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以其精准的眼光和坚忍的胆略,为大明王朝的肌体打人了三支重要的强心针。
第一支强心针,也正是风险最大的一支,历史上称为“洪武大移民”。
“洪武大移民”,即明初开始的移民垦荒运动,也就是为解决明初各地地荒劳力少的难题,利用中央集权的行政能力,将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整体搬迁移民至人少地区定居。
这办法并非朱元璋首创,但要和朱元璋的“洪武大移民”比,之前的历次移民运动,都可谓“小巫见大巫”。
朱元璋的“洪武大移民”,对象比较固定,主要是人口稠密的江西、江南、山西三地。但移民的目的地范围却极其广大:往东到辽东地区,往北一直到内蒙古地区,往西一直到甘肃地区,往南甚至一度到了云南南部地区,覆盖范围之广,可称历史之最。
至于移民的次数和规模,放在古代交通条件下,可以说庞大到恐怖。从明朝开国前,迁移苏州百姓到凤阳开荒算起,朱元璋在位时期,仅《明实录》和《明史》中记录的大规模移民的次数,就有十三次之多。前后迁移的人口,有数字可考的,加起来就有一百六十万之巨。甚至学者陈梧桐在其著作《明史十讲》里估算,真正的数字很可能突破三百万人。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迁徙。
移民的风险,一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国农民素来安土重迁,何况这么大规模的离乡背井,势必会有抵触。二是交通条件,古代的交通条件不方便,一路山高水长,一次迁移就意味着迎来一堆麻烦。中国古代史上,移民移出动乱甚至起义的,从来都不算少。
但强人毕竟是强人,朱元璋既然决心办,自然也有办法。首先是规划周详,洪武三年在河南设司农令,统筹移民事宜。然后是定福利标准,只要愿意搬家,不但免三年税粮,发优厚的路费和生活费,而且移到新地方后,能种多少地,就占多少地,种地的农具、种子、耕牛甚至头两年的粮食,全都由政府提供,条件极其优厚。
饶是这样优厚的条件,反对声还是四起,特别是当时的移民,大多家乡都在富庶的江南、山西地区,日子过得还可以,离乡背井往穷地方搬,换谁也难答应。但朱元璋也留有后手,不答应?强制搬迁!方法就是“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确切说,就是一家人里,老幼妇孺留下,青壮劳力搬家。按照一些野史的说法,当时的搬迁过程,移民们都是捆着走,上厕所才解开绳子,所谓“解手”就是这么来的。而移民迁走前,村村哭声震天,家家悲伤别离,景象极为凄惨。
后世很多史家说到这里,好些就开始诟病朱元璋,说这场史无前例的移民运动,给百姓带来惨重的苦难。但必须看到的是,持续三十年,前后十余次的移民运动,固然制造了无数家庭的分离。但如果细比一下,相较于中国历代几次重大的“政府性工程”,如秦长城、隋大运河之类,明朝这场规模更加空前的迁移运动,却未曾酿成类似前代的变乱,仅此一条,就足够值得后人正视。
一个后世正史都承认的事实是,在从头至尾的整个移民过程里,政府对于移民的待遇允诺,几乎每一条都完全兑现,税减了,路费发了,安家费有了,离乡背井的移民们,在全新的家园,获得了更多的土地,从此开始了新的拓荒。强人朱元璋治下的大明朝廷,以其高速的效率和强力的执行力,完成了这个空前的人口迁移。诸多原本荒芜的地区,获得了大量劳动力,经济开始高速回升。对于明朝经济的复苏乃至中国的人口版图布局,甚至缩小地方经济差距、促进民族融合,这事都影响深远。
但就明初的经济困局来说,这一支强心针,显然远远不够。
于是朱元璋又紧接着打了第二支强心针,这支针按照现代的说法,叫公共设施建设。
比起“洪武大移民”百万人的迁移规模来,朱元璋的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也是同样强大。
但从操作难度说,这事同样不是闹着玩的,技术含量高、执行细节繁琐、风险性更大,最近的反面教材,就是元朝灭亡,所谓“石人一支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一个闪失就出了大事。
这件事的难度主要有三:一是财政实力;二是可行性,必须得抓最紧要的地方修;三是执行力,好政策得落实到位,所有细节都要抓。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