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犹太难民与上海(第4辑上海记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潘真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试着给布鲁门撒尔先生写了一封E—mail,采访他。

信是半夜发出的。不知此刻,他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柏林。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打开邮箱,回信已静静待在那里,再细看回信的时间,竟是发信后一小时不到。他认真回复了我的提问。

那天上午,按约定电话采访一位犹太研究专家,我顺便提及此事。对方听了颇为惊讶,“啊?布鲁门撒尔一般都不回信的!”

麦克·布鲁门撒尔(W.Michael Blumenthal),乃是最知名的上海犹太难民。1938年末,他跟父母逃离纳粹德国,13岁至21岁避难上海,后被盟国安置去美国。短短六年,从半工半读于社区学院起步,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再到普林斯顿获博士学位。

移民美国14年后,35岁,他就被肯尼迪总统提拔为负责贸易谈判的副助理国务卿。履新第一天,他请国务院某同事吃饭。同事不解,“咱们以前认识吗?”他笑着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签证,“我可早就认识你,当年就是你给我签发的这个。这说明,美国引进难民未必是灾难吧?”

1977年,他登上政治生涯的巅峰——出任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虽然年薪从邦迪克斯公司总裁任上的47.3万美元锐减到6.6万美元,但他环顾华盛顿宽大的财长办公室,哈哈大笑,“这对于一个从上海来的男孩来说,还不坏!”

从跨国难民、穷学生起步,通过个人奋斗,成为学者、商界名流,又官至美国财政部长,生于德国的布鲁门撒尔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美国梦”!

在回信中,“上海男孩”布鲁门撒尔告诉我:1939年至1942年,他念书的学校叫上海犹太人学校。学校所在的那条街旧称西摩路(今陕西北路——笔者注),毗邻犹太会堂,在南京西路北边两三个街区。

刚到上海时,他家还租得起威海路附近的房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处境日趋恶化,他被迫辍学去打零工。曾经找到一份送面包的活,每天的报酬是半条棍子面包,他合不得吃,一拿到就赶紧趁热卖掉,好换取更多一点粗糙的食物。到1943年,日本占领军强迫犹太难民集中居住到虹口,2平方公里的“隔都”(ghetto)挤进了18000名没有国籍的犹太人。他家只好搬到了舟山路59号三楼的小阁楼里。

我问布鲁门撒尔:“二战”结束您离开中国时发誓再也不回来了,是什么让您改变了主意?他回答:1973年我开始回中国,因为那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了,我离开因战乱而满目疮痍的上海时根本无法想象啊!

1973年,他作为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回来,商讨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事;1978、1979年,他又作为美国财政部长回来,与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为重启中美外交关系的经济、金融部分谈判;作为卡特总统特使,为美国驻华大使馆揭幕。  “我在中国时对这个国家的了解,还不如离开后多。”布鲁门撒尔说,“今天作为一个老人,回首往事,我要说在上海我学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中国成了我人生的一部分,对我在美国的职业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晚年的回忆录《从流亡地到华盛顿》中,他写道:“在上海所看到和了解到的一切,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坐在办公桌前,还是身为美国总统的顾问,我从未忘记那些经历。”

他视美国为“家”,视中国为“根”。然而这个“根”,少年时代的他却不懂得珍惜。很多次接受中英文媒体的采访,他都提起,刚到上海时,发现这个传说中的“冒险家的乐园”“东方巴黎”并不美好,没有法治,又脏又穷,充斥着疾病、腐败、卖淫,还有乞丐病死在街头。他们家和大多数犹太难民一样,以为只是在此暂住,不久就会离开,移民去向往的国度。他还坦承,没有与中国邻居深入交往、互动,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犹太难民学其他外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的样,看不起中国人,不愿意?昆迹于中国老百姓。以至于八年他只学会了一点点上海话,是跟需要经常打交道的老虎灶主人、黄包车夫学的。对中国食物的好印象,也晚至战后收入增加了,能够去南京路上的饭店享受美味中国餐时,才建立起来。不过,“上海犹太人”中也有另类,他的一个发小就喜欢研究中国,成了“中国通”,后来受雇于美国驻华大使馆。

36年前,为美国驻华大使馆揭幕后,他特意请了两天假,回到上海寻根。那是1979年的上海,老房子还在,老邻居还在,还是脏、还是穷。此后,一次次地回来,他见证着上海、中国越来越漂亮了,简直认不出来了,惊呼“这是一个奇迹”。P3-9

后记

在墨尔本,一位90高龄的原犹太难民,听说我们要撰写犹太难民和上海的故事,特意找出70多年前亲手拍的老照片,精心挑选,逐一扫描,刻成光盘,然后越洋快递发往上海。他,就是霍斯特·艾斯费尔德(Horst Eisfelder),当年拍过数以千计的旧上海和虹口隔离区珍贵历史照片的人物!

得到这样的感动,起因于一次策划。今年年初,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和虹口政协不约而同,都将征集犹太难民故事作为年度工作重点。2月初,两家单位又与新民晚报社、上海公共外交协会联合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联合发起主题为“和平、友善、包容——征集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活动。4月的一天,我受邀为征集“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出点子,不料,市政协外委会主任道书明和虹口政协主席管维镛不约而同地说:“主编就是你了!”

客串的“策划”,深套成“担纲”。

所幸政协请来了定海神针——长期从事犹太难民问题研究的著名专家、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健研究员担任主编,编撰团队可以学术无忧了。

5月,征集已三个月,得素材20个,然8月必须出书。从组稿开始,到出版新书,只有三个月。而按常规,有了书稿到成书就要三个月呢。任务艰难,却富有挑战。由此收获感动,却是意外的惊喜。

我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标准:要讲新的故事,即便是老故事,也要讲出新的角度、新的理解。凡标志性人物,必须直接采访,哪怕他在天涯海角,有一手的料,才能人书。

麦克·布鲁门撒尔,最知名的上海犹太难民,原美国财政部长。圈内专家都说,采访老布一定有去无回。领受这一难题的作家潘真,向儿子讨教如何写好这封英文信,提几个问题合适?怎样的问题老布能接受?再三斟酌,花费2小时写就的采访邮件,发出1小时不到,老布即回信,采访成功。

“黄包车网站”,世界各地的“上海犹太人”相聚的空中平台,是众多专家心中有、口中无的故事。作者追踪采访,一个环节接一个环节突破,终于追到了年迈的版主,访清了这个特殊网站的来龙去脉和精彩细节。拉到了今天的“黄包车”,终于全景式地再现在我们的书中。

在70年前的老报纸、杂志中寻找犹太难民和上海的故事,用尘封往事来见证历史,是我们的又一次自我加压。

我们欣喜地找到了1933年6月2日的《以色列信使报》,报纸在重要位置上报道了宋庆龄、鲁迅、蔡元培、林语堂等社会名流,到德国驻沪领事馆抗议纳粹暴行。其时,英美对法西斯还没有警觉,没有什么行动。

辗转从故纸堆里翻出的《今日隔离区,明朝集中营》漫画,让我们钦佩前辈的敏感——隔离区距奥斯维辛只是一步之遥。70年前的《合屋漫画》揭露隔离区头目合屋的蛮狠凶残,也是一个佐证。

我们无数次翻译着70年前的德文、英文报刊,浏览着1937一1946年的《申报》,寻觅犹太难民的踪迹……

管维镛,本书推手。5月末,我拿出一函三册30个故事的方案时,他说好但太少;6月末,面对完成的40个故事时,他要翻番;7月末,终于有了一函四册88个故事,外加一本画册。正当我们在煎熬中准备收获成功快乐时,他又说,应该有四个长卷:一是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二是上海犹太难民小维也纳街区图,三是犹太难民上海宝贝墙,四是“犹太难民在上海”国际巡展选辑。故事也加到了100个。8月末出书,7月底还在赶稿。嗬,把出书当作出报纸了!真要感谢富有锐气的交大出版社,让我们奇迹般地出书。

志愿者廖光军,上海犹太纪念馆的高级顾问,加盟我们时正值去美国探亲。临行前三天,不断推荐故事,直至出发。到了美国,依然不停地撰写故事,为本书奔波。

小廖联系了14位原上海犹太难民以及2位已故难民的3位家人,请他们同意我们此次将有关故事和新旧照片编入《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一书。大部分难民几乎都是在发出邮件的当天或者第二天就回复了,他们的来信充满热情。

白马咖啡馆经营者鲁道夫·莫斯伯格(Rudolf Mosberg)夫妇的儿子库尔特·莫斯伯格(Kurt Mosberg,今年96岁,现定居澳大利亚悉尼)通过他的女儿发来邮件说:“我们非常高兴能将我们家族的有关信息和照片用于这本很棒的新书。我的父亲对此感到特别激动。对于在上海度过的8年时光,他觉得无论如何表示谢意都不为过。他常常提起他在你们那个了不起的国家度过的难忘的时光。”

鲁道夫·莫斯伯格夫妇的外孙罗恩·克林格(Ron Klinger)也欣然表示了同意,并建议我们抓紧时间征集故事和史料。

现定居澳大利亚墨尔本的霍斯特·艾斯费尔德先生也在当天回复表示同意。《隔离区的摄影师》一文的主人公就是霍斯特。

原犹太难民麦克·布鲁门撒尔(Michael Blumenthal)、弗雷德·安特曼(Fred Antman)、贝蒂·格里本施科夫(‘BettyGrebenschi:koff)、罗丝·吉龙(Rose Girone)、雷哈·班妮卡萨(Reha Bennicasa)、艾琳·雅各布森(Aileen.Jacobson)、伊冯·丹尼尔(Yvonne Daniel)、冉·韦纳曼(Ran Veinerman)、库尔特·杜德纳(Kurt Duldner)、杰里·林登斯特劳斯(.1erry Lindenstraus)、克劳斯·爱德华·珀斯纳(Claus Edward Posner),以及难民的后裔和家人渡堂海(Haim.Dotan)、霍却斯达特(steve Hochstadt)、南希·马自达(Nancy Matzdorff)、陈振宏(Jerry Chen)和格雷戈里·哈恩(Gregory Hahn)都对我们的工作表示热情支持。  难民们大部分都很快回复表示同意。但是,那位来寻找上海阿妈的著名画家彼得·迈克斯(Petex Max)迟迟没有回音。发邮件、打电话,均无进展。小廖就直接赶到纽约曼哈顿,去彼得·迈克斯的工作室拜访。彼得热情欢迎,还送了一本自传给小廖,扉页上画了一颗大大的爱心,中间是廖的英文名字首字母A。

感谢定居在澳洲的志愿者高智慧,这位上海犹太纪念馆驻澳大利亚的联络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线索,撰写了许多故事,要来了许多照片。特别难忘的是,为了能让霍斯特·艾斯菲尔德提供的图片按期发排,她还赶到了霍斯特在墨尔本的家中,拷贝后直接发到上海的邮箱。

感谢上海报业集团的两位媒体人为我们写了许多稿件,罗震光在伏尔加河上观光时,依然在微信中赶稿;在厦门旅行的黄媛,却时时想着犹太难民和上海的故事。感谢三位新闻界的老法师张致远、张文昌、周民康为本书审校和标题制作。有趣的是,((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的两位老夜班编辑在精心制作标题时,不约而同都是章回小说体。感谢叶明献乐意成为本书的图片总监。这位市政协《浦江纵横》杂志的执行副主编,图片处理和编辑高手,总能让困顿中的图片神采奕奕。感谢上海汇展广告装饰公司顾嘉菁设计的插入书中四个长卷,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的折页有10页之长,抑或是个吉尼斯呢。

虹口区政协会同上海市邮政公司策划制作了《和平·友善·包容》专题纪念邮册,市邮政公司设计制作了《上海方舟》主题纪念大铜章,与本书相映成辉.

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档案局、上海图书馆、上海市文化馆、上海市中福会少年宫等单位,一起讲好犹太难民在上海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感谢虹口区档案局、虹口区政府外事办公室、虹口区商务委、虹口区提篮桥街道、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等单位为征集活动提供了许多帮助。

感谢犹太难民和上海的故事征集办公室的王鸿均、杨凡、李宏磊辛勤而繁琐的征集工作。感谢10年前就采写犹太难民与上海故事的陈云发的家属对征集工作的支持。感谢记者李惟玮、熊建民和汝乃尔、上海犹太纪念馆的志愿者杨萍、虹口民建的史文蔚、华东师范大学的虞云飞、张枫翌为本书辛勤撰写、整理材料和搜索翻译。感谢上海市翻译家协会迅速高效地翻译了本书的目录和梗概。

定稿时,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传来喜讯:本套丛书入选2015年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种经典抗战图书选题,还获得了2015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的支持。

这三个月的编撰中,成百上千条的微信、邮件飞跃大洋,与远在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俄罗斯的朋友们讨论选题、征集资料、组织稿件……  “天涯若比邻”式的编辑快乐!

浦祖康

201 5年8月于上海

目录

Contents

布鲁门撒尔:最知名的上海犹太难民

Blumenthal: Shanghai's Best-known Jewish Refugee

隔都遗迹与拉宾们

The Old Ghetto: Relics and Statesmen

渡堂海:一切源于1919

Haim Dotan: It All Started In

霍却斯达特:在名单墙上找到祖父母

Hochstadt Found his Grandparents' Names on the Shanghai

Jewish Name Wall

摩西会堂修缮记

Renovation of the Moishe Synagogue

请留下大西洋咖啡馆店招

Please Preserve the Shop Sign of the Café Atlantic

"上海故事"感动美国国会山

"Shanghai Stories" Move Capitol Hill

潘光:在联合国讲犹太故事

Pan Guang Told Jewish Stori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陈俭:与时间赛跑的办馆历程

Chen Jian: Build a Museum against Time

何宁:"比80% 犹太人更懂犹太史"

He Ning: Knows Jewish History Better than 80% of Jews

林勇:营造"拯救与温暖"

Lin Yong: Create Salvation and Kindness

白马咖啡馆的前世

The Origin of the White Horse Café

"黄包车"拉到今天

The "Rickshaws" Still Popular Nowadays

十年前,就有人发掘犹太人史料

Someone Was Collecting Jewish Historical Materials as Early as a Decade Ago

原先这幢房子是白色的

The White House

杰里·摩西的乡愁

The Nostalgia of Jerry Moses

附录 虹口地图上的犹太文化地标

Appendix The Jewish Cultural land mark on the Map of Hongkou District

后记:征集故事中的故事

Postscript: Stories in Collecting Stories

序言

这一系列采访记,发掘了不少独家的记忆——犹太人的、上海人的上海记忆。

麦克·布鲁门撒尔,最知名的上海犹太难民、美国前财政部长;拉宾,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前总理;渡堂海,犹太难民后裔、上海世博会以色列国家馆总设计师……他们,有着怎样动人的回忆?

犹太难民的精神家园摩西会堂被修缮,当年的历史印迹大西洋咖啡馆店招被保护,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从无到有、不断充实为一座国际性展馆……我们,怎样珍惜那一段患难之情?

维也纳白马咖啡馆的爱情故事如何催生同名歌剧?“上海犹太人”又如何在虹口复制同名咖啡馆?

犹太难民与上海黄包车的缘分,如何绵延70余年至今?

“上海奇迹”如何传到联合国,“上海故事”又如何感动美国国会山?

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须得转化为历史的意识和民族的记忆,“和平、友善、包容”的精神才可能延续,这片土地才会充满希望。这便是“上海记忆”的意义。

内容推荐

70多年前的记忆难以磨灭,犹太难民及其后裔和上海人民之间的友谊在延续。潘真编著的《犹太难民与上海(第4辑上海记忆)》通过一系列采访记,发掘了不少独家的上海记忆:最知名的上海犹太难民、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犹太难民后裔、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总设计师渡堂海等的动人回忆,“犹太难民在上海”展到美国国会山、德国和以色列两位驻沪总领事联手呼吁保留当年遗迹、修缮摩西会堂的精彩故事……犹太难民与上海的故事,逐步转化为历史的意识和民族的记忆。

编辑推荐

潘真编著的《犹太难民与上海》丛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四册散文故事和一册故事绘本,分别为《海上方舟》《情牵虹口》《尘封往事》《上海记忆》和《海上明月——犹太人在上海画影》,共收录故事108篇、图片500余幅和四幅长卷,集合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虹口记忆”和“上海故事”,生动反映了犹太难民与上海的历史情结和近况。同日首发的还有《和平·友善·包容》专题纪念邮册和《上海方舟》主题纪念铜章。

本书为《上海记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6: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