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管世恭、艾如茂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呈贡卷)》这里集结着散落于民间的故事瑰宝,它们是:
☆对我国民间故事最真实、科学、全面的收集和整理
☆对日益流失的民间文化遗产的国家级抢救
☆不可复制的口述活历史
☆包罗万象的故事版地方百科
这些原汁原味、通俗易懂,充满民族、地域特色的民间故事,融知识性、趣味性、资料性、启迪性于一体,让我们于妙趣横生中品味本土异乡风土人情,于奇思妙想中感悟世间百态、懂理明智。
岁月砥砺,口耳相传。让这些美好的故事流传下去,成为世代相承的永恒记忆——
向热爱讲故事、听故事、写故事的人们,致敬!
由管世恭、艾如茂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呈贡卷)》收录了当地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笑话在内的民间故事三十余万字,这些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为读者生动地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与劳动画卷,卷中附有三十余幅展现当地风土人情的彩色插图,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鲁知县果然是个千练的官员,半月的光景,贺氏贤淑女已寻找到,她是本县中庄村人,父名贺钟,母亲徐氏,二老年过五旬,未曾生有男孩儿,只生了贺氏三姐妹,长女贺桂英、次女贺秀英、小女贺兰英,贺氏贤淑女,即贺桂英也!
紧接着。曹知县亲自到省城谒见沐国公,将寻访到贺氏的情况禀告,黔国公沐绍勋大喜,重赏了曹知县。
半月之后,曹知县为媒,沐府择了个黄道吉曰,从呈贡中庄村,将贺氏贤淑女桂英聘归省城国公府。
黔国公沐绍勋与贺氏成婚后,夫妻感情深厚,夫唱妇随,如鱼得水,其乐无穷。贺氏夫人,克尽妇职,沐府一切家务,亲身办集,事上临下,秩序井然。李太夫人最爱她,二人情投意合,亲如姐妹。黔国公沐绍勋也夸赞说:“使吾无内顾之忧,得尽心于国事者赖有贺氏良佐也!”
嘉靖十四年(工535年),黔国公沐绍勋病死省城国公府,时年四十八岁。贺氏生育长子沐朝辅年方十岁,次子沐朝弼五岁。“主少国疑”,忧深责重。此时则“死易而立孤难”也!贺氏夫人身担重任,同李太夫人商量,上表奏嘉靖皇帝,请为七世黔国公沐绍勋立嗣。不久,圣旨到云南,长子沐朝辅立为嗣子,袭爵黔国公,继续镇守云南。
时光流逝快,转眼到嘉靖二十二年,黔国公沐朝辅已长成十八岁了。云南南部蛮寨土司家内乱,黔国公不欲出兵,静观动静,拟伺机再动。朝中都御史刘渠向黔国公沐朝辅索賄要钱,沐朝辅忍痛给银一千两,事后禀告母亲贺氏夫人。贺夫人严厉斥责黔国公无故给银,同时上奏嘉靖皇帝,奏表上说:“我沐家镇守云南,已历七世。如今蛮人首领之中内乱,据祖宗制定章法,先观其动静,然后再剿或抚之方法,如今蛮人内乱平息,向我乞求申报,其部下用人,应该继续起用他们。说明当时我们的处置方法是对的。”紧接着嘉靖皇帝圣旨下云:“黔国公沐朝辅所奏是实情,处理蛮人内乱的办法很好。都御史刘渠向大臣索贿有罪,革职回籍,永不启用,同时。诰命荣封黔国公沐朝辅亲母贺氏为黔国夫人,命服等于李太夫人,称为贺太夫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嘉靖二十六年六月,八世黔国公沐朝辅因病去世,年仅二十二岁,生有二子,长子沐融才满三岁,次子沐巩仅有一岁。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黔国公沐朝辅去世后,贺太夫人的次子沐朝弼,争夺袭爵位的事暴露出来。沐朝弼性素骄暴,权力心极重。一天晚饭后,他到贺太夫人卧房说:“母亲,兄长已经去世,两个侄儿年纪幼小,我沐家镇守云南,已历八世,今守土有责,干系甚大。望母亲与李氏母亲相商,上表北京朝廷,奏沐氏如今主少国疑,忧深责重。黔国公爵位由年长者其弟继之。孩儿之言,母亲以为然否?”贺太夫人听了沐朝弼之言,心里突然一惊,心里思忖了一下说道:“孩儿,沐氏家法,你不是都知道吗?嗣位应‘立嫡以长’,如今,你已经有两个亲侄儿了。你说的话是不合家法的。”沐朝弼申辩说:“母亲,我虽不是嫡长子,可我是沐家八世亲孙,先黔国公亲弟,袭爵有何不可呢?”贺太夫人义正词严地说:“你此言差矣!如今,你兄长有两个嫡子健在,我怎能违背祖训和家法呢?”沐朝弼仍不甘心又说:“母亲,我是你的亲骨肉,年长辈高,嗣爵是无可非议的。”贺太夫人发怒了,她说道:“你兄长如今去世,不到三天,尸骨未寒,你有何脸面说出此话,争夺嗣位,真是恬不知耻,你给我退出去。”正义的声音,斥责了权力心极重的沐朝弼,他只得快快退出了贺太夫人卧房。
贺太夫人与李太夫人,紧急商量议定。一边料理黔国公沐朝辅的后事,一边为沐朝辅立嗣的事上表飞奏朝廷。一月之后,嘉靖皇帝圣旨下,旨准二位老太夫人所奏,黔国公沐朝辅长子沐融,立为嗣,嗣子沐融年幼,由其叔沐朝弼佩印代镇云南。由于贺太夫人大义凛然,正气常存,沐家世系之继袭,不为沐朝弼所乱,贺太夫人功不可没。
明朝隆庆元年,贺氏太夫人长孙沐昌祚袭爵黔国公,为沐氏十代世系。黔国公沐昌祚在隆庆元年秋七月,为贺太夫人建“懿亲坊”于呈贡老城北门地,荣耀贺太夫人故里,亦为她建立牌坊,使之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P31-32
故事,是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它记叙和传播着社会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构建着社会的文化形态。具有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古老中国,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讲故事的传统。那些“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奇的故事,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澎湃着感人的生命张力。作为先人创造和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民间故事中充满了民族的智慧和生命的记忆,它传承了朴素的文化血脉,是民族文化得以认同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那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对于生命尊严的守护和价值观的养成,甚至比上学读书带来的影响力还要绵久和强大。民间故事中蕴含着的历史文化、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情感道德、生活知识等丰富内容,具有精神娱乐、知识传播和教化启蒙三重作用,不仅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也给人以启迪和力量;不仅传播着社会价值理念,也构建着美好的精神家园。
纵观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史,我们的祖先讲着“女娲补天”的故事,开创了华夏民族的创世纪元;伟大领袖毛泽东讲着脍炙人口的故事“愚公移山”,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改革开放大潮中,我们又讲着春天的故事,跨入了豪迈的新时代。一个有故事的人生是辉煌的人生,一个有故事的民族是充满希望的民族。故事,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民族走向成熟,也伴随着我们的国家走向强大。
伟大的民族不能没有故事,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故事,复兴的时代不能没有故事。那些美妙动人的民间故事,在世代的传承中,已经内化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融入中华儿女的品格中。然而,在文明更迭、社会转型的年代,很多优秀的民间故事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把祖先留下的精神遗产抢救下来、保存下来,完整地交给后人,是几代民间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把对民间故事的抢救和传承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并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重点项目,常抓不懈。
除了中国,哪个国家还能有如此丰富的故事,并有如此众多的故事传承人和听众?作为一种民间文学样式和娱乐方式,民间故事或许会被人们冷落,但我相信,作为中华文明的血脉,民间文化的基因始终流淌在亿万人民的血液里,它的根不会断。
人类没有故事将会平淡无奇,世界没有故事将会索然无味。随着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我们越来越需要倾听那些本真的、自然的,充满着文化多样性魅力的故事。让我们把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好故事世世代代地讲下去,让中国的崭新故事向人类倾诉更多的精彩。
根据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云民文字[2006]l号文《关于编辑中国民间故事丛书的通知》以及昆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关于做好编纂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昆明卷工作意见》的精神,在呈贡县委、县政府以及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县文化局、呈贡文化馆的关心领导下,呈贡民间文艺家协会于2008年3月初步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呈贡卷》电子稿和打印稿的编纂工作。最后交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统一印刷、出版发行。
1995年9月内部出版《呈贡民间故事》之后,民间故事的收集没有终止。如今在原基础上,加入新收录的故事,再次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出版《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呈贡卷》,不是老生常谈,也不是烧饼回炉。
首先在此感谢原呈贡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的顾问范德喜、主编管世恭以及编委同志们,没有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打好的基础,就没有今天的成果。同时更要感谢记录者和讲述者,是他们热心于呈贡的民间文学,多年来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广泛采风,从汇集的大量民间口头传说、神话、故事中,筛选出比较精粹的民间文学,而形成今天这本民间故事集锦。
本稿在原有《呈贡民间故事》篇目的基础上重新采集增加了62篇,共160多篇。并按中国民间故事丛书的编辑体例要求对全书重新进行编辑、校稿。与此同时,增加了反映我区民间特色文化、风土人情、山川名胜及相关景观的彩色照片、呈贡民间故事家小档案,力求使本书做到图文并茂。
昆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专家对书稿进行了编审,在分类和规范性方面做了调整,形成了最后的文稿,在此亦深表感谢。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云南昆明.呈贡卷》从采编、校正到成书,每篇作品都凝聚着讲述者、记录者的心血,融汇着组织者和编者辛勤操劳的汗水。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热心于民间文学的同志和专家们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