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墨子精解(读国学诵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战国)墨子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亲士

原文1

入国①而不存②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③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④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⑤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注释

①入国:进入国家、执掌国家。

②存:抚恤慰问。

③缓:怠慢。

④摄:通“慑”,震慑、敬畏。

⑤大丑:(蒙受)大的耻辱。

译文

执掌一个国家而不恤问贤士,国家就会灭亡。发现贤士而不急着任用,那么贤能的人就会怠慢自己的君主。不是贤士就不要急着接见,不是贤士就不要与其谋划国事。怠慢遗弃贤士,而能够保全国家的,还从来没有过。

从前晋文公被迫在外流亡而最终匡正了天下,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而最终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遇吴王的羞辱而最终能够成为威慑东南的贤君。这三位君王之所以能够建立功业、名扬天下,都是因为在国家中能够忍受奇耻大辱。最好的是不遭受失败,其次是遭受失败而最终取得成功,这才叫作善于使用土民。

经典解读

贤士为国家栋梁,是君主治理天下、安定百姓的凭恃。君主任用贤士,则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四方诸侯就会前来亲服;君主疏远贤士,则朝政混乱,百姓离心,四方诸侯也会兴兵讨伐。从前,齐桓公得到管仲而成就霸业,管仲去世而亲信竖刁、易牙等奸佞而身死国乱;秦穆公得到百里奚而称霸西戎,当他去世的时候让贤者陪葬而国势衰亡;吴王阖闾得到伍子胥而称霸诸侯,其子夫差杀死伍子胥而国家被灭;燕昭王信任乐毅而击破齐国,其子惠王猜忌乐毅而军败国辱……这些都说明了贤士乃是国家栋梁,是君主得以扬名、立功的凭恃。

明智的统治者无不求贤若渴,将取得贤人视为为政的第一要务。所以,武王灭商进入殷都最先做的就是“封比干之墓,靖箕子之宫,表商容之间”;周公执政为了接见贤人,一浴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齐桓公亲自迎接身为囚徒的管仲,授以国家大政,尊称其为仲父。

尤其是在列国纷争的时代,得到贤士,哪个国家就可以强大起来,得到贤士,哪个君主就能显扬于天下,所以君主更要亲贤任贤。孔子说:“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他在谈论执政之要时,就指出:“古代明君一定知道所有天下贤士的名字,不仅知道他们的名字,还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还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所在之地,然后将天下的爵位封给他们,这便是至高的礼节,就可以不谦让而天下得到治理。”

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能够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们遭遇困厄,而能承受耻辱,但归根到底也是因为能亲贤的缘故。齐桓公贪财好色,意志又不坚定,正是因为管仲、鲍叔牙等人的规劝、辅佐,使他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当失去管仲、鲍叔牙等人的辅佐后,齐桓公亲信小人,从而给自己带来了灾祸。晋文公在齐国之时,受到齐桓公厚待,险些因为安逸而忘掉大志,多亏狐偃等人“强迫”他离开,他才能够最终取得霸业。越王勾践败退会稽山时,曾想与吴军拼命,多亏大夫种、范蠡等人的劝谏,才使他屈身事吴,得到了卧薪尝胆、休养生息的机会。所以说,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亲士,在于得到贤人。

君主的败亡在于不亲近贤士,如夏桀杀关龙逄的灭亡,殷纣杀比干、囚箕子而灭亡,夫差杀伍子胥而灭亡;从来没有因为亲近贤士而灭亡的,亲近贤士的君主要么从来不遭受失败,如商汤、武王,要么遭受失败之后能最终成功,如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所以,亲贤是为君者无须质疑的要务,无论国家安定、还是动乱,无论君主是否遭受过挫折,无论他是天子、霸主,还是小国之君,都应该亲近贤士、任用贤士。P1-3

目录

卷一

 亲士

 修身

 所染

 法仪

 七患

 辞过

 三辩

卷二

 尚贤上

 尚贤中

 尚贤下

卷三

 尚同上

 尚同中

 尚同下

卷四

 兼爱上

 兼爱中

 兼爱下

卷五

 非攻上

 非攻中

 非攻下

卷六

 节用上

 节用中

 节葬下

卷七

 天志上

 天志中

 天志下

卷八

 明鬼下

 非乐上

卷九

 非命上

 非命中

 非命下

 非儒下

卷十

 大取

 小取

 耕柱

卷十一

 贵义

 公孟

卷十二

 鲁问

 公输

序言

墨子,名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于诸侯兼并、战争频仍的春秋末期,年轻时曾学习儒术,当时先王之道衰微、下民淫顽不好道义,而儒者们大多还空想着恢复礼乐教化,不顾现实地宣传“有命”“厚葬”等主张。墨子清晰地认识到了儒家学说的这些弊端,于是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提倡“兼爱”“非攻”“尚同”“天志”“节葬”等观点,与当时占主流地位的儒家主张进行争辩。他希望能纠正儒家学说的偏颇、弥补儒家学说的不足,采用更为现实的手段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来消除战乱,给天下百姓带来和平安定。

墨子虽然相传是宋国贵族之后,但到他的时候家道已经衰微,他是以一个平民哲学家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所以,墨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唯一一位平民出身的哲学家,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相比于其他诸子百家,墨家学说更为平民化,在谈论治国等问题上更加侧重底层民众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非攻”“尚贤”“节葬”等主要观点,无不深深照顾了底层民众的利益,希望统治者爱护民众、惠利民众、提拔有贤才的下层士人,反对对普通民众的残酷役使和剥削。

“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最重要的主张,是墨家精神的核心。也许因为出身低微的缘故,墨子对那些身上虽然有缺点,但却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充满了同情、怜悯之心。所以,他的爱也是最为广博的,和杨朱的“为己”、孔孟的“爱有等差”不同,墨子提倡人们兼爱世上所有的人,无论是对富贵者还是贫贱者,无论是对亲人还是疏远的人都要献以爱护之心。爱护世人,必然要反对对世人危害最大的战争,墨子不仅到处宣传“非攻”的思想,还身体力行,为了制止战争而劳苦奔波,与公输子、楚王等妄图发动战争的人争辩、斗争,迫使他们放弃侵略战争。博爱、和平、无私、献身,这些在当今世界上也最为高尚的品行,都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了墨子的学说和行动当中。可以说,墨子的学说从来就没有过时过,今天也值得我们去好好了解、学习。

《墨子》一书,应为墨子去世以后,其门人弟子编纂而成。墨子之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这些学派的弟子根据墨子平生事迹,收集墨子的语录,而完成了《墨子》一书,所以书中很多章节,都存在着三篇主旨一致,而内容稍有差别的文章。

《墨子》一书,多有遗逸,今存版本多分为十五卷、五十三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文字风格也不尽一致。其中,有的篇章谈论墨子的主要思想,有的篇章记述墨子的事迹,有的则讨论墨家的逻辑、辩论理论,还有的总结当时守城备敌的方法。对于这些文章,考虑到守城备敌、解释具体文字等内容和现在实际联系并不紧密,于是并未全部收录,剔除了《经》上下、《经说》上下、《备城门》以下到《杂守》等十几篇文章,而详细注释、翻译了其他阐释墨子主要思想和平生事迹的部分,这样可以使读者更容易阅读到《墨子》一书的精华。

《墨子》存留版本中历来存在很多文字缺失、衍出,语意不详,解释有纷争的地方,本书在翻译时主要参考孙诒让《墨子间诂》中的观点。但因为水平有限,所以疏误之处在所难免,还谨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内容推荐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节用等,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墨非译的《墨子精解(读国学诵经典)》主要介绍了墨家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宗教思想和军事思想。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编辑推荐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录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部分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另外,还包含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学和物理学。墨非译的《墨子精解(读国学诵经典)》在翻译时主要参考孙诒让《墨子间诂》中的观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6:5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