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为什么许多人将曾国藩视为千古完人、政商楷模?从乡村秀才到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是什么样子?“悟人生,品得失”传递了多少曾国藩为人处世的道理。打开蒋星德著的《曾国藩传》让曾氏侄儿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蒋星德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曾国藩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为什么曾国藩会有“近代圣人”之称?为什么许多人将曾国藩视为千古完人、政商楷模?从乡村秀才到中兴名臣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是什么样子?“悟人生,品得失”传递了多少曾国藩为人处世的道理。打开蒋星德著的《曾国藩传》让曾氏侄儿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内容推荐 蒋星德著的《曾国藩传》为曾国藩逝世后第一部较为系统讲述曾国藩一生经历、思想言行的专门性著作,近距离“树碑立传”是为写出真实的曾国藩,《曾国藩传》经典权威版,材料弥足珍贵,立论客观。 目录 我看先贤(代序) 写在出版之前 梁启超论曾国藩 第一章 少年时代 第一节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曾国藩的家世 第三节 少年时代的生活 第四节 到北京去 第二章 京官生活 第五节 刻苦自励 第六节 留心时务 第七节 观察人才 第八节 耿直敢言 第三章 督办湘勇 第九节 丁忧回籍 第十节 创办团练的意义和方法 第十一节 湘军之形成——创立水师 第四章 继续不断的奋斗 第十二节 第一次交战失利 第十三节 湘鄂间的互争雄长 第十四节 坐困南昌 第十五节 父丧回籍与奉诏援浙 第五章 对于太平天国 第十六节 先立定脚跟 第十七节 祁门之急 第十八节 曾国荃的战功 第十九节 重用李鸿章的经过 第二十节 克复南京功成思退 第六章 晚年生活 第二十一节 剿捻的经过 第二十二节 刷新吏治与整饬营务 第二十三节 留心洋务 第二十四节 患病与逝世 第二十五节 湘乡遗闻 第七章 曾国藩不凡的人格 第二十六节 律己以严 第二十七节 治家勤俭 第二十八节 “拙诚”的实效 第二十九节 虚心求过 第三十节 待人忠恕 第八章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 第三十一节 离不开儒家的范围 第三十二节 和太平天国政治思想的根本冲突 第九章 曾国藩的行政方法 第三十三节 作育人才 第三十四节 整饬吏治 第三十五节 清厘财政 第三十六节 讲立法度 第三十七节 振兴教育 第三十八节 救济民生 第三十九节 厉行建设 第十章 曾国藩的治兵方略 第四十节 驭将 第四十一节 治兵 第四十二节 战术 第四十三节 军制 第四十四节 团练 第四十五节 联络绅士 第四十六节 实干精神 第十一章 曾国藩的文学修养 第四十七节 好读书 第四十八节 勤写字 第四十九节 家书与日记 第五十节 论诗文 第五十一节 喜作楹联 第五十二节 曾国藩的幽默 第十二章 曾氏对于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第五十三节 中兴事业 第五十四节 一代风气 第五十五节 对于后世的影响 曾国藩年表 曾国藩手书 后记 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者 试读章节 第二节 曾国藩的家世 近代人讨论曾国藩的生平事业,以为替清卖气力,扑灭太平天国,这种人是不足齿的。 曾国藩出生的时代,当西历十九世纪的初叶,欧美虽已开始了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的思想,但中国一向是闭关自守,除掉几千年传下来的忠君孝悌,绝没有其他具体的政治思想的存在。洪秀全的革命运动,究竟免不掉当时一般士大夫的侧目。所以我们倘以二十世纪现代的目光,去衡量十九世纪初叶曾氏的政治思想,是缺乏评判的根据的。 曾国藩的家世,我们可以拿一句话去概括它,叫作“耕读传家”。耕读二字本是中国历来士大夫的职业,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干禄。在清时代,不独湖南湘乡曾氏一家为然,那时凡称得上“士”的,大都如此,观了下面这一节曾国藩祖父玉屏的自述,便可以知道曾氏的家世怎样: ……余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事,居枕高嵋山下,垄峻如梯,田小如瓦。吾凿石决壤,开十余畛而通为一,然后耕夫易于从事。吾听宵行水,听虫鸟鸣声,以知节候,观露上禾巅以为乐。种蔬半畦,晨而耘,吾任之,夕而粪,佣保任之。入而饮豕,出而养鱼,彼此杂职之。凡菜茹手植而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吾宗自元、明居衡阳之庙山,久无祠宇,吾谋之宗族诸老,建立祠堂,岁以十月致祭。自国初迁居湘乡,至吾曾祖元吉公,基业始宏,吾又谋之宗族,别立祀典,岁以三月致祭。世人礼神徼福,求诸幽遐,吾以为神之陟降,莫亲于祖考,故独隆于生我一本之祀,而他祀姑阙焉。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吾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既令子孙出就名师,又好宾接文士,候望音尘,常愿通材宿孺,接迹吾门,此心乃快。其次老成端士,敬礼不怠。其下泛应群伦。至于巫医僧徒堪舆星命之流,吾屏斥之惟恐不远。旧姻穷乏,遇之惟恐不隆。识者观一门宾客之雅正疏数,而卜家之兴败,理无爽者。乡党戚好,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人道之常也,吾必践焉,必躬焉。财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邻里讼争,吾常居间以解两家之纷;其尤无状者,厉辞诘责,势若霆摧,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或具樽酒通殷勤,一笑撤去。君子居下则排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嚣,其道一耳。津梁道途废坏不治者,孤嫠衰疾无告者,量吾力之所能,随时图之,不无卜补,若必待富而后谋,则天下终无成之事矣。(《曾文正公大事记》卷一) 这篇文字虽未必没有夸张的成分,但从上面看来,像立祠堂,隆祭祀,敬宿儒,屏斥医卜星相,救济穷乏,优待乡党,调解讼争,这许多事情都是稍有名望的耕读人家所优为的,并无多大的夸张。 曾氏虽“自明以来,世业农,积善孝友,而不显于世”,但是他家虽不曾做大官,却无疑是一个乡间缙绅。上面的一篇自述,不啻为“耕读”二字写照。曾国藩从小生长在这种家庭里,眼目所接触的,是尊辈勤俭素朴的生活,耳朵所听到的,是礼义廉耻一类的训诲,书上所读的,是忠君爱国的思想。以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环境,终于造成了曾氏这样的人物。 曾国藩的一生事业,是和他的家世息息相关的。从大处说,他所领导的湘勇和太平军的战争,无异于一幕宗教战争。因为太平军信奉的是类似天主教的一种宗教,这在儒家看来是违反孔、孟之道的所谓“异端”,曾国藩的家世是世代宗儒,言必孔、孟,对于太平天国那种“异端”,无疑是要深恶而痛绝之了。从小处说,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时忘记他祖先的遗训,在他的日记里和书信里,都可以看出来。他信奉祖父的遗训,黎明即起,克勤克俭,周恤贫穷,疏医远巫,甚至把祖父的家规,编成八字句:“书、蔬、猪、鱼、考、宝、早、扫,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直到后来官封一等侯爵,做了两江直隶等总督,对于勤俭家训,还不敢丝毫逾闲。曾国藩一生私德的伟大实在是他的家世有以促成的。 第三节少年时代的生活 曾国藩的父亲名叫竹亭,是一个劳苦积学的人,一直考试不利,直到四十三岁才“入学”。曾国藩的母亲江夫人,生了五个儿子四个女儿。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在九位兄弟姊妹中他居次长,二弟国潢(澄侯),三弟国华(温甫),四弟国荃(沅浦),五弟国葆(事恒)。他的姊姊名叫国兰,三位阿妹名国蕙、国芝、国×(季妹)。 曾国藩是嘉庆十六年(1811年)十月十一日,生于湖南湘乡的白阳坪。五岁的时候(嘉庆二十年),他的祖父和父亲便教他读书,六岁时人家塾,以陈雁门为问字师。P9-12 序言 曾国藩本一介书生,读书问道,砥砺品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以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而为世人所熟知;他的修身处世、识人用人及持家教子的理念和实践,更是被社会公众所欣赏。他不仅被梁启超赞叹为“不一二睹之大人也”,也是唯一被国共两党领袖共同推崇之人物,在当今更为全球华人所共同景仰并不断研究和效仿。 曾国藩自1872年去世至今140多年间,出现了数次“曾国藩热”,分别是曾氏去世后众多门人弟子追思回忆而形成的“曾国藩热”;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党为巩固统治而推行新生活运动重建传统而引发的“曾国藩热”;上世纪80年代唐浩明先生历史小说《曾国藩》出版后,“曾国藩热”更是迅速风靡全国。每一次“曾国藩热”,都会有无数关于曾国藩的书籍问世。民国学者蒋星德所著《曾国藩之生平及事业》一书于1935年初版,是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评述曾国藩思想言行的专门著作,至1948年间共重印7版。由于作者系曾氏家族亲属,所掌握的材料弥足珍贵,其立论也是客观公允,因而每次重印,都会引得洛阳纸贵。近二十多年来,因“曾国藩热”引发的“曾国藩出版热”,各种《曾国藩传》林林总总,不可计数。而蒋星德《曾国藩之生平及事业》易名为《曾国藩传》,也是前前后后出了若干版本,是其中最受国人追捧的。 国人之所以热爱“曾国藩”,是因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典型人物,儒家的“修齐治平”在他身上得到了几乎完美的体现。蒋星德的笔下,曾国藩不平凡的一生娓娓道来,勾勒得真实而亲切,具体而生动。值曾国藩诞辰204周年、《曾国藩之生平及事业》初版80周年之际,重庆出版集团、北京翎远华章文化传媒携手曾国藩研究会,精选了大量历史图片,再度精印蒋星德《曾国藩传》。 曾国藩的智慧,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之中,其修身持家,治学行政,包罗万象;其一字一句,一联一信,历百年而愈受追捧。曾国藩一生严谨、规范的践行中国传统文化,陶铸精神世界、规范外在作为,他的成功具有文化标杆的意义,迎合了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蒋星德笔下鲜活的曾国藩,具有永恒的魅力! 曾国藩研究会 刘建海 后记 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者 曾有读书的友人问我,曾国藩跟王阳明比谁更完美?对于这个问题,实在不好判断,从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来说,立德: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曾国藩以儒家为宗,每日修身养性,砥砺自律,戒骄慎独。立功:王阳明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为大清挽狂澜于既倒。立言:王阳明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曾国藩有《曾文正公全集》传世,对近世影响极为深远。相比来说,两者皆有不菲的成就,实在不好下定义,于是回复友人,你这不是在为难人吗? 为难是有点为难,但要让我从心里说,个人还是倾向于曾国藩多些,当然这仅是个人的喜好问题,不代表什么。记得最早记住曾国藩是从初中历史教科书里,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战争。再后来,喜欢看书了,偶然间看到一副写曾国藩的对联,这副对联至今还记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再后来就接触到《曾文正公全集》,和萧一山版的《曾国藩传》,直到今天整理编辑完曾氏侄儿蒋星德这一版的《曾国藩传》,个人认为是看到了最好的一版,1935年民国学者蒋星德所著《曾国藩之生平及事业》一书出版上市,为国内第一部较为系统评述曾国藩思想言行的专门著作,可能由于作者系曾氏家族亲属,所掌握的材料弥足珍贵,其立论也是客观公允,到了今天蒋星德所著《曾国藩之生平及事业》也易名为《曾国藩传》,是其中最受国人追捧的经典版本。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曾高度评价过曾国藩。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近代文化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氏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的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者。 关于曾国藩的功绩不在这篇小小的后记里谈论了,想了解更多的读者不妨翻看一下本书,去认识一个真实的曾氏。 本书由研究曾国藩最权威的机构曾国藩研究会提供百幅珍贵的图片并给予最高的支持与推荐,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做了最精、最深、最详细的解说与注释,既展现了原作之美,又做了通俗的解读。 曾国藩研究会专家刘建海先生对本书做了最权威的总结。编者在此感谢曾国藩研究会提供的无私帮助与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刘建海先生对本书的审订。 编者同时感谢曾国藩第六代嫡孙曾樾先生对本书作的序,提供的宝贵意见并对本书的充分认可,你们的支持与帮助为本书做成唯一权威版提供了信心。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欢迎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恳请方家指正。 许晓善 2015年9月18日于京西北小筑 书评(媒体评论)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曾文正生平躬履诸难,都是以“打脱牙齿和血吞”的坚忍沉毅的精神处之,曾不责备人家。这是曾氏的伟大,也是他成功的要诀! ——蒋介石 曾国藩是我国旧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维持满清作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一方面他要革新,即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旧,即要恢复我们民族的固有美德。这是曾国藩对我国近代史的伟大贡献,我们至今还佩服曾文正,就是因为他有这种伟大的眼光。 ——蒋廷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