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著于海生译的《致愤青》这个名字恐怕是最容易让人误会的一个,尤其是在国内的阅读语境中,“愤青”已经成为了某种具有狂热的气质的人群代称,如果你以为本书作者希钦斯也是其中之一,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不过是想表达出一种持续的反对声音,怀疑一切,但又不是虚无论者的怀疑,他只是想教会年轻人不要轻易相信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学会自己分辨,理性地认知,独立地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致愤青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著于海生译的《致愤青》这个名字恐怕是最容易让人误会的一个,尤其是在国内的阅读语境中,“愤青”已经成为了某种具有狂热的气质的人群代称,如果你以为本书作者希钦斯也是其中之一,那就大错特错了。他不过是想表达出一种持续的反对声音,怀疑一切,但又不是虚无论者的怀疑,他只是想教会年轻人不要轻易相信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学会自己分辨,理性地认知,独立地思考。 内容推荐 作为畅销书作家和世界一流的观察家,克里斯托弗·希钦斯通过于海生译的《致愤青》一书为未来的激进主义者、独立思想者和一切“愤青”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他探究了各种类型的“愤青”在关键历史时刻所采取的“对抗立场”,也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曾经给他带来无数灵感的埃米尔·左拉、罗莎·帕克斯和乔治·奧威尔等杰出人物。在意识形态领域,希钦斯总是毫不含糊地站在一切僵化传统的对立面,这已成为他特有的个人标志。在当今时代,几乎没有哪个思想家能比他更加了解表达不同意见的重要性一一这既是为了个人的完整性和有价值的讨论,也是为了真正的进步以及民主事业本身。 目录 前言 序言 第一封 关于一个“愤青”的生活 第二封 关于里尔克 第三封 从赫胥黎谈开去 第四封 如何面对社会的阴暗面 第五封 谈谈青年人的献身目的 第六封 还是关于“献身”的话题 第七封 许多问题其实很简单 第八封 怎么样对付墨守成规 第九封 对于宗教信仰的砍翻 第十封 继续宗教信仰的讨论 第十一封 关于“精英人物”的讨论 第十二封 关于大众文化 第十三封 如何理性地阅读 第十四封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谈起 第十五封 关于归属的一致性问题 第十六封 谈谈“幽默”这个话题 第十七封 不要害怕孤独 第十八封 关于我的经历 跋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说实话,当你就一个激进分子或者“愤青”的生活应该怎样去过而征求我的意见时,不免让我受宠若惊,同时又使我略感尴尬。你的建议不乏一种恭维,那就是我可能成为任何人的“楷模”,尽管就其定义而言,一个单一的存在,不可能涵盖所有形式(而且,如果这种生活是以持不同观点的方式而存在,那么无论如何,它也不应当被认为是可以仿效的)。我的尴尬来自于你暗示的“头衔”本身。对于你要表达的意思,我们的语言文化当中没有任何恰当的对应字眼,这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始终是一个事实。 “独立思想者”这个高贵的头衔,必然是依靠努力赢得的而不是随意自封的;它代表的是牺牲和风险,而不仅仅是提出不同意见,它经由许多勇敢的、具有榜样作用的男人和女人的创举而被置于神圣地位。作为另一个头衔,“激进主义者”是一个有用而且尊贵的术语一一它在很多方面都是我喜欢使用的一个术语一一但这个术语附带许多警示性的含义,我将在后面的叙述中对此加以解釋。有关头衔的其余表述一一“特立独行者”、“不服管束者”、“反叛者”、“牛虻”一一多多少少有些亲呢和打趣的意味,或许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这类称呼会使人感觉到一种居高临下的味道。我们可以了解到,就像一个民主氛围浓厚的家庭一样,社会能够容忍甚至赞美奇思异想和特立独行。甚至就连“打破偶像崇拜者”这个术语都很少被作为贬义词使用,而是表明打破偶像是一种无害的能量释放。对于这种倾向,甚至还存在具有官方色彩的溢美之词,其中最流行的就是鼓励思考过程要“跳出框框”,认为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能力。我本人希望我活的时间足够长以便能够“毕业”,从一个“坏孩子”一一我曾经是很多人眼中的“坏孩子”一一变成敢于表达不同意见的“刺儿头”,并等待我们的那些“无比傲慢的子孙后代”(E.P.汤普逊一一这个在我还是一个毛头小子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久经沙场的离经叛道者一一杜撰的极具启发性的措辞)给我盖棺定论。 当然,如果你过度远离那个“框框”,对你的评价就将不那么具有宽容了。这里,关键性的措词将是 “狂热主义者”、 “捣蛋分子”、 “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或者是“对社会不满的人”。在这当中,我们可以发现无数自呜得意的个人回忆录之类的东西,它们经常涉及的措辞就是“反潮流”或者“反主流’’等(哈罗德.罗森堡在写到他的“纽约知识界同行’’时,曾经给这些人冠以“有独立思想的杂牌军’’的统称)。 与此同时,娱乐行业不知餍足的需求,也威胁着要从我们这里剥夺其他形式的批判风格,剥夺我们欣赏它们的途径。如今,如果你说话的口吻被称为“讽刺的”或者“反讽的”,那就意味着对方是在用另外一种不屑一顾的讥刺态度看待你;讽刺者的特点是喜欢高谈阔论和愤世嫉俗,而反讽者惯于挖苦嘲笑、扭捏作态或者自以为是。当类似于“反讽”这种珍贵而且无可替代的字眼成为“道德沦丧”的现成同义词时,留给创造性的余地就会变得少而又少。 P1-3 序言 接下来的内容,将代表某些人在2000年最初几个月对我提出的挑战的最初反应。我能够向年轻人和所谓不安分的人提出规劝性的建议,给出任何有助于他们消除幻灭感的忠告吗?在我的纽约新学校的学生当中,在我做过演讲的其他校园的酒吧和咖啡厅里,都有很多人保持着一种并不时髦的希望: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还要尽可能过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两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多年来,有关这一话题的论述有过多种形式,直到有一天我真正感觉到了时间的分量:它标志着我已然是一个经历过1968年“五月风暴”头发灰白的倔强老头,或者是上一次那场完全可以理解的伟大的革命风暴的幸存者一一它在某种程度上以巴黎“五月事件”(1968年五月,法国爆发了波澜壮阔的“五月事件”,1000万学生和工人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引发全国性的罢课和罢工,巴黎街头出现街垒和巷战,整个社会达到革命的临界点一一译者注)作为终点,并且经由这一事件而达到高潮。后来,有人建议我通过书信形式陈述和讨论这一事件;确切地说,奧地利诗人里尔克在他的《致一位青年诗人的信》当中率先提供了这一形式。对于这一建议,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很快回忆起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乔治.拜伦在他指责奴颜婢膝的希腊人的诗歌当中写下的名句: 难道你一向庄严的竖琴, 竟至沦落到我的手里弹弄? 不过,我的许多学生觉得这件事情也许值得一做,或者说至少可能很有趣,因此,接下来的这些信件,就是以精编的形式写给他们当中某个特定的人一一好像他(她)能够代表所有的人。 后记 英国《瞭望》杂志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曾进行过一项投票调查,评选出全球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仅次于英国哲学家乔姆斯基、意大利小说家艾柯、英国畅销科普作家道金斯和捷克剧作家哈维尔而位列第五位。他被称为“我们时代最出色的新闻记者” (《伦敦观察家》),也是“美国最杰出的修辞斗士” (《乡村之声》)。 希钦斯是生于英国朴次茅斯的犹太裔美国人,英国牛津大学贝利奧尔学院(主攻哲学、政治和经济)毕业,历任《泰晤士报》书评作家、《新政客》编辑兼主笔、伦敦周末电视台研究员兼记者、 《每日快报》首席驻外记者。从1992年开始,他成为美国《名利场》和《哈泼斯》杂志的编辑兼专栏作家。丰富的记者阅历和写作生涯,使希钦斯成为美国最负盛名的政论家,他在公开辩论中毫不留情但滴水不漏的说辞,常常被称为“希氏打脸”(Hitchslapping)。克林顿总统、特丽莎修女、基辛格博士、黛安娜王妃等人,都曾经是希钦斯的批评对象。他于2002年推出的《审判基辛格》一书,以大量的调查性材料,揭露了基辛格在越南、柬埔寨等国犯下的战争罪,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公众声誉。 《致愤青》是他写给一位假想的青年朋友的19封信(包括“序言”在内),鼓励有志青年保持真实的自我,坚持独立思维和怀疑精神,不为各种挫折所屈服,要勇往直前,直面一切挑战。在本书的序言中,他把自己说成是“一个经历过1968年‘五月风暴’的头发灰白的倔强老头”,也是“那场完全可以理解的伟大的革命风暴的幸存者”。然而,他通过本书所提供的,绝不是倚老卖老的说教式的陈词滥调,而是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撰写的一部充满睿智、激情、灵感和趣味的评论性随笔。本书涉及的主题涵盖了广泛的范围,比如,作者反对一切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以及宗教狂热,并认为垄断资本主义应该也能够和自由市场区別开来。又如,和许多公共知识分子的做法不同,作者将反讽变成一种严肃的工具乃至艺术,认为它远远不只是一个诗歌或美学问题。在论述“幽默”这个题目时,作者反对所谓“激进分子没有幽默感”的俗见,主张将幽默的才智与激进的思想统一起来。总之,希钦斯极为犀利而又不乏优雅之气的文风,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欧洲古典哲理作家帕斯卡、蒙田、培根等的劝谕风格和精神。值得一提的是,就本书的英文书名Letters to a youngContrarian而言,Contrarian一词的本意是“唱反调者”或“爱跟人作对的人”,为了确保标题语言的通俗性和流畅性,将其译成“愤青”一词,完全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实际上,作为一个真正的国际主义者和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希钦斯并没有拿所谓“愤怒的青年”说事,換言之,本书的“愤青”与时下媒体语境中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含义的“愤青”并不是一回事,你也不可能给作者贴上任何左派或右派或新保守主义之类的标签。 在被确诊患上癌症以后,希钦斯始终没有停止工作和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言论依旧保持着批判的锋芒。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他曾经不乏幽默地说过:“对于‘为何偏偏是我’这一愚蠢的问题,宇宙都懒得回答说:为何不可以是你?”希钦斯的早逝令人扼腕。他的博学、风趣、雄辩深入人心。普利策奖获得者亨利.艾伦写道:“临终前,他不是像宝石一样艰难地燃烧,而更像是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当这堆篝火开始倒塌时,有许多璀璨的火星飞进夜色之中。” 毫无疑问,能够将这样一本大家之作翻译过来并介绍给中国读者,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这其中离不开多位专家、同仁和友人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我要感谢曹娜、边静、高斌、宋乃国、王睿、赵莹、王笛、张听、费秀英等人的协助,他们对于本书的顺利完稿功不可没,同时,对于美国教育专家和友人Stephanie Holmquist的不吝赐教,一并表示由衷的和诚挚的谢意。 书评(媒体评论) “《致愤青》是希钦斯的上乘之作……他酣畅淋漓地鞭挞了那些自以为是的政客,并戳穿了虚伪的传统观念和媒体编造的谎言。他那无所畏惧的气质足以让习惯于闪烁其词和回避真相的权威统治集团颜面扫地。” 一一《乡村之声》 “《致愤青》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因为它最充分地显示出希钦斯本人的野性和睿智。” 一一《进步》周刊 “既是革命家又是讽刺大师的希钦斯,拥有难以匹敌的犀利文风和高贵的人文主义道德观……不夸张地说,倘若没有克里斯托弗.希钦斯和他的文字,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的民主就无从谈起。《致愤青》将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頃青’队伍。” 一一伦敦《时代风云》(纽约版) “希钦斯是一位极其出色的作家……即便是那些在个別问题上与其持不同意见的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他就‘对抗主义’的需求所做的评论带来的乐趣。” 一一《书目》杂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