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王鹏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着“缺乏系统化机制”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相应的理论和对策。作者首次将系统理论与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结合起来,以便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研究框架理论,并探讨能够对目前实践有所帮助的对策方法。对规划建设实践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及指导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大中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存在着“缺乏系统化机制”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索相应的理论和对策。这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在较广的课题,如果没有一种全在综合的认识方法,就很容易在研究中顾此失彼,陷入片面的境地。因此,本书在对国内外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将系统理论与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结合起来,以便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研究框架理论,并探讨能够对目前实践有所帮助的对策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科研和有关高等院校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第一篇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解读篇

1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概念

1.1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1.1.1 和城市公共空间相近的“空间”概念

1.1.2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1.1.3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

1.2 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1.2.1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魅力所在

1.2.2 城市公共空间也是市民进行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

1.2.3 城市公共空间与城市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

1.2.4 城市公共空间与民族文化传统有重要关系

1.3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概念的建立

1.3.1 系统论的引入

1.3.2 系统论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1.3.3 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再认识

1.4 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1.4.1 提供公共活动场所

1.4.2 有机组织城市空间和人的行为

1.4.3 构成城市的景观

1.4.4 改善交通

1.4.5 维持改善生态环境

1.4.6 保护

1.4.7 生产

1.4.8 提供感受

1.4.9 诱导城市有序发展

1.4.10 保留备用土地

1.5 追求高质量的城市公共空间是系统化发展的目标

1.6 小结

2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1 世界范围内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发展史

2.1.1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是城市建设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1.2 与课题相关的国外理论和基础研究概况

2.1.3 国外城市现代公共空间系统建设的实践

2.1.4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是一座多维复合的时空框架

2.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

2.2.1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史的分期

2.2.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特点

2.2.3 中国当代城市空间发展背景的特点

2.2.4 与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理论相关的国内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2.3 小结

第二篇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剖析篇

3 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研究框架

3.1 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研究”的理解

3.1.1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组织

3.1.2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划分

3.1.3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内在规律研究

3.1.4 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系统化原则框架构想

3.2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研究框架的建立

3.2.1 总体和局部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系统化研究

3.2.2 城市公共空间的内在运行机制的系统化研究

3.3 系统的发展趋势

3.3.1 信息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对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发展的影响

3.3.2 立体化发展

3.3.3 可持续发展

3.4 小结

4 运用系统化研究框架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研究

4.1 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现状的分析

4.1.1 总体层面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以北京为例)

4.1.2 局部地段(街区)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4.2 分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深层问题和原因

4.2.1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与发展面临的基本矛盾

4.2.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缺乏系统性的原因

4.2.3 目前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内在Jol,N的现状、问题研究

4.3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4.3.1 当前我国城市呼唤公共空间系统建设

4.3.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的萌芽与起步

4.3.3 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的现实意义

4.4 小结

第三篇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机制建构篇

5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机制建设的理论和对策框架

5.1 系统性原则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过程中的体现

5.1.1 社会组织关系的系统性

5.1.2 运作过程纵向的系统性

5.2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机制建构的理论和对策框架

5.2.1 研究决策方面的理论和对策框架

5.2.2 规划设计和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对策框架

5.2.3 实施运行层面的理论和对策框架

5.3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中相关问题的研究

5.3.1 土地资源和所有权配置问题

5.3.2 交通问题

5.4 小结

6 王府井商业街整治中的公共空间系统化建设

6.1 工程背景

6.2 商业街空间现状分析、研究

6.2.1 规划地区范围

6.2.2 历史沿革 

6.2.3 空间形态结构

6.2.4 道路交通 

6.2.5 空间环境面貌

6.2.6 公共活动空间

6.2.7 重要节点地段

6.2.8 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6.2.9 环境艺术

6.3 商业街空间环境整治改造过程

6.3.1 目标决策研究阶段

6.3.2 规划设计阶段

6.3.3 建设实施与管理阶段

6.4 回顾与展望

6.4.1 总结

6.4.2 二期工程

6.5 小结

结语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城市空间创造大于城市空间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人员组成方面——空间系统创造所吸纳的人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专业类型上都远远多于设计师。

工作性质和定位方面——规划设计只是空间系统创造中的一个重要步骤,与之平行相关的步骤还包括工程的前期可行性研究决策和立项、资金筹集,设计后期的建设实施、建成使用及维护管理、用后评价和信息反馈,等等。

解决问题的广度、深度和能力方面——空间系统所面临的问题的广度要广得多;方法手段方面:设计成果一般是图纸性方案,系统创造的成果往往并非图纸,而是包括相关的文本、协议、政策、法令、制度等;在能力方面:规划设计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中途“夭折”,没有强有力的手段来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而空间系统的创造则可依据法规制度,调动多种手段,来保证系统目标向既定方向发展。

实际效果方面——“好看不中用”,这是不少规划设计的命运,而原因往往是由于缺乏对实际问题的综合、系统的研究和解决。而城市空间系统创造的首要目标是创造一个运行良好、动态发展的、受群众喜爱欢迎的空间环境。

社会意义方面——规划设计主要运用的是少数设计师的力量;而城市空间系统创造的主体是市民,依靠的是群众力量。强弱对比,不言自明。

城市空间设计与城市空间系统创造相比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实设计本来就是系统工程中的一部分,一个功能块,一个程序环节,两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在国内目前的城市空间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很多都是用空间设计来代替了空间系统创造的全过程或主要过程。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认为:城市空间设计仍然是城市空间系统建设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和通道,它的工作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空间的外在形态的表达。对我们从事建筑学、规划学研究的人来说,它又是我们手中最有力的工具。

P48

序言

当此世纪之交前后,我国城市中公共空间的建设已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在规划建设和运作之中亦显示出存在诸多需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书作者王鹏博士在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作出分析后,认为这一复杂的课题仅从个别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及指导实践是不够的;进而提出宜以系统论的方法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作全面的、动态的、系统化的把握,并且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的研究框架。本书进一步论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包括空间形态(硬件)和内在运行机制(软件)两个方面,并指出后者的缺失是我国当前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这一观点是颇具创新意义的。作者因此提出从研究决策、规划管理、开发实施三个层面进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化机制建设的理论及对策框架;可以预料,这一成果将会对规划建设实践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及指导意义。

一般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期间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案例式的建筑规划设计练习,理论内容相对较少;跨学科的理论研习则更少,实践经验也极缺乏。因而在本学科领域中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创见的观点是件不容易的事。

本书的出版,和许多“博士丛书”一样,对于青年读者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针对自身在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不足的弱点,只要认真对待、肯花时间和精力是完全可以克服并得到可观的成果的。王鹏作为直读博士生,不例外地也具有社会知识不足、缺少实践经验等弱点,对此他能勇于面对,努力克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除去深入研究了系统论的基本理论之外,他还用一年的时间参加了西安市北大街规划工作、关于深圳规划中有关民族特色问题的研究论证工作以及北京市中关村西区的规划设计工作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自己的弱项,并使其研究过程具有开拓性,也使其独立工作能力得以很大地提高。

理论与实践,是建筑学的两张翼,只有一张是飞不高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打下了攀登科学高峰的坚实基础,再经过这种更多地、不懈地努力,本书作者将会取得更多更新的成果。广大青年读者中,也将涌现出更多理论与实践兼长的年轻建筑师。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关肇邺

2001年夏于清华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