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太平凡(鲁迅自述)》立意新颖,为鲁迅参与的历次论争提供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史料。翻开书页,我们便可以闻到当年文坛浓郁的硝烟味,可以看到以鲁迅为旗手的文化新军跟形形色色、明明暗暗的敌人进行较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生太平凡(鲁迅自述)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生太平凡(鲁迅自述)》立意新颖,为鲁迅参与的历次论争提供完备而新颖的史料,也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史料。翻开书页,我们便可以闻到当年文坛浓郁的硝烟味,可以看到以鲁迅为旗手的文化新军跟形形色色、明明暗暗的敌人进行较量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内容推荐 《一生太平凡(鲁迅自述)》为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编选的鲁迅作品集,以鲁迅一生辗转过的城市为线索,关于每一地的作品各成一辑,包括浙江故乡、日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兼涉及精选出的创作谈,编选角度新颖别致,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鲁迅的一生。 目录 故乡的云 我的和尚师父 保姆长妈妈 童年的乐园 枯燥的书塾 父亲的病 走异路 逃异地 衍太太的流言 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 矿路学堂与《天演论》 东渡日本 弃医从文 《新生》与《河南》 沙漠一样的北京 从沉默到呐喊 五四前后 运交华盖 女师大风潮 年的几则日记 离京前的一次谈话 厦门的陆上风涛 从北京到上海 初到厦门 讲义与吃饭 从两年到半年 书信中的生活鳞爪 厦大风潮与集美风潮 在广州,又看见了许多血泪 在钟楼上 从“大热闹”到“静悄悄” 从未经历过的恐怖 上海时期:生命的冲刺 上海文艺之一瞥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这也是生活”…… 死 关于自己的作品 我的创作发端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阿Q 正传》的成因 《故事新编》写了十三年 从记忆中抄出的《朝花夕拾》 写在《坟》后面 杂感之于我 《两地书》是这样编起来的 我的日记 师友追思录 太炎先生 守常先生 刘半农君 韦素园君 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 在上海看萧伯纳 附录 鲁迅年谱 试读章节 我的和尚师父 我生在周氏是长男,“物以希为贵”,父亲怕我有出息,因此养不大,不到一岁,便领到长庆寺里去,拜了一个和尚为师了。拜师是否要贽见礼,或者布施什么的呢,我完全不知道。只知道我却由此得到一个法名叫作“长庚”,后来我也偶尔用作笔名,并且在《在酒楼上》这篇小说里,赠给了恐吓自己的侄女的无赖;还有一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论理,是应该用各种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却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还有一条称为“牛绳”的东西,上挂零星小件,如历本,镜子,银筛之类,据说是可以避邪的。 这种布置,好像也真有些力量:我至今没有死。 不过,现在法名还在,那两件法宝却早已失去了。前几年回北平去,母亲还给了我婴儿时代的银筛,是那时的惟一的记念。仔细一看,原来那筛子圆径不过寸余,中央一个太极图,上面一本书,下面一卷画,左右缀着极小的尺,剪刀,算盘,天平之类。我于是恍然大悟,中国的邪鬼,是怕斩钉截铁,不能含胡的东西的。因为探究和好奇,去年曾经去问上海的银楼,终于买了两面来,和我的几乎一式一样,不过缀着的小东西有些增减。奇怪得很,半世纪有余了,邪鬼还是这样的性情,避邪还是这样的法宝。然而我又想,这法宝成人却用不得,反而非常危险的。 但因此又使我记起了半世纪以前的最初的先生。我至今不知道他的法名,无论谁,都称他为“龙师父”,瘦长的身子,瘦长的脸,高颧细眼,和尚是不应该留须的,他却有两绺下垂的小胡子。对人很和气,对我也很和气,不教我念一句经,也不教我一点佛门规矩;他自己呢,穿起袈裟来做大和尚,或者戴上毗卢帽放焰口,“无祀孤魂,来受甘露味”的时候,是庄严透顶的,平常可也不念经,因为是住持,只管着寺里的琐屑事,其实——自然是由我看起来——他不过是一个剃光了头发的俗人 因此我又有一位师母,就是他的老婆。论理,和尚是不应该有老婆的,然而他有。我家的正屋的中央,供着一块牌位,用金字写着必须绝对尊敬和服从的五位:“天地君亲师”。我是徒弟,他是师,决不能抗议,而在那时,也决不想到抗议,不过觉得似乎有点古怪。但我是很爱我的师母的,在我的记忆上,见面的时候,她已经大约有四十岁了,是一位胖胖的师母,穿着玄色纱衫裤,在自己家里的院子里纳凉,她的孩子们就来和我玩耍。有时还有水果和点心吃——自然,这也是我所以爱她的一个大原因;用高洁的陈源教授的话来说,便是所谓“有奶便是娘”,在人格上是很不足道的。 不过我的师母在恋爱故事上,却有些不平常。“恋爱”,这是现在的术语,那时我们这偏僻之区只叫作“相好”。《诗经》云:“式相好矣,毋相尤矣”,起源是算得很古,离文武周公的时候不怎么久就有了的,然而后来好像并不算十分冠冕堂皇的好话。这且不管它罢。总之,听说龙师父年青时,是一个很漂亮而能干的和尚,交际很广,认识各种人。有一天,乡下做社戏了,他和戏子相识,便上台替他们去敲锣,精光的头皮,簇新的海青,真是风头十足。乡下人大抵有些顽固,以为和尚是只应该念经拜忏的,台下有人骂了起来。师父不甘示弱,也给他们一个回骂。于是战争开幕,甘蔗梢头雨点似的飞上来,有些勇士,还有进攻之势,“彼众我寡”,他只好退走,一面退,一面一定追,逼得他又只好慌张的躲进一家人家去。而这人家,又只有一位年青的寡妇。以后的故事,我也不甚了然了,总而言之,她后来就是我的师母。 自从《宇宙风》出世以来,一向没有拜读的机缘,近几天才看见了“春季特大号”。其中有一篇铢堂先生的《不以成败论英雄》,使我觉得很有趣,他以为中国人的“不以成败论英雄”,“理想是不能不算崇高”的,“然而在人群的组织上实在要不得。抑强扶弱,便是永远不愿意有强。崇拜失败英雄,便是不承认成功的英雄”。“近人有一句流行话,说中国民族富于同化力,所以辽金元清都并不曾征服中国。其实无非是一种惰性,对于新制度不容易接收罢了”。我们怎样来改悔这“惰性”呢,现在姑且不谈,而且正在替我们想法的人们也多得很。我只要说那位寡妇之所以变了我的师母,其弊病也就在“不以成败论英雄”。P3-5 序言 鲁迅,原名周樟寿,初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改名树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鲁迅这个笔名,其余笔名有唐俟、孺牛、隋洛文、何家干、丰之余等140余个。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被称为“报仇雪耻之国,历史人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山清水秀之乡”的浙江绍兴。 鲁迅诞生的年代,距鸦片战争爆发已40年,距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16年。鲁迅的家庭在太平军起义之后,已由大户而变为只有四五十亩水田的小康人家。 鲁迅的祖父本名致福,改名福清,号介孚。1871年(清同治辛未)考中进士,殿试第三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鲁迅诞生时他是翰林院编修,正在当“京官”。祖母孙氏早亡。继祖母蒋氏,性幽默,善诙谐,她所讲的民间故事给童年时代的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父亲名凤仪,改名文郁、仪炳,号伯宜,未中试,长年卧病在家。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希望儿子将来能到外国留学,以便学习救国的本领。母亲姓鲁名瑞,是前清举人、户部主事鲁希曾(号晴轩)的女儿,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她思想开通,勤奋好学。“鲁迅”这个笔名的“鲁”字,就是取自母亲的姓。 大约在7岁那年,鲁迅开始入私塾。开蒙的老师周兆蓝,字玉田,是鲁迅的远房叔祖。12岁,转入被称为全城最为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虽然是绍兴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私塾的教育从内容到方法都是很落后的。鲁迅不愿受传统教育的束缚。他主动阅读那些被视为异端的读物,从稗官野史和民间文艺中吸取了丰富的滋养。 鲁迅13岁那年,祖父因科场作弊案下狱。官府趁机敲诈勒索。父亲病情迅速恶化,鲁迅的家庭从小康坠入困顿。有4年多,鲁迅经常到当铺去典质衣物首饰,尔后到药店替父亲买药。那些庸医有意或无意设下的骗局,是鲁迅父亲的病日重一日。终于36岁就去世了。在家境破落的过程中,少年鲁迅开始体味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祖父被捕之后,鲁迅还一度在绍兴城郊外婆家所在的农村寄居过。他结交了很多农民朋友,逐渐知道他们毕生受着压迫,有很多苦痛。这段经历,使他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开始形成了“下等人”胜于“上等人”的观点,并为他日后创作以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1898年,鲁迅18岁。这时,洋务派的“新政”在甲午战争之后彻底破产,改良主义思潮正在勃兴。风雨飘摇的现实,激起了鲁迅寻求真理的强烈愿望。他不愿像故乡破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那样,去做幕友或商人,而决心不顾守旧人们的嘲笑奚落,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生。1898年5月1日,鲁迅带着母亲筹集的8元川资,到南京去投考无需学费的学校。 同年5月7日,鲁迅抵南京,投考江南水师学堂。同年底,参加会稽县试,在550人中列为第137名。但鲁迅对博取功名不感兴趣。他没有参加府试,于次年1月重返南京;因水师学堂乌烟瘴气,又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简称矿路学堂)。在这所学校,鲁迅比较全面地学习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在实习过程中开始接触了中国最早的现代产业工人。鲁迅在求学期间生活简朴,学习认真,成绩优异,1902年1月27日获得了一等第三名的毕业文凭。 鲁迅在南京求学时期接触了《天演论》。这是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严复译述。这本书所宣传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思想,给鲁迅以深刻刺激,使他惊怵于亡国的危险,决心奋起图存。书中关于发展变化的观点,使鲁迅感到了斗争的意义,增强了前进的信心,初步形成了他早期的“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鲁迅在矿路学堂毕业后,被两江总督派赴日本留学。1902年4月4日抵日本横滨,后往东京,入弘文学院。这是一所专为中国留学生开设的补习学校。鲁迅编入该校普通科江南班。在此期间,他还编译了历史小说《斯巴达之魂》,编写了论述中国地质和矿产分布情况的专著《中国矿产志》,发表了科学论文《中国地质略论》《说钼》,翻译了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 1918年5月,鲁迅应留日时期的老友钱玄同之约,在以倡导“新文化”和“文学革命”而著名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他投身于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重要开端,也为他的小说创作奠定了“忧愤深广”的主旋律。此后,他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仅北京时期出版的就有短篇小说集《呐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译文集《现代日本小说集)(合译)、《桃色的云》《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等。从1920年秋季开始,鲁迅还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八所大中学校兼课,成了广大进步青年景仰的导师。1925年10月21日,鲁迅与女师大学生领袖之一的许广平由相知、相助到相恋,于两年后正式结合。 1926年8月26日,由于北方政治环境险恶,以及为未来的家庭生活做必要准备,鲁迅赴福建厦门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和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鲁迅原拟在这里工作两年,后因校长主张尊孔,教职员之间有派系之争,鲁迅于同年年底辞去一切职务。这一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1927年1月18日,鲁迅由厦门抵达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这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胜利进行,但分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右派势力暗中活动猖獗,号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呈现出“红中夹白”的色彩。这一阶段,鲁迅编定并出版了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并跟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发生了组织联系。同年4月15日,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广东军事当局也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并滥杀无辜。鲁迅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以示抗议。目睹同是青年而分为两大阵营的事实,他进化论的思路因此轰毁。 1927年10月3曰,鲁迅由广州抵达上海,从此奋战在这个中国思想文化斗争的主战场,倾全力从事文学活动,成了左翼文坛的盟主。鲁迅上海时期出版的著作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集外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跟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此外,鲁迅还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以及《艺术论》(苏联卢那察尔斯基著)、《艺术论》(苏联普列汉诺夫著)等新兴文艺理论著作。鲁迅在上海时期,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或影响下的文艺团体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政治团体自由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为党的忠诚友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热忱拥护者。 1936年10月19日晨5时20分,鲁迅与世长辞。23日,上海各界民众两万余人为鲁迅送殡。鲁迅的遗体安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白底黑字的锦旗,上面由沈钧儒书写了“民族魂”三个大字。鲁迅去世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印行的其他著作,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以及《鲁迅书简》《鲁迅全集》(二十卷)、《鲁迅三十年集》等。鲁迅一生中,留下了300万字的著作,加上辑录校勘古籍49种,约750万字。他主编及参与或指导编辑的杂志20余种,参加编辑的丛书有11种。他翻译了14个国家近100位作家的作品,印成了33个单行本,总字数超过250万。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我有许多小小的想头和言语,时时随风而逝,固然似乎可惜,但其实,亦不过小事情而已。——鲁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