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士
原文1
入国①而不存②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③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④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⑤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释
①入国:进入国家、执掌国家。
②存:抚恤慰问。
③缓:怠慢。
④摄:通“慑”,震慑、敬畏。
⑤大丑:(蒙受)大的耻辱。
译文
执掌一个国家而不恤问贤士,国家就会灭亡。发现贤士而不急着任用,那么贤能的人就会怠慢自己的君主。不是贤士就不要急着接见,不是贤士就不要与其谋划国事。怠慢遗弃贤士,而能够保全国家的,还从来没有过。
从前晋文公被迫在外流亡而最终匡正了天下,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而最终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的羞辱而最终能够成为威慑东南的贤君。这三位君王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名扬天下,都是因为在国家中能够忍受奇耻大辱。最好的是不遭受失败,其次是遭受失败而最终取得成功,这才叫作善于使用土民。
经典解读
贤士为国家栋梁,是君主治理天下、安定百姓的凭恃。君主任用贤士,则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四方诸侯就会前来亲服;君主疏远贤士,则朝政混乱,百姓离心,四方诸侯也会兴兵讨伐。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而成就霸业,管仲去世而亲信竖刁、易牙等奸佞而身死国乱;秦穆公得到百里奚而称霸西戎,当他去世的时候让贤者陪葬而国势衰亡;吴王阖闾得到伍子胥而称霸诸侯,其子夫差杀死伍子胥而国家被灭;燕昭王信任乐毅而击破齐国,其子惠王猜忌乐毅而军败国辱……这些都说明了贤士乃是国家栋梁,是君主得以扬名、立功的凭恃。
明智的统治者无不求贤若渴,将取得贤人视为为政的第一要务。所以,武王灭商进入殷都最先做的就是“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间”;周公执政为了接见贤人,一浴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齐桓公亲自迎接身为囚徒的管仲,授以国家大政,尊称其为仲父。
尤其是在列国纷争的时代,得到贤士,哪个国家就可以强大起来,得到贤士,哪个君主就能显扬于天下,所以君主更要亲贤任贤。孔子说:“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他在谈论执政之要时,就指出:“古代明君一定知道所有天下贤士的名字,不仅知道他们的名字,还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还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所在之地,然后将天下的爵位封给他们,这便是至高的礼节,就可以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
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能够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们遭遇困厄,而能承受耻辱,但归根到底也是因为能亲贤的缘故。齐桓公贪财好色,意志又不坚定,正是因为管仲、鲍叔牙等人的规劝、辅佐,使他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当失去管仲、鲍叔牙等人的辅佐后,齐桓公亲信小人,从而给自己带来了灾祸。晋文公在齐国之时,受到齐桓公厚待,险些因为安逸而忘掉大志,多亏狐偃等人“强迫”他离开,他才能够最终取得霸业。越王勾践败退会稽山时,曾想与吴军拼命,多亏大夫种、范蠡等人的劝谏,才使他屈身事吴,得到了卧薪尝胆、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说,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亲士,在于得到贤人。
君主的败亡在于不亲近贤士,如夏桀杀关龙逄的灭亡,殷纣杀比干、囚箕子而灭亡,夫差杀伍子胥而灭亡;从来没有因为亲近贤士而灭亡的,亲近贤士的君主要么从来不遭受失败,如商汤、武王,要么遭受失败之后能最终成功,如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所以,亲贤是为君者无须质疑的要务,无论国家安定、还是动乱,无论君主是否遭受过挫折,无论他是天子、霸主,还是小国之君,都应该亲近贤士、任用贤士。P1-3
墨子,名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的春秋末期,年轻时曾学习儒术,当时先王之道衰微、下民淫顽不好道义,而儒者们大多还空想着恢复礼乐教化,不顾现实地宣传“有命”“厚葬”等主张。墨子清晰地认识到了儒家学说的这些弊端,于是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提倡“兼爱”“非攻”“尚同”“天志”“节葬”等观点,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主张进行争辩。他希望能纠正儒家学说的偏颇、弥补儒家学说的不足,采用更为现实的手段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来消除战乱,给天下百姓带来和平安定。
墨子虽然相传是宋国贵族之后,但到他的时候家道已经衰微,他是以一个平民哲学家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所以,墨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平民出身的哲学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相比于其他诸子百家,墨家学说更为平民化,在谈论治国等问题上更加侧重底层民众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节葬”等主要观点,无不深深照顾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希望统治者爱护民众、惠利民众、提拔有贤才的下层士人,反对对普通民众的残酷役使和剥削。
“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最重要的主张,是墨家精神的核心。也许因为出身低微的缘故,墨子对那些身上虽然有缺点,但却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充满了同情、怜悯之心。所以,他的爱也是最为广博的,和杨朱的“为己”、孔孟的“爱有等差”不同,墨子提倡人们兼爱世上所有的人,无论是对富贵者还是贫贱者,无论是对亲人还是疏远的人都要献以爱护之心。爱护世人,必然要反对对世人危害最大的战争,墨子不仅到处宣传“非攻”的思想,还身体力行,为了制止战争而劳苦奔波,与公输子、楚王等妄图发动战争的人争辩、斗争,迫使他们放弃侵略战争。博爱、和平、无私、献身,这些在当今世界上也最为高尚的品行,都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墨子的学说和行动当中。可以说,墨子的学说从来就没有过时过,今天也值得我们去好好了解、学习。
《墨子》一书,应为墨子去世以后,其门人弟子编纂而成。墨子之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这些学派的弟子根据墨子平生事迹,收集墨子的语录,而完成了《墨子》一书,所以书中很多章节,都存在着三篇主旨一致,而内容稍有差别的文章。
《墨子》一书,多有遗逸,今存版本多分为十五卷、五十三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文字风格也不尽一致。其中,有的篇章谈论墨子的主要思想,有的篇章记述墨子的事迹,有的则讨论墨家的逻辑、辩论理论,还有的总结当时守城备敌的方法。对于这些文章,考虑到守城备敌、解释具体文字等内容和现在实际联系并不紧密,于是并未全部收录,剔除了《经》上下、《经说》上下、《备城门》以下到《杂守》等十几篇文章,而详细注释、翻译了其他阐释墨子主要思想和平生事迹的部分,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阅读到《墨子》一书的精华。
《墨子》存留版本中历来存在很多文字缺失、衍出,语意不详,解释有纷争的地方,本书在翻译时主要参考孙诒让《墨子间诂》中的观点。但因为水平有限,所以疏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谨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节用等,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墨非译的《墨子精解(读国学诵经典)》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思想和军事思想。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部分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另外,还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学和物理学。墨非译的《墨子精解(读国学诵经典)》在翻译时主要参考孙诒让《墨子间诂》中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