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在西欧各国的领空之上,一股阴霾正在形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开始变得尖锐。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敏锐地察觉到了世界形势的动向,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就在1914年降临。《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陈述了1911—1914年欧洲的历史背景,剖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起因,并从英国所处的角度描述了一战最初阶段西线战争的状况。战争伊始,德、法两国陆军即展开猛烈对战;而在海军战场上,温斯顿·丘吉尔领导的英国海军与德国舰队斗智斗勇。让我们走进这本气势恢宏的著作,以最近的距离,去了解一百年前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问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在《第一次世界火战回忆录》中,丘吉尔对第一次世界人战的性质、起测、战初、战争范围及战争直接后果进行了描述。全书共有五卷,前三卷讲述西线战争,第四卷单独叙述东线战争,第五卷讲述战后世界格局的划分及各国的现实状况。温斯顿·丘吉尔学以渊博,思想敏锐,本书中他的叙事妙笔横生,评沦巧妙得体且充满了幽默感。《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泽本的翻译力求忠实于丘吉尔英文原著,并使表述清晰达意,同时选配插图数百张,希望为卖者还原出真实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景。
第一章积压已久的愤怒情绪
1870一1904年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鼎盛岁月里,政治家习惯于谈论不列颠帝国的荣耀,同时为上帝保佑我们渡过如此之多的危难并把我们最终带入安全和繁荣的年代而欢欣鼓舞。他们一点儿也不知道今后还要遭遇最可怕的险情,而伟大的胜利尚待争取。
他们教导孩子们,伟大的反拿破仑战争是英国人民历史上最光辉的成就,他们把滑铁卢和特拉法加战役看作是英国军队在陆上与海上作战的最高伟绩,这些惊人的胜利使以往的一切黯然失色,这些胜利对我们海岛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来说,似乎是合适的和必然的结果。这个民族一千年来起于弱小,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在三个不同的世纪中,不列颠民族曾三次使欧洲免于军事统治。低地国家曾三次遭受攻击,攻击者是西班牙、法兰西王朝和法兰西帝国。不列颠帝国曾三次运用战争和策略手段(常常是单枪匹马)一一打倒了侵略者。这些战争在开始时看来总是敌人的力量占压倒性优势,斗争总是持续多年并历经可怕的艰险,但最后总是我们获得胜利。最后这场胜利是最最伟大的,是付出最大牺牲和战胜最可怕的敌人之后才获得的。
事实上,那是故事的结束,往往就像是书的结尾。历史上一些国家和帝国先是兴起,之后如日中天、昌盛辉煌,随后发生转折,继之没落。自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以来,我们已三次成功地经历了一系列同样惊人的事件,但我们还得在更大的规模上重复第四次,这似乎难以想象。但它已经发生,我们还会活着看到它。
世界大战与所有古代战争的不同之处在于,参战双方都拥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和令人生畏的毁灭性武器。所有现代战争均以极端残酷的方式进行。战争集所有时代恐怖之大成,不光是军队还有整个人口全被投入恐怖之中。受过良好教育的战时政府领导人理性地认识到他们的国家处在危急关头。德国开启了地狱之门,同时充当恐怖活动的先锋;但德国也受过去被她攻击过的国家所做的最后复仇的步步紧逼。每次违反人道或国际法的暴行,招致的常常是更大规模和更长时间的报复。没有一次停战或谈判能缓和武装冲突。伤员死于阵地之上,死者腐烂于土壤之下。商船、中立国船只和医疗救护船被击沉于海上,船中所有的人只能听天由命、坐以待毙,或在泅水时溺死。想方设法通过饥饿迫使敌国百姓投降,不考虑年龄或性别。城市和历史遗址毁于炮轰,炸弹从天而降不问炸中的是谁。多种多样的毒气使士兵窒息或烧伤。液体燃烧剂喷射到士兵的身上。驾机战士在高空被击落掉入火焰,或者在大海深处溺毙。军队的战斗力只受限于他们国家男子的人数。欧洲和大部分亚洲与非洲变成一个巨大的战场,经过几年战斗,在战场上溃败和逃亡的不是军队而是民族。当一切成为过去时,这些文明而有科学知识的基督教国家尽管明文规定,不准虐待俘虏和吃人肉,可这种规定是否行之有效还大可质疑。
但任何事物都吓不倒人类英勇的内心。石器时代的子孙,经历种种艰险磨难,不断以坚忍的毅力克服内心的极度痛苦,成了自然的征服者。到中世纪,他们主要用自己的智慧摆脱当时的恐惧,以崇高的尊严向死亡进军。在20世纪人类的神经系统所能抵抗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力面前,原始时代的较简单的人必定会崩溃。人们一次又一次熬过可怕的炮轰,一次又一次从医院走向前线,一次又一次在潜艇里忍受饥饿,他们毫不退缩地大步前进。作为一个个体,在经受如此折磨之后仍然保持着理性和同情心的光荣。
20世纪开始时,世界各地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发展的速度,这就需要战争的突然发作来惊醒他们并体验自己的力量。在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几乎没有人懂得,在每一个战斗员的后面实际存在的资源——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道德上的——是多么巨大,几乎是无穷无尽。积蕴的愤怒塞胸填膺;而力量的储藏同样饱满。自拿破仑战争结束,尤其自1870年以后,每个文明社会的财富和人力积累实际上都未曾受到抑制。虽然某些地方出现过阻碍这种发展的插曲,发展的浪潮虽然前进后又退缩,但巨大的进步浪潮一直在向前涌动。当出现可怖的大决战信号时,人类的勇气、忍耐力、聪明才智、科学水平、器械能力和组织才华,不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且比最大胆的乐观主义者敢于梦想的也要大许多倍。P1-3
客观事实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间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它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后起的德意志帝国凭其经济、军事实力在欧洲组成德、奥、意三国同盟,企图打破老牌列强占有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格局;英、法、俄则为维护既得利益和扩大原有利益在大战爆发后结为协约国,与三国同盟对抗。意大利在大战初保持中立,后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说得具体一点,德国企图夺取英、法、比、葡的殖民地,取代英国的霸权地位,还想夺取俄属波兰、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扩大在巴尔干的势力。奥匈帝国则试图吞并塞尔维亚,侵占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的部分领土。英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法国则欲夺得德国手中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和萨尔产煤区。俄国想摧毁德、奥在土耳其和巴尔干的势力,并夺取君士坦丁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与达达尼尔海峡,以便俄国海军自由进入地中海。日本想霸占被德国占领的中国胶州湾,奴役中国,称霸东亚。
这场人类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大战的爆发有其必然性,但直接起因则是,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年青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激进分子刺杀。7月28日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德国的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了对抗奥匈帝国,立即进行全国动员。德国随后分别向俄国、法国发出要求俄国停止动员、法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的最后通牒。但俄、法置之不理,于是德国于同年8月1日、3日分别向俄、法宣战。3日当夜,德国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入侵比利时,实施其在战前早已周密制订的、假道比利时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4日英国对德宣战,5日奥匈帝国对俄宣战,随后英、法对奥匈帝国宣战,不久日本也对德宣战并出兵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地。大战期间参加同盟国的有土耳其、保加利亚;参加协约国的有意大利、罗马尼亚、希腊等,美国、中国于1917年参加协约国作战。大战开始后,主战场一直在欧洲,出现了三条战线:西线从北海伸展到瑞士边境,这里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东线北起波罗的海,南至罗马尼亚,这里是俄军对德、奥作战;第三条是巴尔干战线,这里是奥军对塞尔维亚作战。后来战争从欧洲扩大到亚洲、非洲和美洲。
大战从1914年7月28日始至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签订停战协定止,历时四年零三个多月,参战国家33个,卷入战争漩涡的人口在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余万人,是人类史上的一场空前的浩劫。战争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固a-矛盾并未通过战争和战后的巴黎和会得到解决。参加和会的列强各怀私心,尽管建立了国际联盟,但国际安全与裁军的目的并未达到,因而未能制止未来新的大战。此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起作用,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崛起,不久之后便再次挑起大战,即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产生了另一后果:1917年引发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世界不少国家兴起了工农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1919年中国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划时代的“五四”运动,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革命。
以上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起因、战初、战争范围及战争直接后果做了简要的介绍。丘吉尔撰写的本书(5卷)对此有详细的论述。
这里指出一点,丘吉尔所论述的战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发展概况,验证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引发战争的事实,验证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铭言的正确性: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在战前为侵占他国的经济利益,在软硬兼施的外交、政治手腕达不到目的时,必然使出最后一招,即发动战争。战争爆发似乎是偶然事件——由于奥匈帝国皇太子遇刺,但深揭后知道,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1870年以来利益冲突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在战前早就蓄谋发动一场大战,长期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并制订“施利芬计划”,这便是令人信服的实例。
尽管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但蓄意挑起和发动战争的一方,理应受到最强烈的谴责。一场大战使3000余万人死伤,财产损失无法估量。回过头来看,实施民族激进主义或恐怖主义,难道能被赞同而不予谴责么?实施这种方针的一方,通常是弱小的一方,本值得同情。但蓄意谋杀或屠杀,图一时痛快,泄心头之愤,这能解决民族矛盾吗?密谋制造事端,成了战争的导火索(当然蓄意发动战争的一方,没有借口也可以制造借口,甚至“莫须有”都可以挑起战争),引爆了战争,把国家、民众推入了战争,那么民众还有宁日吗?密谋制造事端者难道不明白吗?不把人力、物力、财力努力用于和平建设,民众能有好日子过吗?把恐怖主义推崇为民族英雄主义,是否正确,后果如何?多少历史早就做出评断,今后也自会做出评断,拭目以待吧!
本书作者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作家、政治家,1940—1945年和1951—1955年任英国首相。1900年进入国会开始他的政治生涯,1906年起历任殖民、贸易、内政、海军、空军、财政、军需、陆军部大臣。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方的获胜起了重大作用,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方世界享有盛誉。2002年英国民意测验推崇丘吉尔为英国第一伟人.位列于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和为英国海上霸权献身的海军上将纳尔逊之上。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出于阶级的理念,丘吉尔仇视苏俄革命,视工农革命为“暴乱”,视苏维埃政权为“暴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积极支持白俄军势力,并努力策划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因协约国不齐心,未果而终;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丘吉尔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则积极提出联苏制德的主张,在1941年希特勒德国入侵苏联时,立即声明援苏抗德;可是,在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丘吉尔再次鼓吹西方联盟对抗苏联,揭开了“冷战”时期的序幕。著者的作品,除本书外,另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6卷)、《英语民族史》(4卷)等。
上文讲过,战争爆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战争如何进行,政治家、军事家在战争舞台上如何活动,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范围内其结果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在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军政要员意见分歧对战争的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决策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命运至关重要的进攻达达尼尔海峡之战——它集中反映了丘吉尔的政治策略和战略决策的远见——丘吉尔有大量描述。此外,对战争中政治与军事的关系,丘吉尔也有独到的见解。读者,特别是军事指挥人员,或许对这些有浓厚兴趣;本书关于战斗、战役、战略的成败探讨,也颇有借鉴之处。
从丘吉尔的政治生涯和历任内阁要职来看,从丘吉尔直接参与谋划了战略的进程来看,本书作者既是重要的当事人,又拥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且直接调用了英国海军部和国家档案。用丘吉尔的话说,本书的史实“经得起考验”“不会被历史学家推翻”。因此,本书对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是难得而珍贵的文献资料。
本书原名《世界危机》(The World Crisis),共5卷,第1~3卷副标题分别是“1911—1914”“1915”“1916--1918”,这三卷主要讲述西线战争;第4卷单独叙述东线战争,并以“东线战争”为副标题;第5卷副标题为“战后”。由于原书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地图绘制设备、制版技术远落后于现今,清晰度不足;又由于图小、一些图内文字是手写的,较难辨认,译者只得参照正文,参照有关地图册将其译出。又因为一些图较小、文字多,汉字较难植入,所以将图内译文单列在原图下面或旁侧以供参考,为求体例统一,全部地图文字都按此处理。由此若给读者带来不便,祈请原谅。
丘吉尔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目光犀利,叙事妙笔生趣,评论大人物的功过用语巧妙、得体,写作不乏幽默感,可谓是一个大手笔,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汉译本书时,译者、校者深感文字不易。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力求深入理解原文,并尽量使表述清晰达意;但译、校者限于水平,译文仍会有错误或不妥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以供再版时修改。
上文提到过丘吉尔仇视苏俄革命,他以西方制度形成的自由、民主理念观察俄国革命及其领袖列宁制定的政策等,作者在叙述这些历史时,自然带有阶级性和个人色彩,文中有一些辱责之词,本书出版者对此略有删节。译、校者相信读者对丘吉尔的观点自有鉴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