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丹麦女孩(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大卫·埃贝尔舍夫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卫·埃贝尔舍夫的这本《丹麦女孩(精)》是一部关于爱与勇气的书,写给所有敢于追求真爱和活出自我的人。

《丹麦女孩》版权畅销20余国,同名电影斩获3项金球奖,入围4项2016年奥斯卡奖。一部描述爱与勇气的灵魂救赎之作。  《丹麦女孩》荣获美国艺术文学院罗森塔尔基金会奖、浪达文学奖,入围美国图书馆协会奖与纽约公共图书馆奖,《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等40余家顶尖媒体高赞推荐。

同名电影由《国王的演讲》金奖导演汤姆·霍珀盛赞小说并执导,最年轻奥斯卡影帝“小雀斑”费时3年揣摩人物,感染主演,豆瓣超7万网友评分高达8.0。

别看我的身体,要看我的灵魂。我们独自穿越黑暗,就是要忠于内心,追寻真正的自我。

特别邀请《纸牌屋》译者 何雨珈 倾情翻译

内容推荐

《丹麦女孩》由大卫·埃贝尔舍夫编著、何雨珈编译的,讲述了: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曾在自己的生命中努力挣扎,想要了解我们是谁,并且接受那个真实的自己。学会接纳,是我们的课题。

来自美国的格蕾塔为了自由,放弃加州的豪门生活,在丹麦展开艺术家生涯。她擅长人物画,同为画家的丈夫埃纳尔则以丹麦北方老家的主题画而闻名。

某个寒冷的午后,一名歌剧女伶临时无法前来让格蕾塔作画,而格蕾塔必须在限期内完成该肖像画,她只得央求丈夫埃纳尔当模特儿。穿上女伶的芥茉黄淑女鞋、系上吊带袜、套上白色洋装,望着自己柔滑如丝缎的小腿,埃纳尔不禁头晕发热,身体里住着的女孩“莉莉”被唤醒……

从此,两人之间出现了第三者“莉莉”,她总是趁埃纳尔不在的时候出现。随着莉莉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埃纳尔开始厌恶自己作为男性的身体,他渐渐发现“莉莉”更是真正的自己。

他该如何抉择?封存渴望、继续扮演埃纳尔,还是鼓起勇气成为“莉莉”、创造想要的生活?横越美国、北欧与德国的追寻自我之旅,一个最炽烈、最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即将展开……

目录

第一部 哥本哈根,1925年

第二部 巴黎,1929年

第三部 德累斯顿,1930年

第四部 哥本哈根,1931年

作者的话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第一个知道的,是他妻子。“帮我个小忙吧?”一切开始于那个下午,格蕾塔的声音从卧室里传来,“就一个小忙。”

“没问题,”埃纳尔说,双眼没有离开画布,“什么忙都行。”

天怪冷的。波罗的海的风裹挟着冷空气呼啸而来。两人住的这间公寓位于“寡妇之家”。个子矮小,未满三十五岁的埃纳尔正在画画,画的是记忆中卡特加特海。冬季的某个景象。画面上,黑色的潮水泛着白色的浪花,残酷地翻卷着。对于成百上千捕了海产准备返回哥本哈根的渔夫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葬身茫茫大海。他们楼下的邻居是个水手,脑袋瘦长,像颗子弹,动辄对老婆辱骂诅咒。埃纳尔一边给每个浪头涂上灰色的边缘,一边想象那个水手淹没在海水中,只举起一只绝望的手;用吃了太多薯条、喝了太多伏特加的嗓子,骂他老婆是个婊子。埃纳尔知道,他的颜色要运用得足够黑暗,那种令人恐惧的灰色,要能够吞没一个如此不堪的男人,无情地淹没他的咆哮。

“我出去一会儿,”格蕾塔说。她比丈夫年轻,宽宽平平的脸庞,带着些英气。“回来咱们就开始。”

这方面埃纳尔也和妻子不同。他喜欢画大地,画海洋,一小块一小块长方形的颜色,被六月的阳光从不同角度投下深深浅浅的光影;有时候表现的又是一月,阳光阴冷没有温度,整个画面都灰暗迷蒙。格蕾塔擅长画人物肖像,经常是占满整个画面的特写。她画的人物通常都算有点分量。他们的嘴唇都粉粉的,发色或深或浅。格鲁科斯塔德先生,“哥本哈根自由港口”背后的资本推手;克里斯蒂安·达尔高,国王的御用毛皮制衣人;伊瓦尔·克努森,“B&W”造船厂的重要成员。今天本来要画的是安娜‘芳斯马克,丹麦皇家歌剧院的女中音和女高音歌唱家。很多公司要员和工业巨擘都找格蕾塔给他们画肖像,挂在公司办公室、档案柜或者员工来来往往都能看到的走廊中。

格蕾塔靠在门框边,“你真的不介意停下帮我个小忙?”她一边说一边往后捋捋头发。“要不是很重要,我也不会问的。因为安娜又取消了。你能不能试穿下她的长筒袜?”格蕾塔问道,“还有她的鞋子?”

四月的太阳就悬挂在格蕾塔背后,透过她手里软绵绵的丝绸丝丝缕缕地渗进来。窗外,埃纳尔能看到圆塔。,如同一个巨型砖砌烟囱。德国劳埃德航空公司的飞机正飞过上空,是每日返回柏林的航班。

“格蕾塔,”埃纳尔说,“你是什么意思?”一滴油乎乎的颜料从他的画笔上掉到靴子上。爱德华四世汪汪叫起来,雪白的头从埃纳尔转向格蕾塔,又转回来。  “安娜又取消了,”格蕾塔说,“她要再加一场《卡门》的排练。她的肖像我还剩两条腿了,得赶紧完成,否则永远画不完了。然后我就想,你的腿应该能做模特吧。”

格蕾塔朝他走去。她另一只手上拿着一双黄色的高跟鞋,有锡制扣襻。格蕾塔自己穿的是一件前扣的罩衫,上面有一些方方的口袋。她总把不想让埃纳尔看到的东西往随便哪个口袋里胡乱一塞。

“但我穿不下安娜的鞋啊。”埃纳尔说。不过,看了看格蕾塔手上的鞋,埃纳尔心想自己没准儿还真穿得下。那是一双小小的鞋,带点微微的拱形,跟上加了软软的垫子。埃纳尔的脚趾挺细的,有几根细细的黑毛。他想象着皱皱的丝袜滑过脚踝那块白森森的骨头,滑过小腿的那片肌肤,最后用吊袜带稳稳系上。埃纳尔情不自禁地闭上了双眼。

那双鞋跟上周他俩逛街时看到的一模一样。当时那双鞋就在“芳斯百合”百货的橱窗里,穿在一个人形模特的脚上,配了一条午夜蓝的裙子。埃纳尔和格蕾塔驻足不前,欣赏着橱窗里点缀的黄水仙花环。格蕾塔说:“很好看,是不是?”埃纳尔没有回答,但橱窗玻璃上映出来的那个他却分明已经瞪大了双眼。最后格蕾塔不得不强行把他从橱窗边拉走了。她拖着他走过街头,经过烟斗店,有些担心地问:“埃纳尔,你还好吗?”P2-4

后记

今年夏天,《名利场》封面刊登了凯特琳·詹纳①的照片,我突然想起另一个变性人。她是在大概一百多年前,以一幅肖像的方式,首次将自己的女儿身展示给世人的。她就是莉莉·易北。1930年,莉莉从她和妻子格蕾塔在巴黎共用的画室出发,前往德国,在德累斯顿市立妇科诊所进行了一系列的手术,完成了自己的变性。住在诊所的那段时间,她喜欢坐在易北河岸边,回忆作为男子的过去—她生来是男儿身,名叫埃纳尔·韦格纳—同时她也思考作为真实自己的未来。(她作为女人的姓就是从“易北河”而来。)离开诊所之后,莉莉本想低调生活,保护自己的隐私。但她变性的消息开始被欧洲媒体大肆宣扬。所以她勇敢地前进一步,公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接受了一个丹麦记者的一系列采访,站在一个变性人的角度,描述了一路走来的经历,以及变性过程中她的妻子所扮演的角色。两夫妻都是画家,所以她还讲述了艺术对她个人认知的影响和塑造。20世纪30年代初,莉莉·易北曾经在短暂的时间占据了国际新闻的显著位置。作为第一批接受变性手术的人之一,她的名字在全世界都见诸报端。现在,电影《丹麦女孩》问世,埃迪·雷德梅恩在其中塑造了莉莉的形象。更多的人知道了她,了解了这个“变性先锋”的故事。

大约二十年前,我还是个年轻的作家时,第一次读到了莉莉的故事,其中很多元素都令我好奇和着迷:她“勇敢做自己”的勇气;她还在婚姻关系中就进行了变性;故事发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非常怀旧的气氛;还有她在LGBTIQ①的群体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最让我浮想联翩的是其中一个细节,莉莉的妻子格尔达②创作了多幅油画,都是莉莉肖像。画中的莉莉非常美丽,迷人的黑色双眸,双唇脉脉含情。这些开始于莉莉变性历程初期的肖像,是她最早的公众形象。这些画作中,莉莉或躺在贵妃椅上,手臂枕在脑后;或悠闲地打扑克,一只腿搭在椅子上;或转过身,深邃的眼中似有千言万语。莉莉的肖像在哥本哈根和巴黎的艺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被这个女人的肖像深深吸引住了,她的表情似乎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变化万千,意味幽远。而莉莉·易北本人也和画一样,内涵丰富。她在很多人心中的形象和意义都完全不同。她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激励人心的东西,而这就是其中之一。对我来说,对莉莉的思考越多,就越深入地理解了她充满艺术、爱与自我认知和寻找的一生。

艺术家总是能见人之所未见,看到那些甚至还不存在的东西。他们想象中的世界,总比旁人要丰富和怪诞。艺术家们同时也解读现实,使其更为丰富和持久。莉莉·易北的故事,关乎艺术,关乎创造,关乎实现想要的生活。这个故事中的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艺术,解读眼前的世界,也解读自己。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尽管变性前是一个名声在外的成功画家,莉莉却坚持否认自己的艺术家身份。她说艺术和绘画属于埃纳尔(此刻我在办公室打出这些文字,身旁挂的画中有一幅画的是一座法国城堡,画家的签名正是“埃纳尔·韦格纳”)。但我不同意她的说法。毋庸置疑,莉莉是一个艺术家,她最伟大的作品就是自己。她为自己勾画了一个未来,并尽己所能去创造这个未来。我经常久久地注视格尔达画的莉莉。画里的莉莉并非完全写实(就像莫奈画布上的草垛也是印象派),都是格尔达的解读,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象征意味,颜色十分活泼跳跃(大量运用各种粉色、绿色和黄色)。不过这些画都抓住了莉莉的灵魂与内涵,比我见过的任何本人的照片都要生动。世人就是通过这些肖像,首次见到了莉莉。我也是通过这些肖像,开始了解这个女孩灵魂中的一些色彩、轮廓和阴影。

莉莉·易北的故事也关乎“爱”。在亲密的关系中,我们表达,我们倾诉,我们宣泄许许多多的情感。我觉得,深入了解莉莉的关键之一,就是格尔达。在两人的婚姻关系中,他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亲密的小港湾,港湾中的爱情,如此真挚,却又如此脆弱。就是在这个私密的空间之中,莉莉首次出现。我非常好奇,格尔达为什么能接受莉莉进入他们的婚姻,她是如何接受的,她在莉莉的变性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出于热爱与付出,关心和保护,还是格尔达有着更为复杂的动机和想法?莉莉成了格尔达的“缪斯”,出现在她最著名的一些画作中。现在这些画作价值不菲。格尔达通过莉莉,实现了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些抱负和理想。

莉莉·易北的故事当然也是身份认同的故事。如今,她早已化身为变性运动中一个标志性人物。在去世之前,她对《从男人到女人》(ManintoWoman)一书的作者描述了自己的丰富经历,帮助完成了这本半虚构的传记;她还接受了一系列的媒体访谈,再加上她本身的丰富经历,在当时扩展了公众对性别身份的认识和理解。从那时候起,她就激励了很多变性人和同性恋者,摘掉面具,找回自己。莉莉很清楚,违心地活着,不如不活。我们到底是谁?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想让别人怎么看我们?这些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内心挣扎和斗争的核心。如果有了答案,你就离彻底的解放和自由更近了一步。大概一个世纪以前,莉莉·易北帮助自己,找到了答案,攻克了这些难题。她在画室里摆好姿势,让别人给她画了肖像,对全世界说,这就是我。

大卫·埃贝尔舍夫

2015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0: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