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魁、孟颖佼编著王世华、李琳琦主编的《徽商故事(清代)/安徽师范大学徽学普及丛书》精心遴选了清代徽商多方面的生活片段。书中收录编写了具有代表性的41个徽商故事,诸如:徽州典商的被骗与惩骗、一文钱创大业、“一夜成池”的徽商汪太太、“一夜造白塔”的盐商江春、“毁墨于一池”的墨商胡开文、“借鸡生蛋”的茶商吴启琳、诚信不欺的茶商吴荣运等。本书稿依据史料,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对清代徽商在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婚姻、社会公益、为人处世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解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可读性。
历史上徽商称雄明清商界六百余年,俗语“无徽不镇”“钻天洞庭遍地徽”都是对徽商社会影响的描写。明代著名小说“三言二拍”中多处对徽商进行描写,热播电视剧《大清盐商》中的主人公汪朝宗就是以徽商江春为原型。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对徽商的描写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徽商有哪些广为人知的事迹?徽商主要经营哪些行业?徽商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认识徽商,董家魁、孟颖佼编著王世华、李琳琦主编的《徽商故事(清代)/安徽师范大学徽学普及丛书》以尊重历史事实为前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趣味的故事、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解密徽商。
吴启琳生活在清代康乾盛世之际,他是歙县昌溪人,自幼家贫,在本县一个郑姓大户家做伴读书童,勤快能干,很得东家赏识,在陪少东家读书时偶尔也识了几个字。徽州这个地区经商风气很浓,歙县更甚,吴启琳从小受这种经商意识的熏陶,也想从事一些商业活动,只是苦于没有本钱,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少东家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先后考取了秀才、举人,眼看就要到京城参加会试了,但是从歙县到京城来回一趟需要大半年的时间。那时没有到北京的直达马车,只能挑着行李步行。少东家平时只专心于读书,对日常生活并不太熟悉。此去京城考试成功与否对郑家意义重大,考上了郑家大少爷就可以出仕做官了,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于是,老东家决定派一个精明能干的书童陪少东家前往京城赶考,一路上照顾少东家的生活起居。老东家想到的第一个人选就是精明能干的吴启琳。所谓穷家富路,何况是参加这么重要的会试,所以老东家给足了盘缠(约是两人来回费用的两倍),并交给吴启琳保管,同时负责两人沿途的开支。
吴启琳拿到沉甸甸的盘缠,心中非常兴奋,他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多钱,而且是自己全程掌管开支。尽管主要是花费在少东家身上,但他依然非常激动。在陪少东家去京城之前,东家放他三天假,让他回家和家里人团聚,吴启琳兴高采烈地回家了。到家后,发现家里没人,家里人都去山上采茶了,他急忙跑向茶山。到了茶山,父母和弟弟都在采茶,吴启琳把陪少东家去京城的事向家里人讲了,父母都为他高兴,说他出息了,得到东家的赏识。
虽然父母为吴启琳高兴,但脸上还隐隐伴着一些忧愁,这个情况没有瞒过吴启琳。吴启琳就问:“爹,您好像不太高兴啊”。他父亲长叹一口气:“孩子,你出息了,我真心为你高兴。我愁的是我们家的茶叶,今年茶价太低了,相比去年低了三四成,这么好的茶叶只卖这一点钱,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啊,唉!”望着愁容满面的父母,吴启琳心里像吃了一块铅似的,非常沉重,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人眠,“为人子不能为父母分忧是为不孝”,这句古语在他耳边反复回荡。突然间,他想到他们家乡的茶叶主要销往全国各地,作为京师的北京是茶叶的主要销售地之一,如果把家里的茶叶带到北京去卖,肯定比在家里卖的价钱要高。对,明天和父母商量一下把家里的茶叶带到北京去卖,吴启琳暗道。
第二天天一亮,吴启琳就敲响了父母的房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父母一听这个想法不错,正好吴启琳去北京,他们一家就商议怎么带茶叶、带什么茶叶去北京。最后他们考虑到北京路途遥远带多了不方便,所以就挑了他们家最好的三斤茶叶让吴启琳带到北京去卖。正在他们一家在讨论如何去北京卖茶叶的时候,隔壁的汪大伯来找吴启琳的父亲谈事情,一听吴启琳将去北京陪少东家赶考,顺便把自己家的茶叶带到北京去卖。汪大伯心里非常激动,他这几天也正为这么低的茶价发愁呐,他想吴启琳去北京卖茶价格肯定比家里高,如果让吴启琳帮他把自己的茶叶带到北京去卖,这么远的路给他多少路费好呢?不如直接卖给吴启琳,吴启琳给的价格肯定比家里茶贩子给的价高,到北京卖了以后赚多赚少都是吴启琳的事,这样也免去了给他路费的事了。想到这儿,汪大伯忙说道:“启琳,你反正要去北京,卖你自家的茶叶是卖,多卖一家的也是卖,要不我把我们家的茶叶卖给你吧,然后你带到北京去卖,不管怎么样,北京肯定比我们这里的价格高吧。”
吴启琳一听汪大伯要卖给他茶叶,他还真没想过收购茶叶这件事,他想了想这次去北京盘缠比较多,拿出一部分买些茶叶去北京卖,一方面帮了乡邻,一方面还能挣些钱,何乐而不为!因而说道:“汪大伯,我这次陪少东家去北京赶考,东西不方便带太多,我如果要买的话,也只能买一些您最好的茶叶去北京卖。”汪大伯道:“没关系,我把我们家最好的茶叶挑出来卖给你。”吴启琳想了想,北京的价格不管怎么样肯定比家里往年的价格要高,便说道:“汪大伯,茶价我就按我们家去年的价给你,你看可行?”汪大伯一听,去年的价格比现在的价要高三四成,非常高兴道:“听你的,你说多少就多少,我这就去家里给你挑来上好的茶叶。”说着就往家跑去了。
不一会儿,汪大伯就把自己家最好的三斤茶叶带到了吴启琳家。吴启琳拿出银两给了汪大伯,汪大伯欢天喜地回家了。后来汪大伯又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众邻居。
P29-31
徽商是指历史时期(主要是明清时期)徽州府六县(绩溪县、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婺源县)的商人所组成的松散的商帮集团。
徽商走出丛山,奔向全国,向以从商人数众、经营行业多、延续时间长、活动范围广、商业资本大而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商帮。徽商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更是一个奇迹。
六百年徽商,对我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已引起中外很多学者的高度重视。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就出现了“徽商研究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徽商,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深化了我们对徽商的认识。随着徽商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到,徽商精神是我们当今社会宝贵的财富,进一步发扬徽商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徽商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基本上还没有走出学术圈,社会大众对徽商还是知之甚少,他们对徽商的了解基本上还是通过一些传说故事、电视小说而获得的,而这些往往是不准确的。
历史上的徽商究竟如何?徽商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又是怎么衰落的?徽商做出了哪些贡献?我们今天从徽商那里应该学习什么?我们觉得应该在广大群众中大力普及徽商知识,弘扬徽商精神,传播徽商正能量。为此,我们编写了这套丛书,共有八本:《第一商帮》《贾而好儒》《经营之道》《仁心济世》《商界巨贾》《无徽不镇》《徽商故事(明代)》《徽商故事(清代)》等,分别从某一侧面较为详细地展示徽商鲜为人知的地方。为了便于广大读者阅读,我们力求做到科学性与可读性相结合,运用通俗的文字表达出来,同时配有大量插图和照片,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徽商。
丛书之所以命名“解码徽商”,就是要将历史上徽商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广大读者,因此全套书的写作都是严格依据史实来编写,即使是徽商故事,也不允许杜撰,而是完全有史实根据的。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徽商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做出我们微薄的贡献。
王世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