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未曾离你如此之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昱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时间并不是静静等待就会停止,但只要悄然感受,时间就会走得越来越慢。血液从流体渐渐凝聚为胶质。在风中干枯的痂壳保护着稚嫩的皮肤,像散开的书脊尘封着日记中的段落,不让每一个文字沾染污迹。伤口已得到苏生,被阳光抚顺的血渍在粉尘中显得粗糙干涩.伤口处还存在疤痕剥落后留下的纹理,像皴裂的泥土上架起的村庄骨架,亦如寸草不生的荒原中有一朵牡丹开败。抚摸痂壳上粗糙的纹理,划过生命愈合时的短暂休憩,皮肤轻微的疼痛与压力感延续着伤口在我触觉中的特殊温柔。黄昏树荫下橙色光芒穿过伤痕重新渲染出橘红,伴随盈实的风声耳中回响着心脏的脉动,微温的夕阳与昏暗的伤口融为不可分割的光影。这些影像始终埋在心底,当时说不出口.因为不知从何提起,现在我能够表达,这些优雅的比喻化为我童年记忆里仅剩的纯真景致。

这是一个充满认知差异的时代。我们赞赏与厌恶的事物都互不相同,我们观察与倾听的风景也互不相关。没有两个人可以共鸣出完全一样的感觉,所以我们需要走进自己的视野,独自体会观察的感觉。而这些体验完全取决于画面缜密的细节,所以其中的独自陶醉是绝对无法与他人分享的。关心他人时往往会被回绝,因为别人没有需要也没有必要同我描述他的体验。分享常常会导致神秘感与新鲜感的流失,更重要的是观察的灵感总是稍纵即逝,我们眼中闪烁的美感甚至比刀尖上的阳光更短暂,语言表达的事物与真实触及的感受难以完美重叠,甚至在说者和听者的脑海里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体验。

察觉那些一般不被察觉或不能察觉的细节,寻找通常丢失或正在丢失的秘密成为我极大的生活兴趣。从家人或是客人的对话中可以分辨出许多对自然人文景观向往的描述。人们对旅游行为的渴求远远超出了对感受风景的渴求。许多人都深信面对自然时,以敬仰和缅怀的礼仪去拜见风景文物是与心灵肌肤相亲的重要方式。坐拥文化潮流.以朝圣为目的向大自然进军,人们的神情往往被不知所云的历史打动。因此只要一提起旅游的话题,交谈立刻显现出更高档次,我们盘点草木山川就像朝圣者亲吻着脚下的土地——他乡的钟点始终停留在最绚丽的清晨,异域的黎明总是诞生在最温柔的春天。我们只有被贴上旅游者的标签时,驻足自然才显得优雅适宜.否则就只留有乡土气息。观察的对象不再庸俗反而套上了神圣的光环,精神仿佛本身就从不置身于肉体而是与外物风景息息相关。旅游成为我们禁欲和洗心的手段,人们应该深感荣幸。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对风景感到了失望。媒体和现实的反差让自然景观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相同的自然风光从图片和影像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可思议的壮美与祥和,但当真正接触自然时看到的不过是成片野草和枯石。身临其境丝毫感觉不到大自然的生命力,每个角度似乎都是停滞的灰调画片,比起预想中的场景整个画面丧失了层次分明的对比度,即使能分辨明暗也找不出高光与阴影的清晰界限。影像与真实的反差加深了我对自然人文景观的排斥,这种排斥为我在现实中观赏美丽与享受生活的行为蒙上了阴影。而我尝试涂抹掉心中这不可擦拭的尘埃,观察的镜头越抹越脏,阴影却一直保持着它应有的痕迹,为视角中的每一张影像调配冰冷的色调。我更习惯于观看经他人优化过的画面,从屏幕中看到的色彩比现实中的颜色要鲜艳很多。画框中的水墨与屏幕中的影像比现实的景观更精彩,这种足不出户的美丽在逃避自然之后才被认真体会。P8-9

目录

第一生命

细节

哭泣与最初的恐惧

野性

残缺

饥饿

离别

第二生命

女孩,最初之作

觉醒

生命意志

自杀

独角兽的泪痣

仇恨

思想

痛苦

金钱

名为死亡

一半爱情,一半双生

最好的事物

第三生命

日记,最后旅程的感激

旅程

独自为伴

自卑

万里无云

原本的模样

怜悯

力量

仪式

结尾

序言

在这个“畅销书”铺天盖地的年代。很久没有真正读书了。如果不是受朋友之托,我也不会花五十多个小时囫囵吞枣地把这本书读完。

尽管作者只是个二十刚出头的乳臭男生,一名在读理工科博士,但他用自己的半生和三个朋友的记忆碎片,经历着成长的野性、觉醒和怜悯,诠释着生命的懵懂、焦虑和求索,还有对生命意志、个人意志以及恐惧、贪婪、理想、资源、爱情、金钱、感恩、责任的真知灼见,每一段阐述都饱含思想,每一句判断都富有哲理,每一个词语都是心底挤压进发的火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想写真正的书”,“每一句话都有支持结构或展现思想的功能”。

生命,未曾离你如此之近!

是的,当你在高楼凭栏处凝望城市行色匆匆的人群,当你矗立山巅注视田间汗流浃背的身影,当你花前月下沉浸热恋两情相悦的幸福,当你仰望星空聆听自己心跳脉动的声音,你是否质疑过,生命,现,即合理?本,当如何?

有一个狂妄的断言你必须认同——大干世界,芸芸众生,真正“活明白”的人可能不会超过“二八定律”,随着教育和科技水平的跃升这个比例在不断提高,因为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汲取前人的思想和智慧学会正确地思考。

人生至少有三重境界:第一重为本能,饿了要吃、冷了要穿、青春期了要性,遇危险恐惧、遇失败痛苦、遇伤害愤怒,穷时拼命挣钱、富时贪图享受,别人有的你也想有、别人怎么活你也怎么活,类似动物的条件反射,很多人停留在这个阶段终老一生;第二重为改变,改变的前提是认识,认清自己的能力、残缺、性格、情绪,掌握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则和提高自身认知水平的思维方式,而后知行合一地不断完善自己、改善外界,这是人像“人”一样真正生活而不是生存的开始,达到这一层次的是已经或必将成为各行各业砥柱的中上之人.但中上之人未必都达到这一层次;第三重为超越,冥思豁然后大彻大悟、大智大勇,历尽磨练后认定真谛、心无旁骛,“用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用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用智慧去分辨这两者”,于自身的修炼炉火纯青,对外界的驾驭游刃有余,登临这一境界的凤毛麟角。

朋友们,如果你还彷徨于“青春骚动”、“生命虚无”的边缘.如果你还困惑于“老天为什么要生我”、“我为什么活着”,如果你还纠结于“什么是成功”、“我要的成功是什么”,那么你有必要拿起这本书,作者将携你“睁开眼睛去思考吧!我没有闭眼就是为了请你看看我已经看到的部分,请你帮我去看看我看不到的部分”,也许你的人生将“芝麻开门”,登第二重境界之“堂”,人第三重境界之“室”,但他不会给你答案,答案在你自己的思考里。

这本书不是“心灵鸡汤”系列之几,它晦涩难懂、读着很累.与其说是散文体小说,不如说是哲学体散文。这是一本用心血写成的书,充满了海子的忧伤、叔本华的传神,也有尼采的睿智、梭罗的清新。倘若你细细品味,拿出耐心读上两遍,一定比“千年老参”更滋养心性。

经历青春“天问”的不惑之人

2015年5月18日

内容推荐

刘昱创作的《未曾离你如此之近》以散文体小说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哲学性反思,以主人公对平淡生活的回忆为主线,童年对野性的痴迷及艰难摆脱;少年对生命意志的思索从诋毁到接受,深深的恐惧心触发了渴望长存的觉醒;青年对患病同窗的怜悯,对残缺的怜悯,希望人能从追逐幸福过渡到追逐完整。

编辑推荐

刘昱,四川理县青年学者,通信科研工作者,不甘于在象牙塔中深居简出,徘徊于基础实验探索与创新技术市场化之间;现居北京,从事移动互联行业。

其创作的《未曾离你如此之近》以散文体小说的方式表达对人生的哲学性反思,以三则朴素故事为引,对野性、觉醒与怜悯发问,探讨人及人生的半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