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是继《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后,“武志红心智成长系列”的第三本。书中以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为核心,讲到人在童年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如何影响性格和命运,以及成年后如何改变自己的模式,走出轮回的命运,成为真正的自己。
作者武志红的写作方式非常引人入胜,通过故事、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的过程层层深入,透彻精彩,大众读者都能够理解接受。那些故事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镜子,很多读者反应,看书的过程就像是接受生动的心理辅导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武志红心智成长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武志红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是继《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后,“武志红心智成长系列”的第三本。书中以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为核心,讲到人在童年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如何影响性格和命运,以及成年后如何改变自己的模式,走出轮回的命运,成为真正的自己。 作者武志红的写作方式非常引人入胜,通过故事、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分析的过程层层深入,透彻精彩,大众读者都能够理解接受。那些故事也成了我们每个人的镜子,很多读者反应,看书的过程就像是接受生动的心理辅导课。 内容推荐 童年时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相处形成的关系模式、心理模式,是我们人格的基础,就像是新出厂的电脑装上了一套操作系统。 如果对自己的“操作系统”不了解,外界来什么刺激,我们有什么情绪,做出什么反应,自己往往都意识不到。于是,我们被同一套心理模式所左右,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人生就像是一个个轮回,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如果对自己的心理模式有了深度了解,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做出回应,那么我们的生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色彩。当我们为自己的一切做选择时,就是在成为自己。 如果你渴望更了解自己,看清楚亲密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更真实自主地生活,那这本武志红编著的《愿你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就可以帮助到你。 目录 序言:成为你自己 Part 1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 定律一:成为自己 定律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 定律三:关系胜于一切 定律四:多一只心灵之眼,看破关系的迷雾 定律五:幸与不幸,是你主动实现的 定律六:答案,在你自己心中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Part 2 人的命运为什么会轮回 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嘉奖? 不含诱惑的深情 谁制造了乱世佳人的宿命 再劫面包店——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警惕爱情的七个教条 学校和家庭不该是“养鸡场” Part 3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活在当下 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尊重自己的感受 谁动摇了你的立场 你为什么太在乎他人的评价 自我价值,为谁认可 种子的力量——你如何创造了你的现实 自我觉察,解脱之道 看到的境界与达到的境界 让感觉在你心中开花结果 Part 4 七个心理寓言 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动机的寓言:孩子在为谁玩 规划的寓言:把一张纸折叠51次 逃避的寓言:小猫逃开影子的招数 行动的寓言:螃蟹、猫头鹰和蝙蝠 放弃的寓言:蜜蜂与鲜花 亲密的寓言:独一无二的玫瑰 Part 5 心灵成长书吧 《不要用爱控制我》 《中毒的爱》(原名《中毒的父母》) 《爱是一种选择》 《少有人走的路》 《沉重的肉身》 《爱的觉醒》 试读章节 定律一:成为自己 不断收到读者来信,问什么是“内在的父母”与“内在的小孩”。同时,也不断收到不少来信问一些关于心灵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在思考怎么回答他们的问题时,我梳理出了关于心灵成长的六条定律。 与定律相对应的是破碎。所谓破碎,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成长环境明显违背了这些定律,我们的心灵就会受伤,我们的生命感觉就会出现破碎。 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称,人有五个层次的心理需要:饮食与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按照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话来说,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成为自己。 什么是自己,我们又怎样可以成为自己? 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是不是在做自己,这一点极为关键。 如果我们感觉不是在做自己,那么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并会做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看上去,这些事情像是自毁或伤害别人,但其实我们不过是在用这些事情来唤醒自己的意志。 譬如,美国明星“小甜甜”布兰妮·斯皮尔斯,她在演唱事业上获得了极大成功,但是,这个成功不是她意志的胜利,而是她妈妈林恩意志的胜利。从两三岁开始,妈妈一直带着她转战美国各地,用尽各种办法为她谋取演唱的空间。为此,她没有了童年,只在13至15岁期间,过了两年普通女孩的生活,还有了初恋男友。但林恩为了在女儿身上实现自己的野心,迫使这个男孩离开了布兰妮。这只是布兰妮母女关系的一个缩影,其实布兰妮的妈妈在各个方面都想操控女儿的一切。 在精神近乎崩溃的时候,布兰妮在一家疗养中心不断对别人说:“我是骗子!我是冒牌货!”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你们在我身上看到的所谓成功不是我的,而是我妈妈的,她通过我的身体实现了她的梦想。这看似很好,但布兰妮的意志却被剥夺了,她远远没有成为自己,而只是妈妈的“自己”的延伸。 类似的例子还有迈克尔·杰克逊,他的名声、才华和影响力都胜过布兰妮。但是,他开始的成就也是父亲粗暴塑造方式的结果。并且,和布兰妮一样,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他的童年被剥夺了,这是令他最耿耿于怀的事情。 后来,杰克逊对小男孩极其痴迷。这一点都不难理解,他迷恋小男孩,是因为他自己不曾做过真正的小男孩。他和那些小男孩在一起,就好像得到了自己已经逝去的童年似的。 在爸爸粗暴的意志控制下,杰克逊失去了童年。但他自己的意志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于是,他迷恋男童。只是,当他把自己的渴望强加在那些被他迷恋的小男孩身上时,他也是在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们身上,剥夺了这些小男孩做自己的机会。 P3-5 序言 成为你自己 我们渴望做自己。 同时,我们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 显然,这是矛盾的。 在我看来,这是每个人生命的头号矛盾。 或者,你会说,你只要自己认可自己就OK了。但这是真的吗?当你登上世界的巅峰时,却无人分享,无人喝彩,那种滋味,你能想象、能体会吗? 一个朋友在我博客上留言说,他登一座山,到了山顶,却发现没有什么瑰丽的景色,那一刻,他好像悟出了什么,从山上下来后,就给一个女孩打电话,说他爱她。 这种感受,不难体会吧。 不必说巅峰,你只须问问自己:你可曾保守住任何一个秘密? 是不是,每当有了一个重要的体验,或有了一个秘密,你都渴望有一个聆听的对象。这个聆听对象,可以是牧师、心理医生,也可以是亲朋好友,还可以是一件物品。 譬如,电影《花样年华》中,最后梁朝伟对着一个树洞一诉衷肠。 说这些,只是想强调一点: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关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关系对方的认可,渴望能与对方分享彼此。如果没有这一点,我们就会感觉,生如同死。 然而,如果我们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认可,一个巨大的问题就会产生:我们可能会失去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大多数人也有过爱与被爱的经历。 但是,对于多数人而言,关系越亲密,我们就越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对方的身上。 那时,我们就是在摧毁对方的真实存在。 反过来也一样,别人也在对我们做同样的事情。 一切关系中都包含着这一点。 也就是说,这世界上,我们都在互相强加,强加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对你。 因为这样的说法,一切人际关系就成了一团迷雾:我们以爱的名义彼此强加,而当我们自觉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行动时,我们便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了。 人本主义心理学说,以人为本。 这个著名词汇的更准确的意思其实是“以我为本”,即“我”自己才是我的人生的选择者和判断者。 马斯洛强调自我实现,而与马斯洛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旗手罗杰斯则强调“成为自己”。 这两者是同一个含义,其意思是,当一个人为自己的一切作选择时,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为自己,便是自我实现。 这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很难。 因为,关系所制造的迷雾淹没了我们,我们的内心深处,藏着太多的别人的意志。 尤其是,父母的意志,权威的意志,以及圣人的意志…… 想成为自己,就必须拨开关系的迷雾,破除掉别人强加于自己的意志。 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 这本书中的系列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可以视为我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入门文章。如果你渴望看清楚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亲密关系,看清楚普通的人际关系,这一系列文章一定会帮到你。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相信这一系列文章也会让你看破很多迷雾。 除了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外,我们也需看到,我们的意志本身也常是一团迷雾。 譬如,为什么“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这是因为,我们太爱自己的意志。如果意志得不到实现,我们便会执着在这个意志上,于是,那些“得不到”的,便成了我们无比重视的事物了。 这也引来另一个奥秘:如果想让一个人对你好,便请他帮你一个忙。 这是因为,多数时候,我们看似是在爱别人,其实首先是在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如果对一个人付出越多,那么我们就会越在乎他,其实在乎的不过是自己的意志而已。 这也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好人多在付出。那么,在一个关系里,对方既然只是得到而没付出,他自然就不在乎这个关系了。 看破人际关系的迷雾后,也可以去编织更多的迷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 看破意志的虚妄后,也可以利用这一虚妄,给自己追求更多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只有看破关系的迷雾,也看破意志的虚妄后,我们才能看到彼此的真实存在,才能做到真爱。 书评(媒体评论) 以《十诫》和《蓝》《白》《红》三部曲等影片闻名的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说过:“如果你不懂自己的生活,那我想你也不会明白故事中那些人物的生活,不会明白别人的生活。”我深信自己的文章和工作能帮助别人,是因为我一直在锲而不舍地要弄懂自己的生活。 ——武志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