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慕兰,又名定慧、彰定、淑仪。女,1907年生,湖南浏阳县人,大学肄业,中共党员。1926年秋始,历任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部妇女部长;中共江西省委,中共中央暨南方局、北方局秘书兼机要交通员。1931年春,调任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营救部部长。抗日战争期间,在金融界和文化界兼任过不少社会职务,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42—1944年被囚重庆,后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在沪参加文艺和银联复兴工作。1950年任救济总会上海分会秘书。1955年,因错案长期受审查。1980年4月平反后,任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黄慕兰自传(最美红色女特工亲述)》由黄慕兰口述。
黄慕兰,1907年生于湖南浏阳县,是早期地下工作者,与中国共产党历目前的诸多重要事件与人物发生过交集:她18岁逃婚,成为青年革命领袖。抗战期间,秘密营救关向应、周恩来等重要人物;发现向忠发叛变,挽救了周恩来领导的特科;组织香港名人大撤退;策反蒋纬国;在文革中惨遭迫害,被监禁18年。她的两任丈夫均牺牲,与第四任丈夫生育4子,却不对其暴露身份。
现年104岁的黄慕兰将自己矢志革命,虽九死而无悔的传奇经历诉诸笔墨,成就《黄慕兰自传》。她说,我写回忆录,力求朴实。非小说,亦非文学创作。平凡的岗位,大动荡的时代。从未敢忘党的教诲,龙潭虎穴一身轻,粉身碎骨又何怨?
《黄慕兰自传(最美红色女特工亲述)》于2004年首次出版,在中央档案馆以及党史研究机构的帮助下,核实大量史料及重要事件。此次再版新增多幅传主珍藏照片及百岁近照,并尊重传主追求的“真实人生”的修订原则:集党史、家史、国史于一生的真实人生;入党以来梦寐以求、历尽艰危成此景的战斗人生;忍辱负重、不屈不饶、无悔、无怨、无尤、无憾的真实人生。
一我的童年
我的家乡湖南省浏阳县不仅山清水秀,还是人文荟萃之地,在中国近代史上出过许多知名人物。19世纪末,为变法维新救中国而先后英勇牺牲的谭嗣同、唐才常都是浏阳人。我父亲和谭嗣同、唐才常是当地名儒欧阳中鹄的得意门生。欧阳中鹄是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的祖父,他精于儒学,富有进取思想,对弟子们追求进步、勇于变革的思想形成,颇有积极影响。20世纪20年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浏阳更是中国革命的先进地区之一。1927年秋,毛泽东同志率领三湘子弟兵举行的著名的秋收起义,就发生在我们浏阳的文家市,那里已经成为重点革命文物的保护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浏阳人引以为豪的是,有许多浏阳人跟着毛泽东闹革命,几十年来出生入死,为新中国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有一大批人成长为我国党政军的高级领导干部,如胡耀邦、王震、王首道以及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等等。无怪乎歌颂浏阳光荣革命传统的《浏阳河》,成为中国革命民歌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至今仍脍炙人口,并将永久流传下去。
浏阳不但是光荣的革命圣地,而且经济、文化的开发也比较早。一般的农副产品都很丰富,还以出产夏(麻)布、鞭炮和湘绣等著名,在清朝就是个经贸出超县份。这里民风淳朴,人民勤劳勇敢。湖南的手工湘绣是国际知名的手工艺品,女孩子长到九岁十岁时,就要学绣花。家家户户男人们下田劳作;妇女在家务之余,不是纺纱织布,就是绩麻、绣花。不少人家,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利用空闲时间,手工制造烟花鞭炮。即使在旧社会,也很少有不事生产劳动靠行乞要饭为生的叫花子。我们湖南省的民智开发也比较早,哪怕是拉人力车的,或是挑夫、码头干苦力活的工人,从小都要认字,读《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启蒙书。因为妇女都参加劳动,在家庭里不受歧视,所以重男轻女的陋习也要比其他地方少得多。
我的曾祖父瑞麟公是位医生,开了一家药铺。他一生乐善好施,对于穷苦的病人,不仅免费施行义诊和赠药,有时候还加赠几钱银子,嘱咐病人家属子女,回去要以孝心奉养生病的老人。那些贫苦病人,不仅得药治病,还能增加一些营养,往往病也好得快些。因此,四乡穷苦的病人家庭,对我曾祖父都非常感激。但对于富豪人家,曾祖父所收的出诊费却很昂贵。因为他的医道高明,有钱人家只怕请不动他,也不敢说贵。曾祖父去世的时候,各乡很多受过他恩惠的农民到我家哭丧吊孝。由于曾祖父一生乐善好施,使家中的积蓄耗费殆尽,传到我祖父时,家道就中落了。我祖父名焕吾,字懋梁,虽然家境已日益拮据,却仍继承了曾祖父的遗风,一生也有许多善行。我的祖母姓刘,是一位有教养的、典型的、旧社会的贤妻良母。祖母的娘家颇富有,嫁妆比较丰厚,这对缓解我家日益中落的贫困境况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她天天晚上纺纱织布直到深夜,以贴补家用。我父亲是独子,祖父、祖母对他十分钟爱。我父亲生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本名祖勋,民国以后,改名为黄徵,字颖初,笔名聿园。他生性聪颖,自幼就有“神童”之誉,在十二岁时就作了一首《促织诗》:
促织复促织,夜阑应噤声。
母劳嗟可息,窗畔已鸡鸣。P3-4
《黄慕兰自传》作者作为我党早期地下工作者,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诸多重要事件与人物发生过交集,虽历经坎坷,却无怨无悔,为维护与发展党的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社在2004年首度出版该自传前,曾做了大量史料核实工作,尤其是对一些重要事件,在中央档案馆以及党史研究机构的帮助下,作了结论性认定。
该书出版后,因印数较少,各地读者索读不易。近些年,随着党的隐蔽战线上的功勋人物越来越多地为人知晓,也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询问《黄慕兰自传》何时再版。为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本社决定再版该书,并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此次再版充分尊重作者提出的表现“真实人生”的修订原则,仅在绝不改变作者原意的情况下,作了一些规范性的工作;经核对资料并与作者及其家人协商,修正了原稿中存在的若干人名、地名乃至事件方面的错漏。新版版式也作了调整,除新增了一些历史性图片及作者近照之外,还将原版中的部分图片插入内文,以便读者图文并读。
陈赓同志曾对我二哥说,“慕兰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为革命,她奋起抗婚,又与后三位丈夫生离死别;三次被捕,坚贞不屈。在白色恐怖下,英勇机智,营救同志,保卫首长。她巧妙地利用银行家的身份,为地下党筹措资金,出色地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饶漱石粗暴地不承认她的党籍党龄,她下决心从基层工作做起,又不幸受到潘汉年冤案牵连,前后失去自由共十七年。但她始终无怨无悔,对共产主义信念毫不动摇。
她的理想主义精神,是我们子女的最大精神财富。
自1963年她第一次从秦城回家开始,就不断地上书申诉,其中包括多次写自传体材料。平反之后,她的老战友们,如茅盾、袁溥之等等,多次鼓励她写自传、写回忆录。她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党的地下工作的一部分,恪于纪律,不宜公开发表。从确保家父及一些多年合作的老朋友的安全起见,当时确也不适合对外公开。但她也认为真实地记录下经历的革命年代,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她陆续讲述过一些片断,有些记者也据此写过一些报道,但这些文章常有一些作者的主观臆测而不尽翔实。直到1993年她老人家定居杭州后,时移势转,她才下决心动手写自传。每天口述一盒录音带,讲完之后,由杭州大学勤工俭学的学生按录音记录为文字。1996年,请浙江省政协原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叶炳南同志根据那份校对过的录音稿着手整理。其间,她多次住院,叶又工作繁冗,进度不快;她老人家对自己的录音稿也不满意,又动手重新写过。诚如叶炳南所说:“黄老所回忆的生平经历,跌宕起伏,极富传奇性,时间前后将近一个世纪,人物涉及社会各界的诸多知名人士,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十分错综复杂。”直到2000年夏天,初稿才完成。其后又由原《安徽日报》党组书记、我们的表姐钱林梳理成二稿。允中的女儿弘莘仔细地阅读了二稿后,提出应该为年轻的读者着想,对人物和时代背景作些介绍。我们姐妹二人在参阅了一些与妈妈同时代人的有关资料,接受了年轻人的意见,增加了一点描述时代背景的文字,形成了如今的三稿。全书约有四百多位与她有过工作关系的人名出现,不可能都加以注解,而且她写的只是与这些人因工作而接触的情况,不可能对每个人的生平都作全面介绍。
党的地下工作,环境险恶,很多又是单线联系,家母记述的情况是她自己经历过的,不可能是全面的。例如,书中提到许多在抗日战争中合作的朋友,有的人也和她一样隐蔽了真实身份而以脱党或其他身份公开活动,彼此并不知悉,这些情况近年来才陆续披露。再如,郭沫若先生在《洪波曲》中写到他已经知道自己乘船离开上海的日期,但不能告诉于立群;他在“皇后”号邮轮上遇到何香凝和邹韬奋,说是不期而遇。哪有那么多的不期而遇呢?就是亲身经历的人也未必知道党是如何安排的,有多少人具体负责的,是通过什么途径完成的……所以,罗青长、柴成文同志纪念刘少文同志的题为《无名英雄垂范千秋》文章中说:正是由于有一大群无名英雄的无私奉献,党的地下工作才能取得如此成绩。在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无名英雄纪念碑,是对战火中和无形战线上全体战士的表彰和纪念。
我们知道这第三稿依旧是不完善的。一则我们姐妹力不从心,二则家母已经九十七岁高龄。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引发读者的关注,给我们更多的补充资料。如果可能,我们将吸纳和修改到再版中,用以作为家母百岁贺礼。
我们非常感谢梅益伯伯对妈妈的支持。正是在他们这代人的支持和激励下,妈妈才以极大的毅力,克服病痛,完成自传。梅益伯伯还对自传的出版给以特别关注,竭力促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承接编辑出版事宜,亲自为我们推荐编辑,并约定在出版社二审后,他还要再阅读一遍,并为本书作序。不料今年9月梅伯伯竟匆匆离开了我们,在此怀着崇敬与感激的心情致以深切的悼念。
感谢责任编辑梁云福和美术编辑童行侃,他们对原稿四十余万字和一百多幅照片精心地梳理、编辑,是保障本书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
还要感谢浙江省政协办公厅给予的支持,沈英影同志在工余打印了全书初稿,这是我们反复修改的基础。还有许多人士以多种方式对此书的出版、发行给予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陈允中陈大中
203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