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边城老屋传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莫凤起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声“紧绑绑、绑绑紧”,大家把手掌合得更紧。

猜花人这时则察言观色,判断花籽究竟在谁手中。

猜不中,则继续扮演各自角色。

猜中了,则由刚才的猜花人当种花人,刚才接得花籽的则出列当猜花人。

人越多,越热闹;越热闹则越尽兴。

但是,再热闹,再放不得手,只要听到宣哥的嗓门:“武松打虎来了”,我会不顾一切地奔向书场,钻到最前排对着许大伯盘腿坐下来,两手托着腮帮,两眼一眨不眨地盯着大伯,一字不落地听他讲故事,连他唾沫星子溅在我脸上都不觉得。一旦入场,任你再好玩,再有诱惑的事都打动不了我,必定要听到“且听明日分解”才罢休。

我就是这样,在许大伯的说书声中长大。

直到现在,还能背出他那别开生面的开场白:

列位,在下许小国,湖南省永绥直隶厅茶峒人氏、父母双亡、发妻早逝、无儿无女。现与唐氏二姐再婚,相伴度日,闲话带过,书归正传。

今日在下要说的是——

明太祖微服出访,

洪武爷御赐城名。

许大伯说的朱元璋御赐城名的故事,指的是茶峒镇的故事,这可说是个没影的事儿,既不见正史,也不见外传,再说,一个开国皇帝怎么会来这南蛮不毛之地呢,充其量也只是个民间传说而已。可是,许大伯却把它编得活灵活现,滴水不漏,可谓无懈可击。

据民间传说,朱元璋进洞庭,入沅水,沿着汉代马援将军的足迹,进桃花源,观秦人洞,逆流而上,见这里山青水秀,一派祥和,龙颜大悦,随口问侍从:“此是何处?”

侍从一时答不上来,正要查阅资料,猛听得艄公用土语提醒水手:“注意茶动了。”(土语:茶水溢出了。)那侍从听了“动”音,便把它当成“峒”。峒,是当时行政单位,于是便灵机一动,随口奏道:“启禀万岁,这里谓之茶峒。”

朱元璋即命秉笔太监:“记下。”

那太监连忙打开《万里山河图》,标下了:武陵郡茶峒。自此,茶峒便有了御赐之名。

这则传说虽无从考证真伪,但茶峒却是真真实实的,她的美丽也是真真实实的。

茶峒,山水秀美,人烟稠密,是湘黔川边区重镇。

北边,大巴山支脉若隐若现,白雪皑皑处,是盛产乌金的川河界。那里天坑密布,暗河纵横;千沟万壑、山高林密,常有传说中的野人出没。

南边,悬崖峭壁绵延数十里、高万仞,天生的铜墙铁壁,高空苍鹰盘旋,绝壁上只有猕猴跳跃。

石壁脚下,从东到西依次是老王寨、李梅界、绿茵塘、半坡阳、火焰土、岩窝寨、雷打坳、中棚寨、白岩、垮岩山、南泰、桂花树、八排、长老坟、茶园坪、暮老、贵潭沟、贵流溪等十八苗寨。

南北两边是方圆百多里的盆地。

清水江从盆地穿过,沿贵州松桃、木树、治午,过峡谷猴儿跳进入四川九龙山下的洪安,绕一道弯,进入湖南,由曲洛、盖鸡坪、骑马坡,一泻而下抵将军山,达永绥厅城,形成酉水汇入沅江进洞庭。有文人将这相关的地名联成对,工整有趣:

将军山,将军骑马上洪安。

猴儿跳,猴儿木树摘松桃。

沿江两岸,水田汪汪,稻花飘香。土家苗寨,依山傍水,隔河相望,组成一幅幅山水美景。

河里,渔船穿梭,渔人、纤夫、鸬鹚、水车、沙洲、水鸟、网罾、捞扛……

岸边,劳作的人们、绿油油的庄稼、快活的小伙、浣衣的姑娘……

小桥,流水,

流水,小桥。

P9-11

后记

正是这些亲情、友情、爱情一直伴随着我。同时伴随着我的,还有那魂牵梦绕的老屋和那大山深处的秀丽水乡——新场。

老屋,生我养我的地方,纺车、织机、石碓、石磨、陶罐、鼎罐、三脚、风车、吊脚楼,都好像在诉说老一辈人的辛酸,那牛棚、牛栏、抬称、弯弯镰刀也记录下了我的童年。

新场,我奋斗了二十年的第二故乡,青山、溪流、田园、跳岩、堰坝、拱桥、碾房、磨房、石屋都有过我的足迹,那古楼更见证了我与老伴的天赐良缘。

我曾去过人称天堂的苏杭,也到过风景如画的“新马泰”,还到过欧洲,也多次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美利坚,但是,在我心中最难忘的是老屋,最美丽的是新场。

列车在华北平原上飞驰。

原野、树木、建筑物从窗外一闪而过,我眼前交替浮现着爷爷、奶奶、母亲、父亲、垮天大伯、岩头大伯、碑表叔、通银大叔……的形象。

隆隆的车轮声,又让我仿佛听到了石磨声、石碓声,纺车“嗡嗡”声,织机“扎扎”声,溪水“叮咚”声,水车“咔咔”声,似乎又回到了老屋,又回到了新场。

“吱——”列车稳稳靠上了7号站台。

儿子带着孙女来接站。

上车后,孙女同她奶奶亲热个没完。

儿子乘这空挡,说:“美国那边来电话,说几个马克都想念你们,问什么时候启程,催得急。”

人生在世,会发生许许多多不同场合下的问路,但是,唯有这异国他乡的几次问路,我好像欠人债似的难忘、难安,直到现在,还只知道带路的年轻同胞是河北邯郸人,后悔当时没问姓甚名谁。直到现在还没向小马克先生当面致谢,幸好,他给了张名片,若不然更是悔恨莫及。

真的,像个欠债人似的。你想,素不相识,小马克先生做到那个份上,就算亲儿子亲闺女也不过如此,怎不令人感动呢。儿子提起此事,我便说:“尽快成行吧,以了却我的心愿。”

孙女正同奶奶亲热着,听到我同她爸说话,转过脸来对着我说:“爷爷奶奶又去姑家,我也去,我也去嘛。”又说:“这么多天,没见着爷爷奶奶,好想听爷爷唱歌。”

老伴说:“你先唱,同爷爷比赛。”

孙女说:“唱就唱,谁怕谁。”

奶奶弹钢琴

爷爷“北风吹”

我扮白毛女

盼咱爹爹回

二尺红头绳

扎个小兔尾

连她爸都忍不住笑:“再来一个!”大家鼓掌。孙女说:“来就来,”于是拍着小手,来了一段快板书:

爷爷奶奶好快活

一天到晚乐呵呵

出门“喝妈一碗酒”

进屋还扮李玉和

我就学那小铁梅

“咱家表叔实在多”

奶奶给我讲家史

祖三代闹工潮

欢声笑语满屋歌

又是一阵掌声。儿子也开心,便补了一句:

一家几代爱唱歌。

孙女这才说:“轮爷爷啦,不许耍赖皮,唱‘十八碗’,预备——唱!”

我知道,要我唱《山路十八弯》,我随着她的“预备——唱”便接了腔:

大山的那个子孙哟

爱太阳嘞

太阳那个爱着哟

山里的人哟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这里的山坡排对排

这里的山歌串对串

太阳的那个子孙哟

爱大山嘞

大山那个爱着哟

土家的人哟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这里的山坡排队排

这里的山歌串对串

歌声在车内回响,飞出窗外……

传到老屋!

传到新场!

但愿它能传到大洋彼岸的熟人朋友的耳边……

目录

一 老屋

二 爷爷

三 奶奶

四 母亲

五 庆生

六 传奇

七 山水

八 漂洋

九 父亲

写在最后:乡愁

序言

序言

叶匡政

我不大琢磨散文的写法,读了莫凤起老先生的书稿,意识到一个人到古稀之年,与周遭的人事和谐共处了,笔下自然会显出一份淡泊。有了这种散文心态,生命中再琐屑、再普通的事,只要心满意足地写出,就是诗意。吉卜林认为,作家可以创作一则寓言,却不可能展示它所有的寓意。如此再看书中,那些随手记下的歌谣、菜谱,便有了一种述而不作的意味。直见性命与记忆,也是对文字的尊重。

原来,只要心中有对人世的大信,无论写人写物、写吃写喝,或写情写义、写有写无,并不用思虑,无论怎么写,都是对天道悠悠的体味。这大概也是莫凤起理解的散文之道。

今人常探讨作家的写作动力,已逾古稀之年的莫凤起,对文章是否“合为时而著”,分明已不在意。韩愈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对莫凤起来说,这“挠、荡”他的风,便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故土。作者生于湘西茶峒,50年前开始在湘西教书,退休后,才跟儿子移居北京。因远离湘西故土,那里的一切反倒成了莫凤起渴望越过的记忆鸿沟。于是,有了眼前的这本书:《边城?老屋?传人》。

在莫凤起心中,故土的人和家族才是让他“郁乎中”要“泄于外”的力量,有了它们,笔下的语词自然会凝聚成形。作者开篇写故土的“老屋”,它“高一丈九九、五柱八挂坐盘,全杉木、全铆隼,虽经数百年风雨仍基本完好”。这是一幢承载了八代记忆的老屋,作者的爷爷“又在正屋后面加了一排三间吊脚楼”,老屋成了村中“公认的议事厅、娱乐地”。莫凤起写老屋,不是目的,而是期望写出深藏在老屋周边的记忆,包括记忆中那些未知的部分,所以,他起笔写的是村里的说书高手许大伯,结尾写的是启蒙的语文老师,老屋反而成了一笔带过的背景。这种写法,估计是得了说书高手的真传,才敢如此洒脱。

书中写美食的篇幅不少,让人觉得莫家藏了多位民间厨神。我不懂美食,但对莫家奶奶包粽子的场景却记得真切:“两张带椅背的椅子,一前一后摆着……奶奶往后面那张椅子上一坐,双脚微微叉开,随意取两片粽叶叠成漏斗状,右手拿勺把糯米导入漏斗内,用竹筷插几下,使原料填紧,顺势楸住粽叶顶端,暗劲一压,再一旋,三角形粽子成了,用前面椅背上的棕丝条缠两下,打个结一拉,那靠背椅上便垂下一个粽子来。几秒钟一个,几秒钟又一个。不一会儿,那靠椅的棕丝便挂满了三角形……”都说熟能生巧,但我从这仪式般的动作中,看到的不只是美,还有乡村生活的某种神秘韵律。

人们常说这年头诗意消失了,其实消失的不是诗意,而是对生活肌理的体察与记忆。那些常日里娴熟的动作,被当作了墙上的静物,对人不再有丝毫触动。岂不知它预示了召唤的来临,四处迸散的形象,因找到它,才有汇聚于一处的力量。只有把对生活的千头万绪,不经意地落实到一个坚实的形象上,才能对读者有所触动,哪怕它是一种简单的活计、一道菜肴。莫凤起对此中之道,肯定了然于胸,只因他从未失去对世俗生活的惊奇,才能叙述得如此津津有味。

莫凤起写的父子情,是书中感人至深的部分。他父亲幼时学医,行医后冶过不少疑难杂症,在当地享有好名声。没有想到名医也会“失荆州”,莫凤起八岁那年,腿部得了“走马疽”,据说此病轻则跛,重则死。他父亲一时大意,未能细察,治疗得有点晚了,在他右腿上留了块大疤,带了残。自此,父母再不让他干重活,总对他说:“孩子,爹娘对不起你。”

莫凤起23岁时,在距家几百里之外的乡村得了漆疮,他父亲听闻,两天走了200多里山路,赶来为他治疗。他回家休息后,返校一路因武斗多,常有死人事件发生,父亲又坚持送他,走了整整两天。快到学校时,有十八里异常崎岖的山路,天色晚了,莫凤起想明早再走,他父亲却说:“不能影响你工作,你的饭碗比爹这老骨头重要。”于是摸黑前行。山道泥泞,父亲下山时担心儿子绊倒,“便走在前边,一步一摸索,遇到不好走的地方,便侧过身来,一只脚跨在前面抵稳,一只脚后面挡实,让我的前脚抵住他的后脚,牵着我的手一步一脚、一脚一步地走完了十八里山路”。

看了这段描述,父亲的形象一下就在眼前活了,它并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中人性的欢歌。莫凤起在父亲晚年时,也常像父亲牵他下山的样子,扶着他过马路、上公车。看到这如期而至的场景,我会心一笑,这细节肯定不是为了惊动周围的目光,但却能让看到它的人,心灵得以栖息。这或许是莫凤起写作这本书的用意所在。

读这书中的篇章,让我联想到近年在民间悄然兴起的家族史及家族写作。虽然当下的这种写作深度与规模,无法与东汉后世家大族的家族文学相比,但表明中国文化正在重新摸索它的源头。家族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传统的人道或人文观,只有从对家族的体悟中才能生长出来。家,会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性格和文化倾向,如何让其中凝聚的人文情感和文化经验,通过写作进入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在今天仍是一个大问题。好在有一些人,开始了自觉的写作。莫凤起就是其中一位。

莫凤起写的湘西、写的茶峒,过去我们多从沈从文笔下,才有所了解。《边城》开篇就写到茶峒,翠翠一家,就住在这小山城溪边的一座白色小塔下。沈从文写湘西,关注更多的是人与自然间“常性”的消失。他笔下的人物往往率真、单纯、自然,并未被现代生活损坏过,尊重生命本真的意志,单纯中甚至透出神性。而莫凤起展示的,则是外来文化对湘西渗透后的景象。由于湘西文化中古风犹存,生活在这里的人仍保持着古朴、天真的生命状态,无论是莫家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是说书人许大伯、庄稼老把式岩头大伯、艺人茂顺哥等,都呈现出的一种富有诗意的生命态度和淳朴的人际关系,他们并没有被环境或生存的恶劣所改变。

沈从文一直有追寻自己生命来路的自觉,他所表现的,也是过去中国文化传统中并不多见有、别样的生命状态。莫凤起此书,也是对自己生命来路的追寻,但他更多的是从一家一族的“现场”来表述自己的体验。这些感性的体验,因具有家庭内独特的视角与细节,且保存了大量对湘西日常样态的描述,从某种角度上,丰富了我们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认知。莫凤起使用的不是成熟的文学话语,而是一种纪实文体,但对我们揭开边地神秘的面纱,同样大有助益。如果说沈从文像湘西的一个自由自在的行吟诗人,莫凤起则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的家族记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人虽文风迥异,但让人感受到背后的地域文化仍是相同的。对家族写作来说,如何写出故土和乡园对自己的影响,如何把这一脉相承的地域文化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示出来,并让它拥有自己个体生命的内涵和向度,是写作者的首要考验。虽然两人有共同的环境基因,而且这种地域文化的影响已渗透到两人的骨血中了,但由于莫凤起更关注的是一个家族的心理图景与历史记忆,所以展示出的湘西,仍与沈从文大不相同。正是这种差异化的表述,对我们这些外地人感知湘西,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古人说“文章藉山水而发,山水得文章而传”,同样的山水生发的文章虽不相同,但只要是鲜活而真实的,那灵魂中的诗意一定获过天助。

还记得书中的那位说书高手,说到牛皋咬牙切齿要找秦桧报仇雪恨时,几声“呀呀呀——”,加上精彩的亮相,吓得那不懂事的孩子直往年轻妈妈怀里钻。让人最感神秘的,是许大伯说书时的收场:“只见他收起马步,将高举蚊刷的手放下,轻轻坐下,端起小茶壶,把壶嘴斯文地凑近嘴唇。”这一连串仪式般的动作,分明让我们看见了湘西文化之魂,如莫凤起老先生自己所说:“这里的每块石头都有形象,这里的每片树叶都有故事。”

这是一样的湘西,也是不一样的湘西,但都是那个神秘而迷人的湘西。

2016年10月10日于北京

内容推荐

莫凤起著的《边城老屋传人》讲述的是:

边城茶峒是一座美丽的古镇。

清澈的清水江从九龙山、凤鸣山下流过,河中央的沙洲成了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分界线。沿岸、土家人的吊脚楼、苗寨的青瓦石头屋若隐若现,江心船工的号子,柳林中声声木叶、水车、农田、小桥、流水、展现出边城水乡典型画面。凤凰南长城脚下,也有一个美丽村镇新场,山青水秀、水田汪汪、溪流潺潺、石屋、碉堡、跳岩、石桥、堰坝、水车,给人以古朴之美。

本书以这两个村镇为背景,通过“我”的经历、感受,用纪实的手法描绘了一群普通农民:说书人垮天大伯、庄稼老把式岩头大伯、艺人茂顺哥、山歌王杨老毛、老贫农杨通银、大学生欧博士以及爷爷、奶奶、母亲、父亲、碑表叔等。这些人再普通不过了,他们淳朴、善良、勤劳、节俭,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无豪言壮语、无惊天动地,但正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们,传承了中华美德,传承了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传承着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

编辑推荐

丰富我们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的认知,来到沈从文笔下翠翠的家园,带领我们探寻神秘而迷人的湘西——《边城老屋传人》(作者莫凤起)。

著名诗人,学者,文化批评家叶匡政倾情作序:沈从文写湘西,关注更多的是人与自然间“常性”的消失。而莫凤起展示的,则是外来文化对湘西渗透后的景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4: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