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敏著的《西罗马战争故事/星光丛书》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一幅幅淡化历史与现实疏离的,一反传统晦涩与艰辛的,十分接地气的,大众与学术相容的,普及与提高并举的,趣味与思想兼备的,图文并茂的,深度与广度并存的,文化、历史、事件、诗赋无所不备的动人画卷。让读者能在阅读中聆听历史的声音,品味文明的滋味,领悟人生的精髓,碰撞思想的火花。
孙敏著的《西罗马战争故事/星光丛书》叙述了罗马文明取道希腊,使希腊诸城邦节节败退,最终君临天下,接手并掌管地中海世界近700年的历史进程。君主、元老院和军队在数百年的统治中互相角力,或运筹帷幄,或决战千里,为帝国的命脉绘就逶迤坎坷的曲线,也为后世留下了一连串包括恺撒、奥古斯都、图拉真、奥勒留等在内的惊心动魄的传奇。帝国的光与影,血与火,此刻就在纸上,仿佛触手可及。
第一章 寡民小国的崛起
翻开欧洲的古代史,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提到罗马,言必称希腊。诚然,“希腊—罗马”就像白天与黑夜一样,是一组无法分割的词汇,因为我们无法判断,究竟是白天的阳光更耀眼,还是无边夜色中的月光更皎洁。它们唯一的共鸣是交相辉映,赋予地中海世界以光辉灿烂的文明。
公元21世纪,那些前尘往事似乎都沉入了那片蓝得深不可测的大海里。只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那些闪现的波光粼粼才会向我们撕开过往隐秘的缺口。地中海,这片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内陆海,拥有古典时代最快捷的海上运输速度和抵抗最大风浪的避风良港,百舸争流,千帆竞秀,自然而然地接连成就一个又一个大都市的繁荣和衰败,见证一个又一个帝国的崛起和覆亡。
公元前21世纪,当第一批希腊人在地中海伯罗奔尼撒地区定居下来时,还没有“罗马人”的存在,只有一群说着印欧语言的部族千里迢迢穿越近东和中亚,来到欧洲,当时他们只有一个笼统的名字——拉丁人。希腊人无从预料,自己度过了漫长的“黑暗时代”,最终将一千六百年岁月化为空前辉煌的“希腊文明”和随之而来的“希腊化世界”;他们更无从预料,仅仅过了一百年自己就不得不将文明的霸权拱手相让给斯巴达,十年之后斯巴达人又让给了马其顿人,而所有的这些,都在一百多年以后荣归罗马——拉丁世界的霸主。
罗马的文明直接取道希腊,却奠定了垂范后世的罗马法和税收制,将雅典远远地甩在身后;它的军团师承希腊,却使希腊诸城邦节节败退,最终君临天下,将地中海称为“我们的海”(Mare Nostrum)。包括罗马在内,全盘复制希腊文明的国度很多,而罗马是怎样鹤立鸡群,接手并掌管地中海世界近700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直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希腊殖民时代结束,海内外大约有1500座希腊城市,而没有一座城市与海岸的距离超过25英里。与占有众多沿海城邦的希腊相比,罗马的领土更多的是广袤而荒蛮的内陆地区,譬如西班牙和高卢。当希腊逐步丧失海上霸权的时候,罗马需要考虑的问题则是如何扩大和巩固内陆的疆域,这也对罗马独特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西方古风时代的政治已经无法满足罗马的胃口了,他们取道东方,向遥远的小亚细亚拿来了君主制,与此同时,希腊政治的影响也没有完全消弭,随着奴隶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君主、元老院和军队逐渐走向三权分立,在数百年的统治中互相角力,或运筹帷幄,或决战千里,为帝国的命脉绘就逶迤坎坷的曲线,也为后世留下了一连串包括恺撒、奥古斯都、图拉真、奥勒留等在内的惊心动魄的传奇。
帝国的光与影,血与火,此刻就在纸上,仿佛触手可及;而当你一页页翻过本书,那段历史却又若即若离,渐行渐远。
从神话到现实
公元前30年的一天,40岁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正在屋中苦思冥想自己的鸿篇巨制。他低着头,不停地来回踱步,连窗外秀美的景色都无心观赏,他的苦恼与古往今来所有御用文人的苦恼并无二致——如何才能不违背自己的创作原则又不忤逆屋大维的权力意志,为罗马有限的历史打造一部完美的史诗。如此寒暑十易,两鬓又添斑白。
维吉尔并不知道,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十一年。直至临终前,他依然没能修改完这部《埃涅阿斯纪》。他躺在床上,颤抖着挣扎起身,厉声吩咐仆人焚毁诗稿。仆人深深知晓维吉尔为之付出的心血,嘴里答应着,其实悄悄拿走了诗稿。几天后,诗稿放在了屋大维的案头,他看着爱臣未完成的临终之作,心中感慨万分。(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