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与中国人》的陈舜臣以游走于两个文化故乡、两个民族夹缝中的边缘身份和“双重透视”,在中日历史中寻找“身世”——妙语连珠,信手拈来东瀛与神州的趣闻妙谈;谐谑天成,洞见两国历史传统的差异与交叠。他以漂泊命运、博学多识与瑰丽想象,铸成一代历史奇才,以遗书的心情写下阻碍中日两国相互理解的原因,让历史成为日中文化交流的“镜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日本人与中国人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日)陈舜臣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日本人与中国人》的陈舜臣以游走于两个文化故乡、两个民族夹缝中的边缘身份和“双重透视”,在中日历史中寻找“身世”——妙语连珠,信手拈来东瀛与神州的趣闻妙谈;谐谑天成,洞见两国历史传统的差异与交叠。他以漂泊命运、博学多识与瑰丽想象,铸成一代历史奇才,以遗书的心情写下阻碍中日两国相互理解的原因,让历史成为日中文化交流的“镜鉴”。 内容推荐 陈舜臣著的《日本人与中国人》是一部独特的日本论,也是一卷东瀛与神州大地古往今来的趣闻怪谈史略。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一生在两个故乡、两种文化之间徘徊,边缘人身份让他领受命运的桎梏,也使他以绝无仅有的生命经验和生动的“复眼”视角,洞见两国历史传统的差异与交叠,遂成妙语连珠、谐谑天成的中日文化随笔。他从遥远的古代折返现代的中日文化接点,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随意驰骋;要以“遗书”的心情,写下阻碍中日两国相互理解的原因。重新认识邻人,亦是抽丝剥茧地审视自己。我们这对邻居——长短相补,此为天命。 目录 致中国大陆读者 邻人恰似一面镜子 前言 上篇 一 唇与齿:交往的历史 二 关于日本人与中国人的一问一答 三 “面子”与“物哀” 四 言灵 五 “皿统”与“文明” 六 “完整”与“不完整” 七 “人性”和“分寸” 八 我们这对邻居——长短相补,此为天命 下篇 九 邻人 十 异同 十一 汉字病历 十二 两个《杜子春》 十三 隐者 十四 田冈岭云与嘉纳治五郎 十五 日中交往与朝鲜之役 十六 曹操是奸贼还是英雄 附录 陈舜臣所获主要奖项 陈舜臣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民族关系深厚的日本和“满洲” 丰臣秀吉出兵朝鲜,未能掌握制海权,所以无法取得成功。虽然海守卫着日本,但在进攻对手时,海又成为一种阻碍,至少在蒸汽船出现以前是这样。 如果没有海,秀吉的军团将会更深人中国,跨过鸭绿江直至威胁北京,也不是没有可能。弄不好(从日本方面来说,是一切顺利的话),还可能征服明朝。实现太阁’的梦想。 夺取大明四百余州,是太阁的“夸大妄想”。确实不太现实,但也不能断定就是妄想。 明朝在半世纪之后,为满族所灭。据推测,当时满族的人口不过数十万。同时代的日本人口,据说约有两千万左右。不是一个重量级别。满族能做到的事,日本人不可能做不到。 不过。在太阁的时代,时机还未成熟。明王朝真正腐败堕落是稍后的事。满族抓住了这个机会,再加上邻接中原,长期与汉民族接触使其掌握了与汉民族打交道的要领,同时还拥有杰出的指挥者,便如秋风卷落叶一般席卷了中国。 前面说到了暗号之扇,从打暗号这个功能来说,扇也可以换成旗。例如说“唯锦旗是瞻”.就是按旗的暗号行动.发誓绝对服从的意思。在这里.我们头脑中一定会浮现日本的武士近卫兵团“旗本”。 从“旗本”再产生飞跃联想。自然而然会联想到满族的“八旗”。满族和日本同属于乌拉尔·阿尔泰语族,不能说完全没有关联。按照近年来风头正健的“骑马民族说”,日满两族的关系更是渊源深厚了。 那么,满族八旗又是什么呢? 汉族有所谓本籍,如江苏省某县,台湾省某市出身。但游牧的满族人没有籍贯这种固定出身地,取而代之的是以“旗”为自己的籍。 “旗”就是军团,男女老少,每个人都属于某旗。无所属则被弃于荒野,只能等死;有所属,意味着能活下去。 一开始只有黄、红、白、蓝四旗,后来加上镶边的四旗,成为八旗。黄旗是主阵;蓝旗在狩猎时寻找猎物,在战争时引出敌人;红旗和白旗负责包围,把对方逼进黄旗翻舞的主阵。 平时的狩猎,就是一种军事训练。旗人原则上过的是游牧生活.所以家族也会和军团一起行动。 在集合或转移的紧急时刻,如果还讲究男女有别,就十分不便。另外,孩子坐在父母下座、不并排坐的礼仪,在这种场合也显得过于繁琐。 在战争中,男人的数量不断减少,要维持氏族延续必须留下子孙。因此,自然形成了一夫多妻制。但是,在集体生活中若发生女人嫉妒、歇斯底里的事情可不行,所以要多加教养、训练。 我并非要一一列举日本人和满族人的类似点。古今中外军事集团的集体生活,大多都有以上特性。这是我想说的。 辫子和月代异曲同工 满族的风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辫子。征服明朝后,清王朝强迫汉族也蓄辫,甚至用死刑强制推行。剃去前额的头发,留长后脑的头发,编成辫子。 日本的月代也要剃头。据说是因为戴头盔闷热,所以剃去头发。这样看来,剃头风俗产生于要经常戴头盔的军事民族。北亚的民族经常“露顶”,有剃头的习惯,他们也是出名的勇敢战士。 日本的丁髻是向上梳起,如果留长垂下来,不就变成辫子了吗? 提到了满洲,就顺便说一句,作为地名,它对中国人来说是个很不愉快的名词。满洲——这是一个民族的名字。关于这个名字的起源,有很多说法。 他们是通古斯系的女真族,接受了佛教的教化,特别是从很早就开始崇拜文殊菩萨。族长中也有很多人就名叫文殊,用汉字也写作“满住”或“满珠”,后来统一为“满洲”。 这是最有权威的一种说法,还有其他好几种说法。 据说满洲王朝爱新觉罗氏的发祥地是长白山,而内藤湖南‘考证的结果是朝鲜咸镜北道会宁。总之,满人几经迁徙是毋庸置疑的。前面提到过,清朝开国时满族只有数十万(一说是十万)人。最近的统计为二百四十万,清朝灭亡时人口应该不满二百万吧。而且,禁旅八旗、驻防八旗等大部分满族人,都迁往关内了。 对“满洲”一词有所感触的中国人 日本人通常称为“满洲”的地方,从清朝始祖努尔哈赤开始,就有汉民族在那里从事农耕。后来,不断有移民从山东迁来,现在已有四千多万人口,其中满族人口能有十万就不少了。 用“满洲”来称呼中国的东北,因为它本是民族的名称,所以听起来,就觉得是在说“满族的地盘”。 正如阿富汗族居住的地方就叫阿富汗,人们常用民族的名称来命名他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满洲的情况并非如此。这里汉族占压倒性优势,就连蒙古族和朝鲜族的人口都比满族多。 历史上,这里也不光是满族的地盘。明代,这里设置了军事基地“建州卫”,有记载显示,清太祖将其改名为“满洲”。一定要用“满洲”做地名,那应该只是指旧建州,即沈阳(奉天)一带。 满族人自己也不把日本人叫作“满洲”的地方叫“满洲”,他们分别称之为奉天、黑龙江、吉林,或者总称为“东三省”。 日本人扶植傀儡国“满洲国”,中国的抗议游行队伍却举着“收复东三省”的横幅,绝不用使用“满洲”这一名称。 现在人们已经不再称其为“东三省”了,而是使用“东北”这个称呼。举个例子来说,日本的奥羽地方被叫作“阿伊努”,这一叫法就和“满洲”相似。何况,满洲又和受压迫的阿伊努族不一样,是曾经领有中国的民族的名字,更容易唤起人们的记忆。 有人大概认为,不用管别的国家的内部情况,我们按自己的习惯来称呼就好了。但是,“满洲”这个名字带来的不快,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日本人所扶植的傀儡“满洲国”。这点不得不注意。 P13-17 序言 这是我的第一本长篇随笔集。 很久以前,写过一本书介绍自己居住的城市——神户的大街小巷.不过当时并未意识到自己写的是随笔。曾在小说中写到过鸦片战争,最近又在一本实录中做了一个总结,这更该划分到纪实文学一类。 短篇随笔倒是写了不少,不能一一数来,但最初的几篇仍是记忆犹新。我的小说处女作在昭和三十六年(1961)十月出版,随笔处女作《岁末风景》于同年十二月刊登在《朝日新闻》上,是《朝日新闻》大阪总部的约稿,东京版也采用了。在那篇文章中,我这样写道: ……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冬至。本是颇有来历的一天.然而从孩提时 起,我对这一天的认识就只是“吃汤圆的日子”。每年冬至吃了汤圆。才 感到岁末到了…… 本意是介绍中国家庭的岁末风物。文中并没有写明这是全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但大多数读者都这样理解了吧。当时我也这样以为。 文章刊载的那天正是冬至。那天早上,籍贯广东的朋友打电话来说:“我们并没有这种风俗。” 几天后,在街上碰到北京出身的人,特意叫住我,说在北京冬至吃馄饨,而不吃汤圆。 于是我慌忙向其他地方出身的中国人打听,原来冬至吃汤圆,只是台湾和福建两省的风俗。 不得不承认,这篇随笔处女作有失严谨。不过,我把这个地方性的风俗当成全国性的风俗,也不能说全无根据。 执笔当初,模糊想起了曾读过的诗。作者名、原诗都记不清了。是某人在某家茶馆吃到汤圆时写的。当时并非冬至,菜单上却有汤圆,此人得知这家店常年备有汤圆,一时诗兴大发。诗中有一句大意是“此处日日似冬至”。 中国方言很多,但文字全国通用,加上诗又追求平易近人,因此我误认为冬至吃汤圆是全中国的风俗。大概写那首诗的是地方的文人。或是在旅行和短期逗留中了解当地风俗的人。 数年前犯的错误,在此向大家坦白。在本书中,也许会犯同样的错误。希望读者先有思想准备。事后或许贻笑大方,但我还是斗胆写了这本书。 作为在日本长大的中国人,从懂事之日起,就不得不经常思考中国和日本的问题,攒下不少积累,与诸君共享。对日本和中国的相互理解。如能尽绵薄之力,也会深感荣幸。 只有日中友好,本书作者才有安住之处。深知冬至汤圆之类的陷阱处处皆是,然而情不能自已,按捺住一腔热情,冒险执笔向前。 陈舜臣 昭和四十六年(1971)七月一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