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关于高校党史教育的几个问题王炳林赵军
(上)
中共七大:中国革命的“嘉年华”薛庆超
中共七大:深厚广博的党史教育资源仝华
中共七大的重大历史意义包爱芹
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及深远意义高尚斌
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在全党确立王凤贤张磊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于昆
中共七大——一次致力于全党团结的大会王青山张水莲
“团结的大会”:中共七大与党内团结探析王跃武星
中共七大前后毛泽东对中共政党精神文化的探索鲁言林志彬
延安整风与中共七大姜建芳
从古田会议到七大:中共反对“山头主义”的历史考察李方祥
毛泽东与党在抗战初期的军事战略转变梁柱
论人民游击战争是抗日战争终胜利的重要保证吴宏亮
抗日战争历史地位的多维思考田克勤童贤东
中共抗日战争纪念的历史演进与社会功能陈金龙
抗战时期中共党史研究教育的历史考察王炳林房正
抗战胜利的原因及作用探析赵晓红
从提升民族凝聚力看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文东升陈雯雯
论抗战精神及其现实意义李雅兴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贡献王明前
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赵铁锁
试析党的领导人对“中流砥柱”的运用和阐述苏若群
中共早期抗日主张与现实困境研究
——以《红色中华》为中心的文本分析曾耀荣朱钦胜江明明
邹韬奋: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面旗帜陈挥
抗战时期中国学者对日本“侵华理论”的批判周良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认识与评价刘洪森赵娜
试论国家立法确立两个纪念日充分体现人民的意愿崔景明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之命运》批判研究舒文
延安时期毛泽东中央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卫东刚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历史启迪梁继超
延安时期与新中国的关系
——延安学研究的关键视阈曾鹿平
延安时期建设风清气正党内政治生态的历史经验杨伟宏臧爱绒
大力弘扬延安整风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谭虎娃
延安精神视域下的执政党建设李高东
延安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贺永泰
延安精神:全面从严治党的不竭动力韩琳冯东飞
论延安精神的“补钙”功能李宏斌张文生
(下)
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三个议题
建国初期中共党史学科发展状况考察
善用实践平台:华中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学科点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色
中共党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以“实事求是”原则为指导不断深化中共党史研究
充分认识党史重要地位积极开发经世致用价值
口述史学之于中共党史研究的思考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党史人物
论当代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及其应对
网络民意表达与公共决策的和谐之道
一一兼论网络历史虚无主义
在尊重历史中培育践行爱国主义价值观
党史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的意义与作用
一一以工科大学为例
以党[生修养引导全党认识和转变“左”的传统习惯
中国共产党红歌政治理念传播史研究
论毛泽东长征诗词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中共经济思想史研究弘扬治国理政经验
党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建国初期华东局财经工作初探
古田会议与中国共产党“党管人才”政策的制度创新
法治视角下长征中军队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探析
作风建设:从形成“三大作风”到培育“三严三实”的作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特性
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拓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红色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红色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红色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究
红色文化与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研究
以红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以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依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中国革命美德的核心价值及其当代意义
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以烈士纪念日为契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困境分析
传续红色基因倡行“思想建党”
大学生抗战精神教育实效性研究
弘扬红军长征精神走好党的群众路线
八一精神研究的三个维度
“红船”历史坐标及其价值研究
论井冈山时期“党的凝聚力”建设的基本经验
“红岩精神”及其对党建的当代价值
附录:进一步增强中共党史的资政育人功能
——2015年高校党史教育论坛述评
后记