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光水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也斯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花灯

中秋节前一晚,我们到朋友家去做花灯。一卷铁线、一些彩色的玻璃纸,加上胶水、剪刀、洋烛等等,这便动手做起我们的花灯来了。有人做蝴蝶;有人做老鼠;有人做一个小圆桶,然后他说那是一个车轮包;有人做一只蜻蜒,因为头垂了下来,所以说那是一头忧郁的蜻蜓;有人做了半边的飞虫,扎上各种彩纸,然后用一根棒把它竖起来;有人做公主的小帽;至于我,我做一头犀牛。等到大家都做好了,便给花灯点上洋烛,然后关上电灯。在黑暗中,七八盏花灯透出的亮光烘亮了我们的脸。不过是简单的彩纸和铁线,却可以做出一些发光的东西来。这些人造的动物,静静地伏在那里,内心有一支洋烛在燃烧,透过外面彩色的玻璃纸,让我们看到那闪耀的心在动。夜深了,偶然,一盏花灯的洋烛燃尽,花灯的垫底燃烧起来,花灯主人便连忙扑熄它,而其他人就唱:快乐诞辰……

中秋节晚上,我们到维多利亚公园看花灯。草地和小丘上,到处坐满了人。人们坐在草地上,把花灯挂在树的枝头,在身旁用洋烛围一个圆圈。有时,有人用盛可乐的纸杯覆在洋烛上,于是这平凡的东西也焕发起来了。人们坐在灯和光的中央,吃月饼、喝酒、谈话。人们在灯旁边走过,像我们,欣赏肥胖的鱼灯、飞机和坦克车、或者是一头被人牵着走的乌龟灯。人在灯光间穿梭,整个山头点点的光因为人影掩映而忽明忽灭。我们说明年要再做一些更大的花灯带来。坐在路旁的铁栏上,看有人用气球放起一盏花灯,渐升渐高,渐去渐远,它终于成为天上的一颗星星,久久停在那里,我们走远了还回头,担心这星星会掉下来……

(一九七四年十月)

竹琴

家中有一个竹琴,是朋友送的。是一截巨大的竹筒,中间开了洞,上面拉上几根弦线。我不知可有这么大株的竹,因为是手做的琴,所以美丽得很朴素。

我童年时在以竹为名的乡下住过,也没见过这样的竹。而且现在由做的人拉上弦,弹起来就可以听见悦耳的声音。懂得的人用手按着弦线,熟练地按抚它,它就唱出整首歌来了。

可惜的是,这琴落到我手中不久,就断了一根弦。而因为它的构造比较复杂,要探到里面去才可调回那弦,所以就这样给搁下来了。我说了一次又一次要修好它,正如我说了一次又一次要写应该写的信、做应做的工作、办妥琐碎繁杂的事务一样。

那真是一个美丽的竹琴,任它那样搁置在那里是可惜的。我尝试拿起来,但修理是那么困难,好像教一个外行的人没法探手进它的心里。它的弦坏了,我又没法换上另一根弦,所以它就变成没法弹奏出音乐的琴了。

这真是可惜。我就只是任它搁在那儿。它像一尊雕像、一株罗汉松或是一根印第安人的图腾柱地竖在那里。任它有这么美丽的外貌、美好的素质,就是没法发出美丽的声音来。

有人说:“这样也好,竖在那里,像一件现代艺术品!”许多现代艺术品都像弃置的用具,但我宁愿它可以在人手里发声。何况坏了的一根弦卷起来,令人感到像有一个伤口在那里。

我从天后诞带了几个纸风车回来,五彩缤纷的,就插在这空竹筒的宽口中。这朴素的雕塑有了一点颜色。它的伤口插上这多彩的装饰。当风一来,纸的风车瑟瑟转动,它像在絮絮说话,它仿佛也开始瞳得遮去哑默难言的烦忧。

(一九七五年七月)

看见一些米粒溅在地上,混和着灰尘。尽管这样几粒米,可能不值什么,但也许因为那颜色,也许因为自小的观念,总是觉得,米粒是不应混和灰尘的。

就像许多别的事情一样,我们现在是多见煮成的饭,少见原来的米了。我是记得米的。童年时常到一个亲戚家去,那儿是个米铺,门前的木桶中盛着米,一个个小丘似的。偷偷把手插进去,有一阵爽快的清凉。铺中四壁叠着盛满米的麻包袋。偶然有一个空间挂着开张时人家送的贺镜。在这四壁叠满麻包袋的铺子中,坐在脚碰不到地面的高凳上,听着主人家的太太认穷,不过我们知道那亲戚其实富有。那时候,米就是财富了。

还有就是,童年时蹲在母亲身旁看她洗米,那样两手合起来磨着米。可见由米煮成饭,也不是容易的一回事。近年来电饭煲等普遍了,种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也离开米愈来愈远。年纪大一点的人,才会说我们不知道当日香港沦陷时,要找一包米是多么的困难。

米的故事,也是最平常最基本的故事吧,张爱玲《留情》的主角姓米。与其说它说的是爱情,不如说是现实生活。

最近看黑泽明的《没有季节的小墟》,也有一段米的故事。小职员告诉同事过去怎样骗米:“弄湿了饭锅,走去请人家称一些米,讲价后不买,把米倒回去。这样走多几爿米铺,就够一餐饭了。”后来他同事看见他被恶妻欺侮,替他不值,叫他把她赶走,他反而生气,要打他的同事了,他说:“骗米那样的日子,也是她跟我一起挨过来的。她就算有诸般不是,他凭什么要我赶她走?”像米一样平凡,像米一样实在的一个故事。

(一九七六年一月)P4-9

书评(媒体评论)

2013年1月也斯去世的时候,在香港不止是文化界,而且是整个香港社会都惹起了一番的震动。到了今天终于整个香港这个一向对于文学,对于诗比较冷漠的一个社会,回过头来认识到了也斯的价值,认识到了文学之于香港,它应该有的一个本来的地位。

——梁文道

我觉得也斯不只是诗人,不只是文学家,他对整个香港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香港文化的本土认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个作用跟很多政论家、文化批评学者靠呼吁、立论不一样,他真正用作品奠定了文化认同基础。没有文化作品,再怎么鼓吹香港有本土文化有文学,都是没用的。他实实在在地在用诗和小说、跨界的艺术等奠定香港文化。

——廖伟棠

读也斯先生的散文,会让人有突然不再眼瞎的醒觉。他的学识、谦逊、爱港的拳拳之心,让他能看清香港诸多文化问题的答案。也斯先生,这位香港的后来者、集大成者,靠一己之力的摸索,走上了一条包罗万象的写作之路,即试图把观察和思考,用意味幽远的诗意永远锁牢……

——黄梵

倘不是也斯的《山光水影》,在人影匆匆,泛眼的风光里头,香港的许多面貌,恐怕也不是人们视而得见的。也真不知道也斯是如何办到的,他把香港的山水,都放到恰当的位置,其美,其丑,其不美不丑,,似乎又各尽其妙,就连不那么美的,也能引起人们的游兴逸致。

——戴天

后记

坐在这面窗前,想着那面窗子。明天还要回去,收拾留下的书本。住了十年,中间离开五年,还是记得那窗外面山上一列绿竹,在风中温柔摆动,翻出白色闪光。不过是一面小小的窗子罢了,看着那些光影,倒是写了许多字。后来离开了,看到更多壮阔的山水,遇到更多动人的事物,提起笔来,却总想等到一个比较安定的时空再写吧。回来了,推着木头车,把一袋袋书从邮局搬回家,来回走了一趟又一趟。书本挤在透不过气的空间里,随回南的天气潮湿,无奈地皱眉。现在我抱歉地拭干净,望它们不再辛酸。我看着书本的伤痕,想它们也像人一样,会遭遇濒于死亡的衰竭,需要一段时间才可以逐渐康复。几年生活的不安定,失去的东西太多,也没有强求事物的心素,只剩下这么一堆书,也难保不沾灰尘,要用力拭拍,在阳光下晒它几天。隔了几年再回到窗前,还是觉得那片绿色是熟悉的。我们也曾经爬上巍峨的山头,我们也曾经对着汪洋打开胸怀畅谈呢。妇人们把水泼出去,路上蜿蜒流动着青山,我们看到了么?我们愿意细看么?鸟儿吱吱乱叫,木头车辘辘转进小巷。改变太多了。搬空了书籍的墙壁,令我想起髹墙的朋友们。地板都垮松了,纵横留下许多痕迹,记得每一个在摇椅上坐过的人。把盆栽从窗框上解下来,窗子露出本来朴素无求的面目。竹叶青青的晃动,却已变得稀疏了。山边盖了木屋又拆去,损了满山青绿。室内也变狭小了,夜晚看书的时候,没有安坐的地方,有了更多蚊子和虫儿,书本也难以细读,都挤在一起,要找的也不晓得到哪里去了。因为过去模糊不清,未来也变得不能确定,浮浮泛泛的,好似虚悬在许多重重叠叠的时空里,看着那一点绿色,欲说还休。那些感觉,是真的?是假的?我们曾看见青葱烂漫,变成浩瀚的高山,又见它在悠悠的日子中,一分分受侵蚀。从高山俯览,可见连绵的全貌,但漫游的时候,一草一石何尝不足以细看?许多单独的点,在回想中串成线条与色面。这是想像中的风景?是因为失去一丛浓密的青绿,失去一些过去的记录,所以虚构出来的?然后有一天,在酒馆里,朋友递给我一个棕色纸袋,打开来一看,里面尽是当时坐在窗前写下的字。重读一遍,竹头木屑里,隐约似有昔日的山水城市、日夜光影。剪裁一番,也许可以把过去和现在连在一起,可以代替我的沉默说话?旧稿编成新书,眼前尽有呛鼻的灰尘,变幻莫测的气候,但愿怀念的山川人物常青。

目录

冷暖

 深深浅浅的绿色

 花灯

 竹琴

 米

 久茸

 花生

 草地上的午餐

 文字班瑰花

 两层玻璃外的冬天

 小巴的倒后镜

 祈愿达摩

 母亲

 两个少女

 一团面粉

 给画拍照

 晒太阳的方法

 民新街

 清凉的天气

 夜

 钱币

 雨

 彩虹的胜利

 圣诞卡

 赤柱

 早上的事

 电视上的车声

 旧书新果

山水

 风中的营

 天梯

 蒲台岛

 鹿颈

 大自然的错误

 一杯热腾腾的东西

 雾

 长洲,凌晨三时半的雨

 向月亮唱歌

 大屿山

 烟与颜色

 路、屋宇、海水

 烂头东北

 夜行

声光

 笑容可掬的脸

 金属的心跳

 老人

 不可能的梦

 画的说话

 请勿触摸

 强烈的个性

 表达情感的舞蹈

 陌生人与亲人

 《冬暖》的细节

 祝福

 影响

 雷诺亚的午餐

 女待日记

 拘谨的与自然的

 阿普阿雷阿土

 活地阿伦

 差利

 如此演戏生涯

 燃不着的烟草

 傻大姐

 恋爱中的女人

 时流上的造像

 独舞的人

 请白者

表里

 父与子

 小孩与蚊

 阿以

 赖床

 烧鸭师傅

 饼店老板

 满口袋都是纸条的人

 逝者

 坟场

 新年前后

 浪漫和世故的混合

 办娱乐刊物的朋友

 不愿变狼的羊

 远去的人

后记

序言

文学家也斯(山光水影/序)

黄梵

读也斯先生的散文,会让人有突然不再眼瞎的醒觉。此前我读过他的《在柏林走路》一书,他的学识、谦逊、爱港的拳拳之心,让他能看清香港诸多文化问题的答案,其时人已在德国。他盛赞德国时,很难不想到香港文化的欠缺。就连在图宾根参加“闻一多研讨会”,也带给他世界主义的感触:“异乡的评论和演绎令我们反省:很难再狭隘地说只有中国人才懂中国文学,反而应该珍惜跳出狭隘观点的交流……”他似乎命中注定,要成为矫正香港文化的一代先驱。他早年是对夏宇等台湾诗人产生了影响的香港诗人,其第一本诗集署名梁秉钧。关于他的诗,于坚去年在南方都市报上写过一篇夸赞文章,他内疚先生这么好的诗,他竟“发现”得这么晚,他俩本该一见如故。德国比中国大陆更早发现先生诗作的好,继邀请北岛、顾城、杨炼、舒婷之后,德国国际文化交流署把发现好诗人的目光,转向了先生。上述《在柏林走路》一书,便是先生那次作为诗人受邀访德的成果。考虑到诗是先生早年创作的核心,我用诗的眼光看待先生后来的散文写作,也就合情合理,并不为过。打个有点抽象的比方,诗之于先生其它体裁的写作,犹如泛神论者的神之于万物,哪怕捡到一朵落花,他们也会对潜入了落花的神性恭敬有加。

诗是先生散文中看不见的灵魂,这本《山光水影》便是极好的例子。如果说这些短文的精短,不只是因为报纸专栏篇幅的限制,也取决于这些短文具有的诗心,一定会有人质疑我。但我想说,这些短文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先生选择了一种诗性语言,这种语言的根本智慧在于克制,和对悖论的迷恋。“小岛睡了。小岛并没有睡。那些躺在门前帆布床上的人静了,但还有我们,还有这场凌晨三时半的雨。”(《长洲,凌晨三时半的雨》)“对事物知与未知之间,生活一切还不曾固定下来的那些光阴是最美的,但也是最充满焦虑的……就像这个雾的故事。”(《雾》)“没有事情是完美的,当风在外面怒吼,而这是你在黑暗世界上唯一的营,你会珍惜枯枝的火光、吵闹的笑语。”(《风中的营》)先生善于把事物的两面拉入短文,同时打开正反,来产生悖论似的妙趣。这不是无关宏旨的策略,恰恰是先生从诗继承的最妙的思维,使得他总能看见事物的“另一面”。“另一面”之所以被人们忽视,是因为它不只是客观物象,身临其境也未必能看到。这“另一面”来自诗人的主观凝视,若无一颗比常人深的诗心,“另一面”就会雁过无痕。在《晒太阳的方式》中,先生不会略过正常晒法,但人群中隐着一个少女的胆怯晒法,也没逃过他那双被诗训练的眼睛,“双脚却是暗灰色,那是因为她穿了丝袜……这双灰暗的腿,像两头臃肿而犹豫的野兽,试探地爬上前面低低的铁栏,举起头,笨拙地转动,初次尝到阳光的滋味。”在《早上的事》结尾,先生写道:“我忍不住想:我这样体谅机器,机器也会同样体谅我吗?清风哗笑着在我头顶经过。”诗心不止令先生始终难舍事物的两面,使他看得更远、更多,也让他心有旁骛。

先生着力旁骛的,当然是充满诗性的语言。细品先生的散文会发现,他的散文多数是逐句追随出来的,后一句追随前一句,前一句的节奏、语感、意象,都成为后一句的向导,文章意图并非事先预设,是依靠语言逐字逐句完成的一场发现。读者不得不跟着他的视线一起寻找,没有找到之前,读者会把文章主旨寄托于结尾。先生安排起结尾来,颇似美国作家卡佛,并不在乎读者索要的重要“意义”,常靠平淡无奇将意义悬置,令传统读者不太适应,如《路、房宇、海水》《一杯热腾腾的东西》《雨》等。这种顺应语言寻找之旅的写法,当然来自诗歌,也使散文不再变得一模一样,因为语言的每一次摸索前行,很难走同一条老路。语言通过摸索,既丢失了规整、一致,也造就了散文多样的面貌。比较《一团面粉》《烂头东北》《路、房宇、海水》等,可以看清它们大不相同的外貌,都来自对语言的尊重和顺应。记得大陆有人曾向我抱怨先生散文的“驳杂”,是的,这本《山光水影》与我读过的另一本《在柏林行走》,确实不像同一人的作品,但我对“驳杂”的看法大不一样。“驳杂”恰恰揭示了散文有更广袤的新疆土、新可能,也让读者懂得,美的创造不是中规中矩的一劳永逸,美是需要不断越界的创举。如同台湾散文大师王鼎钧已把小说、戏剧、诗歌悉数化入散文,先生也让他的一些散文具有小说的形貌,比如《一团面粉》《夜行》《圣诞卡》等,但抵达的来路与王鼎钧先生很不一样。大概王鼎钧先生早年的诗,远未有也斯先生诗的成就,前者的散文就不太仰赖语言的敏感摸索,前者靠事先深思熟虑的思考,创造了许多绝妙的说法。我在纽约与王鼎钧先生聊天时,蓦地意识到,他那些说法已先于写作存在,他驾轻就熟,写作时信手拈来。但也斯先生的思考方式,更像一个诗人,一切思想和意味,都仰赖写作之中的语言摸索,正是复杂诗意的驱使,令先生的散文有了更开放的“驳杂”,也令先生写得出所有的体裁:诗、散文、小说、评论、论文等。我也读过先生的小说集《养龙人师门》,从诗人的角度去理解,便有着更丰沛的说服力,那是诗人小说,里面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充满诗的意味,都来自语言克制的恰到好处。先生以这样的诗心写了半个世纪,也该令有心人了解他文章的魅力所在了吧?!

也斯先生的文学事业和身份,更适合用一个笼统的词“文学家”来概括,与当代津津乐道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等专家概念,格格不入。他的写作完全不受专业划分的束缚,这让我想到每种文化总会旁逸斜出,贡献几个类似的人物,他们意志强大,能力超强,不甘一生做某个体裁的专职奴隶。法国有考克多,美国有沃伦,阿根廷有博尔赫斯,他们都因其丰富的内心,不肯舍弃任何一个体裁。也斯先生身处香港这个“倾侧了的社会里”(也斯语),却做着和他们相同的事,那血淋淋的精神冲撞,可想而知。也许恰恰处于做文化事倍功半的社会,有心人更能感到诗的必要,因为诗是一切文字美感的源头,惟有它,不会乐于接受商业理性的控制。就诗的本性来说,诗是一种脱离设计的迷思、想象、浪漫、情感,很难成为现实主义文体,先生善用它来写散文,就会在人迹稀少的个人与社会之间,找到重新发现、想象和命名的自由。这是沃伦、博尔赫斯等人写作历程中的真实故事,也是藏在他们多种体裁写作中的共同秘密。也斯先生,这位香港的后来者、集大成者,靠一己之力的摸索,居然殊途同归,和上述境外前辈一样,走上了一条包罗万象的写作之路,即试图把观察和思考,用意味幽远的诗意永远锁牢……

2015.10.3.写于南京六合里

内容推荐

也斯的《山光水影》,使读者在人影匆匆、泛眼的风光里头,看到许多人们视而不见的香港面貌。他把香港的山水,都放到恰当的位置,引起人们的游兴逸致。他对香港这城市怀有一份深厚的感情,自童年时代从近乎乡村的黄竹坑搬到北角,也斯便处处留神。

香港这座城市的街道、人群、山水、光影、颜色、欢乐与哀伤,构成了《山光水影》一书的内容。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读到香港的曲径、香港的态度、香港的声音和香港的山光水影。著名华文作家梁文道先生说:“当我回到香港,想要迅速地重新认识这个我出生的故土的时候,我发现也斯给了我一条很独特的门径。他是今天华文世界最好的作家之一。”

编辑推荐

在人影匆匆,泛眼的风光里头,香港的许多面貌,并不是人们视而得见的。也斯却把香港的山水、人物,都放到恰当的位置。他常常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深意,形诸创作,自有不凡之处。《山光水影》一书中,也斯笔下的香港街道、人群、山水、光影、颜色、欢乐与哀伤,吸引着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