投奔张学良的内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