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声声唤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宋亚萍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宋亚萍的《声声唤》,荟萃了她十多年的创作。十多年积攒下来的一篇篇,其中包括一部分小说,几乎写的都是人,人的生活现实、心灵现实和人性现实,亲人友人普通人,家事世事身边事。作品集里很少有描写风景的篇章,也许,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才是她眼里最动人的风景;集子中没有一篇传达阅读感受的文字,也许,散发地气的人生才是她执意捧读着、体验着的厚厚的大书……如此等等。所以,这本集子的题材整齐、清爽,没有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写作在汇编成册时,势必会造成的那种包罗万象的庞杂,那种无可收拾的琐碎。就我作为一位“资深”文学编辑的阅读经验来说,这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作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内容推荐

读宋亚萍的《声声唤》,觉得她长于叙事,今后的创作大可以朝小说发展;而且,她的小说构思完整,人物关系清晰,语言很干净,并长于心理描写。如能在拓展题材面、深人挖掘,塑造丰满人物形象上下功夫,势必对她整个创作都有益处。关注生活的广度和思考生活的深度,对于成长中的作家,是必修之课,也是一个必然的漫长过程。她说,这本集子是对过去的总结,显然,这就意味着另一个过程开始了。

目录

序/刘华

风在臂弯里变蓝/林莉

心里的光

 母亲

 小女人

 为母亲配眼镜

 固执又温情的老母亲

 怀念父亲

 一切和方天成有关(一)

 一切和方天成有关(二)

 那两个字

 宝儿小挫记

 可怜的妈妈

 我的头发我做主

 “弟子规”投掷事件

 给初中阶段的成

 写真写真

 我们之间

 在路上

 某次流泪的幸福记忆

 推开虚掩的门

指尖的风

 夜半修锁人

 风里白发

 给他们

 缝衣小傅

 菜场

 浴室

 喜相“缝”

 流动居所

 啁啾声里

 冬日故乡行

 床上的时光

 尘封

 云游的女人

 遨游西海岸

 致青春

 演讲现场

 一眼过后的惊涛

 捕鼠记

 芋伤

 割蜜

 与爱玲美玲同行

 遥敬酒局

 凭空悼念

 声声唤

 时光之书

 现出原形

 惊喜的凭据

 一道招魂菜

 一个人的完整饭局

 楼主金花婆婆

 那些年轻轻的女孩子

 一个人的后期生活制作

 对一坛酒糟鱼的膜拜

 酿

 租屋记

 英爵时光

 暗香来

虚拟的火

 似曾来过(一)

 似曾来过(二)

 用你的眼睛说话

 拔苦

 云丽

 玛瑙儿

 孤独时刻

 关于裸呈的几种设想

 囚禁的一生

 恋恋风尘

 一个孩子的消散

试读章节

风在臂弯里变蓝

上饶自古文化底蕴厚重,文脉绵长,文风鼎盛。文学史上胡昭、王贞白、朱熹、辛弃疾、徐元杰等文学大家荟萃。道教文化、茶文化、光阴文化、书院文化……各放异彩。千百年的岁月流转,上饶的地域文化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延续和传承。在这片古老的弥散着浓浓文学气息的土地上,一批批文学写作者、热爱者恪守着文学的使命和责任,与历史传统、现实当下对接、碰撞、融合。多元演绎郁达夫先生所指的“一粒沙上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写作真谛,创造出旖旎多姿、丰厚饱满的文本。亚萍的这本散文集《声声唤》就是其中之一。

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人一生下来就在洞穴里,手脚被绑着,身体和头都不能动,眼前是洞壁,背后是一个过台,过台背后是火光,火光把过台上人来人往的活动投射到洞壁上,洞穴里的人便以为洞壁上晃动的影像是真实的。柏拉图认为,这个洞穴就是我们的世界。洞壁上晃动的影像,过台上人来人往的真实状景,这两种虚实互生,幻象和真相难以区辨的世相图,亚萍会在她建造的文学世界的理想国里呈现哪一种?

亚萍的散文,擅长取源生活,不事技巧。丰富的生活积累,让她随手拈来,自成一格。以亲身经历的鲜活生活,将文章渲染得格外真实生动,有趣。让人读后倍感亲切可信。在“心里的光”、“指尖的风”、“虚拟的火”三辑中,都能感受那扑面而来的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她关注最平常的现实人生,亲情、美食、家居、游历……生活种种,一一罗列其中,这些庸常的、平面的人间烟火,疼痛和欢欣交杂,哀伤和平和汇合,消逝与永恒对决。被描绘、叙述、记录得栩栩如生、五味杂陈。底层生活、边缘小人物的刻画,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沸腾的五颜六色的日常生活原貌。在无奈、挣扎、困窘中绝处逢生,透出那种丰盈、立体、明亮的光。也因她真实和坦诚的个体生命体验,获得读者的共鸣和信任。没有阅读障碍,没有游离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玄想与冥思。是作者可靠的心灵史、精神史,与这个世界的对话史和观察史的集中进发。调动着读者的味蕾、嗅觉、视线,或会心一笑、或无端泪涌,继而怦然心动,若有所思所得所失。

读亚萍的散文,会有一种错觉,就像是在读法国艺术家马蒂斯的画。运色鲜艳、浓重,不拘束于线条,产生活泼的冲撞力和活力。有时泼辣到突然无语,有时在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素朴的静默。马蒂斯在他的《画家札记》里说“我所梦想的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题材。一种艺术,对每个精神劳动者,像对艺术家一样,是一种平息的手段,一种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灵。对于他,意味着从日常辛劳和工作中求得宁静。”无疑,亚萍的书写和马蒂斯的艺术观有着惊人的契合。她以自己的视角和智慧对生活和生命现象做出理解、诠释,细致又开阔,纤小而丰饶,将琐碎、细微的生活细节提炼到美学和哲学的范畴。大到宇宙、自然、生死爱恨,小到一衣一钵一灰尘的众生相,可见其本人内心的丰富和细腻。她笔下的山水之姿、人性之善美,当下生存之活色生香都是她人品、人格、情致、审美,乃至追求和理想的另一种投影及体现。时代变迁,但人类的基本生存法则依然在循环。当物质世界饱和,精神世界的求索必会成为我们安居俗世的终极本源。本书的更大意义是确立了一种值得信任的情感和可依赖的生活。泰然自若地相信更多的事物,镇静安详地面对时光里悄无声息的消耗与磨损。

这本书成文最早的篇章在2002年,最迟的在2015年,它们一点一滴一字一句在耐心地跨越时间的经纬度,静待它们的命运和结局。我记不起第一次见到亚萍是何时何种模样,我不忍去回想。这一回头,就会是近三十年的光阴流逝。前不久同学聚会,亚萍提了一个问题,人到中年了,我们心里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十几个同学坐在公园水潭边的木质回廊上,远处的灯光照进水底,睡莲已经开败,三只刚孵出的小鸭在水面上游弋,偶尔一两句稚嫩的叫唤,某种遥远的似曾相识的记忆从夜晚的草丛里猛然窜了出来。我迫不及待地想起那一年,下完晚自习,走在雨后的街道上,我们花斑鹿一样跳跃着,伸手去摸高处的树叶,摸到一片就惊呼一声。苍穹低垂,布满星子,像一块绣着葱姜花的蓝印花布。我们年轻的手臂极力向上伸展,银蛇一样一闪一闪,风在我们的臂弯里变蓝。彼时我们轮廓温柔洁净,面目安静,暗藏不羁和顽劣,我们的心还走在路上,还在等待被损伤和重塑。我们走着的路还没有拐弯和分岔,我们还来不及悲欣交集。

2015年10月3日

序言

我曾饮着五府山的蜜糖水,和上饶的青年作家聊散文。我说,当下散文精神缺失,越来越“一地鸡毛”了,个人记忆和情感的碎片、日常生活和心情的絮叨、味同嚼蜡的人生感受以及走马观花采撷到的零星感受、不比解说词更生动的游记随处可见,成为一种文字快餐;我说,散文写作正走向书斋化和平面化,不少作家满足于“掉书袋”的写作,有人讽刺这类写作是“做着文字的搬运工”,而且“以所谓的博知而自得”;我说,期待江西散文出现能够自觉接地气、自觉表达现实生活体验、自觉反映当下民众情感和心灵的优秀作家和作品。于是,我希望有人学习意蜂转场追花夺蜜的精神,别靠书斋、记忆和道听途说的“糖水”养着自己的创作,而要勤于寻找花源,为了追赶花期,哪怕风尘仆仆地转场;同时,我更希望青年作家学习中蜂坚守本土、挖掘资源的精神,立足于自己的土地,专心挖掘一口属于自己的深井。

读着《声声唤》,我惊喜地看到了一种坚守,一种专注。宋亚萍的这本作品集,荟萃了她十多年的创作。十多年积攒下来的一篇篇,其中包括一部分小说,几乎写的都是人,人的生活现实、心灵现实和人性现实,亲人友人普通人,家事世事身边事。作品集里很少有描写风景的篇章,也许,自己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才是她眼里最动人的风景;集子中没有一篇传达阅读感受的文字,也许,散发地气的人生才是她执意捧读着、体验着的厚厚的大书……如此等等。所以,这本集子的题材整齐、清爽,没有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写作在汇编成册时,势必会造成的那种包罗万象的庞杂,那种无可收拾的琐碎。就我作为一位“资深”文学编辑的阅读经验来说,这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作家,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宋亚萍坚守于日常生活的疆域,专注于芸芸众生的内心。于是,阅读《声声唤》,总能给我们以甜蜜的收获,有的篇什则五味杂陈,令人感慨,有的甚至还让人心疼着。《夜半修锁人》记叙的是诚实的平凡劳动,描写的是朴实的一对夫妇,然而,糖果让作品有了丰富的滋味,糖衣让情感有了亮丽的颜色,伏在过道上过了一夜的糖衣,“它们是恩爱的依偎的蝶。”《风里白发》中的母亲,“手里揣两把伞,就是不肯撑开一把来”,因为,“母亲找不着你,她就不会撑开伞,她要陪你一起吹风淋雨。”言语朴实,蕴含着母爱的巨大力量;《与美玲爱玲同行》写的是一辆艰辛跋涉在路上的小三轮,作者坐在车上,感知着一个庞大家庭的重量,感知着底层百姓的生活愿望在勃勃生长的速度;《喜相“缝”》里缝纫铺,使用的皮尺剪刀有近二十年的工龄,女主人的模样像保鲜的花束,仍停留在二十年前,可是奇迹一般,总有一些人和它“两两相望,心心相印”,因为,它“在变换中坚持最初的步履”;而《缝衣小傅》的主人公,虽然在过道的穿堂风里摆摊,她竟能熨帖人心,可是,她自己总算盼得儿子,大女儿却在儿子降生头天淹死了,她说女儿“她头一天走,我肚里的儿子第二天就来了,这都是命啊,照B超没有一次说是儿子的。”而作者则感慨道:“那么惊天动地的情节她轻描淡写几句话就说完了。”不过,某页纸张上留下这样的字迹:“同一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悲哀都同时降临了。”那是三年前,当小傅的女儿突然走掉而又同时收获儿子时,小傅在日记里吐露的心声。宋亚萍用心记录着这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体恤着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我注意到,她不屑于空洞的抒情,或无关痛痒的感慨,而总是用看似平易却耐人寻味的精炼语言,击中人们情感的痛点。比如以上对白发母亲发出的感慨。比如对缝衣小傅,她写道:“看起来,他们是那么微不足道,也许他们正在经历生活中惊天动地的大变故。他们坚守着,活着。”

《声声唤》给我的意外惊喜是,作者对创作构思的注重。从很早开始,文学变得越来越不讲究艺术构思,千篇一律的平铺直叙,千人一面的娓娓道来。其实,构思是一种深度的思考,构思是一种角度的选择,构思还是一种表达的技巧。请看此中的《声声唤》。三个姓名。三个童声。多种性格。我们每个人对此都记忆犹新。很凝练的一篇散文,包蕴了多么熟悉的温馨记忆、多么亲切的人生片段,其实这也给人无奈而感伤的人生况味:“因为长大了,我们就不发声了。”作者索性追问道:“还有谁会这样呼唤我呢?还有谁值得我去呼唤呢?树下,风里,四季中,一声一声,殷切期盼,率真,直接,热烈……”可见,巧妙的构思是高度的概括,是机智的表达;再看《时光之书》,我差不多被这个故事震撼了。小爷爷六十岁得癌,凭着喝鸭汤,竟然幸运地过完九十七岁的生日,那天晚上,“说了句文绉绉的话:吾厌极食鸭,然吾命亦为它所赐”,然后,寿终正寝。不幸的是,小叔叔也在六十岁上得癌,也要靠喝鸭汤来抗癌。然而,面对那生命的希望,他说“鸭子真的好难吃”。于是,作者深沉地写道:“你只是生命借助你的躯体完成的一次实验一段轮回。你不知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你从来不由自主。”依靠构思,作者将两代人的命运遭际宿命一般地重复、再现、拼贴,指向严酷的生命哲理,传达出浓重的人生感伤;至于《母亲》,它也许是世上最多的同题作文了,然而,宋亚萍的《母亲》却有一个独特的角度,因为生养了七个女儿的母亲不肯随姑娘同住,不愿麻烦任何一个女儿,所以,母亲的家“就在我屋子的前面一幢,第四层,蓝色四开窗便是”,“隔着浅浅的时光之河,你在那边,姑娘在这边”。这样的距离注定会有故事,会有性格。果然,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样的距离,亲近而微妙,真实而生动,读来让人会意地一笑。

宋亚萍写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捕捉、运用细节。我把细节分为情节性的,情绪性的,情感性的。她的作品读来生动、轻松,如果说其中的精彩篇章总有什么给人留下印象的话,那就是用细节来表情达意,用细节来刻画人物性格,用细节来状写人物心理所实现的效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母亲便穿行在大量的鲜活细节里,读者可以听到她的笑声和咳嗽,可以看到她迎送朋友的表情和翘望女儿的眼神。而在《怀念父亲》里,她写自己为父亲按摩身体,她知道细节的力量,所以,她的笔端不断深入,按摩父亲的发顶、手臂,直至脚趾,这样的按摩,按痛的不止两颗心,还有读者的心。关于运用细节刻画性格、状写心理,散文《英爵时光》、小说《似曾来过》、《关于裸呈的几种设想》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读宋亚萍的散文,觉得她长于叙事,今后的创作大可以朝小说发展;而且,她的小说构思完整,人物关系清晰,语言很干净,并长于心理描写。如能在拓展题材面、深人挖掘,塑造丰满人物形象上下功夫,势必对她整个创作都有益处。关注生活的广度和思考生活的深度,对于成长中的作家,是必修之课,也是一个必然的漫长过程。她说,这本集子是对过去的总结,显然,这就意味着另一个过程开始了。

我相信那个过程。因为,那里有一年四季,有四季的开放,有翩飞于广大花间的翅膀,有执着的采撷。我愿意看到她的笔飞翔着,去倾听更多的开放,并歌吟在各色花朵之间。

2015年10月1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